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质地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44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地质地貌
分类号: P54
页数: 4
页码: 18-21
摘要: 本章记述了山丹县的地质构造、地貌特征的情况。
关键词: 地质 地貌 山丹县

内容

第一节 地质
  山丹县境横跨我国两大一级构造单元,即北部的中朝准地台与南部的昆仑祁连褶皱系,次级构造单元又可分为阿拉善台隆和走廊过渡带、祁连褶皱带。境内南部为祁连山褶皱带,北部为阿拉善地块边缘隆起部分,属前寒武纪。地质构造由祁连山褶皱带、走廊拗陷带、阿拉善地块构成,是阿拉善地块的一部分。
  地质变迁
  元古代时期(距今约19亿—5.7亿年),祁连山为褶皱带,山丹地区属北祁连地槽。古生代(距今5.7亿—2.85亿年)时期,山丹地区是一片海洋。
  祁连山褶皱带发育进程复杂,元古代即有巨厚的沉积岩与岩浆岩,经吕梁运动(距今约18亿年),全部变质成坚硬的基底。早古生代(距今约5.7亿—4.4亿年)发生加里东海浸,形成地槽沉积。志留纪(距今4.4亿—4亿年)末期,发生强烈的祁连运动,使古生代沉积层形成褶皱隆起,祁连山初步形成。随着古祁连的隆起,山丹南部地区也相对抬升为陆地,形成南山地槽。地槽之南是高出海面的柴达木古陆。泥盆纪(距今约4亿年)海西运动使晚古生代沉积褶皱隆起为高山,加之火山运动,形成祁连山区新的基底。中石炭纪,被海水淹没,古祁连山成孤岛状。海水南北往复,时进时退,形成较稳定的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其范围扩展到龙首山区。二叠纪(距今2.8亿年)海水退出,始成为陆地。阿尔卑斯运动(距今约1亿年)时,经过多次断块隆起,并不断上升,始成为今日所见之高山。南山大断层即为此一时期形成。同时在沉降区堆积了巨厚的陆盆沉积,走廊地区在三叠纪以后,陆相地层厚达7000米以上。
  震旦纪前,龙首山一带为拗陷带,沉积了巨厚的元古代地层,在吕梁运动的作用下开始隆起。震旦纪末,受贝加尔运动的影响,北部地区地壳褶皱上升,隆起为陆,海水退却,并遭受强烈的区域变质作用,龙首山初具规模。自寒武纪(距今5.7亿年)以来一直是暴露在海面以上的高地,至中石炭纪(距今约3.5亿—2.7亿年),又被海水淹没。石炭纪末期的地壳运动使海水全部退出。三叠纪(距今约2.25亿—1.9亿年)晚期,经过印支运动,结束了海浸历史,境内隆起形成陆地。奥陶纪早期,焉支山也开始隆起,接受浅海沉积,并有火山喷发。
  祁连、焉支和龙首诸山的上升不止一次,与之相邻的走廊地区不断下沉,堆积了巨厚的陆盆沉积。侏罗纪(距今1.95亿—1.35亿年)境内形成一些零星的山间盆地,有煤的堆积。白垩纪(距今1.35亿—0.7亿年)普遍遭受剥蚀,形成一些内陆盆地和山间盆地,沉积了河湖相碎屑建造,发育有淡水湖泊,孕育有软体动物。新生代第三纪(距今约0.67亿年),内陆湖沼河流分布广泛,第三纪末期之喜马拉雅运动(距今约0.25亿年)以来,平原造成之后,地动再起,破坏猛烈,祁连山及龙首山之北面地层断裂之迹颇为明显,其断线东西延长数百里。尔后又再下沉,接受晚第三纪沉积。晚第三纪末的地壳运动结束了第三纪沉积,并使龙首等山持续上升,和祁连山遥相对峙,走廊形势至是形成。
  新生代第四纪(距今约0.03亿—0.02亿年),经过喜马拉雅运动,地壳处在不断地上升之中,高山地区发生多次的冰川作用,侵蚀冲刷而形成许多小型山间盆地,且沉积物随地貌、气候而异:走廊以戈壁平原、山前洪积扇为主,有洪积、冰碛物和河湖堆积;祁连山区以山间冰碛洪积物为主,龙首山区以低山丘陵、沼泽和戈壁平原分别有洪积物、风积物和湖沼沉积物的形成。
  距今约1万年前,第四纪冰川大量消融,祁连山负载减轻而更趋上升,山地扩大,盆地缩小。
  至于山麓戈壁和盆地绿洲,是地形基本定型后才发育成的。祁连山终年积雪,夏日消融,雪水冲挟泥石,依比重次第沉积,形成戈壁带和绿洲带。
  地层
  山丹地区元古代和古生代,有长城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等,经地质勘探,主要为石炭系、侏罗系、二迭系、南山系、白垩系等。
  石炭系 在祁连山北麓广泛发育,并有二叠纪地层相伴。石炭纪是山丹主要含煤地层,分布在峡子山北侧,暸高山南侧及大黄山边缘一带。出露范围较广,分上中下三个统,地层厚度变化较大,而且出现缺失现象,均含煤层。
  二迭系 二叠纪俄博系分布颇广,沿祁连山皆能见之。平行下臭牛沟、羊虎沟系以上,与祁连山系接触,岩石为黑灰色石灰岩、灰白色砂岩及黑色页岩,共有煤层等。
  侏罗系 分布于新河、平坡、大黄山西侧和暸高山南侧一带及龙首山断陷盆地,分上中下三个统,均含有煤层,山丹主要是中侏罗统,为次要含煤层,岩性下部为灰白色或灰绿色砂岩及灰黑色炭质页岩,夹少量煤层,厚33.9米。中部与灰白色砾岩或灰绿色砂岩、黑色页岩夹煤层,厚106米。上部为灰绿色砾岩,厚1000米。
  南山系 南面的祁连山、北面的龙首山、东面的大黄山均为南山系地层组成。在峡子山一带出露者,岩性为灰色板岩及略受变质的灰色、灰绿色砂岩、千枚岩及石英岩等,厚度不详。
  白垩系 在吴宁寨西侧及新开坝、暸高山东侧一带均有出露,大黄山西侧、新河等处亦广泛分布。吴宁寨剖面岩性,下部为紫色页岩或泥岩及薄层砂岩;厚376.93米;上部为灰黑色纸片状页岩夹薄层细砂岩,其中发现昆虫化石及植物化石,岩层厚195.5米。
  侵入岩
  境内出露的侵入岩种类较多,有超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等。主要侵入时期是加里东期,海西期也有活动,但以脉岩及小型侵入体为主。加里东中期超基性岩分布于龙首山区,规模小,为600米×100米,岩体为绿黑色,块状,中粒结构,中心部位为橄榄辉绿岩,边缘为橄榄岩;加里东中期石英闪长岩分布于大黄山西部等地,呈岩基、岩株产出,岩体中部出现闪长岩;加里东晚期斑状花岗岩广泛分布于龙首山、大黄山、暸高山等处,岩石红色,似斑状结构,花岗岩结构、块状构造;海西期花岗岩分布于龙首山区,在黑山头磁铁矿区内,出露少量的中变花岗岩脉,也见一些海西晚期的钾长花岗岩脉穿插三岔口赤铁、
  褐铁矿点,也有海西晚期花岗岩、成脉状或小岩枝出露于西部和南部。
  地质构造
  山丹地处祁吕贺山字形构造体系的西翼,有祁吕弧形挤压带、S形旋扭体的构造形态。分河西系与阿拉善弧形构造带,它们彼此交接、包容、归并,构成错综复杂。
  第二节 地貌
  山丹县地处祁连山与龙首山之间,南北高山对峙,中间低缓开阔,东西贯通,呈走廊形。在地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高山、丘陵、平川区,波状起伏,地形较为复杂多样。最高祁连山冷龙岭海拔4444米,最低东乐乡西屯沙河海拔1549米。县城所在地海拔1756米,相对高差2895米,平均高度海拔2500米。高度差别大,因此气候、植被分布各不相同。县境南与东南有祁连山、大黄山北坡冲积扇、冲积平川,大黄山南坡冲积平原与祁连山北坡冲积平原会合,形成马营大草滩平原。北有龙首山南坡冲积扇,共同会合于县城、山丹河附近,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成倾斜状,中为槽形平原地带。
  高山
  祁连山 位于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南距县城90多公里,冷龙岭为甘肃、青海两省分界岭。由一系列西北、东南东向平行山岭和山间沟谷组成,基岩裸露,沟壑窄狭。4000米以上山峰有现代冰川分布,是全县天然高山水库;北坡山间谷地年降水在400毫米左右,阴坡有大片森林,山麓以北有广阔草原。夏季山溪汇聚,穿山而出,马营、霍城两河发源于此。
  大黄山 距县城40公里,古名焉支山或胭脂山。山体呈东西走向,绵亘于祁连山和龙首山之间,矗立于县境东南。形成浑圆平坦山地,西北坡较平缓,四周多山前冲积扇。海拔2919米,主峰毛帽山海拔3978米,南北宽20公里,东西长34公里,总面积680平方公里。水草丰美,自古为天然优良牧场,是境内主要水源涵养林地。地势险要,异峰突起,为古今军事要地。
  龙首山 位于县城北15公里处,海拔2000—2800米,主峰3528米。山势陡峻,中度刻切,深度一般500—700米,东西高、中间低,呈马鞍形。山坡坡度20—30度,南坡陡,北坡缓,因气候条件影响,垂直地貌分布带较明显,海拔3000米左右的地带植被较好,有小面积云杉和灌木林,随着海拔高度点的降低,山前呈半荒漠化地貌景观。由于相对高度大,横断北部风沙南侵,拱卫山前绿洲农田。又以南坡热力反射,提高积温,有利于山前农作物生长发育。
  低山丘陵和波状丘陵
  低山丘陵 主要指暸高山和独峰顶山以南的长沟山、乃家山、金山子、柴胡山、红山、黑山子、侯家山、楼儿山、峡子山等低山丘陵。海拔一般1800—2000米,刻切深度100—200米,山坡坡度15—25度,谷坡较陡峻。谷底大多覆盖1—2米厚的第四系松散砂碎(砾)石,在干旱气候影响下剥蚀作用强烈,呈荒漠化景观。
  波状丘陵 主要分布在龙首山北麓和四坝滩以东的红石泉、白水泉一带。海拔1500—2000米,最高达2283米;刻切深度50—100米,最大150米,波状起伏。地形高处覆盖0.5—5米的黄土,其他均为砂碎石、砂砾石,降水多的年份一年生草本植被较茂盛。
  走廊平原
  主要由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和冲积平原构成,分布在县境内大山前。组成物质为砂砾石和黄土状冲积物,呈半荒漠景观,有部分耕地。
  冲积平原 位于龙首山与大黄山之间,四周为低山丘陵环抱,故又称“山丹盆地”。包括清泉镇全部和东乐、位奇、陈户乡部分地区,为县内主要农业区之一。海拔1556—1950米,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平均坡降1%,地形较平坦。水系流向与平原展布方向一致,河谷宽阔,刻切深度2—3米,地表覆盖着1—3米亚砂土,土质肥沃,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地带。
  冲积倾斜平原 分布在祁连山北麓、龙首山南麓和大黄山南北两侧。从南至北有大马营滩、黄草滩、于定滩、花草滩、青阳口滩和绣花庙滩等。海拔2400—3200米,向西北倾斜,地势较平坦,土层较厚,植被较好,宜于发展畜牧业。石岗墩滩和山羊堡滩海拔1600—1800米,属砾石戈壁平原,植被稀疏。
  龙首山北麓的红寺湖倾斜平原,位于县城北15公里处,北以趄坡山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交界,东起坡拉麻顶、黑山山麓,西至芦泉井,为巴丹吉林沙漠边缘,海拔1920—2300米,四面环山,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平均坡降4%—5%。由于强度的风水侵蚀,地表多沟谷,覆盖0.5—1米黄土状土层,下部为砂碎石或沙砾岩,大多土层中含盐。植被为少量灌木、半灌木组成的荒漠景观。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