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427
颗粒名称: 附录
页数: 38
页码: 797-884

内容

一、序
  《山丹县续志》序
  山西平定
  清·邑令 黄璟
  举人
  考《正字通》,凡史传记事之文曰“志”。邑之有志,记事也。丹邑为古雍州西戎之墟,汉名删丹,魏名仙堤,晋置祁连郡,后周废弱水,以其地归入删丹。隋唐后,讹删为“山”。元名山丹州,明为山丹卫。东至定羌,西至乐定,南至祁连,北至边部。其山则有焉支、天山(指祁连山)之雄秀而磅礴也;其水则有弱水、瀵泉之澎湃而灏汗也。三门镇关,逼近居延,为汉马(应为路)伏波之所守,盖自古用武之地焉。
  我朝定鼎以来,新疆拓二万余里,丹邑之素属边陲者,尽为内地之版图。雍正三年,设文武职官,更卫为县。政治聿布,文教日兴,向之穹庐毡幕盘踞于沙场碛石间者,今则衡宇相望而筑为民舍矣;向之龙头、金山杜御夫匈奴浑邪王者,今则为编氓出入而掏取物产矣;向之洪水、胜泉、南湖、盐池,缭绕于青山合黎之下,用以施引流灌虏之策者,今则浚水渠,灌田亩,以利民用矣。
  嘻!国家承平久矣,顾风俗虽形其变异,而文献犹慨其缺如。考顺治丁酉,杨副使春茂于明季兵燹之余而纂修镇志,不过纲罗散失,收其片鳞支爪而已。至乾隆四十有四年,甘郡钟太守赓起号迈亭者,文学淹博,考核精详,条分缕析,汇成全帙,署为《甘州府志》。美矣备矣,不将与汉之十志后先继美欤?然迄于今已五十有余年矣。山川犹是,风景依然,而其间官师人文,科第明经,与夫孝子义士、仁人节妇,足以考政治,振文教,励风俗者,不乏其人。阙焉不载,复历年所,恐日就湮没。矧丹邑事迹,统之府志,枣梨俱存张掖,每询事故,邑人士茫然不解,此目不睹乘志之故。夫邑之有志,犹家之有乘,国之有史也,可缺焉不备欤?爰取府志,择详我丹邑之事迹者,别刊一编。更将钟太守既序之后,凡所未载者,分门续入,汇成一书,名曰《山丹续志》,付诸剞阙。俾邑人士不时翻阅,一切名山巨川,关阨桥渡,历历在目。而其遗事轶闻,载在编简者,一考核间而触目警心,皆足以感发其性情,其有关于风俗人心者,岂浅鲜哉?是为序。
  《山丹县续志》序
  清·山丹县教谕 鲁 俊
  举人
  山丹旧无县志,前明郭太仆绅创修,采稽无多,杂于《甘镇志》中。
  国朝乾隆四十四年,补纂府志,仍附其内,故丹邑之专志缺如也。嘉庆十五年,前任广文武功党双原先生,尝以纂修为己任,业从府志中手录一册,另加编续。奈当事者弗之举,故有志未逮,终藏其稿于明经王君庭三家中。道光七年,山右梅村黄明府〓任,即有志纂修。惜首事人采访未确,所得仍复无几,暂寝其事。至十一年冬,王明经出家存双原遗稿,呈之黄明府,明府欣然,即其所编续者,逐类考核,略加润色,而向之略者详,缺者补,汇集成卷,嘱学校士绅公校刊刻。无如丹邑地素苦寒,率多力不从心之士,王明经慨然独任,前后出橐资二百金,付之剞阙,广为散布。而后丹邑之事迹,不待求之于远,凡,邑人士之留心考稽者,皆得随时展阅,广其见闻。则广文双原、明府梅村、明经庭三三君子之有裨于政治风化之功,为不可少矣。是为序。
  《暖泉水利志》序
  清·山丹新河 国会议员 张全贞
  贡生
  尝观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水利者,民生之攸关也。暖泉坝之水源,出自青海山外,派分白石崖间,波清性暖,五方受无疆之福,源远流长,千村庆大有之年。自古在昔,先民有作,其于上下坝之水利,区筹尽善,旧有水册,所载甚详。但代远年湮,现存者寥寥。因于民国二年,重修五闸龙王庙,山门五间,围房二十余间。斯时也,少长成集,询及岔河龙王庙之地址,册有图注,其间亦有蒙昧之人,同众赴庙认明,各无异言。即欲重新印刷,奈本处交通不便,难望速成。幸余于今春进京应众议员之职,寄迹都门,恐日久册纸残缺,民无所考,遂出资付梓石印水册三百余册,每一册费大洋一角六分,伏望诸君分给渠民,永为照例,行水不紊云。
  中华民国六年
  二、碑记
  修建山丹发塔寺碑记(节选)
  滨州
  明· 河南太康 陈敏
  训导
  ……山丹古寺曰发塔,其塔昔阿育王始建,其寺由塔始成,稽于经典明矣。
  国朝奄有万方,洪武间,开拓西域,以山丹为古名郡,东距金城千里,西抵酒泉六百里,南峙雪山,北枕朔漠,当巨镇要冲,番夷喉衿。立卫兵屏藩中夏,徙衣冠之族实地。维时,古寺坍塌,佛像无存,何以启具瞻仰,壮观边境?南来名族包志信、陈昌文,鼓导善类,同秉善诚,建前阁,树山门,未惬人望。宣德间,钦差镇守甘肃太监王公安与都指挥佥事杨公斌,分命耆旧项文贵等,率郡之善士,募力建修,广示善缘,人心趋化,储积财力,始建后阁、东西两庑,祖师伽蓝、讲堂僧舍,罔不咸备。落成之庆方期,绘塑之功尤缺,杨公斌告终于官。正统丙寅春,上命都指挥佥事彭公智镇守山丹,偕卫之指挥,统僚属并郡善䫁(bí,首也)竭捐施之诚者数十辈,塑佛像,庄严绘画圣容仪像,金碧绚彩,光辉灿烂,焕然聿新……
  重修山丹发塔寺碑记
   明·陈 敏
  山丹设卫,隶河西帅阃。古刹塔基在卫治东南。考之藏经《广明集》云:甘肃东百二十里,有山丹南古堆,昔阿育王往天上人间,龙宫海藏,造八万四千塔,一夜完成。东震旦国一十九所,一所在此,名曰阿育王塔寺。永乐间,适有镇守甘肃太监王公安,尝闻经集所在,寻访古塔,盖已有年。宣德间,东巡山丹,访咨指挥杨公斌,耆旧项文贵辈,中华衣冠族也。建塔岁月既久,无文可考。近闻郡人建此基,伐土得一石匦,启视之,有发如新,复瘗于此,因名寺曰“发塔”。山丹密迩佛化之乡,昔有道者建寺无疑。佥谋于众,皆愿捐力施财。时,都指挥佥事吕公均,董督山丹,备兵营,修筑功未遂,吕公回司。厥后,杨公斌升都指挥佥事,倡率官僚耆庶,各捐己资,陶甓取材,工师造之,庶民攻之,不再期落成。发塔高耸于晴霄,殿宇巍峙于福地,廊庑山门,伽蓝僧舍,焕然聿新。塑像壁画未就,杨公终。正统乙丑春,朝命都指挥佥事彭公智镇守山丹,实襄成之。复延缁流桑尔伽藏卜住持,勤于焚修。是寺作镇于边,壮观西土,上祝皇图,高明悠久,爰勒贞珉,以为法门作善之劝云。
  重修土佛寺碑记
  明·陈敏
  粤自汉永平间,金天之教,流传中土。历魏晋齐梁隋唐宋元间,寰海之内,邦甸郡邑,莫不有寺,以阐善教。逮于明朝,抚有万邦,开拓边西,立都阃,分设卫所以统之。东去都阃百二十里,曰山丹卫,古州名也。面雪山之崔巍,枕龙山之嵯峨,清流激湍,萦环绕潺,度地之胜概,甲于他郡。居人多中华衣冠之族,密迩金仙,习俗向善。卫治西十里古刹,因丘陵立佛像。正统庚申,镇守甘肃太监王公贵,选拔沙门缁流精修其道者智莹,号秀峰,住持是寺。秀峰,名族后裔,生质敦朴,知识颖拔。投本空师授戒律,传禅定,焚修无间于寒暑,功行圆觉。都纲沙加舍念重其德,给经符牒。慨感寺宇朴陋,乃请于守备山丹都指挥杨公斌,倡导檀越,储材陶甓,经营修建。肇自正统辛酉春,讫工于壬戌岁暮。殿宇、山门、法堂、廊庑、厨亭落成。都司指挥张公熊装严绘塑,金碧流光,焕然聿新。先是镇守甘肃太监刘公永诚,巡省于边,瞻礼喟叹,归请于朝,赐额“土佛”,金书其门,朗昭星月。彼都人士,向化阐扬,上祝皇图奠磐石之安,下祈闾里登仁寿之域,慈航稳步,永享升平。铭曰:金天开化,自被西方。教传中土,历代显扬。甘肃设镇,巩固金汤。山丹立卫,俗普循良。巨人表迹,震叠戎羌。镌铭勒石,永瞻佛光。
  景泰六年乙亥六月,住持智莹立,芝轩道人刘桧书丹。
  重修云台寺碑记
  山丹
  明·生员 徐体仁
  仙堤城南四十里,地名暖泉,山明水秀,物类森齐。宣德丙午,有僧兴正宗游访过此,忽睹石记于地坡,细视碑文,乃前汉奉敕所造云台寺也。以南山有云出岫,形象若台,故名之。既而,正宗发愿修造,乃率信士及佛僧等,取材于山,陶甓于野,木工画士,无远不来。经始宣德四年之七月,落成于成化七年九月。前殿内塑三世如来,背坐观音大士,左右绘画药师佛、十二神王、炽盛佛、十二星官。后殿正塑释迦世尊、阿难、迦舍,两壁图画诸佛菩萨,左右廊文殊、普化、普贤,以至天王殿、钟楼、山门、斋室、僧舍,罔不周备。金碧辉煌,猗猗美盛。于四方瞻仰,祷有应,祈有感,佛法由是日隆,善教从兹日著矣。正宗命予为记,予以信善心法,非文可传,而诸人之功果圆成,必须垂诸悠久。况正宗山东人,秉性至洁,法律精严,崇建之志纯一,不以岁久劳苦而或倦,宜表而著之。爰缀以铭曰:释迦文佛,教演西方。流传东土,日月同光。众生迷忘,誓作梯航。慈恩普著,硕德难量。后人景仰,没世不忘。巍巍金像,祈福降祥。山门清净,僧侣端方。正教兴隆,永镇边疆。
  成化七年辛卯孟冬立,仙堤监生陈志道传以德书。尚有第二道碑。万历二十一年,平羌将军王允中重修,二十八年庚子落成。四十八年庚申,住持王札叶、朱桑卜等勒石,未载。
  建雷坛庙碑记(节选)
  江右
  明·刘喜
  生员
  …自明开拓西疆,立陕西行都司,统十四卫所。山丹,古仙堤郡,设卫,隶五所,去甘一百二十里。永乐辛卯,郡旱,使陈公英小于卫治之南旧古城遗址,设坛祷雨,甘霖应期,霶濡沃若。是年有秋,百禾大熟,人歌丰穰,遂建雷台。宣德丙午至正统丙寅,都帅杨公斌、彭公智,偕卫之僚属,辟土筑基,储材陶甓,崇盖殿宇。三官、五师、法堂,绘塑圣像,壁画雷神将帅。盖前山门,塑龙、虎、朱、元四灵神将。景泰癸酉,都帅张公熊,指挥使赵公俊,增修道院云厨,金碧焕彩,栋宇聿新,功倍于前。命工立石,以垂永久焉尔。
  景泰六年乙亥六月,江右五云溪生刘喜撰,未详所自。昭勇将军都指挥张熊立石。
  建马喝喇寺碑记
  明· 王尚䌹
  岁贡
  山丹南六十里,有旧古刹。天顺初年,始自僧沙迦会发心创建。至洪、正间,俱就倾圮。复遇僧智莹秀峰,再造鸿工,敬修佛殿。后有惠诚僧,行最上,缵承前模,援例题请,奉敕赐马喝喇寺也。环山带水,龙啸虎吟。登高望远,对景怡情。卫通西极,道接钟山。修前后正殿,供奉祖师、伽蓝,方丈、厨房悉具,塑像俨然。遂开常住地五十亩,以资香火。讵意隆庆之元,虏酋假迎佛以求款贡,盘住纵牧,践踏污秽,仅留地基。万历辛已之明年,猝寇背盟东归。居人张文、张世龙,目击荒凉,不忍坐视,共发善愿,与住持张演玉募化十方。官士乡耆人等,捐资鼎新,恢廓旧业,焕然改观。仍添设两廊罗汉、天王殿、钟鼓楼、厨房十三间。周围墙垣,筑砌高厚,培植树株,森森畅茂。命弟子张应科来谒,为文以垂永久。予思释氏之兴,渊源远矣,生于周昭,始于汉明,及晋、宋、齐、梁、陈,代代相承。洪惟我宣宗章皇帝二载之初,赐以敕谕,加次护持。二百祀来,荷丰登之庆,享乐利之庥,岂止一方而已哉。兹于烽火之余,重睹奂仑之美。鸠工于万历十九年,落成于二十八年,完葺于三十四年。庙貌庄严,佛力浩大,近者悦而远者来,庶足奠国家亿万年无疆之运耳。爰为铭,以纪其岁月云。
  万历三十四年八月立。
  建广化寺碑记
  明·丁酉贡生 张嵩
  山丹八十里,城南有山,俗名大黄。居民康豫,木可樵,水可渔,圃可蔬,为境内第一胜概。云游藏主道昺,号月峰者,偕徒德慧,一至其境,徘徊不舍,为众乡老愿建刹焉。操守山丹指挥赵公誉、牧祖赵德智积善辈,遂同心协德,募缘鸠工,栉风沐雨,几十余年,欲成寺而未得。维时钦差镇守凉州副总兵刘公晟、太监张公睿,各捐俸廪以助之,十方施舍,源源而来。择于是堡之中,背坎面离,中构大雄殿三间,两庑文殊、地藏殿各三间,天王殿、塔殿、山门各三间,伽蓝护教、钟鼓楼各一间。殿宇巍然,塑像俨然,金碧绚耀焕然。长廊曲径,复壁重门,相为掩映。以至斋堂、僧舍、庖廪、井厩,严严翼翼。晨钟暮鼓,朝夕讽诵,参讲有所,瞻谒有依。经始于成化庚寅夏四月,落成于成化丙午秋七月。因众工成,故额之于楣曰“广化”。蒇事已久,月峰年耋,以未立碑,无由示后,请予为之记。予维志安逸,厌劳苦,人之常情也。矧月峰迹寄云游,乃能甘澹泊,任艰辛,历深岁月,成此万篑之功,拟诸达摩面壁,几觉彼逸而此劳矣。月峰,金台人,前都护郭公之后,自幼出家,精严戒行,洞达元微。镇守大臣尝请敕嘉之,平生功行,概可见已。曰德慧,前镇甘凉元戎刘公裔也。早年师事月峰,迥出众流。曰德仙,曰圆聪,继志述事,立品卓然。后之人果能振起而光大之,庶于法门衣钵,永承无疆之庥哉!姑为记其始末,以作方来之劝云。
  弘治辛亥夏四月上旬,临济法嗣台密行宗师开山道昺立。洛阳县丞,仙堤徐昊书丹。锦衣卫指挥使指挥河南刘经篆额。
  建转轮寺碑记(节选)
   清·山丹恩贡 周世美
  尝观天地之名山大川,四方之庙宇郊祀,不可胜记。盖因埊(di同“地”)以立庙,因庙以设像,皆有择而取之,非细事也。或依于山之灵秀,或依于水之晶明,或审于林木之森罗,或审于埊角之高朗,无非借神像之灵气,以发地脉之灵气也。我丹邑内有大佛寺一座,古名发塔寺,乃一方之护佑,修醮供奉,夙称美焉。今于湖南郊外,又得名区,昔称“南湖夜月”是也。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清流在左,芰荷在右,前有祁连,后有龙头,真佛地而可以福人者欤!有秘密教乐藏吒叶党僧者,神假其慧,梦叶厥祥。适遇游戎城主郑罴、卫主向腾蛟巡历其间,皆曰可以作大悲阁殿,度一切群迷也。于是会集善人王复元、刘钦、龙伯先、杨友贤等,同心协力,共舍赀财。鸠工于康熙八年四月初四日,至二十三年四月二十七日工竣。立转轮殿一座,东西厢房六间,钟鼓俱全。楼后天王殿三间,观音殿、大佛殿各一座。周围步地,东至月牙湖小泉,南至五坝沟,西至王指挥旧磨,北至陈治策磨河。栋梁巍焕,金碧流辉,可以起人心之敬奉,可以耸远迩之观瞻。昔为荒塘蓁芜者,今为台池爽垲矣;昔为苍烟白露者,今为葡宇旃坛矣。或遇佳时令节,州人士女无不顶炉焚香,皈依祈祷……
  重修白石崖碑记
  清·山丹廪生 贺璋
  从来腹里地方,任土作贡,至于边末僻壤县属,指水成赋,是水利之攸关于国计民生也,岂细故哉?丹郡诸渠水利,经往昔先达疏浚有道,均平无私,而树经久莫外之遗模者,要自暖泉渠为始。然五坝水利,固自大马营泉合派而来,而大马营以上泉源,实自白石崖口分支发脉。志于《甘镇》,勒于碑铭,煌煌载记,昭如日星,佥曰白石崖旧渠。明季屡经都抚各大人或驰檄董事,或委员监修,增缮墩台,疏导河口,灌溉之洋溢,奚止数千家,旱不为灾,良非虚语。夫何物换星移,人更代隔,利其利者罔思循源溯本,举当年之缔造经营,渺焉罔闻,渐至上流淤塞,田多荒芜。我国朝康熙三十年间,有原任山丹卫屯政厅张公,因年旱,遂上其事。蒙道府两宪惠爱,饬各属耆庶人夫,赴河口重疏,稍事堤防,即有混混不舍之机。阅十数年来,河流不时涨泛,人或莫之竟也。雍正四年,县侯张公蒙川陕总督威信公岳奉营田水利一案,晓谕坝内。庠生毛子汉〓、刘子朝用等,绘图呈县投府,檄委经理韩公,同各坝人夫,往渠口挑浚。因水源地势去县二百余里,节气尚寒,又兼雨雪交加,暂缓其工。乾隆二年,毛子汉〓办理渠务,感县侯祁公安期,准给执照,会同坝内耆庶,派夫丁百十余名,抵白石崖口,仍决去上雍(通“壅”),泉水益浩浩焉。迨乾隆十三年夏,天旱水细,各坝以兴修水利等情请县,荷邑侯王公士毅详府,据批“兴修水利,实与军民有益”等语,又文移大马营游府,亦如府移文。于是齐集人夫,刻日兴工,既而不果。至乾隆十五年五月,渠长王〓等将前情复禀县侯曾公希孔,恩给信牌,联阖坝士庶人夫,率由旧章,再事修浚,而淤塞日周通,细流日洪大矣。夫图始者鲜克有终,善作者未必善成,想亦理势之或然,非人事之所必然也。余念生于斯,长于斯,服田力穑,食旧德于斯。每窃羡先后各大人为国为民之盛举,暨近世诸子辈不愆不忘之朴心,备纾鄙辞,俾后之起焉者驾轻车而就熟路,使水利再兴,则功与德可符前哲,孰谓古今不相及哉!谨勒石以志不朽。
  重修仙堤书院碑记
  贵州遵义
  清·邑令 颜廷彦
  进士
  丹邑川岩秀丽,风俗敦庞。余下车伊始,见彼都人士,循循规矩,绝少儇薄佻闼之风,心窃嘉之。惟询及科名,百余年来,题雁塔者,耳所未闻,歌“鹿鸣”者,指难再屈。非人才有缺,实造就无方,斯诚一邑之抱憾,而守土者所急宜留意也。因即龙峰书院肄业诸生童,时加训课,以冀争自琢磨,为转移风化之举。乃应课寥寥,殊难鼓励,察其故,缘于膏火不足。虽旧有学粮百余石,然岁有丰歉,租常缺少。每年除山长修脯外,所余无几,是以寒士裹足而振兴无自也。我国家文教昌明,菁莪棫朴,雅化日新。丹邑虽僻处偏隅,要不乏聪明颖慧之士,使膏火稍充,得广聚多才,相与涵育薰陶,则蒸蒸髦士,含英咀华,知必有月异而岁不同者。第生童既多,则膏火愈短,非有数千金为之生息资助不可。嘉庆庚辰九月,因集近城绅士,共相筹划。余首为之倡捐俸银六百两,尤得众绅士情殷桑梓,转相劝助,募草湖、暖泉、东中、童子、慕化五坝士庶等,捐金统计二千六百余两。于是买城东南隅田姓旧署地址,移龙峰书院,增阔重修,建堂庑六十余楹,仍名仙堤书院。又留生息银一千五百金,给城乡当商,取其息,为师生膏火费。更将书院外余田数亩,置为田圃,年取其租,亦书院之一助也。道光壬午秋,规模粗就,余奉委改署固原州,数载缔造,仅成草创,舍此他去,实有不慊于心者。至癸未秋,复得回任,其房屋尚须添设,其膏火尚未充裕,欲再加振作,丹邑褊小,民用弗给,而为数甚多,力难独任。将田房息银及酌定永远规条,镌于碑阴,以俟新尹长才,加意扩充,渐臻极备。异日者文风丕变,科甲蝉联,弱水仙堤,焕然增色,不但一邑之荣,实邦家之光也。余于众绅士有厚望焉!是为序。重修文昌宫碑记(节选)
  川 邑令文楠
  清·涪州进士
  …丹邑地连边境,兵革频仍,文教不兴,由来久矣。前明有陕西行都司指挥彭公守备山丹,虑斯文之未振,思学校之弗兴,爰与善士薛道隆等于县治之北,修建文昌宫。正统十四年创始,至景泰元年落成。数百年来,风雨之所飘摇,燥湿之所损动,庙宇摧颓,不堪言矣!前任津门路公与儒学武功黄君,率本邑绅士捐资重修。辛亥春,余代庖斯土,虽有乐与为善之心,而日逐逐于案牍,且冲途奔驰,刻无宁晷,不暇亲身督理,而工用不敷处,未尝弗为之设法焉。复念前次址基在北,有干元武之次,因移圣祠于文庙之旁,并建奎星阁于其左。鸠工庀材,雕梁绘像,不数月而工已告竣。睹此日之殿宇辉煌,以视前次之栋折摧(榱)崩,顿觉焕然改观…
  生贡郇国珍、王荣槐、吴元祚、邹之弼督修。乾隆五十六年鸠工,于是年九月日告竣。
  重修大佛寺碑记(节选)
  清·秦澍春
  ……
  山丹城西十里,有大佛寺,不详创于何代,而重修于前明正统辛酉、壬戌之岁。时,住持僧智莹主之,中官王贵、刘永诚,都指挥杨斌,都司彭智、张熊诸公先后成之。以后随时缮葺,遂郁为一邑名刹。同治花门之变,毁于逆焰,荡焉无存。安吴查岭生大夫治山丹之四年,政理民和,年谷丰裕,顺民情之所欲,谋欲复之。而工程浩大,蒙有难色,大夫先倡捐俸钱二千缗,于是士民感奋,聚壤成丘,积涓为海,庀材鸠工,越一年而蒇事。使者奉钦命视学河西,两经其地,襄裹瞻仰,其上则因山之高肖佛圣之像,即就佛之高建佛之阁,广袤三楹,直上七级,望之如蜃楼海市,辉映碧空。中起大雄殿十六楹,肖普贤、文殊于中。左右各有岭楼一座,晨钟暮鼓,发人猛醒。绝顶建晚望之亭,最前开众善之门。士民皈依之所,僧僚养静之室,商旅偃息之坛,锦鳞游泳之沼,精舍兰若,共百十间。噫!此非昔之进士甓丘乎?曾几何时,而基址之宏敞,结构之精严,形势之壮丽,气象之遹皇,甲乎西土。而一邑之地脉风气,尽于是蕴蓄。使者尝谓:牧令者父母斯民,当以民之好恶为好恶。大夫顺民之情,以成此巨观,其平日之兴利剔蠹,令行政举,官民相得,上下一心,于此亦可概见。惟是星轺道路,不能暂停,因大夫之请而为文以记其事。……
  知县查之屏,游击周昆,教谕王济美,典史樊全于光绪十四年岁次戊子仲秋月镌碑立石
  何克墓碑文
  (一)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七月二十二日,本校英籍教导主任何克患破伤风辞世,工合同工并有关人士咸深痛悼,乃献金戮力于山丹南郊东泉之阴成基,墓圹前建球场,右构翼亭,旨在健身树业,无血汗不足以承其志,匪群力未足以慰其劳动也。特立石敬志此意。
  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山丹培黎工艺学校仝立
  (二)
  乔治·艾温·何克
  1945年7月22日
  “色彩绚丽的生命啊光辉而又温暖,为了它人们一直奋发向前。
  他已逝去了,从此不再奋战,在战斗中逝者的生命却更光辉灿烂。”(背面为英文)
  〔两碑原竖何克墓纪念亭中,新建艾黎与何克陵园后,移入新陵园〕
  山丹县一九五四年地震记载的两块碑文
  纪念碑
  一九五四年二月十一日上午八时半,因受猛烈地震,房屋倒塌。经上级拨款,群众支援,重新修建房屋七十一间,于同年四月三十日开工,十月一日全部落成。特立此碑以兹纪念。
  中共山丹县委员会
  公元一九五四年十月一日
  〔此碑镶嵌于原县委(今胜利街家属院)大门右侧前墙壁上〕
  纪念碑
  山丹于一九五四年二月十一日上午八时半发生地震,部分建筑被毁,压死人五十名,压伤人三百三十九名,并伤亡牲畜二百八十二头,倒塌房屋七千二百七十七间,人民财产损失极大。本府房屋亦全部摧毁,遂于同年由甘肃省人民政府拨款,在山丹县群众的大力支持下,重建房屋八十八间。于同年四月三十日开工,十一月十日竣工,特立卧碑以志纪念。
  山丹县人民政府
  公元一九五四年十一月十日
  〔此碑镶嵌于原县府(今县法院)大门右侧前墙壁上〕
  山丹县大礼堂奠基纪念
  为适应城市发展与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山丹党政按勤俭原则决定修此礼堂,从而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山丹煤矿筹建处的义务设计与技术指导,公私合营工商企业的资金援助,使全部工程于七月十日正式施工,十二月十八日胜利落成,特立此碑以资纪念。
  山丹县大礼堂修建委员会
  一九五六年八月一日
  〔碑嵌于隍庙街现山丹县剧场正门西侧壁上〕
  修建山丹祁家店水库纪事
  祁家店水库位于山丹县城西十五华里,居山丹河中游。北望龙头山,南俯大佛寺,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洼平坦,为一天然盆地。面积四平方公里,可蓄水二千万公方,灌溉山丹、张掖耕地八万市亩,为甘肃省解放后的第一座水库工程。
  历年山丹大桥、东乐和张掖架子墩一带农田缺水,荒地不能开发,且每年夏秋有遭洪水的威胁。一九五六年春,党中央批判了右倾保守思想后,农村全部合作化并掀起了生产建设高潮,水库是在此种形势下产生的。三月间由山丹县党政倡议兴修,并开始迁移民房,清理坝基,同时报请省、专水利局进行勘测,八月初提出设计文件,才决定正式动工。
  全部工程主要有:拦河大坝在祁家店东山谷窄狭处,两岸均为岩石。坝型选为抗震性较强的土石混合坝,坝长三百一十八公尺,底宽一百四十公尺,高二十二公尺五,顶宽六公尺;小坝在大坝以北山谷中,坝长一百三十五公尺,底宽五十八公尺,高十四公尺,顶宽四公尺;输水洞穿小坝,进口处为二孔,宽八公寸,高一公尺二,联接洞身合成一孔,宽一公尺二,高一公尺五,全长三十八公尺。最大流量为每秒十五公方,出口处设消力池,进口处有钢筋混凝土管制塔一座,高十三公尺五。顶设平台,装有平轮启闭机两部以控制流量。溢洪道位于大坝南端,底宽二十公尺,较坝顶低四公尺五,全长一百一十公尺,进口处呈一湾道,并设管制闸。有混凝土隔墙四道,以抬高水位,加大库容。下段为急水槽,末段为一扩散形消力台,最大排洪量为每秒一百二十公方。
  一九五六年八月中旬正式施工后,开挖输水洞与大坝清基,至十一月上旬开始导流。十一月天寒停工,冬季留部分民工进行石方备料。五七年三月下旬复工,全面开始坝体回填。为了争取汛期竣工,两县抽调劳力最多时八千八百八十五人,分昼夜三班进行赶工,每昼夜夯填土石方四千公方,超原计划百分之四十。七月底大坝基本完成,九月三十日全部竣工。总计完成工程数量清基土石方二十二万七千九百七十六公方,夯填土石方四十三万零二百七十八公方,干砌块石一万二千六百七十九公方。共用工程材料钢筋十一吨,水泥三百七十吨,白灰一百六十吨,钢钎三吨,铁件十四吨,炸药八吨,木材四百公方。工具设备有发电机两台,抽水机两部,铁木夯五百个,架子车四百六十辆,手推车四百辆,斗平车五十辆,钢轨三公里。共用劳动力民工九十四万七千一百个工日,技工一万五千零一十八个工日,车工一万四千二百零五个工天。共化工程费人民币一百七十万元,其中国家投资一百零二万元,其余由群众负担。
  为了加强领导,保证工程的顺利进展,根据施工需要及受益地区,由山丹、张掖两县和省、专区水利局组成工程委员会,共抽调行政干部一百零四人,技术员四十六人,由山丹县党政统一领导进行施工。参加劳动以乡组成中队,以社编小队。总计山丹县十五个中队,即东乐、大桥、城关、城北、位奇、柳荫、芦家堡、李家桥、花寨、大马营、双寨、霍城、新河、陈户、老军等共五千零七十六人;张掖县为十八个中队,即月坝闸、梁家墩、长安、党寨、碱滩、二十里堡、大满、和平、龙渠、安定、乌江、安镇、三闸、新墩、白塔、古浪、小满、东王堡等共三千二百零九人。在施工中一律实行集体包工和个人计件制,共同展开劳动竞赛,评选出劳动模范中队十四个,模范小队三十三个,劳动模范五百一十四人。因而民工情绪高涨,寻找窍门均突破定额,并利用废料拆旧补新,就地取材,就地加工,改变石场运距,借用群众工具等办法共节约资金十二万三千元。施工中山丹煤矿在人力物力方面均无私的援助,真显示了工农联盟的伟大意义。
  祁家店水库的胜利竣工,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组织起来的劳动群众,定能改造自然,战胜灾害,使洪水为人民服务,把沃野变为良田。最后为修建水库光荣牺牲的民工马维国、丁秉友二同志致以深切的哀悼。特立碑铭,以志纪念。
  中共山丹县委员会山丹县人民委员会
  中共张掖县委员会张掖县人民委员会
  公元一九五七年十月一日
  〔碑竖于水库拦洪大坝北侧纪念亭中〕
  李桥水库修建纪实
  李桥水库位于马营、霍城两河汇流处(原李家桥址),距山丹县城三十一公里。库底海拔二千一百六十米,东西拦河大坝长一千四百八十米,高二十五点四米,顶宽五点四米,防浪墙一点三米,累计投资五百四十七万元,投工三百八十九万个,完成工程量二百二十万立方米,砌石方四千一百立米,浇筑混凝土一万四千八百立米。有效库容一千四百一十六万立米,输水洞最大流量二十五秒立米,溢洪道泄洪量六百四十五秒立米。主要有位奇、陈户、清泉、李桥、花寨、马营六个公社的三十七个大队和国营山丹农场、县十里堡林场受益,近期保灌面积八万八千亩,远期保灌面积可达十二万五千亩。它的建成,对改变全县干旱面貌,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将起重要作用。
  本库始建于一九五八年七月,一九六〇年春因遇经济困难而停工,坝高达十四米,六七年四月复工,处理坝体裂缝,输水洞补强,填筑坝体,坝高达十六点八米,试蓄水二百零八万立米。七三年二次设计施工,将坝体加高到二十四米,库容增至八百二十万立米。但因地质钻探资料欠确,基础处理失慎,东西坝体渗漏严重,危及大坝安全,故于一九七七年六月至一九七九年十月再次施工,对东西坝体重新开挖清至岩石,浇筑七至十一米高的混凝土防渗墙,埋于坝基,并加固加高坝体,则排险奏功,终具现有规模。
  在水库修建中,省、地委及上级业务部门十分重视,省、地厂矿及山丹驻军给了大力支持,全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紧密协作,艰苦奋斗,为水库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陈得信、毛其花、任六四、王秀英、赵国安、刘得孝、王琳屏、魏守禄等同志在修建水库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全县人民将永远怀念他们。
  李桥水库胜利竣工,必将鼓舞全县人民乘胜前进,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做出新的贡献。
  中共山丹县委员会
  山丹县革命委员会
  一九七九年十月
  〔碑竖于水库拦洪大坝东侧纪念亭中〕
  乔治·艾温·何克碑文
  乔治·艾温·何克,1915年生于英国的哈本登,幼时曾在瑞士上学,1937年毕业于牛津大学,获文学士学位。其后离英作环球旅行,于1938年初抵上海,决定留华考察中国社会。他以美国合众社自由撰稿记者身份,经美国友人史沫特莱介绍,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安排下去延安和晋察冀边区采访,会见了朱德同志和聂荣臻同志,深受中国革命精神鼓舞,著有《我看到了新中国》一书,热情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的真实情况。
  何克于1938年夏在武汉结识“工合”创办人路易·艾黎。1939年去陕西宝鸡,志愿参加西北“工合”办事处工作。1941年艾黎推荐他任陕西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校长。他治校有方,以身作则,艰苦奋斗,被全校师生和当地百姓视如亲人。他还以国际主义的情怀,收养了中共地下党员遗在宝鸡的四个幼子。1945年在主持甘肃山丹培黎工艺学校工作期间,因患破伤风不幸逝世,时年仅30岁。
  何克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为培黎学校和“工合”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宝贵的贡献。在抗战八年的艰苦岁月中,始终同中国人民患难与共,表现了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镌刻于艾黎与何克陵园内墓前长方形大理石墓碑北壁〕
  路易·艾黎碑文
  路易·艾黎于1897年12月2日生于新西兰南岛斯普林菲尔德镇,1987年12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艾黎青年时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回国经营牧场。
  1927年来到中国。目睹当时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决心投入劳苦大众要求变革的斗争。30年代他加入上海第一个国际性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不顾个人安危,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地下斗争,是党可信赖的朋友。抗日战争伊始,他和斯诺夫妇等中外友人发起“工合”运动,克服重重困难,组织各种工业合作社,有力地支援了抗战。40年代他和乔治·何克一道创办山丹培黎工艺学校,努力探索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半工半读、手脑并用的新型教育,为中国培养技术人才。解放后他遍访全国,勤奋写作,向全世界介绍新中国的变化和成就,积极致力争取被压迫人民解放、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对促进中国和新西兰以及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起了独特的作用,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望。
  艾黎曾被授予北京市荣誉市民和甘肃省荣誉公民称号;1985年获得新西兰政府颁发的女王社会服务勋章。
  艾黎在华六十年,始终同中国人民同命运,共呼吸,与中共的革命先辈建立了真挚友谊。他终身未婚,却收养和抚育了若干战时孤儿。他把全部心血和精力无保留地献给了中国人民的事业,作为作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阶段,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受到中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他那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无私无畏、光明磊落的高尚品德,脚踏实地、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谦虚谨慎、朴素无华的优良作风,将永远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镌于陵园墓前大理石墓碑南壁〕
  邓小平为艾黎与何克陵园的题词
  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永垂不朽
  邓小平
  〔镌于陵园前大理石照壁背面〕
  艾黎与何克墓碑
  国际主义精神永放光芒
  甘肃省人民政府
  一九八八年四月
  三、杂记
  创修庙学记
  明
  按察司
  副使
  刘广衡
  洪惟圣朝,混一区宇,武功既戢,文德诞敷,自京师以及天下郡县,莫不有学。诚以学乃风化之源,为政之本,自古帝王有天下,未有舍此以为治者。故曰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然学必有庙,以祀先圣。学以集师生,非庙无以报本,非学无以施教,二者兼举,乃克有成。世固有儒言儒服,施诸政事,惟勾稽簿书是急者,不可胜悼,武人卫士,曾知所先务哉!陕西行都司属卫山丹,居大河之西,东连武威,西接张掖,山川壮丽,城郭巩固,居民鲜少,而习武者不下万家。固尝遵圣制礼,师儒以典教事。而庙庭学舍,举未修葺,师生朝夕寓教空舍,因循苟且,名存实废。维时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马公昂,奉命来边,参总兵政一切庶事,得以便宜处置。按历是境,慨叹庙学未立,何以宣化?乃闻于上,命守备山丹都指挥佥事庐江彭君智成之。彭君既武而文,率僚属,集众役,取材于山,陶甓于野,百工不命而献功,士庶不祈而荐货,建庙树学于卫之南向。经始于正统戊辰之二月,落成于是年之六月。凡先圣、四配、十哲、两庑从祀诸贤,绘塑仪像,俨然若存。而神厨器库、讲堂斋舍、罔不咸备。轮焉奂焉,金壁辉耀。于是享祀有仪,讲息有所,朝歌暮弦,文风大振。将见观感兴化,迁善敏德,家诗书,人礼乐,风俗丕变,贤才辈出,其要固系于此。而古之所谓受成献馘者,亦皆有所在也。夫庙学之完且美,不记于石,无以示后,佥俾余记其事。予谓鲁侯僖公作泮,蜀守文翁兴学,诗颂其事,史载其美,至今千数百年,耿而不磨。山丹庙学之成,诚荷上之德化甄陶,非都宪公之提撕振作,亦弗见其大有为若是也。后诗人之〓,史氏之书,将不一而足者矣。马公,河南人,名昂,字景高,发身科目,历监察都御史,秋官侍郎,德茂才著,擢任今职。文事武备,时鲜与伦,古之韩范不是过也。谨此。明长城山丹段各段修筑史料
  都御史廖逄节议题:山丹卫东路本卫教场起,古城洼界牌止,墙壕、崖柞、叠水、石梯、垒木一万九千九百九十五丈,计一百一十一里三十步。
  隆庆六年,修完自山丹教场起,石硖口东闇门止,边墙共一万七百一十四丈。内大墙底阔一丈二尺,顶阔六尺,实台高一丈三尺五寸,裙墙三尺五寸,共高一丈七尺;中墙底阔八尺,顶阔四尺,实台高一丈二尺,裙墙三尺,共高一丈五尺。又石硖口迤东起,永昌接界古城洼止,壕堑石垒边墙,斩削山崖。上墙各高阔深丈尺不一,共二千八百三十一丈,新筑随墙墩一十四座,共用银四千五百九十五两三钱。又石硖口闇门起,原议斩山工头止,边墙五十丈,底阔一丈五尺,顶阔九尺,实台高一丈五尺,裙墙五尺,共高二丈。不支钱粮。
  万历元年,修完自山丹龙头山起,白路儿止,又白路儿、尖山儿起,红寺儿为止,又石硖口迤东土窑儿起,古城洼界牌止,并山丹墙壕、崖柞、叠水、石梯、垒木六千四百丈。内边墙底阔九尺,顶阔五尺,实台高一丈二尺,朵墙三尺,共高一丈五尺。壕口阔深各二丈,底阔一丈,崖柞高阔深各三丈。俱未支钱粮。
  万历二年,修完石硖口东自土窑儿起,西至石硖口嘴止,壕里添中墙一道,长八百三十五丈,底阔九尺,顶阔五尺,实台高一丈二尺,朵墙三尺,共高一丈五尺,共用盐菜银八十三两五钱。又黑城堡香沟墩一座,石嘴墩一座,东花寨堡白石崖旧边柞一道,低矮一十丈,接筑高五尺,连旧柞共高一丈六尺,木楂泉堡一座,白石崖水关墩一座。俱不支钱粮。
  录自《甘镇志·兵防》
  建五坝龙王庙记(节选)
  明·生员 王钦
  山丹卫治南五十里许,有石嘴山焉。山下有大河一道,名暖泉渠总河口,即渠民衣食源所属也。自昔海寇出没,阻于修浚,民田尽芜。迄明弘治三年,都御史刘公璋,饬佥事李公克嗣智理厥事,乃选守备都指挥武振公疏导之。嘉靖二十八年,河复淤塞。巡抚都御史杨公博,委分巡副使石公永,增置墩台,再浚之。自是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泉不壅塞,芜田尽㐅矣。……维时,绅士耆庶,喜舍己财,卜地于河之东岸,庀材鸠工,自春徂秋,即于康熙十六年告竣。创修大殿三楹,斋舍、厨房、墙垣悉备,绘画神像,焕然壮观,……后之导水者,当知水波自青海发派,东北会于大通河,始大。又东会于白石崖,又东北入菏,由地中行,又北东出于曹古城、大马营。原泉混混,汩洳散漫。西流过大小蔡家湖一带,小泉穴出正出,合派而来。西北过大黄山坝,又北过石嘴山,达于分水口。分条晰支,齿排五坝,故名五坝。龙王庙是水利之发源,过涧波涛澎湃,蜿蜒三四百里,支分上下闸,纳赋三千余石,其所由来者渐矣,岂一朝夕之故哉!爰不辞谫陋,书以为记。
  山丹、阿拉善勘界记
  清·甘州知府 刘烒
  山丹城北三里许,出闇门,又六十里,与阿拉善游牧交界,此康熙二十五年所定也。旧有墩碣六处,曰青羊口、石井口、赤山口、独峰后口、趄坡儿、教场墩。岁久墩坏,蒙古越界插帐者七十有余户,杂处滋事。自乾隆五十年至五十三年,历经前令会勘,青羊、石井五处均修立墩台石墩,惟独峰后口争执不决。维时,凉郡属之永昌、镇番二邑,俱接阿拉善边,连年争界。甘凉富观察周历复勘,爰绘《汉蒙交界图说》,上制府勒大司马达部转奏。特命仓场总督苏,理蕃院侍郎巴,至甘偕制府及阿拉善王旺沁班巴尔,驰诣会勘。奏请仍循康熙年间所定汉蒙交界址,山丹独峰口勘明于后山之扇马湖,竖立石碣。明年春,富观察偕奉差宁夏部郎,即其立石处修筑俄卜,越界蒙古悉行迁徙。由是,汉蒙之界复清,争讼之端永息。爰绘《图说》,并序颠末,续载府乘,以昭信守于来兹云。
  建大马营河龙王庙记
  清·生员 赵明
  圣天子抚驭中外,念切民瘼,遐迩昭一统之盛,上下蒙粒食之庥。我阖属编氓,恃水利为续命之源者十之八九,而暖泉等坝殆有甚焉。然有物有则,固赖天工,为消为长,实为神力。是以暖泉等坝水利,自大马营以上源泉合派而来,而大马营泉,又自白石崖口霡流而发,川流之洋溢,何止三百余里。屯戍沾水利者,奚啻数千余家。夫非神明有以参赞乎化育而孰为为之耶!乃自乾隆丁巳夏,下五闸阖渠士庶,蒙县侯祁公委饬兴修白石崖渠水利,道至河口岔山嘴。鸠工庀材,辟地以广福田,立祠以展报赛。议处就近香火干地一段,东北至大河,西至湖沟,南至横路,以为将来葺缮之资。自此,龙神庙貌焕然改观。当年之缔造经营,非不甚善。奈未几,物换星移,老成凋谢,临河一带磨户并附近居民,乘间而侵水者某某,侵地者某某,而今而后倘无有过而问焉者,上下三千二百余石官粮之渠口,尽为渔人逐利之场矣。爰于乾隆庚午岁五月,下五闸士庶,荷县侯曾公委饬重修白石崖水利,齐集岔河河嘴龙王庙,询究香火田地着落,并历年佃户租粮,输诚如数备出,以贶神庥,以隆祀典。唯曰因人成事,俟后之起焉者,穷本寻源,莫不善其善而利其利也。幸今十六年辛未夏,灵爽降鉴,雨泽滂沱,岁登大有,家给人足。享利食于三时,真荷蒙龙神甘霖之常布,邀福泽于千载,庶不负皇仁抚绥之永臻。敬序。
  草头坝移粮记
  清·山西平定 邑令 黄璟
  人
  丹邑地近边疆,人敦本务,舍穑事何者为谋生之具哉?而土多沙碛,地鲜肥美,无流泉以资灌溉,胡以睹实颖而庆丰成?丹城南四里许,有草头坝,征粮八十石,纳草八百束。其初计田分水,所由定其额数也。泉源壅塞十余年,涓水不流,野无青草,人守石田,家鲜盖藏之富,催科频仍,犹不免胥吏之叫嚣,盖涸辙是困,有叹其庚癸徒呼者。己丑冬,玉年许前县来摄篆,愍念黔黎疲癃,择红寺湖地,移粮四十石,浚泉开田,询盛举也!次年夏,余卸泾篆,复〓兹土,草头坝舆众环辕白其事,祈踵事而定案,余喜而颔之。出北门,行三十里,见有群峰环抱,绵亘不绝,流泉坌涌,潆洄蜿蜒,旋绕于群岩万壑下者,询之土人,曰“此即红寺湖地也”。其土滋瀜,可以播种,其泉清冽,可以灌田。移粮于此,地不缩,田不易,去旧迁新,衣食有赖,而国科因之而出,一变通间利用厚生之道得焉。计其地五顷,余择其可垦者,又拓以二顷,统量东至高泉山沿,西至神仙磘山沿,南至毛牛家山沿,北至截沙河并双岔子。共移粮五十石,草五百束,请于上宪,立为定案。从此,山有居民,野无旷土,移丘换段,济其困厄。诗曰:“适彼乐土,爰得我所”,吾为群民咏焉耳。
  五坝水利志
  丹邑近西域,半皆沙漠,多瘠土而少沃壤,资灌溉之力居多。其水分为三,曰山水,曰渠水,曰泉水。其坝分为五,曰草湖渠,分十三坝;曰暖泉渠,分五闸;曰东中渠,兼东山、西山等九渠;曰童子渠,兼无虞、义得等五渠;曰慕化渠,兼大小慕化四渠。支分派别,可以资合邑之灌溉焉。乃于开渠杜坝之时,每因多争一勺,竞至讼起百端,罗致多人,屡日难决。好事者流从中渔利,雀鼠之争,竟同蛮触之斗,争利也而实以贾害己。兹仿照旧日区分之规,因粮均水,因水均时,绘为图式,注明额粮原数。浇水定时,俾编氓鳞次序灌,争端悉泯。自水利可以均沾,而争讼从此衰息。规诸古人决渠筑堤之法,不相吻合欤!
  草湖一渠,分为一十三坝。应使水利,除各有独泉,按粮均浇外,其余各坝,应使三季六轮水利,与东乐同使。按三十二昼夜为一轮,山丹草湖坝分水十九昼夜有奇,东乐分水十一昼夜有奇。自清明日起,先挨东乐,浇毕,将坝口封闭。次挨草湖浇灌,周而复始,自下而上。惟草四坝,有城内军马园圃水三分,有穿城水洞三道,冻早开迟,是以头轮春水,七轮冬水,不开闸口。其余各坝,开则同开,闭则同闭。
  暖泉渠为泉水渠坝,自白石崖口发源,上而花寨子,分为三坝;下而暖泉等闸,分为五坝。每年应使三季六轮水利,共二百一十六昼夜。自清明起至冬至止,按粮多寡,并河均时。头、二两轮安种水,暖五闸应使全河水二十五昼夜,润河涝池水二昼夜。上三坝应使全河水五昼夜。头、二两轮苗水,暖五闸应使全河水二十八昼夜,润河涝池水二昼夜。上三坝头轮苗水应使全河水六昼夜,二轮苗水应使全河水五昼夜。头、二两轮冬水,暖五闸应使全河水三十三昼夜,润河涝池水二昼夜。上三坝头轮冬水应使全河水六昼夜,二轮冬水应使全河水五昼夜。暖头闸纳粮五百六石二斗五升一合三勺,按粮均定,水口宽七尺八寸。暖二闸纳粮五百三十石四斗五升,按粮均定,水口宽八尺二寸五分。暖三闸纳粮五百一十六石七斗八升四合,按粮均定,水口宽七尺九寸五分。暖四闸纳粮五百三十三石一斗九升八合,按粮均定,水口宽八尺二寸五分。暖五闸纳粮四百七十四石六斗六升三合三勺,按粮均定,水口宽七尺八寸。附边山小沟子纳粮四十四石六斗,公议饶增,闸口宽一尺一寸,深仍二寸五分。旧规每粮一石,六轮均使时水四时一刻七分,上下并河使水。上三坝每轮并去全河水五六昼夜不等,下五闸匀减时刻分寸。分闸使水,每粮一石,除下百户润河涝池时水六轮,应使水三时六分。按均定水利,每粮一石,头、二两轮安种水以五寸香时行使,头、二两轮冬水以七寸香时行使,自下而上浇灌。每年冰水,自惊蛰起至清明止,上三坝按粮应使全河水五昼夜,下五闸按粮应使全河水二十五昼夜,以符原额,自下而上,周而复始。有寺沟、卫亭二号,虽系泉水渠坝,全赖松林积雪春日融消为灌溉之资,源出本山,所使水利,按粮均分浇灌。
  童子渠系山水渠坝,源出南山扁都口,下分一十八闸。每年应使水利,自清明起至立冬止,各坝按粮多寡,均融浇灌。有义得、无虞二渠,亦系山水渠坝,源出义得、无虞山口,其所使水利,照十八闸均浇。
  慕化渠并无泉源,全赖山水。山水出自南山大都麻、小都麻口,下分十号。每年应使三季六轮水利,自清明日起至立冬止,各坝按粮均分浇灌。
  〔原载清道光《山丹县续志》卷五〕
  续修仰止书院记
  清·拔贡 邓秀芝
  东乐,旧只村堡耳。嘉庆七年,浦江周公能珂,权分县篆,始创设书院。吴公道周,叶公德乾,均捐廉继之。同治兵燹,经职员张文美等修复如旧。左文襄帅师西征,给东乐粮价银二千两,拨入书院,亲书“仰止书院”匾额以荣之。由是,禀设广益当,获利息,聘师奖士,悉取资焉。光绪辛丑夏,蒋公韵胪〓任,即以培植人才为务。书院后讲堂栋宇倾颓,墙壁坍塌,公见慨然,延士绅筹款项,将讲堂、大门、仪门及斋舍二十间,倾者植之,污者新之,均令完全整理,秩然焕新,一改旧观。公课士扃门亲试,列上等者奖甚优,住院诸生格外给奖。暇时,则以敦品勤学诸大端相劝勉,是以裁成者众。时有鬻闲地者,介书院侧,公以官地易之,作小园以培文脉,非有远识者不及此。公循良选也,讼则亲以理,刑则轻以恤,粟贵则平粜,春耕则散种,贫民生则施衣食,殁则给棺具,善政及民,有传颂人口而不容泯没者。若即书院一端以论公,犹公善政之绪余也已,是为记。
  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
  东乐农事试验场记
  清·光绪丁酉尤声瑸
  往岁,予归自肃州,道出东乐,见西关有土垣,广袤约十余亩,林木阴翳,中建茅亭,制甚朴洁,遂乃停骖憩息,顾而乐之。途人告予曰:“此农事试验场也。”亭中设座,次岁时,农会集兹讲演。先是邑侯徐公召邑人议曰:“东乐虽地狭民贫,然厥土肥沃,旁临弱水,颇宜耕种,亟应讲求农事,以资改进。”邑人初弗信也,意若农服先畴,向有成法,试验之说,能否实惠及民难可逆知。徐公因极言农事之不良,其原因在林树稀,则水源涸,肥料薄,则地质微,耕作不维新,则功力费,籽种不互换,则禾穗蹙。多方诱导,民意翕然。始于十九年九月,卜筑于此,试种粟麦各数亩,复搜集日本小麦,美国棉子,奉天粱豆,四川烟草及东南各省菜蔬多种,请得实业专门家为之经理,实行试验。今逾年矣,其生殖较他地为茂,其收获较昔岁为丰,益信徐公之果不我欺。四乡农人纷纷来场购取嘉种,转相效法,为之称道弗衰。斯时也,青翠满前,凉风在袂,接谈既久,闻见一新。因思小民难于谋始,乐于观成,端赖司牧者,责任之心何如,教导之法何如耳!徐公,字林九,同乡旧好也,见时相与叙述前事,诚然因起而为之记。
  民国十一年十月
  掘井得泉记
  陕西
  潼关 赵鹏超
  东乐地方亢燥,素乏水源,人民凿池潴蓄,全仰给于山丹之弱水。然阅月而一至,时有涸竭之虞,老幼苦之,未尝知有所谓井也,有之自今日始。壬戌春,邑侯徐公林九,观于众庶用水之艰,而思有以惠之,乃于署旁隙地鸠工凿井。其未得水也,群以为艰,及其得水也,则共啧啧,异之而称颂焉。余闻而叹曰:美哉!渊渊乎,环邑之民,并受其福,微徐公之力不至此。然亦见天下事断难望于浅尝辄止之伦,果能深造弗已,安在不可以左右逢源哉?兹井其明验也。余既羡徐公之嘉惠斯邑,而又感于掘井九仞而不及泉之不足与为也。故次其颠末而为之记。
  民国十一年十一月
  四、文告
  陕甘宁边区政府山丹县人民政府布告
  政字第壹号
  顷奉
  陕甘宁边区政府令开,山丹已获解放,为保障全体人民生命财产,维护社会安宁,确定革命秩序,建立民主政权,兹决定成立山丹县人民政府,任命王怀章为代理副县长,并随令颁发印信。本县遵即于九月二十四日宣告成立,本县长于同日到职视事,奉行中国共产党中央所制定城市政策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颁布之约法八章,遵照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之各项政策法令,领导我全体人民为共同建设新山丹而奋斗。并启用新颁印信,除呈报并分行外,特布告周知。
  此布
  代理副县长 王怀章(印)
  中华民国三十八年九月二十四日 山丹县人民政府(印)
  陕甘宁边区政府山丹县人民政府布告
  政字第贰号
  为巩固革命秩序,确保社会治安,兹制定对于散兵游勇非法武装登记处理办法,公布于后,仰即遵照执行。
  一、凡流落在本县境内之散兵游勇,应即向本县报到处报名登记,交出其所有之武器证件,听候审查,分别予以从宽处理。
  二、凡国民党政府所属之武装组织和人员及未经本县政府委任之武装组织和个人,均为非法武装,应予一律取缔。此类武装组织和人员,自即日起向本县报到处进行投诚,报名登记,交出武器和证件,听候处理。上述人员,凡自动报名登记,交出其所有枪支弹药文件及军事物资者,本县政府当予宽大待遇,如有特殊贡献者,酌予奖励。即有罪恶者,亦允其将功赎罪,酌情宽大处理。如隐匿武器拒不登记,继续其破坏行为者,一经查出,定予严办。
  三、凡已投降交出武器之现役蒋马军官,统一到本县报到处指定之地点集中学习。听候分配工作。
  四、凡本县人民及我军政人员,均有向本政府明密告发隐藏散兵游勇及武器弹药之权,告发属实而有特殊贡献者,当予奖励。其有窝藏包庇不报者,一经查觉,定予严办不贷。
  此布
  代理副县长 王怀章(印)
  中华民国三十八年九月二十五日 山丹县人民政府(印)
  甘肃省山丹县 宁夏省阿拉善旗自治区
  划界初步协议方案
  (一)划界原则本协议遵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民族政策的规定,西北军政委员会的指示及1952年10月甘、宁二省代表在兰州会商“关于调处宁夏省阿拉善旗自治区与甘肃省民勤、山丹等县界址纠纷的原则”;本着民族平等团结、互助互让精神,参照历史材料,根据自然形势,有利于双方群众发展生产,并便于领导为原则。
  (二)界线的划分经过实地勘测,深入了解,根据划界原则:经双方代表协商确定以青羊口、石井口、赤山口、包代河、趄坡墩、松洼沟六处为主要据点,其据点中间经过的地点如下:
  ①青羊口与石井口之间对直划分;
  ②石井口与赤山口之间对直划分(因过去赤山口的原碑已被移到白墩子,现经双方协议:确定以阿拉善旗所指定的赤山口为据点,将碑移至原位);
  ③赤山口与包代河:中经独峰项、包代圈至包代河联线划分(立碑地点在包代河与小黑沟交叉处);
  ④包代河与趄坡墩:中经陆布家、俄罗斯井、黑水沟、青井子、沙嘴子、茨湖梁接双窝铺梁(二梁相连)项头,经趄坡河至趄坡墩联线划分(陆布家、俄罗斯井、黑水沟、青井子属阿拉善旗);
  ⑤趄坡墩与松洼沟直线划分(趄坡山属阿拉善旗,趄坡山延东南山麓属山丹);
  ⑥由松洼沟起经金沟门、马莲沟(教场墩)、毛草沟直达阿旗所属直沟门联线划分(线北属阿拉善旗,线南属山丹);
  ⑦茨湖、笈笈湖、马莲湖、双窝铺、双岔子、凸露泉、趄坡湖属山丹,大湖属阿拉善旗;
  ⑧〓马湖现有山丹县与阿拉善旗界碑一座,界址确定后即行作废(此碑系乾隆五十五年立于独峰后口的界碑)。
  (三)开垦、放牧等问题:
  ①根据保护草原政策,在界线确定后严格禁止双方群众在牧区开垦田地,已开垦的则维持原状;
  ②界线确定后双方应保持群众的放牧关系,不能因划界限止放牧。同时山丹群众在阿拉善旗境内放牧牲畜者应按阿拉善旗现行税收制度交纳草头税;
  ③界线确定后,禁止山丹群众在阿拉善旗境内打柴、打草、采药等。并根据护林政策,禁止双方群众越境砍伐树木。
  (四)今后工作
  ①划界后双方政府均应在民族团结、平等基础上继续教育边界上的干部加强联系,做好团结工作,并进行民族政策教育,消除干部思想中的大民族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思想残余;
  ②划界后双方政府均必须在群众中进行深入的民族平等、团结教育工作,纠正群众历史上存在的互相歧视现象,以利民族团结。
  (五)本协议未经上级人民政府批准之前边界关系仍维持原状,双方政府并保证在边界上不发生纠纷。
  (六)本协议为划界的初步意见,须经甘、宁二省人民政府及西北行政委员会批准后转由双方人民政府执行。
  (七)本协议、地图及界碑以蒙、汉二种文字书立。甘宁边界工作团团长 白海风
  副团长 王志强 周祥初 毕象贤 左甲木英阿拉善旗自治区代表 左甲木英
  山丹县代表 白凤梧 张应凤
  1953年7月14日于趄坡湖
  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公函)
  同意甘肃省与原宁夏省所订的阿拉善旗同民勤、山丹、
  张掖之间的划界初步协议方案
  内户(54)字第611号
  甘肃省人民政府:
  国务院下交你省1954年11月19日(54)府民字第0863号报告及附件均悉。同意你省同原宁夏省调查、勘测、协商订立的阿拉善旗同民勤、山丹、张掖三县三个划界初步协议方案,已照所附方案和划界图备案,即请转知执行。
  1954年12月
  抄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秘书厅、第一办公室、财政部、交通部、邮电部、文化部、民族事务委员会。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旗县 划分行政界线协议
  甘肃省山丹、张掖、高台
  (节 选)
  根据中央1964年2月2日指示,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同甘肃省委各派代表团就自治区、省有关盟、专、旗、县行政界线问题进行了充分的商谈,双方本着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群众生产,便于领导和相互照顾的精神,对巴彦淖尔盟阿拉善右旗同张掖专区山丹、张掖、高台县的行政界线问题,达成了本协议。
  阿拉善右旗同山丹、张掖两县,曾在1953年达成了划界初步协议,并经内务部批准,由甘肃省人民政府通知遵照执行。为解决该协议的一些遗留问题,不再保持放牧、打柴、打黄毛头等关系,因而在该协议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
  一、阿拉善右旗同山丹县的界线
  从青羊口起经转折点到石井口(巴音胡都格)达红亚腰顶,各点之间以直线划分,从红亚腰顶经赤山到独峰顶以分水岭为界。由此接1953年协议线的包代圈、包代河、路布家、俄罗斯、黑水沟、青井子到沙嘴子,由此经夹山梁到趄坡墩,接1953年线,经松洼沟、金沟门、马莲沟(即教场墩)、毛草沟直达直沟门。
  以上十二处为旗、县的主要分界点。
  张掖专员公署水利电力局关于新开坝当前用水问题处理意见的函
  (65)张水灌字第136号民乐、山丹县人民委员会;
  关于新开坝山丹、民乐两县用水问题,多年虽解决几次未定案,今年4月17日,由专署黄专员主持在山丹县人委召集两县县长研究决定,按现有实灌面积:山丹河西大队1700亩,新开等大队6400亩;民乐龙山大队2600亩,实行全部水量集中轮灌。会议决定每年从惊蛰起开始轮灌,30天一轮,山丹新开坝19天,山丹县河西大队两天,轮灌次序是:先新开坝后龙山再河西大队。会后民乐提出不同意见,未能执行。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保证上下游合理灌溉,如果两县不同意以上方案,当前暂按去年专署提出的方案执行,即一年给河西大队配水4次,春季一次,从4月25日开始,配3昼夜半,冬季一次,从10月11日开始,配两昼夜,其余问题待后研究决定,在执行中,两县严格注意:
  1、配水时间按以上规定山丹霍城河,民乐童子坝水管所会同有关公社、大队执行。
  2、不准有打架、闹事和铲田等非法活动。
  3、不淮偷水、抢水和乱扒乱抢。
  张掖专员公署水利电力局
  1965年7月10日
  抄送:山丹、民乐县水利局、霍城、童子坝两水管所
  甘肃省人民委员会文件
  (66)甘联李字第293号
  甘肃省人民委员会转发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关于解决总后勤部山丹军马场灌溉用水问题座谈会纪要山丹县人民委员会、山丹军马场:
  现将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关于解决总后勤部山丹军马场灌溉用水问题座谈会纪要”转发给你们,请张掖专署配合山丹县按协议迅速搞好配水工作。西大河水库的勘测设计由水利厅派工作组会同河西建委立即进行,以便早日进行建设。
  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印)
  1966年12月10日
  抄送:张掖专区、水利厅、河西建委、畜牧厅、计委。关于解决总后勤部山丹军马场灌溉用水问题座谈会纪要
  为合理解决总后山丹军马场灌溉用水问题,甘肃省人委根据国务院农林办9月22日函中提出的建议,派专人进行了现场调查,并组织有关单位进行了初步协商,10月17日下午国务院农办副主任梁步庭同志,在听取了甘肃省河西建委副主任范继先同志的汇报后,邀请总后军马部部长杨虎臣同志和范继先同志,进行了两次座谈,在座谈中,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本着突出政治,服从大局,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既考虑了军马场农牧业发展的需要,也考虑了集体农业用水的要求,双方相互尊重,互相支持,共同商定了解决灌溉用水的分配办法和兴建有关工程的协作方案。协议内容纪要如下。
  一、白石崖水源用水问题,双方议定:可参照军马场与山丹县的原协议,分配一定量供军马场使用,总后军马场要求不少于1万亩地的灌溉水量,范继先同志表示可以满足,具体方案由山丹县和军马场协商决定。
  二、提前修建西大河水库,考虑到军马场和集体农业的发展要求,甘肃省人委决定提前修建西大河水库,1967年进行勘测设计,争取1968年冬建成后,可分配给军马场总水量800万到1000万立米,约可解决4万亩水地年灌溉一次冬水,一次苗水的需要。工程建设所需用之资金劳力,双方同意以受益面积多少计算,按比例分担。
  三、大香沟、小香沟、明泉沟3条水源全部由军马场使用,军马场场界内后稍沟水源,由山丹县霍城、李桥、位奇等公社使用,工程由公社负责修建,根据军马场的实际需要,公社在修建后稍沟工程时,相应地修建饮马池、过马桥等建筑物。
  双方表示,经这次座谈、协议后,军马部即通知山丹军马场,停止原拟修建的后稍沟工程的施工,按修建西大河水库的新方案,重新规划供水专线,甘肃省有关部门应积极抽调技术力量,参用农垦部原水利工程局已经作过的规划资料,加速进行建库的勘测设计工作。
  国务院农林办公室
  1966年11月29日
  山丹县革命委员会 山丹军马二场商定关于军马二场修建白石崖地下引水管道及截引白石崖沟口西岔来水,排除对白石崖干渠危害的座谈会议纪要
  一、山丹县同意山丹军马二场从白石崖干渠渠首以上(闸南约3000公尺处)修建地下引水管道,给水量120公升/秒,解决山丹军马二场冬春人畜部分用水问题,给水时间,白石崖干渠停水时,管道开始供水,白石崖干渠输水时,管道泉首闸门关闭。
  二、鉴于白石崖沟口(闸门以下)两岔来水,特别是地下水危害白石崖干渠基础很大,历年干渠在输水期都要停水维修几次,影响下游公社生产用水,经双方商定,由山丹军马二场截引西岔口的地下来水,设法排除对白石崖干渠的危害。截引之水全部归山丹军马二场利用。
  三、上述地下水管道及截引西岔口水利工程,由山丹军马二场投资,于1968年内开始备料施工。
  四、本纪要自双方签署盖印之日起执行。
  山丹县革命委员会(印)
   山丹军马二场(印)
  
  1968年5月12日
  甘肃省人民政府文件
  甘政发(1986)70号
  批转《关于解决山丹县与永昌县大青羊口至大干沟
  接壤段行政区域界线和草山争议问题会议纪要》。
  张掖地区行政公署,金昌市人民政府,山丹县、永昌县人民政府:
  省政府同意《关于解决山丹县与永昌县自大青羊口至大干沟接壤段行政区域界线和草山争议问题会议纪要》,现批转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妥善解决大青羊口至大干沟行政区域边界争议,是维护这一地区安定团结政治局面,促进经济建设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正常秩序的需要。张掖地区行政公署和金昌市人民政府,一定要加强对贯彻落实《纪要》工作的领导,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干部和群众提高对解决这一边界争议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在划界栽桩过程中,要识大体,顾大局,讲团结讲风格,通过划界栽桩,进一步搞好睦邻关系。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当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采取积极态度,认真落实《纪要》,绝不允许以任何借口拖延不办或挑起事端。
  省政府希望,通过解决大青羊口至大干沟行政区域边界历史遗留问题,更进一步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促进这一地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
  1986年4月15日(印)
  抄送:民政部、国家民委、省委、省顾委、省人大、省政协办公厅、省委
  政法委、统战部、省财政厅、民委、民政厅、边办、测绘局。关于解决山丹县与永昌县自大青羊口到大干沟接壤段行政
  区域界线和草山争议问题会议纪要
  1985年12月27日
  1985年12月16日至12月27日,省边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兰州召开了解决山丹县与永昌县大青羊口到大干沟接壤段行政区域界线和草山争议问题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张掖地区副专员华镇、民政处副处长吕振华、副科长郑世德、山丹县副县长贾天尧、农办主任王俭;金昌市副市长陆沛、民政局局长蒲治源、技术员李光俊,永昌县县长曹长庚、民政局副局长石培友;省边办主任贾田夫、副主任高登霄、景庆云、副处长张玺等同志。省委副书记卢克俭、副省长年得祥、省政府秘书长王平等同志,多次听取汇报,指导会议。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与会同志共同努力,经过多次交换意见,反复协商,由省边办提出了解决争议问题的方案,现纪要如下:
  (一)
  山丹县与永昌县自大青羊口到大干沟接壤段发生的行政区域边界争议问题,已十几年,双方因在争议地区打桩盖房、增建牧点和草原设施,多次发生拆毁房屋、圈棚、围栏,驱赶羊只等冲突,给国家、集体和群众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影响了这一地区的安定团结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争议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山丹县与永昌县的行政区域界线从未正式划定;随着两县人口的增长和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双方对草山的需求不断增加,加上两县境内部队和地方各种农、牧场占去大面积的草山,致使草山放牧问题越加突出。
  为了解决争议问题,省、地、县各级政府曾多次进行了调查和协商,做了大量工作,为这次会议作了充分的准备。
  (二)
  这次会议,学习了国务院(1981)92号、省政府办公厅(1984)183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于今年11月5日对处理边界争议问题的重要讲话。会议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反复听取汇报,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发扬民主,研究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会议本着参照历史,照顾现实,实事求是,互谅互让,有利于各族人民团结,有利于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有利于行政管理,有利于两县建设的原则,对双方提出的各种理由和依据。一一作了反复研究。采纳了合理部分,对双方在争议区的现实,给予了应有的照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争议问题的具体方案,其走向是:
  北从大青羊口、蒙界点起,顺沟下至X=4282550.0、Y=17726000.0、由该点起再与X=4278550.0、Y=17723100.0、X=4275800.0、Y=17723650.0、X=4272900.0、Y=17721150.0、X=4272200.0、Y=1771.9650.0点。以各点直线相连,由该点偏东南沿沙沟而上至老双井子X=4265550.0、Y=17722300.0折转西沿梁径2671.9三角点、2697.5高程点、顺梁下到东西长沟汇合点过沟后沿西长沟东梁经2580.1、2744、2801高程转向东沿梁径大闸子大板2781高程顺梁下至大闸子X=4261300.0、Y=17720600.0点与甘新公路389.5公里处连一直线,该点再与X=4256700.0、Y=17717000.0点连一直线,
  从该点偏向西南逆大干沟脑(鞍部)分水岭处止。该界线以东属永昌县、以西属山丹县。至于从鞍部往南两县的行政区域界线,亦应及早调查研究,全面划定。
  (注:上述界线标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测绘局1980年第一版1:5万地形图上。若文字说明与图上界线不符时,应以图为准)
  (三)
  本纪要所确定的山丹县与永昌县的行政区域界线,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即贯彻执行。由张掖地区和金昌市主管领导同志负责,组织划界联合工作组,于1986年8月底前到实地认点认线,划界栽桩,凡划到对方界线以内的房屋、羊舍、草原设施等,由两县清理登记,计价转让或自行处理。凡属原来共同饮用的水井,不管划到那一方,均仍共同饮用。划界工作所需经费,由省边办作出预算,报省财政解决。此项工作结束后,写出总结报告,报省备案。
  附:《山丹县、永昌县自大青羊口至大干沟行政区域界线图》。中共张掖地委张掖地区行政公署关于《山丹县志》终审稿的批复
  中共山丹县委、山丹县人民政府:
  《山丹县志》终审稿,经地委、行署审查、讨论,认为该志书的编纂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导,其内容全面完整,资料翔实,体例篇目较为严谨,总体质量符合“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和《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的要求,同意定稿。请在此基础上对全部书稿进一步核对后,即按有关规定申请出版。
  此复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主题词:地方志终审、批复
  抄报:省地方志编委会
  抄送:行署民政处、地区档案局
  五、《山丹县志》编纂始末
  山丹县正式创修县志始于清朝后期。两次修志,撰成《山丹县志》两部。一部成书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一部脱稿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本现存七册十三卷,其余三册六卷已散失。这两部县志,记载了山丹的山川地理、历史沿革、政治军事、水利、物产、人物以及自然灾害等资料,对后人研究山丹地方史以及编纂新县志均有裨益。
  编写社会主义新方志,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根据国务院(1985)33号、省政府(1985)220号文件精神,1988年4月,县委、县政府决定编写《山丹县志》。至1992年夏,完成志稿。本志共撰写22编,81章,285节,74万字。在撰写和审稿过程中,坚决贯彻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修志原则,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编写志书的体例、结构、篇目和内容,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严肃认真积极地完成了《山丹县志》的编纂工作。
  1988年4月28日,县委、县政府成立山丹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县长任主任,县委、人大、政府、政协有关领导任副主任,委员由部门负责人14人组成。下设办公室,主持日常编纂工作。后因主任、部分委员工作调动,县委于1991年4月22日调整编委会成员,由褚毓民任主任。4年间,县志办公室工作人员保持8人左右,最多时为17人。
  整个编写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即组织准备、搜集资料、撰写初稿、总纂复审、评稿终审批准出版。
  第一阶段: 1988年4月至8月为组织准备阶段。
  一、宣传发动、组织人员、出访学习、明确任务,开始形成各方配合,众手成志的局面。
  二、办学习班,培训骨干。集中修志涉及到的30多个单位和县志办的人员共50人,举办学习班,进行培训。
  三、制定规划,编拟篇目,制定出1988年至1991年完成县志编纂工作的规划,报县政府批准执行,先后4次修订篇目,使其符合社会主义时代新县志的体例要求。
  第二阶段: 1988年9月至1989年2月为调查研究,收集,整理资料阶段。
  本志书所用的全部资料:一是查阅档案,摘录文字资料;二是调查访问,索取口碑资料;三是证集家谱、地契、碑文和实物资料;四是翻阅历史著述、地方志。按照先内后外,先“活”后“死”,由重点而一般地进行收集。工作人员到县档案馆、培黎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查阅、抄录资料。到县内的有关乡、镇走访知情人,召开座谈会;还到山丹煤矿、一四五队、地质六队、军马总场、二场、气象站等调查收集资料。并多次派人去兰州、玉门等地寻找资料。翻阅了《山丹县志》、《甘州府志》、《甘镇志》、《资治通鉴》、《二十五史》中的有关纪、传、表、志和其他学术著作以及各业务部门编写的专志等,共收集各种资料150多万字。
  第三阶段: 1989年3月至1990年5月为撰定初稿阶段。采取责任到人,分篇包干,文责自负,一包到底的方法。
  初步拟定篇目22编,由县志办的14名同志和部门的5名同志承担撰写。郭兴圣撰写概述和大事记,改写教育科技和语音。马良德撰写凡例、自然地理和《山丹县志》编纂始末。常正撰写政权、民族宗教、人口、民俗、城乡建设。陈全仁撰写建置、人物、整理艺文及附录。宁立国撰写工业交通邮电和党派群团。马景宝改写党派群团。赵森林撰写农业。马钦撰写林业。燕誉撰写畜牧。曹柏清撰写水利。刘兴本撰写商业,改写粮食。任秉钧撰写供销合作。贺德金撰写财政税务金融。郭新民撰写军事。王志坚撰写文化。杨文彬撰写教育。钱禹鼎、陈天琳撰写卫生。徐绣章撰写政法。王俨撰写国民经济计划。何茂活撰写方言。郑秀、贺光星、徐元理、高建国撰写山丹军马场编。省地驻县单位由马景宝、马良德、常正、陈全仁分别撰稿。
  在编纂过程中。把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作为千秋大业对待,修志工作人员经常性地集中学或分散学,学中干,干中学,坚持以理论知识指导修志实践。撰写时,既有严格统一的要求,又提倡独到见解和创新精神;既强调速度,更强调质量;既分工,又协作,形成严肃、紧张、细致的工作作风。对志稿反复核实、补充、修改,加快了进度,提高了质量,完成98万字的初稿,为总纂打下基础。
  第四阶段: 1990年6月至1991年10月为审查和总纂阶段。
  一、审查和修订
  自审: 自审是结合编写进行的,边编写边审查,编写好一编审查一编。打印80份,送县领导、编委及有关部门审查,充分征求意见,再次修改。
  部门审: 各有关单位领导,组织熟悉业务,了解史实的同志,评议本部门的分志,提出意见和建议,送交县志办进行修改。
  特约审: 请退休干部曹柏清、杨仲民和县志办的同志,共同认真细致的审了一次。
  县委、县政府复审: 县委、县政府成立11人的复审领导小组,由韩登文任组长,谢永生、王琥、王延文任副组长,于1990年6月至1991年9月逐编逐章完成了复审工作。
  二、总纂
  在复审的基础上,由主编依照修志宗旨、原则、体例和文风等规范,围绕志书“资治”、“教化”、“存史”的三大社会功能,对志稿的篇目、体例、内容、、结构全面审查,逐编、逐章、逐节、逐段,乃至字句标点,书写款式进行审改,清样定稿。志稿由原98万字,压缩为74万字。
  第五阶段: 于1991年11月至1992年8月为评稿、定稿阶段。
  《山丹县志》送审稿,经县委、县政府通过后,于1991年11月呈送张掖行署审阅,同时报甘肃省地方史志编委会征求意见。1992年1月,中共张掖地委、张掖地区行署在山丹县召开了《山丹县志》送审稿评议会,参加会议的有:田真(甘肃省地方史志编委会副主编)、薛方煜(甘肃省地方史志编委会县志指导处副处长、副编审)、王宗元(西北师大敦煌研究所长、副教授)、杨进智(中共张掖地委副书记)、徐国友(地委秘书长)、刘增胜、张志纯(张掖地区档案局局长、副局长)、焦多福(张掖地区畜牧中心副主任)、叶桐村(张掖市志办副主任)、马丰林(临泽县志办主任)、寇克瑞(《高台县志》主编)、贺玉梅(肃南县志办副主任)以及山丹县委、政府有关领导和办公室人员,计30人参加了会议,进行评议。与会者认真坦率、各抒己见,大家认为:“《山丹县志》送审稿,指导思想明确,观点正确,资料丰富翔实,体例结构合理,反映了山丹的特点,经过修改,将是一部较好的志书”。同时,也提出了不少的修改意见。会后,我们汇总各方意见,制订出修改方案,又进行了精心修改。嗣后,经中共张掖地委、张掖地区行署批准,送交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山丹县志》编纂期间,得到了省、地、县领导和地区档案局、山丹军马场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密切关注和热情支持,如人事部门及时抽调人员,财政局拨给资金、有关部门提供资料,这些都有力地鼓舞和增强了修志人员的工作信心和决心。对提供资料的王应弟、罗锦泰、潘永涛、陈守辉、郑宗泉、陈凤兰、吴英扬、沈万德、梁璇泰、毛青保、李 沛、张美荣、尤家福、杜志仁、雷光、陈希圣、吴自泽、周春林、高振邦、张铨、李万华、刘朝晖、周永春、周立发、马兴福、于家儒、彭安国、王 理、赵成义、张新成、王〓珍、陈秋莲、梁 豪、曹 龙等同志;对给予我们协助的单位和给予指导、帮助的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水平有限,知识不足,加之历史资料缺乏,失误和遗漏实难避免,望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山丹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1993年1月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山丹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叙了甘肃省山丹县大事记、自然地理、建置、经济管理、农林牧水、工业交通邮电、商业、财政税务金融、城乡建设、政权、政法、党派群团、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艺文、民族宗教人口、民俗方言、人物、山丹军马场等。

阅读

相关人物

乔治·艾温·何克
相关人物
路易·艾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祁家店水库
相关地名
李桥水库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