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水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44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水文
分类号: P641
页数: 6
页码: 24-29
摘要: 本章记述了山丹县境内河流分属石羊河水系和黑河水系,西大河属石羊河水系,其余均属黑河水系支流。境内地表径流量和地下潜流,绝大部分源于南部祁连山区和中部的大黄山区,北部龙首山区很少。
关键词: 水文 地质 山丹县

内容

山丹县地处石羊河水系和黑河水系的分水岭处,是两河水系的产流区之一,属内陆河水系。境内河流分属石羊河水系和黑河水系,西大河属石羊河水系,其余均属黑河水系支流。境内地表径流量和地下潜流,绝大部分源于南部祁连山区和中部的大黄山区,北部龙首山区很少。境内河流水源主要来自祁连山、大黄山区大气降水,通过降水、融雪补给,全部为季节性间歇河流。受降水制约,河川径流年际变化较大,且分配不均。全县水资源总量1.94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1.349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0.5952万立方米;出境水资源0.705亿立方米,入境水资源0.032亿立方米。除出境水资源外,自产自用水资源只有1.2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不足600立方米,仅占全球、全国、全省、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4%、27%、52%、48%,是甘肃省18个干旱缺水县之一。
  第一节 地表水
  河流
  境内河流均为黑河水系支流,发源于祁连山北麓的前山地带和大黄山,为季节性间歇河流。有马营河、霍城河、大独沟、寺沟河、山丹河和大黄山浅山区的流水沟、大口子河、南山口、羊虎沟及龙首山北的红寺湖等小沟小河。
  马营河 是黑河最东的一条支流,也是县境内最大的河流,全长113公里。上游为白石崖河,中游称大马营河,下游为马营河,后统称马营河。李桥水库以上集雨面积80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0.588亿立方米。
  马营河发源于祁连山冷龙岭北坡,山岭陡峻,河床深切,自然坡降1/30—1/40,植被较好。源头由白石沟、西沟、大东沟、西岔沟等支流组成,从源头由南向北至白舌口出山。主河道长22公里,流域面积156.4平方公里,年径流量0.43亿立方米,出山后流入大马营滩,向北30公里至大马营乡的石泉、磨湾村一带呈泉水溢出。向北流经新墩,汇合大小蔡家湖和大黄山小股泉水,经夹河和大马营乡的新泉、楼庄、城南、花寨、上山湾,流程30公里,于李桥乡的高庙村南1.3公里处纳霍城河注入李桥水库。经水库调节后,向北经李桥乡的杨坝、陈户乡的山湾和位奇乡的朱湾、暖泉、柳荫、位奇、马寨、永兴、四坝、东湾等村,流程31公里,于县城东南2公里处汇大沙河入山丹河。
  霍城河 发源于白石崖河西部的祁连山北坡,全长43公里,流域面积343平方公里,自然坡降1/30—1/40,年径流量0.315亿立方米。源头由后稍沟、大香沟、小香沟、红泉沟、天井沟、狼洞沟等支流组成。出山后入渗大草滩,向北至霍城泉头和驼铃山东西两侧及西山南侧的圆圈子一带呈泉水溢出,汇流成霍城河,经霍城乡的王庄、周庄、西关、沙沟、双湖、新庄和李桥乡的河湾村,纳大独沟,于高庙村南1.3公里处汇入马营河。
  寺沟河 发源于大黄山北坡,全长20公里,流域面积(包括三十六道沟)120平方公里,河床比降1/30—1/40。上游由直沟、大南岔、小南岔组成,山势陡峻,灌木密集,植被良好,阴坡有大片云杉、圆柏等乔木森林。由东南向西北汇入直沟,流程14公里至香炉台纳跌老鸦河是为寺沟河。向北经大马营乡的中河、下河村注入寺沟水库。经水库调节后于坝后0.3公里处纳三十六道沟,年径流量0.1351亿立方米。其支流三十六道沟发源于大黄山北坡,上游称青石头沟,全长10.7公里,流域面积47平方公里,河床比降1/30—1/40,年径流量0.0281亿立方米,距出山口1.5公里处建有三十六道沟水库。经水库调节后汇入寺沟河,向北经陈户乡的寺沟、范营、崖头、沙河湾村,汇合流水沟沙河,经新河东门向北注入大沙河。寺沟河由于在大黄山内流程短、产流有限、各支流水量不足,一般在出山后几乎无地表径流入河。
  石沟河 源于霍城镇河西村的西山地带,由南向北流经霍城镇的河西村、上下西山村,位奇镇新开村的石沟河入石沟河水库,经水库调节后,流经芦堡村、汪庄村、清泉镇的南湖村后入山丹河。全长60公里,流域面积280平方公里。主要径流量为园圈子湖出露地表的泉水和后稍沟渠道分配给新开坝的灌溉水量,石沟河水库以下再无地表径流入河,年径流量0.0735亿立方米。主要灌溉霍城镇的河西村、上西山村、下西山村,民乐县的龙山村及位奇镇新开村耕地。
  山丹河 古称“弱水”。《辞海》注释:弱水上源指今甘肃山丹河,下游即山丹河与甘州河合流后的黑河,是马营河、霍城河、寺沟河和老军诸小沟小河于山丹县城东南2公里处汇流而成的间歇河。由东南向西北,过县城经清泉乡的双桥、清泉、北湾村入祁家店水库,调节后经东乐乡出境汇入黑河。县境内干流全长36公里,流域面积2079.6平方公里,河床比降1/190左右。1981年祁家店水库断面实测年径流量0.146亿立方米,至1989年年径流量减少为0.0728亿立方米,1995年后全部干涸。
  小沟小河 发源于大黄山浅山区的流水沟、大口子河、南山口、瓷窑口、羊虎沟和龙首山南坡的白水泉及南坡沿线各山口、北坡的红寺湖小沟小岔,以及发源于祁连山区流入西大河、童子坝河等出境沟岔。一般流程都较短,坡降较陡,年径流量0.6249亿立方米。流水沟出山口处建有流水口水库。流水沟和大口子河出山后汇合,沿大黄山北麓流经老军、焦湾至陈户乡的周坑折北,至沙河湾汇合寺沟河注入大沙河,全长32.5公里,流域面积67平方公里,年径流量0.0669亿立方米;瓷窑口(建有瓷窑口水库)、羊虎沟、南山口等沟岔向东北,汇集硖口等雨洪与明长城平行向西北,纳下北山沟岔至陈户乡的三十里铺汇合寺沟河入大沙河;红寺湖小沟小岔由龙首山北坡向北,年径流量0.0158亿立方米。
  境内各河流的径流量主要由冰雪融水和降水补给,其中降水补给约占85%—90%,冰雪融水只有在3—5月气温较高时补给,其余以地下水的形式补给。年内降水过程多集中在6—9月,约占全年降水的60%,为一年内主汛期,常有局地暴雨引发的山洪灾害。但因大多河谷流程较短,洪水历时短、洪量大,来势凶猛、挟沙量大,对群众生产生活危害和水利设施破坏严重。
  地表水资源
  山丹县主要产流区在祁连山区,次为大黄山区,龙首山区很少。地表径流出山后,大部分入渗山前冲洪积扇平原形成潜流,少部分被直接引灌农田。潜水在冲洪积扇边缘以泉水形式溢出,复为地表径流。水资源主要来源于马营河、霍城河、寺沟河、老军河等,各河流来水量年均分配极不均匀,大多集中在6—9月,与降水的年内分配规律相适应。每年4—5月为春汛期,气温升高,径流主要由上游冰雪融水补给,来水量占全年的9.5%。6—9月为夏季洪水期,径流主要为大气降水,其来水量约占全年的80%。10—11月为秋季平水期,径流主要是地下水补给量和河槽储蓄量,其水量约占年水量的10.5%;12月至次年3月为冬季枯水期,地表径流基本断流,仅以地下水补给为主,水量小而相对稳定。
  全县水资源特征为:境内地表水资源主要为自产水,入境很少。受时空和地域影响,分布不均,南部山区优于北部平川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2354.69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8079.41万立方米(马营河灌区4340.2万立方米、霍城灌区2095万立方米、寺沟灌区763.46万立方米、老军灌区787.75万立方米、红寺湖灌区93万立方米)。
  根据山丹县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2011年度全县供需水量18060.81万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用水374.26万立方米、农业用水16843.38万立方米、工业用水636.15万立方米、建筑业用水22.06万立方米、第三产业用水170.42万立方米、生态环境用水14.54万立方米。由此可以看出,山丹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非常高,开发利用潜力不大,并仍有大量缺水,属资源型缺水。要想加快新农村建设,只有大面积推广高新节水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加大退耕还林力度或从外流域调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缺水问题。
  第二节 地下水
  山丹县东、南、北三面环山,历经构造作用和风化作用,山区基岩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都很发育,为基岩裂隙水的储存创造了良好条件。祁连山区径流深为100—300毫米,大黄山区径流深为50—200毫米,龙首山区径流深只为5毫米左右。基岩山区一般都不同程度地储存有裂隙水。由于沟谷切割受山前断裂的阻隔,绝大部分基岩裂隙水出山前都排泄于沟谷,部分被引灌,部分入渗山前盆地,补给地下水。南部祁连山区和中部大黄山区降水较丰富,地下径流模数1—3升/秒平方公里,水质良好。北部龙首山区降水较少,地下水缺乏,地下径流模数一般在0.5升/秒平方公里以下,且水质较差。
  南部祁连山产流区降水产生的基岩裂隙水和沟谷潜流,在出山口前一般都排泄于沟谷之中,与地表径流混为一体,部分沟谷潜流补给山前大马营盆地,出山口后的地表径流经白石崖、后稍沟渠首调节,分别以河水入渗、渠系入渗补给大马营盆地复为地下水。在盆地边缘,由于基地抬高、断裂构造的阻隔等地质条件变化,地下水导水性发生改变,在霍城的泉头、刘庄、西坡、上河西、李桥东、西沟,大马营的石泉子、蔡家湖等一带出露成泉,以泉水排泄方式复为地表径流,经霍城、李桥、马营等乡镇引灌后,又以田间入渗、渠系入渗补给地下水。至李桥水库附近,地下水沿马营河、霍城河两岸处溢出地表,成为地表径流,经李桥水库拦蓄后由下游灌溉。渠系渗漏及田间入渗水补给地下水,至山丹城南因地质断裂构造,地下水受阻溢出地表,被山丹河灌区引灌后,其渗漏水又补给地下水,到祁家店水库溢出地表,再次被祁家店水库拦蓄调节后引灌利用。如此频繁的相互转化,给山丹有限的水资源形成多次重复利用的条件,使全县水资源利用率高达144%。
  大马营盆地 北起李桥水库坝轴线,南至祁连山分水岭,东西分别以白石崖右岸和童子坝左岸丘陵地带为界。第四系堆积物巨厚,盆地中部堆积物厚达300m以上,结构松散,孔隙度大,透水性良好,地下水补给充沛,循环交替频繁。在南部山前地下水埋深大于200m,北部泉头—大马营一线,受隐伏断层及盆地基地隆起影响,地下水埋深小于5m或以泉水形式溢出地表。含水层富水性由北部的1000m3/a向南增大到3000m3/a。年补给量6628.08万立方米,排泄量6680.87万立方米。
  山丹盆地 大黄山与龙首山之间为一向北倾斜的断陷盆地。第四系堆积物厚度一般均大于100m,在二十里堡以南达400m左右;含水层为中更新统沙砾卵石,厚度一般大于30m,最厚达200m。在丰城堡及其以南地区分布有小面积的承压水,含水岩组为中下更新统沙砾卵石、沙砾石、黏土及亚黏土,含水层岩性颗粒南部粗北部细。在南部山前地带地下水埋深可达150m以上,往北至盆地下游递减为10m左右。在盆地中部,因受暖泉、位奇—新河、山丹城南隐伏断层的影响,形成了多级跌水陡坎,水位埋深10—60m,在山丹城南小于5m。含水层富水性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强,由1000m3/a增大到3000m3/a以上。盆地东部黄草坝滩—丰城堡、花草滩一带及大黄山和龙首山前小于1000m3/a。山丹盆地在丰城堡及其以南地区为承压水分布区,埋深100—200m,因丰城堡北部经断层阻隔水位上抬以致形成自流区,承压水富水性在1000m3/a左右。年补给量3595.02万立方米、排泄量4466.64万立方米。
  大青羊—花草滩盆地 为一封闭型山间坳陷盆地。第四系堆积物厚度50—250m,是县境内北部重要的储水构造之一。大青羊—白水泉南北进山前及白水泉西北部,第四系堆积物厚度小于50m。盆地地下水主要分布在中部凹槽内,呈北西南东条带状,含水层由南东单一型向西北过度为多层型,岩性以中上更新统沙砾、碎石和砂为主,厚度25—50m,最厚达100m。地下水埋深由南东大青羊滩大于50m,向北西至白水泉渐变为小于5m,含水层富水性由盆地边缘小于1000m3/a向中部凹槽逐步增大到大于3000m3/a。年补给量388.12万立方米、排泄量471.75万立方米。
  张掖盆地东端 为东乐及山羊堡滩一带。第四系堆积物厚度除马头山边缘及大桥村以东小于100m,其余地带及龙首山山前戈壁200—400m。地下水在龙首山及马头山边缘和大桥村以东为不均匀分布,其余地带为连续分布。含水层在山丹河谷两岸及山羊堡滩为中上更新统砂砾石,厚度大于100m。在312国道以北含水层为中上更新统沙砾碎石及砾岩,厚度大于50m。盆地东端地下水埋深大于40m,由山丹河沟谷向东及南北两岸逐渐增大,在312国道以北达100m以上,含水层富水性1000—3000m3/a。年补给量1744.89万立方米、排泄量2140.95万立方米。
  红寺湖 位于龙首山北麓山间。第四系堆积物较薄,水文地质条件较差,山区降水产流入渗后,以小股泉水排泄于地表被当地利用。年补给量283.04万立方米、排泄量281.61万立方米。
  山丹县境内地下水多年平均总补给量为12644.75万立方米,扣除泉水回归入渗补给和人工开采地下水回归补给量3122.3万m3/a后,地下水资源总量为9522.45万立方米。其中地下水净补给量为4275.28万立方米,地下水允许最大开采量5952.66万立方米。
  山丹县地下水由于水库拦蓄、上游打井提水、南部沿山区大量开荒和水源涵养区植被退化等因素的影响,地下水补给量减少,致使大马营盆地的大小蔡家湖及山丹盆地县城附近的南湖、西湖等地带泉源大半干涸。属地下水排泄的主要河流马营河和霍城河,20世纪70年代比60年代减少10%,80年代比70年代减少7%,90年代比80年代减少8%。霍城河由80年代初的1.079m3/s减少到现在的0.79m3/s,减少了近27%。山丹河泉水减少尤为突出,1964年前泉水溢出量为0.79—0.81m3/s,1981年仅为0.197m3/s,80年代末泉水溢出量减少到0.11m3/s,进入90年代后期已基本干枯。至1995年,南湖、西湖泉水全部断流。由于地下水补给减少,破坏了补排关系,原来依靠泉水灌溉的清泉一带现已变成井灌区。随着开采量的逐年增加,地下水位逐年呈下降趋势,局部区域超采严重。至2011年,全县有机电井782眼,其中灌溉用水井672眼,人畜供水井110眼,年取水量7269.85万立方米,超过最大允许开采量5952.66万立方米,其东乐乡、清泉镇、位奇镇下片区域均属地下水超采区域。因此,加强生态治理,建立地下水采补平衡体系,严格控制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已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第三节 水质 水能资源
  水质
  地表水水质 山丹县地表水部分水质良好,矿化度小于1g/L,只有红寺湖和新开坝矿化度较高,在2—2.5g/L以上,且红寺湖含氟量超过国家规定标准,达1.4mg/L以上,不宜生活饮用。除新开坝少量地表水矿化度较高,不宜农业灌溉外,其他地区地表水是良好的农田灌溉用水。马营河李桥水库以上、霍城河、寺沟河基本属于纯天然水质,无任何污染,属一类水质,李桥水库至山丹县城,受沿岸农田使用化肥、农药的影响,通过冲刷、淋溶和渗漏等形式进入河流,对水体产生污染,使该河段水质变化为二类水质。山丹县城以下至祁家店水库区间的山丹河段,县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直接排入,使河流水质污染,该河段水质变为三类水质,甚至非汛期达四类水质。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氨氮等。
  地下水水质 大马营盆地水化学类型以重碳酸盐为主,矿化度一般小于0.5g/L,在沟谷边缘局部地段小于0.5g/L。在山丹县城南隐伏断层以南至李桥水库,其化学类型以重碳酸盐——硫酸盐为主,矿化度一般小于1.0g/L。在山丹盆地东部大黄山北麓的黄草坝滩—丰城堡滩、红草子滩等地,水化学类型以硫酸盐—氯化物型为主,矿化度1.0g/L左右。矿化度自南而北逐渐增高,pH值在7.5—8.2之间,氨氟均小于0.5mg/L,有害元素铜、铝、铁以及氯化物、硫酸盐、亚硝酸盐一般都在允许范围内,总硬度大部分小于25德国度,灌溉系数在10以上,最高可达41.8,是优良的农田灌溉用水和合格的生活用水。
  大青羊—花草滩盆地水化学类型以氯化物—硫酸盐型为主,矿化度由上游的1.5g/L左右向下游的白水泉一带增大到3.0g/L,氟含量大于1.0g/L,pH值7.7—7.9,氯化物含量1136—1451mg/L,氟化物1.23—2.05mg/L,总硬度43德国度以上,勉强能够灌溉,但不宜饮用。高氟区还有陈户乡周坑村、红石泉、位奇的新开坝等区域。
  张掖盆地东端水化学类型由南部的重碳酸盐型,往北变为重碳酸盐—硫酸盐型,矿化度在0.5g/L左右。山丹河谷北部的龙首山前以硫酸盐—氯化物型为主,矿化度在1.0—2.0g/L。前窑和清泉镇十号西北的野猫山,矿化度也较高,不宜灌溉农田和生活饮水。
  按照国家《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中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进行评价,大马营盆地、山丹盆地山丹县城以南和东乐乡山羊堡滩南部为优良的一类水质。山丹盆地县城北部、西部及东乐乡山丹河谷北岸为良好或较好的二至三类水质,大青羊—花草滩盆地、红寺湖盆地、新开坝一带和龙首山前等地段为较差或极差的四至五类水质。一至三类地下水完全适用于农业、工业和人畜生活用水,四至五类水一般不适用于农业、工业和人畜生活用水。但在干旱缺水地区,工业用水及人畜饮水时,根据不同使用目的,需要进行必要的人工处理。
  水能资源
  水面资源 山丹县有大小水库11座,有水面2952亩(祁家店408亩、李桥900亩、寺沟200亩、三十六道沟100亩、流水口100亩、瓷窑口81亩、北台子460亩、东湾湖469亩、石沟河102亩、三坝132亩),可利用水面2639亩,不能利用水面313亩(三十六道沟100亩、瓷窑口81亩、三坝132亩)。祁家店水库在20世纪80年代初养鱼利用水面908亩,后受水资源量的影响,水面萎缩,到1989年水面减少到600亩,到90年代末退出养鱼序列。其他水库水面因多种原因基本未利用。
  水资源利用 境内水能资源蕴藏量比较大的河流主要为马营河,其次为后稍沟;其他河沟虽有较大的落差,但水流量小,工程建设的可能性很小,利用价值低。全县水能资源蕴藏量为2万千瓦,理论发电量1.74亿千瓦时,可开发利用量9280千瓦。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建成水电站8座,总装机容量
  646千瓦。后因大多数电站配件材料短缺,管理不善,加之规划不当,水源缺乏,不能正常运行,已报废。只对李桥水库一号、二号电站等进行改建,并新建李桥水库坝后电站、西干渠电站;正常运行的4座,装机容量1250千瓦。
  马营河自祁连山主要水源地到李桥水库东西干渠,流程50公里,落差1200米,平均坡降1/45,水能资源蕴藏量1.6万千瓦。2006年,县水务局委托张掖市甘兰水利水电建筑设计院以《水能开发规划导则》《马营河流域规划报告》为依据,编制完成《甘肃省山丹县马营河水能开发规划报告》。该规划从石门—李桥水库段60公里内分33级开发,计划利用石门水库调蓄水量,在马营河沿途建设33座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33520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9764千瓦时,匡算总投资19851万元。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