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基本建设和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39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基本建设和生产
分类号: D630.1
页数: 3
页码: 774-77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焦化厂基本建设和生产的基本情况。近年来,逐步建立健全了厂长负责制及计划、财务、经营、质量、设备、科技能源、环保安全、劳动工资等一系列企业管理制度,促进了企业发展。
关键词: 山丹县 山丹焦化厂 建设生产

内容

建厂20年来,山丹焦化厂建设规模逐步扩大,设备日臻完善,产品由昔日的单一生产冶金焦发展为生产冶金焦、气煤焦、硅铁、粗苯、工业萘、蒽油、煤焦油、金属镁等多种产品县办时期1959年,建成人工操作年生产能力为2万吨的红旗2号焦炉2组4座,年处理原煤30万吨的30——Ⅰ甲型洗煤楼。1960年8月和次年9月,建成年生产能力为4万吨的半机械化红旗3号焦炉2组4座,焦炉和洗煤设施投产时间短暂,共生产冶金焦1.783万吨,创工业产值90.39万元,洗精煤33.4425万吨,产值13.15万元。
  省办时期 1970年,年产4万吨的红旗3号焦炉和年处理原煤30万吨的洗煤楼投入生产。1974年5月,建成厂内至山丹火车站全长7.7公里的铁路专线。同年7月,年产10万吨焦炭的“66”型焦炉一组两座及年产7000吨化工产品的相应的焦油回收加工、粗苯精制配套设施全部建成投入生产,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机械化焦炭生产线。焦炉车间建筑面积2594平方米,化工车间建筑面积1783平方米,总投资1495.63万元(不含修复原红旗3号焦炉投资数),为该厂占地、投资最多的车间。9月,完竣建筑面积为365平方米的洗煤设备扩建工程,原煤处理量由原来的30万吨/年,提高到50万吨/年。从此,焦炭产量倍增,当年10月,水电部和省计委调第二十七列车发电站进厂发电,厂内备用的360千伏安柴油发电机试车成功,保证了产品生产。是年,建成1821平方米的机修车间及与生产配套的锅炉房、车库、化验室等设施,动力设施初具规模。1977年4月,化工车间中温沥青、工业萘、蒽油设备及31.5米桥式天车投入生产。次年,由山丹变电所在厂内架设高压输电线路两个回路,改由大电网供电。1979年,停洗山丹劣质煤,改用新疆、宁夏优质煤直接炼焦,减少洗煤程序,洗煤车间编制撤销。次年,气煤焦试产成功,结束了往昔只生产冶金焦的状况。1985年,建成年产硅铁2800吨的1800千伏安的硅铁矿热电炉两座,建筑面积344平方米,改变了产品单一的局面。同年11月,投资380万元,建成年产1000吨的圆钉生产线。次年4月,“祁连牌”防水油膏投入生产。1988年7月,将两座1800千伏安电炉改造为3200千伏安,提高了硅铁产量。7月29日至8月28日,焦炭平均日产225吨,硅铁平均日产8968吨,创焦炭、硅铁生产量高纪录。次年,年产1万吨的电极糊车间、蒸氨工程与张掖地区电力局合资兴建的5000千伏安电炉相继竣工投产。1970至1989年共生产焦炭101.4031万吨。1991年初,年产400吨的金属镁车间,投入试生产。
  至1988年,全厂共有设备380台(套),总重1579吨,其中金属切削机床28台,吊装运输设备45台,锻铸设备3台,动力设备5台,建厂以来的重大技术改造工作有:红旗3号焦炉启门改为机械化操作;推焦机改为电动推焦;“66”型刀边炉门改为气封炉门;4吨生产锅炉由烧煤改为煤气。
  近年来,逐步建立健全了厂长负责制及计划、财务、经营、质量、设备、科技能源、环保安全、劳动工资等一系列企业管理制度,促进了企业发展。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山丹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叙了甘肃省山丹县大事记、自然地理、建置、经济管理、农林牧水、工业交通邮电、商业、财政税务金融、城乡建设、政权、政法、党派群团、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艺文、民族宗教人口、民俗方言、人物、山丹军马场等。

阅读

相关机构

山丹焦化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