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衣食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35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衣食习俗
分类号: K892.23;K892.25
页数: 2
页码: 653-654
摘要: 本节记述了甘肃省山丹县境内衣食习俗情况。
关键词: 民俗 衣食习俗 山丹县

内容

饮食饭食品类较多,菜肴、羹汤,花样较少,主要面食有以下几种。
  饬面 白面用盐水加少许醋和好,反复搋揉,抹清油饬成剂子,约一时许即可下锅。悬空搓成的细圆条叫“鸡肠子”,捏扁抽长者叫“捋(lǚ)面”,或“拉条子”。佐以醋、蒜、辣椒,入口腻润滑溜。于招待客人或远行、喜事时食用,有“顺顺溜溜”的取意,现已成了家常便饭。
  箭头用碱水拌和青稞面(不能加盐),在案板上搓成毛衣针状细长条,煮食时拌醋、辣、蒜、芥末等。清凉挺滑,浇上蘑菇汤,尤为鲜美。
  糁饭 青稞碾去皮,磨成粒状,叫“〓子”,煮成粥,糁上白面或青稞面,佐以醋、辣、蒜等调味品,为农村冬季主要早饭。
  水晶干粮 把发酵施碱的白面或青稞面做成饼,贴于锅边。锅底加水,连蒸带烙而成,食时底脆面柔。
  羊肉卷子 白面和好擀薄,抹清油,撒上葱花及少许椒盐,卷起切成一指宽的小卷。在羊肉焖熟时一个个捏松下锅,以利渗汁透气。焖熟食用,面香胜似肉香,也用鸡肉制做。
  〓拨拉在水浸榆钱、毛儿刺花、嫩苜蓿芽、葫芦花或煮软的黄葑里拌上面粉,蒸熟;炝油,撒盐末食用。或清香,或甜嫩,小儿尤为喜食。碾〓 将籽粒饱满的青稞穗蒸熟,揉去芒壳,在小石磨上磨成细条,炝油,撒盐、拌蒜泥,食时软润爽口。饥荒年景,青黄不接时用碾〓煮粥度荒。
  黄葑炸骨朵 黄葑产于马营滩、大黄山一带(今称“黄参”),根味甜美。煮熟后在原汁中撒面烫熟,分小块油炸,外酥里嫩,味清香醇甜。
  面筋炒盘子 白面加水拌和,洗去其中所含淀粉,将剩下面筋(混合蛋白质)烙熟切片晒干,食时泡软荤炒。旧时寒家嫁娶,多以此待客。
  “狗舌头” 白面蒸的大馒头,直径25至30厘米,厚约10余厘米,由抹油并撒上红曲、香豆叶、姜黄等粉末的面饼10余层叠积而成。上覆面饼须掐边成纹,饰以红绿花点。切开食用,色味俱佳,是探望亲友的礼品,每份必须一对。
  衣服 居民衣着,一般与内地无别,唯样式更改较晚。1935年公务员与城区学生,始穿中山服。50年代,冬季多穿短大衣,面料选灯芯绒或卡叽。80年代,衣着日新月异,西装、裙子、茄克、大衣、喇叭裤、健美裤、高跟鞋等,均已流行。
  具有地方特色之衣着,已为历史陈迹,有下列数种。
  大皮袄俗名“老羊皮袄”,用绵羊或山羊皮缝制,大襟掩于右腋下,斜领,长及胫。一般不附布面,外出时昼穿夜盖,可御严寒。
  毡帽又叫“牛吃水”,“多用黑羊毛洗成(注)。后边翻起,与脑后相贴,渐斜至鬓边,前檐伸出。若今之太阳帽,可遮阳光,男女均戴。
  毡袄毡裤为旧时贫苦人的御寒衣服。由毡匠直接洗成,襟袖连接,不需裁缝,外附褐面,即可穿用。质地硬挺,不拢身,防寒效果差。
  绌皮鞋 用熟牛皮一块,绌拢趾端及两侧,缝合后跟,脚面另附鞋脸,连帮带底做成。衬草穿用,晴雨咸宜。
  套裤 有裤腿无裤裆的防寒裤。女用布,男式间或有用羊皮做者。
  注:“洗”是加工毛毡的工艺,将弹散的羊毛铺于竹簾上,卷起,边浇水,边脚瞪,也叫擀毡。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山丹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叙了甘肃省山丹县大事记、自然地理、建置、经济管理、农林牧水、工业交通邮电、商业、财政税务金融、城乡建设、政权、政法、党派群团、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艺文、民族宗教人口、民俗方言、人物、山丹军马场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