第二节 地下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45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地下水
分类号: TV211.1+2
页数: 3
页码: 26-28
摘要: 本节记述了山丹县地下水资源的分布以及资源利用情况。
关键词: 水利调查 地下水 山丹县

内容

山丹县东、南、北三面环山,历经构造作用和风化作用,山区基岩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都很发育,为基岩裂隙水的储存创造了良好条件。祁连山区径流深为100—300毫米,大黄山区径流深为50—200毫米,龙首山区径流深只为5毫米左右。基岩山区一般都不同程度地储存有裂隙水。由于沟谷切割受山前断裂的阻隔,绝大部分基岩裂隙水出山前都排泄于沟谷,部分被引灌,部分入渗山前盆地,补给地下水。南部祁连山区和中部大黄山区降水较丰富,地下径流模数1—3升/秒平方公里,水质良好。北部龙首山区降水较少,地下水缺乏,地下径流模数一般在0.5升/秒平方公里以下,且水质较差。
  南部祁连山产流区降水产生的基岩裂隙水和沟谷潜流,在出山口前一般都排泄于沟谷之中,与地表径流混为一体,部分沟谷潜流补给山前大马营盆地,出山口后的地表径流经白石崖、后稍沟渠首调节,分别以河水入渗、渠系入渗补给大马营盆地复为地下水。在盆地边缘,由于基地抬高、断裂构造的阻隔等地质条件变化,地下水导水性发生改变,在霍城的泉头、刘庄、西坡、上河西、李桥东、西沟,大马营的石泉子、蔡家湖等一带出露成泉,以泉水排泄方式复为地表径流,经霍城、李桥、马营等乡镇引灌后,又以田间入渗、渠系入渗补给地下水。至李桥水库附近,地下水沿马营河、霍城河两岸处溢出地表,成为地表径流,经李桥水库拦蓄后由下游灌溉。渠系渗漏及田间入渗水补给地下水,至山丹城南因地质断裂构造,地下水受阻溢出地表,被山丹河灌区引灌后,其渗漏水又补给地下水,到祁家店水库溢出地表,再次被祁家店水库拦蓄调节后引灌利用。如此频繁的相互转化,给山丹有限的水资源形成多次重复利用的条件,使全县水资源利用率高达144%。
  大马营盆地 北起李桥水库坝轴线,南至祁连山分水岭,东西分别以白石崖右岸和童子坝左岸丘陵地带为界。第四系堆积物巨厚,盆地中部堆积物厚达300m以上,结构松散,孔隙度大,透水性良好,地下水补给充沛,循环交替频繁。在南部山前地下水埋深大于200m,北部泉头—大马营一线,受隐伏断层及盆地基地隆起影响,地下水埋深小于5m或以泉水形式溢出地表。含水层富水性由北部的1000m3/a向南增大到3000m3/a。年补给量6628.08万立方米,排泄量6680.87万立方米。
  山丹盆地 大黄山与龙首山之间为一向北倾斜的断陷盆地。第四系堆积物厚度一般均大于100m,在二十里堡以南达400m左右;含水层为中更新统沙砾卵石,厚度一般大于30m,最厚达200m。在丰城堡及其以南地区分布有小面积的承压水,含水岩组为中下更新统沙砾卵石、沙砾石、黏土及亚黏土,含水层岩性颗粒南部粗北部细。在南部山前地带地下水埋深可达150m以上,往北至盆地下游递减为10m左右。在盆地中部,因受暖泉、位奇—新河、山丹城南隐伏断层的影响,形成了多级跌水陡坎,水位埋深10—60m,在山丹城南小于5m。含水层富水性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强,由1000m3/a增大到3000m3/a以上。盆地东部黄草坝滩—丰城堡、花草滩一带及大黄山和龙首山前小于1000m3/a。山丹盆地在丰城堡及其以南地区为承压水分布区,埋深100—200m,因丰城堡北部经断层阻隔水位上抬以致形成自流区,承压水富水性在1000m3/a左右。年补给量3595.02万立方米、排泄量4466.64万立方米。
  大青羊—花草滩盆地 为一封闭型山间坳陷盆地。第四系堆积物厚度50—250m,是县境内北部重要的储水构造之一。大青羊—白水泉南北进山前及白水泉西北部,第四系堆积物厚度小于50m。盆地地下水主要分布在中部凹槽内,呈北西南东条带状,含水层由南东单一型向西北过度为多层型,岩性以中上更新统沙砾、碎石和砂为主,厚度25—50m,最厚达100m。地下水埋深由南东大青羊滩大于50m,向北西至白水泉渐变为小于5m,含水层富水性由盆地边缘小于1000m3/a向中部凹槽逐步增大到大于3000m3/a。年补给量388.12万立方米、排泄量471.75万立方米。
  张掖盆地东端 为东乐及山羊堡滩一带。第四系堆积物厚度除马头山边缘及大桥村以东小于100m,其余地带及龙首山山前戈壁200—400m。地下水在龙首山及马头山边缘和大桥村以东为不均匀分布,其余地带为连续分布。含水层在山丹河谷两岸及山羊堡滩为中上更新统砂砾石,厚度大于100m。在312国道以北含水层为中上更新统沙砾碎石及砾岩,厚度大于50m。盆地东端地下水埋深大于40m,由山丹河沟谷向东及南北两岸逐渐增大,在312国道以北达100m以上,含水层富水性1000—3000m3/a。年补给量1744.89万立方米、排泄量2140.95万立方米。
  红寺湖 位于龙首山北麓山间。第四系堆积物较薄,水文地质条件较差,山区降水产流入渗后,以小股泉水排泄于地表被当地利用。年补给量283.04万立方米、排泄量281.61万立方米。
  山丹县境内地下水多年平均总补给量为12644.75万立方米,扣除泉水回归入渗补给和人工开采地下水回归补给量3122.3万m3/a后,地下水资源总量为9522.45万立方米。其中地下水净补给量为4275.28万立方米,地下水允许最大开采量5952.66万立方米。
  山丹县地下水由于水库拦蓄、上游打井提水、南部沿山区大量开荒和水源涵养区植被退化等因素的影响,地下水补给量减少,致使大马营盆地的大小蔡家湖及山丹盆地县城附近的南湖、西湖等地带泉源大半干涸。属地下水排泄的主要河流马营河和霍城河,20世纪70年代比60年代减少10%,80年代比70年代减少7%,90年代比80年代减少8%。霍城河由80年代初的1.079m3/s减少到现在的0.79m3/s,减少了近27%。山丹河泉水减少尤为突出,1964年前泉水溢出量为0.79—0.81m3/s,1981年仅为0.197m3/s,80年代末泉水溢出量减少到0.11m3/s,进入90年代后期已基本干枯。至1995年,南湖、西湖泉水全部断流。由于地下水补给减少,破坏了补排关系,原来依靠泉水灌溉的清泉一带现已变成井灌区。随着开采量的逐年增加,地下水位逐年呈下降趋势,局部区域超采严重。至2011年,全县有机电井782眼,其中灌溉用水井672眼,人畜供水井110眼,年取水量7269.85万立方米,超过最大允许开采量5952.66万立方米,其东乐乡、清泉镇、位奇镇下片区域均属地下水超采区域。因此,加强生态治理,建立地下水采补平衡体系,严格控制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已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