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林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38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林业
分类号: S742
页数: 2
页码: 751-759
摘要: 本节记述了山丹县林业,包括了森林分布与树种资源、林木资源的经营管理及场区绿化等。
关键词: 山丹县 林业 经营管理

内容

一、森林分布与树种资源
  因气候和地形影响,军马场林木分布地带性和区域性很强,树种资源相对贫乏。有林面积1.6067万亩,占林地面积的2.29%,灌水面积67.788万亩,占有96.85%;疏林地面积5395亩,占0.77%。有林面积中,天然林面积1.5807万亩,占林地面积98.4%。乔木林面积少,呈零星片状,分布于岔尖沟、鸾鸭沟、平羌口、脑儿墩及大乌龙一带,上线海拔3250米,下线海拔2750米。灌木林占山区林地面积的绝大部分,祁连山区阴坡均有分布,垂直分布界线为2800—3900米。
  林木总蓄积量有17.8万立方米,其中天然林蓄积量为17.5万立方米(乔木林15.5万立方米,疏林蓄积量1.99万立方米),占总蓄积量的98.47%;人工林蓄积量2720立方米,占总蓄积量的1.53%,天然乔木林中,成、过熟林蓄积占有林地蓄积的90.2%;中龄林蓄积占有林地蓄积的9.8%。青海云杉林平均树龄达150年,有些高达200年以上,已达到自然成熟时期,树冠苍黄,干尖秃顶者多,风倒病腐现象也有发生,林内卫生状况不良。据测定,现年生长率为1.2%,年生长量为2100立方米。
  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人工林生长很慢,难以成材。
  二、林木资源的经营管理及场区绿化
  1、民国时期,场内天然林属联合勤务总部山丹军牧场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交马场管护。1950年,甘肃省在永昌西大河成立了森林经营所,马场林区交该所管理。1964年,马场再次接管境内林区,在一场十间房设林业队。以管理为基础,更新造林为中心,不断扩大森林资源,适当进行抚育,改进、利用、提高林木质量。1966年林业队从一场十间房迁到四场西大河插剑门,在此建立了两处苗圃。人工促进天然林更新累计数为1540亩,移植云杉幼苗580亩,采集树种1225公斤,成林综合抚育1.28万亩,卫生抚育4000亩。通过抚育作业,清出可利用的死树、风倒、病虫木,改善森林卫生状况,促进了林木的生长发育。
  人工植树始于1966年,刚开始忽视立地条件,盲目从外地大量引进树种,因不耐高寒而失败。到1983年,累计植树125万余株,成活率仅为28%。地处海拔2800米以上的单位,还未解决适宜的树种,有些仍为无树连队。至1988年,人工林面积1338亩,四旁植树1479亩,植树总数113.7万株。三场场部和七队,四场场部和林队,现已绿树成荫。
  三场七队、四场林队、二场、电厂、医院、中学均有苗圃。1980—1983年共育苗193亩,至1988年达250亩。
  保护森林,对场区内水源涵养已发挥一定作用。根据二场气象站记录,50年代平均降水量373.6毫米,60年代为337.3毫米,70年代为377.3毫米,比60年代增加降水11.8%。蒸发量70年代比60年代降低7.9%,这和附近地区气象站所测该地降水量与蒸发量相比,军马场比附近地区降水量增大,蒸发量减少。据西大河插剑门水文站资料记载:1956—1963年西大河8年径流量合计12.517亿立方米,平均年径流量1.565亿立方米。1964—1976年径流量20.87亿立方米(未加水库存水量),平均年径流量1.605亿立方米,比以前年均增加400万立方米。
  注:山丹军马场天然林面积包括场辖山丹、民乐、永昌等县的林区,本志《林业章》中的天然林面积含马场所辖山丹县境内的林区面积。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山丹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叙了甘肃省山丹县大事记、自然地理、建置、经济管理、农林牧水、工业交通邮电、商业、财政税务金融、城乡建设、政权、政法、党派群团、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艺文、民族宗教人口、民俗方言、人物、山丹军马场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