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山丹焦化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39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山丹焦化厂
分类号: D630.1
页数: 5
页码: 773--7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山丹焦化厂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沿革、基本建设和生产、职工福利和环境保护。
关键词: 山丹县 驻县单位 山丹焦化厂

内容

第一节 沿革
  山丹焦化厂为省属县级企业,位于山丹县城东2公里处头坝泉。厂区和住宅区分布于甘新公路南北两侧,东西宽720米,南北长970米,占地面积60.6万平方米。
  1958年,省冶金局、煤炭局投资70万元,由山丹县主持,在此兴建县办焦化厂和洗煤厂。投产不久,因受当时自然灾害影响,两厂遂于1961年11月先后下马停产。
  1970年3月,为供应兰州钢厂和河西堡铁厂冶炼用焦,经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在原县办焦化厂和洗煤厂的基础上,筹建焦化厂。次年9月,正式定命为甘肃山丹焦化厂,隶属省重工业局,时有职工659人,1976年前后,职工人数达1280多人,为建厂以来职工人数最多的时期。后生产气煤焦成功,于1983年4月并入西北铁合金厂,更名为西北铁合金厂山丹分厂,产品主要供西北铁合金厂冶炼之需。1986年元月,定为独立企业,改称甘肃省山丹焦化厂,隶属省冶金厅。至1988年,国家累计投资3808万元,拥有固定资产3033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8863.09万元,上缴国家税金835.56万元。1970年—1984年连续15年政策性亏损2786万元,1985—1988年,由于生产配套,产品种类增加,生产发展,扭亏为盈,实现利润522.3万元。1988年,有职工910人,其中管理干部138人,固定工604人,合同制工108人,农民轮换工、临时工60人。
  厂属机构和生产系统因时因需而设,时有增减。1988年前后,厂党委下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调查研究室、纪律检查委员会。厂部下设办公室和计划、生产、技术、机动、供销、财务、质控、安全、环保、教育、劳资、基建、保卫、行政14科。群众团体有工会、团委。生产系统有焦炉、化工、铁合金、金属镁、机动5个车间及汽车队。另有服务公司、职工子弟学校、卫生所、招待所、商店、托儿所等附属单位。
  经20年的经营,该厂已发展成拥有较多生产、管理、生活服务、住宅、运输、供电供水、安全、环保等设施,有较强机械化生产能力的中型企业。
  第二节基本建设和生产
  建厂20年来,山丹焦化厂建设规模逐步扩大,设备日臻完善,产品由昔日的单一生产冶金焦发展为生产冶金焦、气煤焦、硅铁、粗苯、工业萘、蒽油、煤焦油、金属镁等多种产品
  县办时期1959年,建成人工操作年生产能力为2万吨的红旗2号焦炉2组4座,年处理原煤30万吨的30——Ⅰ甲型洗煤楼。1960年8月和次年9月,建成年生产能力为4万吨的半机械化红旗3号焦炉2组4座,焦炉和洗煤设施投产时间短暂,共生产冶金焦1.783万吨,创工业产值90.39万元,洗精煤33.4425万吨,产值13.15万元。
  省办时期 1970年,年产4万吨的红旗3号焦炉和年处理原煤30万吨的洗煤楼投入生产。1974年5月,建成厂内至山丹火车站全长7.7公里的铁路专线。同年7月,年产10万吨焦炭的“66”型焦炉一组两座及年产7000吨化工产品的相应的焦油回收加工、粗苯精制配套设施全部建成投入生产,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机械化焦炭生产线。焦炉车间建筑面积2594平方米,化工车间建筑面积1783平方米,总投资1495.63万元(不含修复原红旗3号焦炉投资数),为该厂占地、投资最多的车间。9月,完竣建筑面积为365平方米的洗煤设备扩建工程,原煤处理量由原来的30万吨/年,提高到50万吨/年。从此,焦炭产量倍增,当年10月,水电部和省计委调第二十七列车发电站进厂发电,厂内备用的360千伏安柴油发电机试车成功,保证了产品生产。是年,建成1821平方米的机修车间及与生产配套的锅炉房、车库、化验室等设施,动力设施初具规模。1977年4月,化工车间中温沥青、工业萘、蒽油设备及31.5米桥式天车投入生产。次年,由山丹变电所在厂内架设高压输电线路两个回路,改由大电网供电。1979年,停洗山丹劣质煤,改用新疆、宁夏优质煤直接炼焦,减少洗煤程序,洗煤车间编制撤销。次年,气煤焦试产成功,结束了往昔只生产冶金焦的状况。1985年,建成年产硅铁2800吨的1800千伏安的硅铁矿热电炉两座,建筑面积344平方米,改变了产品单一的局面。同年11月,投资380万元,建成年产1000吨的圆钉生产线。次年4月,“祁连牌”防水油膏投入生产。1988年7月,将两座1800千伏安电炉改造为3200千伏安,提高了硅铁产量。7月29日至8月28日,焦炭平均日产225吨,硅铁平均日产8968吨,创焦炭、硅铁生产量高纪录。次年,年产1万吨的电极糊车间、蒸氨工程与张掖地区电力局合资兴建的5000千伏安电炉相继竣工投产。1970至1989年共生产焦炭101.4031万吨。1991年初,年产400吨的金属镁车间,投入试生产。
  至1988年,全厂共有设备380台(套),总重1579吨,其中金属切削机床28台,吊装运输设备45台,锻铸设备3台,动力设备5台,建厂以来的重大技术改造工作有:红旗3号焦炉启门改为机械化操作;推焦机改为电动推焦;“66”型刀边炉门改为气封炉门;4吨生产锅炉由烧煤改为煤气。
  近年来,逐步建立健全了厂长负责制及计划、财务、经营、质量、设备、科技能源、环保安全、劳动工资等一系列企业管理制度,促进了企业发展。
  第三节 职工福利和环境保护
  建厂初,职工住宅简陋,环境艰苦。历年来,修建职工家属住宅,兴建文教、卫生、服务设施,治理环境污染,职工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至1988年,全厂建筑面积达34.4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总面积18632平方米,厂区西侧建有9052平方米的砖木结构职工家属宿舍6排43幢,甘新公路北侧建有1.2158万平方米的家属住宅楼两排6幢,均装有水暖设备,有职工子弟学校1所(原办有高、初中),卫生所1处,建有职工俱乐部,内设阅览、游艺、放映等厅室。厂内建有浴池、商店等服务设施。1985年,兴建占地面积为9600平方米的招待所,内建3930平方米的招待楼1幢。1986年10月,建成地面卫星接收站,装有闭路电视。
  焦炭和化工产品的生产,厂区和周围粉尘大,污染严重,厂内设有环保监测室,投资16.596万元购置环保监测仪器,配备专职监测人员,对粉尘和废水进行常规监测。购置4台风机消声器,治理噪音污染。在电极糊车间配置除尘器8台(套),治理粉尘。1986年,成立以厂长任主任的环保委员会,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次年,投资47万元,复建废水处理能力为2440吨/日的生物脱酚工程,配备运行和监测人员15人。由13人组成的绿化专业队专务环境绿化,至1988年,全厂绿化面积达8万平方米,林带占地面积1.876万平方米,减轻了环境污染。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山丹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叙了甘肃省山丹县大事记、自然地理、建置、经济管理、农林牧水、工业交通邮电、商业、财政税务金融、城乡建设、政权、政法、党派群团、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艺文、民族宗教人口、民俗方言、人物、山丹军马场等。

阅读

相关机构

山丹焦化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