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工副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38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工副业
分类号: F307.5
页数: 4
页码: 756-759
摘要: 本节记述了山丹县工副业,包括了农机修造、电力、化肥、加工业、建材、采矿等。
关键词: 山丹县 产品加工 工副业

内容

1957年,成立农机具修理所,有职工20多人,设备只有锻工炉和简单的普通修理工具。1959年扩编为修配厂,由单一修理发展到机械加工、铸造和热处理,并制造部分零配件。1969年,农机具大量增加,原修配厂扩大为团级厂,并在4个场各成立1个农机修理所,各农业队均设修理保养间。1970年修配厂开始制造农用挂车,1972年经省批准为甘肃省农用挂车定点生产厂。1984年改名为兰后山丹机械厂。1988年,下辖车间(队)8个,职工640多人,有各种设备210多台件,主要生产各型挂车、割晒机、镇压器、连接器、农机具配件和皮革、皮鞋、皮夹克等。并经营拖拉机、汽车大修与工程建筑,1974—1988年共生产1—8吨农用系列挂车1.5659万台,6吨汽挂车210台。
  1988年,机械厂年产值900万元,实现利税20多万元,职工人均年收入由过去的700多元增加到1400多元。
  二、电力
  1973年以前,马场只有十几台柴油发电机,解决各分场场部及少数连队的照明和部分生产用电。1970—1979年柴油机发电量为2374.76万千瓦。1973年4月,一号水电站建成投产。
  1977年5月,二号水电站正式投产。两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2520千瓦,年发电量为1030万度。1978年,开始架设山马35千伏高压输电线路。马营变电所改造工程同步进行。1979年1月,以上两项工程建成投产,于1980年9月14日正式与国家大电网联网运行,解决冬季用电困难。至1982年,建成35千伏输电线路102.587公里,10千伏输电线路155.352公里,6千伏线路14公里,计有变压器78台,容量共5480千伏安,基本形成了场区电力网络。
  1986年兴建军马三场甘泉子变电所,1988年1月建成运行。1987年电厂着手开展计量工作,1988年评为国家二级计量合格企业。
  1974—1988年,小水电共发电8835万千瓦,产值70年代为68.28万元,80年代为506万元,全场除3个边远畜牧队外,全部通电。
  三、化肥
  1975年由三场在山丹火车站筹建小型磷肥厂一座,有职工59人,年生产2000—3000吨。1978年以后,改成半机械化生产线,提高产品质量,有效磷含量达8—13%。1975—1988年共生产磷肥(普钙)7.8102万吨,1988年最高达11万吨。1987年开始将磷肥生产由单一生产低级普钙(磷肥)改为磷——铵高效复合肥生产线,年设计能力1万吨,1988年底土建工程基本完成。
  四、加工业
  1、粮油加工
  1960年以前,马场粮食由大马营、甘泉子几盘水磨加工。1962年总场建小型面粉加工车间。1967至1972年,先后在三场和局直、二场、四场、一场加工厂附设小型面粉加工车间。1980年后,撤销各场加工车间,在王家庄建中型面粉加工厂,年加工面粉4000—4500吨。
  1977年前,只有二、三场加工厂设榨油车间,使用95型榨油机生产,产量少,出油率低。1977—1978年先后对三场和二场榨油车间进行改造,购置200型榨油机5台,于1977—1979年投产。同时又建立了清油精炼和油渣浸油车间,年加工清油2500—3000吨。
  2、副食品加工
  从60年代开始,在一、二、三、四场和场直单位建立副食加工车间5个,制作酱油、醋、面粉、酥油等,年产酱油、醋约400吨,豆腐100余吨,糕点30余吨,供给全场职工和附近农村群众需要。
  3、皮毛加工
  60年代,筹建皮毛车间、生产劳保皮大衣、皮褥、毡衣、毡靴、皮帽、皮裤、皮手套、羔皮衣、背心等产品,由于原材料不足,只能进行季节性生产。1988年开始生产牛羊皮光面皮革、羊皮衣、牛皮鞋。一场地毯厂年产地毯1万平方米。
  五、建材、采矿
  1、砖瓦石灰 50、60年代,马场仅有5个小砖窑,年产粘土砖800万块。70年代在一、二、三、四场建成3座轮窑、2座马蹄型窑,年产粘土砖1300万块,供应马场一般房屋建筑用砖。石灰以小窑生产,年产400—600吨,仅供本场建筑之用。
  2、天然花岗石饰板加工 1987年底,马场在石圈子筹建饰板加工厂,利用场内天然花岗石加工建筑饰板,年加工能力为2000平方米。板材的硬度、光泽度及色彩较优,将扩大生产。
  3、煤炭 50、60年代马场只有大黄山、小石碑、双墩子3个小煤窑,年产原煤约1万吨。1969年筹建长山子煤矿。1979—1980年扩井开巷,初步形成半机械化生产线。1969—1988年,共生产原煤54.58万吨,产值约1173万元,除满足马场所需外,还可外销。
  一场马折腰沟地区煤层,最厚33米以上,煤质好,土层薄,可露天采煤。1984年一场建立煤矿,至1988年底已开采煤8.3488万吨。
  4、萤石石棉从1972年起,一、四场建立了萤石矿,至1982年共开采萤石6.9万吨。80年代平均年开采6000吨左右。
  从1971年起,三、四、一场先后在青海省祁连县开采石棉,至1980年共开采1.31485万吨,1980年后停办。六、建筑业
  1966年马场有建筑工程队3个,1968年发展到5个,1982年又增加了3个集体所有制(待业青年办)建筑队,从事建筑行业的工人达到788人(其中集体工人298人),技术人员11人。承担马场建筑任务,建有礼堂、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医院楼、办公楼、服务部楼、科研楼、招待所楼和住宅楼等,总建筑面积达到48万平方米。
  七、交通运输
  1、公路50年代,只有大马营通山丹县城一条土路,路况很差,晴通雨阻,场区内没有公路。60年代初,把部分羊肠小道拓宽加高建为大车道。70年代拨专款对场区公路进行规划、整修和改建。到1988年共有总场通往一、三、四场公路干线3条,总长112公里,总场至山丹,总场经四场至永昌、武威,一场经总场至山丹,总场经三场至民乐都筑有公路,交通方便。
  2、运输 1950年,全场只有一辆载重汽车。1966年,一、二、三场、局直,成立了4个汽车队,1968年成立四场汽车队。1969年发展较大,有汽车136辆。70年代达到166辆。80年代,实现了运输机械化。共计年均完成1500万吨公里运输任务。另外各农业单位拥有胶轮拖拉机60台,约3300马力。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山丹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叙了甘肃省山丹县大事记、自然地理、建置、经济管理、农林牧水、工业交通邮电、商业、财政税务金融、城乡建设、政权、政法、党派群团、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艺文、民族宗教人口、民俗方言、人物、山丹军马场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