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山丹水泥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409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山丹水泥厂
分类号: D630.1
页数: 6
页码: 785-7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水泥厂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沿革、生产、职工福利及环境保护。
关键词: 山丹县 山丹水泥厂 沿革

内容

第一节 沿革
  山丹水泥厂始建于1958年,位于县城东门外甘新公路南侧,与山丹县农业机械修造厂相对,厂区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1960年建成投产,为县属企业,1961年停产。
  1969年,张掖地区革命委员会筹建张掖地区山丹水泥厂,属地直企业。厂部下设厂办、党办室和政保、财务、供销、安全生产科、新技术开发办公室、劳动服务公司、汽车队、化验室及机电、生料、烧成、水泥4个车间。1988年底有职工657人(其中长期临时工200人)。
  第二节 生产
  1958年建厂后,设计能力为年产普通水泥3.2万吨,主要设备有1.83×6.12米皮带转动球磨机2台,5×1O米普通立窑2座,拥有固定资产净值140万元。
  1969年复建,1971年正式投产。由于设备陈旧,供电严重不足等诸多因素,生产一直未达到设计水平。至1979年10年生产水泥18.5万吨,累计亏损达267.77万元。1980年经过强化管理和改进规章制度,生产水泥3.23万吨,实现利润8.5万元,达到设计能力,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在此基础上,水泥厂动员广大干部、工人、技术人员献计献策,多渠道筹措资金401万元。从1982年开始,对生产设施进行了5次大的技术改造。至1988年基本上实现了供、产、销一条龙的配套设施,形成生产普通水泥8.8万吨的能力,达到了低消耗,高产出,产量逐年增加,质量逐年上升,多次受省委、省政府、建材局奖励。1988年生产水泥8.95万吨,全部达到425号以上。吨水泥耗电由原100千瓦时以上降至89.32千瓦时,熟料标煤耗由180公斤降至150公斤左右,进入了全省低耗先进行列。1980至1988年累计实现利税510.44万元,上缴税金234.06万元,职工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了8991元,是1980年的2.16倍。形成固定资产1000万元,拥有主要设备251台(件),装机容量2483瓩、产品远销河南、山东、江苏、安徽、西藏和西北各省区,在用户中享有较高的信誉。
  第三节 职工福利及环境保护
  70年代,水泥厂只有几幢简易职工宿舍,生活条件艰苦,进入80年代,积极改善职工生活条件,建成家属宿舍2700平方米,单身宿舍楼1163平方米,还有职工食堂、浴池、俱乐部、卫生室、小农场等设施。
  由于企业经济效益日趋上升,职工收入也随之逐年增加,至1988年,职工收入由1980年的862.93元增加到1577.65元,增长82.8%。
  水泥生产,粉尘较多,对职工和周围环境影响较大,但由于资金问题,至70年代尚无除尘设备。80年代,先后筹措资金50余万元,在7处较大的扬尘点安装除尘设备,其中球磨机安装静电除尘器,扁带式除尘器、扩散式除尘器、除尘效果均达到90%以上,接近国家规定标准。机窑采取水除尘,除尘率也达到90%以上,烘干机采用沉降式与扩散式除尘,效果达到80%以上,破碎系统扬尘较高,目前正在采取措施除尘。与此同时,厂里还积极采取其他治理措施净化环境,厂内凡能种植树木的地方都种上了杨树、国槐、榆树等,共计26000多株,还在小农场定植苹果梨60多亩,逐步向厂区园林化的方向发展。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山丹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叙了甘肃省山丹县大事记、自然地理、建置、经济管理、农林牧水、工业交通邮电、商业、财政税务金融、城乡建设、政权、政法、党派群团、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艺文、民族宗教人口、民俗方言、人物、山丹军马场等。

阅读

相关机构

山丹水泥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