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编 民俗方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348
颗粒名称: 第十九编 民俗方言
分类号: K892.2
页数: 36
页码: 651-684
摘要: 本编记述了甘肃省山丹县民俗和方言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民俗 方言 山丹县

内容

第一章 民俗
  第一节 生辰
  婴儿降生门上挂标志。男为弓箭,女小筐上悬红条,以示禁忌。并向娘家报喜,娘家的父母或亲属即带上鸡蛋、挂面、红糖等来看望母婴。3天后给婴儿洗澡、叫“洗三”(也有7天才洗)。在祖宗神位前献上供品,水盆里丢上红枣、铜元和洗涤药料,叫“添盆”。洗后由外翁、外婆穿上〓〓(棉背心)或“毛衫”(青蓝布制单衣),意在驱邪祛病。以后亲邻频频送饭、送蛋,名曰“添奶”。
  过满月婴儿长到30天,在先祖牌位前焚香、献供、请老人命乳名,吃满月饭。给孩子剃头(男女都剃),把胎发团成毛球,做成“记心”缝在内衣背后,长期佩带。有的还戴上银锁,祝孩子“长命百岁”。如多次流产或孩子夭折,由娘家打一“铁桩”,钉在炕角用毛绳子将孩子拴住,祈求永保安康。
  百六孩子长到106天,请一位妇女将孩子抱上到邻家“化锁”,挨户要一束线(各色都行),有的还给钱给物。回来请老人用三枚铜钱编结成线项锁,名叫“百家锁”。然后由祖辈焚香祝福,给孩子挂上,有的还请干爹同日穿衣戴锁。孩子有病,向邻居各家要碎布(叫化布),连缀成短袄,叫“百家褂”,意在借众人之力,驱邪延年。近几年生活富裕,独生子女的“百六”,更是隆重,摆酒宴庆贺者日多。穿毛衫、缝百家袄及赎身等俗,除山区及守旧家庭外,已不多见。
  过岁即第一个生日,在桌子上摆好文具、餐具、鞭子等,让孩子任意挑拿,有预卜前程之意。
  赎身幼儿多病或父母钟爱,领至寺庙,“舍身出家”,祈求某一神佛佑护。到10余岁,复备供品祭祀神佛,并以牛犊或羊只在寺院放生,请老人剃头,名曰赎身,以示“还俗”。第二节 婚嫁
  旧婚姻均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婚。男子一般到十五六岁,就物色媳妇,论门第,序班辈,讲究门当户对。双方父母同意后,男方带彩礼去女方家“认门”,之后订婚。彩礼称家之有,富贵人家送绸缎衣料、布匹及现金等,贫寒之家只有布料、头绳、鞋面、手帕等。
  结婚前由男方选择吉日,给媒人送上礼物,请向女方通知结婚日子,并商洽结婚的有关事宜,称作“请媒”。女方答应后,男方再次备好衣服财物,送给女方,称“过礼”。结婚前一日,男家备好车马,请梳头娘、男宾和媒人陪同新郎到女家“催妆”。女家宴请亲友,所有宾客送钱送物“添箱”。父母、女眷给女儿点妆奁、包灯碗。翌晨,新娘上亲车,弟弟压轿,新郎骑马,道士吹唢呐,送亲客陪同前来。至男家,男女饮交杯茶,吃“宽心面”。由梳头娘开脸梳妆,换上“妆新”衣服,然后拜堂。亲戚宾客入席喝喜酒。随即开箱摆针线,陪送嫁妆全部摆出。新妇给翁婆、姊妹、妯娌赠送枕头鞋袜等,受礼者用红纸包钱回谢。夜幕降临拜天地,入洞房,开始“闹房”。翌晨由小叔“踩门”。3日后,下厨房,擀面、试刀。8天去娘家,当日返回,叫“回门”。蜜月期满,去母家休息一月。叫“站对月”。
  贫苦之家备不起彩礼,又无力操办,即在腊月三十日深夜,女方将姑娘领到厨房在锅上一摸,拜罢灶君,由男方领去梳髻成亲,称“摸锅戴头”。
  1949年后,改革旧习,婚礼简化。财礼大为减少,根据《婚姻法》登记,即可成婚。至80年代,结婚有“谈话”、“订婚”、“过礼”等礼仪,花费一般在四五千元,摆酒席,要汽车娶亲,互相攀比,一般家庭,多为此负债。也有不讲排场,举行集体婚礼或旅行结婚者。
  第三节 丧葬
  沿用土葬,人到老年就准备棺木、殓衣(也叫老衣)。富贵人家棺椁齐备,稍次者为“金匣套材”,或“子底子盖”,一般则仅有棺木殓衣。件数穿单不穿双,弥留之际,穿戴就绪,等候“落脉”。死后整容掩目,口中放糖米或金银,叫“饭含”。停放后,烧纸举哀。随即在门前出“讣告”,向村邻亲戚报丧。三日祭奠叫“过三”,也叫“初丧礼”。子、媳、女穿孝服,孙戴孝箍缀红布,未嫁女儿带孝箍。大户人家要行道场,请礼生唱礼,主持祭奠活动,如摆祭、讲书,颂读祭文,“大宾”点主。岀殡前夕入殓,翌晨抬棺出殡,到墓地安葬。3日后家人去墓上培土,也叫“攒三”,至百日或周年“除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丧礼简化。孝子亲友均带黑纱孝箍,献花圈祭物,举行吊唁仪式,随即埋葬。近年间有火葬者。1980年后,做纸货道场的迷信活动,日渐增多。
  回族也实行土葬,人死后沐浴净身,裹以白布,撒各种香草香料。次日午,举行悼念仪式,将尸体头北足南,面西放置,由子女手捧经盘,阿訇诵经,然后殓尸于金匣(即棺材)。送葬时,孝子引路,至墓地再由阿訇诵经,将棺底抽开,移尸于墓。这天丧主给助葬者送钱,主家不动烟火,由族人家待客。是日,太阳落山,儿女前去守墓七日,阿訇念经,有一月、百日、三年之祭。
  第四节 衣食习俗
  饮食饭食品类较多,菜肴、羹汤,花样较少,主要面食有以下几种。
  饬面 白面用盐水加少许醋和好,反复搋揉,抹清油饬成剂子,约一时许即可下锅。悬空搓成的细圆条叫“鸡肠子”,捏扁抽长者叫“捋(lǚ)面”,或“拉条子”。佐以醋、蒜、辣椒,入口腻润滑溜。于招待客人或远行、喜事时食用,有“顺顺溜溜”的取意,现已成了家常便饭。
  箭头用碱水拌和青稞面(不能加盐),在案板上搓成毛衣针状细长条,煮食时拌醋、辣、蒜、芥末等。清凉挺滑,浇上蘑菇汤,尤为鲜美。
  糁饭 青稞碾去皮,磨成粒状,叫“〓子”,煮成粥,糁上白面或青稞面,佐以醋、辣、蒜等调味品,为农村冬季主要早饭。
  水晶干粮 把发酵施碱的白面或青稞面做成饼,贴于锅边。锅底加水,连蒸带烙而成,食时底脆面柔。
  羊肉卷子 白面和好擀薄,抹清油,撒上葱花及少许椒盐,卷起切成一指宽的小卷。在羊肉焖熟时一个个捏松下锅,以利渗汁透气。焖熟食用,面香胜似肉香,也用鸡肉制做。
  〓拨拉在水浸榆钱、毛儿刺花、嫩苜蓿芽、葫芦花或煮软的黄葑里拌上面粉,蒸熟;炝油,撒盐末食用。或清香,或甜嫩,小儿尤为喜食。碾〓 将籽粒饱满的青稞穗蒸熟,揉去芒壳,在小石磨上磨成细条,炝油,撒盐、拌蒜泥,食时软润爽口。饥荒年景,青黄不接时用碾〓煮粥度荒。
  黄葑炸骨朵 黄葑产于马营滩、大黄山一带(今称“黄参”),根味甜美。煮熟后在原汁中撒面烫熟,分小块油炸,外酥里嫩,味清香醇甜。
  面筋炒盘子 白面加水拌和,洗去其中所含淀粉,将剩下面筋(混合蛋白质)烙熟切片晒干,食时泡软荤炒。旧时寒家嫁娶,多以此待客。
  “狗舌头” 白面蒸的大馒头,直径25至30厘米,厚约10余厘米,由抹油并撒上红曲、香豆叶、姜黄等粉末的面饼10余层叠积而成。上覆面饼须掐边成纹,饰以红绿花点。切开食用,色味俱佳,是探望亲友的礼品,每份必须一对。
  衣服 居民衣着,一般与内地无别,唯样式更改较晚。1935年公务员与城区学生,始穿中山服。50年代,冬季多穿短大衣,面料选灯芯绒或卡叽。80年代,衣着日新月异,西装、裙子、茄克、大衣、喇叭裤、健美裤、高跟鞋等,均已流行。
  具有地方特色之衣着,已为历史陈迹,有下列数种。
  大皮袄俗名“老羊皮袄”,用绵羊或山羊皮缝制,大襟掩于右腋下,斜领,长及胫。一般不附布面,外出时昼穿夜盖,可御严寒。
  毡帽又叫“牛吃水”,“多用黑羊毛洗成(注)。后边翻起,与脑后相贴,渐斜至鬓边,前檐伸出。若今之太阳帽,可遮阳光,男女均戴。
  毡袄毡裤为旧时贫苦人的御寒衣服。由毡匠直接洗成,襟袖连接,不需裁缝,外附褐面,即可穿用。质地硬挺,不拢身,防寒效果差。
  绌皮鞋 用熟牛皮一块,绌拢趾端及两侧,缝合后跟,脚面另附鞋脸,连帮带底做成。衬草穿用,晴雨咸宜。
  套裤 有裤腿无裤裆的防寒裤。女用布,男式间或有用羊皮做者。
  注:“洗”是加工毛毡的工艺,将弹散的羊毛铺于竹簾上,卷起,边浇水,边脚瞪,也叫擀毡。
  第五节 传统节日
  春节,节前扫除洗涤,宰猪杀羊,准备食品,缝制新衣。除夕贴春联门神,祭祖先,散福钱(压岁钱),辞岁守夜。节间互相拜年,看亲访友,喝枣儿糖茶,吃饺子饧面,大致与各地相同。较特殊者为春节凌晨三、四时的“打醋坛”。除夕到河滩选一鹅卵大的石头,就地焚香叩头,用纸包上“请”来,烧在火里。用时放入盛满鲜醋的勺内,喷发出醋香气味,一人掌勺,在家庭各房各角喷洒并念祝辞,是原始驱邪祛病仪式的遗留。
  元宵节,又名灯节,即正月十五。城镇设灯架,用小油灯摆出“天下太平”、“风调雨顺”等字。放焰火,烧秦桧,门前悬灯垒火,居民观灯夜游。农村闹3天社火,有的去邻村演出,邻村送上食品、挂红端钱,叫“拔毛”。夜间巡街查灯,门口不挂灯者,社火队的“衙役”,将男主人按倒,打四板,唱道:“一打国泰民安,二打风调雨顺,三打你不小心,四打不给(灯官)老爷点灯。”打者挨者,皆大欢喜。
  补天节,即正月二十日,传说为女娲补天之日。家家烙油饼献于院中,饼上插针穿红线。是日,不动针线。
  二月十五日,上坟祭祖。
  清明节,扫墓祭祖。城区将木雕城隍抬至东门外清明坛(厉坛)行宫祭祀,叫“出府”。
  四月四日,城西大佛寺举行庙会,诵经礼佛,游人甚多。
  端午节,吃糕卷,新媳妇要回娘家“躲端午”。
  五月十三日,农村在田间插青苗旗。
  五月二十八日,隍庙会。县城演戏酬神,为城乡物资交流盛会。
  六月初六,俗称“去病节”,晒衣物书籍,去大黄山钟山寺旅游,求儿女或还愿者甚多。
  中元节,即七月十五日,祭祖上坟。
  中秋节,八月十五日。月上柳梢时,院内献月饼瓜果。外出者多返家与家人团聚。秋收宽裕,亲友送礼者相望于道。
  十月初一日,俗称“寒衣节”。各家烧纸祭祖,吃麻腐包子。
  冬至节,吃“牛肚儿饭”(在梳齿上搓成的小面粒)。请邻家当年结婚的新媳妇来家欢聚。农村青年向各家收柴火、面粉,在公共场所吃“伙饭”。
  腊八节,吃腊八粥。留一些于除夕放在禽畜饲料中,求六畜兴旺。夜间放一盆水冻冰,观察冰碴花纹,预卜来年丰收品种,并于粪堆上竖冰块。第六节 姓氏
  在漫长的历史中,境内的姓氏经历了“淘汰补充,合枝分杈”的过程。发展变化,不断衍续,至今没有停止。
  西汉开疆移民,始有汉族定居。后经历代民族迁徙融合,县内居民姓氏,也随之增减变化。明洪武时大举移民,山西籍的居民迁来者很多,今全县各地还流传“先祖来自山西大槐树下”之说。全县现有200多个单姓,三个复姓。其渊源,一是沿袭原姓。二是原著民族和外来民族姓氏转化演变。三是过继改姓。四是因避讳或逃亡隐匿,改名换姓。但大多姓氏仍是渊源于古,纵贯为一。
  民国前全县的姓氏有:赵钱 孙李 周 吴郑 王 冯 陈褚蒋 韩 沈朱 杨秦 尤 孔 许何 吕 施 张 金 曹 严华戚 魏 陶 姜 苏潘 葛 范 谢邹 窦 章彭 任 袁 柳鲁马苗方 罗 鲍史安 薛 雷 贺 汤 郝 于 傅齐 穆顾孟黄 萧尹姚邵 汪戚林常钟 徐邱骆 祁 毛狄唐高夏蔡 田 樊 胡 霍 朵谈 宋 庞 万 柯管 卢 熊纪舒屈 祝 董梁房缪 杜 阮 蓝 闵 席 麻 强 丁 邓郁贾童郭包左石 崔龚程邢 裴荣宁 甘苟封武 刘 景 詹龙靳 叶黎殷 巴 白 蒲谷 车 卓 蔺 仲郇乔党谭普 向 易 申 冉桂 牛 文冠边 尚 温晏庄 柴 阎 聂 融 连 茹 辛 曾 关 多 邸 葸 岳 欧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职工调动工作和移民,迁入人口增多。新增姓氏有:苑栗康 惠 倪楼 羌戎瞿 翟符 艾单 卜 甄铁南覃 善库 扈 费 莫卫 那 沙 吉 隋 歹,复姓宇文、慕容等。
  全县人口较多的姓氏有王、张、周、赵、何、李、刘、杨等,王、张二姓全县最多。王姓分布于霍城乡王庄村、上下西山村,李桥乡东沟村,陈户乡王城、王坑、王滩,清泉乡王家闸湾、什号,县城王家什字等村。张姓分布于陈户乡张庄、新河东门,位奇乡芦堡、张湾,东乐乡城西村,霍城乡吴家庄等村。周姓分布于陈户乡周坑、陈户村,李桥乡河湾、周庄,老军乡焦湾,清泉乡南湖。赵姓分布于东乐乡城东,清泉乡南湖,霍城乡河西、盛沟及位奇乡位奇村。
  何姓集中于霍城乡西坡、西关。刘姓分布于霍城乡刘庄、东关、眉毛湾,花寨乡上山湾、楼庄。杨姓分布于霍城乡沙沟、杨家湾、西门、甘泉子,位奇乡孙营,老军乡东甘泉子、杨家格棱。李姓散居全县,霍城乡的新庄,李桥乡的李家河湾,老军乡的李泉住户较多。其它以姓氏命名,而又集居的村庄有老军的祝庄、孙庄、潘庄、新河的郑庄。位奇的朱湾、毛房、任寨、汪庄、马寨,还有芦堡村以郭姓、寺沟河以曹姓、夹河以牛姓、吴宁寨以肖姓,巴寨子以崔姓居多,其他姓氏散居全县。
  我县的姓氏变化,一是古生僻姓氏消失,二是复姓随时代前进变为单姓。过去人们命名,多依封建礼教,或选吉庆字立行,孔、孟、圣、贤、忠、孝、仁、爱、信、义字样屡见不鲜。民国时期除遵旧规外,又添了“中、国、邦、民”等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们喜欢一字名,虽呼叫简便,书写方便,但出现的重名重姓者更多,给邮电、户籍、日常交往,甚至执行法律方面带来很多麻烦。近几年来的姓名更有新的趋向,逐步改变“趋众认同”,向“姓从人意”而发展。
  第七节 称谓
  称谓有社会称谓、血亲、姻亲之间的称谓。血亲、姻亲之间的称谓以父辈为中心,涉及上下三代九族。
  曾祖父、曾祖母,称太爷、太奶,自称重孙或重孙女。
  祖父、祖母,称爷爷、奶奶,自称孙子或孙女。
  父母,称爹、妈,部分地区在他人面前称父亲为“老子”,现在有称爸爸者。
  伯父母,称大大、大妈,叔父母称爸爸、婶婶,自称侄子或侄女。
  父亲的姐妹,未婚称姑姑或娘娘,已婚称姑母,其配偶称姑父,自称内侄、内侄女。
  外祖父称外爷,外祖母称外奶,自称外孙,外孙女。
  母亲的姐妹未婚称娘娘,已婚称姨妈,其配偶称姨爹,自称姨侄、姨侄女。
  舅父母称舅舅、舅母,自称外甥、外甥女。
  公婆随丈夫当面称爹、妈,他人面前也称公公、婆婆,或随孩子称爷爷、奶奶。
  岳父、岳母随妻子叫爹、妈,在他人面前称外父、外母,或随孩子称外爷、外奶。
  丈夫,过去人前称“掌柜子”,或在子女名字后加“爹”,如“××爹”,现在有的叫名讳。
  妻子,在人面前称“老婆”、“婆姨”,或“屋里人”,年长者在子女名后加“娘”字,如“××娘”,现在叫名讳。
  姐妹之间的丈夫(襟兄襟弟),俗称“挑担”,有了孩子互称姨爹。
  父再婚,子女称继母为妈。同母异父的弟兄在他人前称“隔山兄弟”。
  义子、义女称义父义母为干爹、干妈,义父的子女称义子义女的父母为姨爹、姨妈。
  社会称谓,乡里、邻居按个人家庭辈序称呼,如祖辈的称×爷、×奶,父辈的伯父称“大大”,叔父称“爸爸”。兄弟辈称××哥、××弟,称识字者为先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人泛称“同志”,近几年也有称“师傅”者。按职位称呼仍在沿袭。
  第八节 革除陋习
  放足 妇女缠足,俗称裹脚,民国初年,缠足习惯犹盛。女孩子到9岁“笼脚”,用3尺布条将足缠住。十二三岁即裹紧布带,使趾骨萎缩、屈折,小趾垫至脚心,缩成粽子形。初缠时步履艰难,浓疮溃烂,痛苦不堪;一直到能穿木屐高跟小鞋,才称美好。民国23年(1934年),甘肃省县长会议决定强迫妇女放足,但山丹县行动不力。32年,县长薛兴唐明令放足,仍有稍加裹束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缠足风根除。
  剪辫 清时男留长辫。辛亥革命后,提倡剪辫。青壮年都剃为光头,小孩留“囟门撮”,老人还留短发辫,下垂脑后与发际等齐(也叫“短帽盖”)。1950年后,男的老人都剃光头,青壮年多留分头或平头,妇女老的留短发,青少年梳双辫。
  禁毒 山丹种鸦片,始于清代。乾隆间武威、民勤已有种植。咸丰时遍及河西,吸食者颇多。清陕甘总督左宗棠曾禁止种烟,派兵翻犁烟苗。光绪七年(1881年),甘肃各地设厘金局,门悬“奉旨烟厘”的黄旗子,开始征收烟税。到光绪二十二年,更明确规定罂粟税每亩川地征银一钱,山地征银六分。后来每亩水地增烟税至三钱,于是鸦片禁令废弛。山丹县的水浇地普遍种植罂粟,吸食鸦片上瘾者或瘦弱致废,或倾家荡产,受害而不能自拔。
  国民党政府明禁烟,实不管,境内良田多种烟苗,征收烟亩罚款,贩毒者更为猖獗。1950年人民政府下令禁烟,至1955年根绝。
  禁赌 据民国22年(1933年)山丹县社会调查记载:“本县赌风,时有所闻,每至新年之期,赌风最炽,结果有倾家破产者,东逃西走者,有流成盗贼者,有废弃职业者,其影响甚大。”除零星赌博外,较大者为一百师驻山丹部队伙同宁楷武等,在西街商号达泉涌设赌亭,抽税、抽头,赌风日盛。赌的形式有“摇宝”、“牛九”、“天九”、“钱牌”、“麻将”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过多次政治教育,赌博于50年代初禁绝。80年代,边远山区又有聚赌者。1987年发动群众检举,政法部门严惩,赌风有所收敛。
  禁绝纳妾 民国时期,或玩弄妇女,或纳妾生子,境内一夫多妻的现象,较为普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公布实施,实行一夫一妻制,再无纳妾者。
  第九节 良风美德
  清同治年间,新河人张学政路上拾粪,发现银子七锭。失主寻觅不得,张听到立即归还。失金人赠“拾金不昧”四字,刻石碑立于亭(现在残存)。
  李萍、魏玉珍是山丹东门外东方红旅社的服务员。1988年9月8日,在3号房间打扫室内卫生,发现枕巾下还叠着一件衣服,衣兜里好象装着笔记本。二人取出一看,是包好的50元和100元的人民币,共5000元,立即报告领导,送交派出所。失主马维国、马正英到兰州才知觉,惶遽回来寻找,李、魏二人到派出所如数交还。二马万分感谢,送锦旗一面。县公安局也发给“拾金不昧,风格高尚”的奖状表彰。
  刘玉兰是位奇乡朱湾村人,与残疾青年余宏结婚。余宏是职工子弟,1987年修建李桥水库时,不幸被倒下的电杆砸伤,造成胸椎压缩性骨折,下肢瘫痪。余发奋读书,争取自立于社会,玉兰为这种精神所感动,终于结为伉俪。婚后在玉兰的扶持鼓舞下,余宏集中学习家用电器维修技术,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怀支持,开设“鹏程”家用电器维修部,每月收入三、四百元。余在1988年5月,以张掖地区残疾人代表参加全省残疾人技术竞赛,获电视机修理第二名。又出席省残疾人代表大会,被选为残联委员。
  1988年6月14日晚上10点多钟,山丹一中学生宋玉兰邀同学刘爱霞去她家休息,到东门汽车站附近,发现一人昏迷在地,头部撞伤,血流不止。她俩请几位围观者帮助抬到医院抢救,并代交医药费。因伤势过重,后转张掖地区医院,经手术治疗,挽救了生命。原是西北铁合金厂山丹分厂的工人李生明,因酒醉回家,为车撞伤。该厂给山丹一中送锦旗一面,上写“春风化雨沐浴新人,夜半更深救死扶伤”,表彰刘、宋二人。
  朱霞,陈户乡东门村人。1981年丈夫许国栋在煤矿井下作业时,塌方砸伤腰部,酿成终生残废。许劝朱霞改嫁,抚养儿女。朱霞理解丈夫心意,婉言劝慰,服侍更为周到。下地干活,操持家务,教育子女,辛苦倍于往日,毫无怨言愠色。喂了两口猪,卖掉给丈夫买了手摇三轮车,村里演戏,放电影,都推着车陪丈夫去看。风和日暖,把丈夫推到地头,边劳动边拉话。买了收音机,供丈夫收听新闻。朱霞不以夫残易志,使这濒于解体的家庭充满幸福。
  第二章 方言
  第一节 语音
  山丹方言属北方方言的西北次方言区。由于长期闭塞、经济文化发展缓慢等诸多原因,本县方言具有语音稳定、系统分明和保留古音较多等特点。在声、韵、调三方面与普通话对照,韵的差异较大,调值分歧较多。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有近4万人由外地迁入山丹,加之普通话的推广,山丹方音发生明显的变化。
  一、声母
  山丹话共有22个声母,除V外,其他与普通话大致相同(带[]者为国际音标)。[注]V发音时下唇轻触上齿,气流通过唇齿缝隙,引起摩擦,声带振动。
  声母方面,山丹方言与普通话存在以下差异,大多为与韵母拼合时发生变化。
  (1) u与u开头的韵母前的sh,都读为f。“书、疏、刷、衰、拴、双、谁、水、顺、说、硕”等字的声母均变为f。
  (2) u与u开头的韵母前的r,都读为v。“如,辱、阮、软、锐、润、若、弱”等的声母均变为v。
  (3)韵母u前的k,都读为ch。“枯、哭、窟、苦、库、裤、酷”的声母均读ch。(李桥以下地区)
  (4)韵母e前的c,读为ch。“册、侧、恻、策、测”的声母变为ch。
  (5)韵母ong前的n读为1。“农、浓、弄”的声母变为1。
  (6)韵母ong前的r或读v,或读y。“戎、绒、茸、融、冗”读为veng,“荣、容、溶、嵘”为yong。
  此外,个别字的声母与普通话有异,见下表。
  
  山丹话与普通话声母特殊变例对照表
  二、韵母
  共30个,分开口、齐齿、合口、撮口四呼(普通话有山丹话没有的加△,山丹话有普通话没有的加◊)<>
  [注]in,普通话无此音。
  山丹话与普通话韵母的差别较大:
  (1)无论与声母拼合还是零声母音节,开口呼的an读为ai,en读为eng。如“安、班、单、翻、刊”等的韵母均为ai;“门、嫩、人、喷、森”的韵母均为eng。
  (2)齐齿呼的ian读作iei,in读作ing。“烟、边、偏、尖、年、先”等的韵母均为iei;“民、您、亲、新、音”等的韵母均为ing。
  (3)合口呼的uan读作uai,uen读作ong。“川、端、官、欢、宽”等的韵母均为uai;“春、棍、昏、准、尊、孙”等的韵母均为ong。
  (4)撮口呼的tian读作iiei,lien读作iong,捐、圈、轩、冤"等的韵母均为iiei,“军、群、勋、云”等的韵母均为iong。
  
  山丹话与普通话韵母特殊变例对照表山丹方言声韵配合表
  说明:
  1、表中[ui]系采用国际音标,故以号标出。V声母见于汉语拼音字母表,iei、iiei用汉语拼音字母组合而成,故未用任何符号。
  2、表中每一音节一般用一个例字,有些列有两个或更多例字,每个字表示普通话中一个音节。如bai音节中“摆、班”二字,分别代表普通话bai、ban两个音节。
  3、表中△号表示普通话有而山丹话没有的音节。山丹方音无与前鼻韵尾相拼的音节,未列入。三、声调
  1、调类与调值 山丹方言有4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不包括轻声)。调类与普通话相同,但调值差异较大,不像普通话那样音调悠长,低昂明显,有较大的跨度,而是各个声调都较短促,高低变化较小,因而山丹话听起来平直,低沉,缺乏抑扬、婉曲的音乐美。
  此外,由于古入声字在山丹话中大多归入去声,所以山丹话中的去声字明显多于普通话,另外还有些字的调类与普通话存在差异,但为数较少,如:
  2、变调 山丹方言除具备普通话“两上相连前变阳”的规律外,还有一些特殊变调情况,如下表。
  四、 卷舌韵母与儿化
  山丹方音无卷舌韵母er,“儿、而、尔、耳、二、饵”等字均读为国际音标的“山”。uu是舌面后高元音,发音时口形稍开,唇不圆,舌后缩,与软顎接近,气流同时振动声带与软顎。换言之,即读汉语单韵母“e”时,口腔再稍闭,舌后部再稍高,气流较强而发声,即为山丹方言“二”之发音方法。
  山丹话无儿化韵。普通话的“花儿、歌儿”,注音为huar、ger,表示带“儿”尾的词里的“儿”,不自成音节,只在前面韵母末尾的音上附加一个卷舌动作,使韵母带上卷舌的声音。山丹话中的“花儿、歌儿”是两个音节,用国际音标注音,写为[xuAtu][kYui]。
  普通话儿化的作用表示温婉的语感,寄寓喜悦爱怜之情,并区别细、小、轻、微的性状或词性词义。山丹话则以词的重叠或“子”作词缀表示。
  五、 轻声
  山丹方言中词缀“子、头、家、儿”等和动词重叠形式(如“研究研究”)的后一音节轻读,与普通话相同,但还有一些特殊现象。
  1、常用双音节名词的后一音节多轻读,如“牛郎、县城、书记、问题、草原、天山”等。
  
  山丹方言变调规律2、动词中一部分也是如此,如“找寻(xing)、搭讪、招呼”等。
  3、形容词中一部分的后一音节也轻读,如“窝囊、可怜、高超、舒坦”等。
  4、虚词的后一音节,一律轻读,如“既然、非常、至于、因此、尽管”等。
  5、常用单音节量词,一般轻读,如“匹、辆、个、条、片、块”等。
  6、数词“十、百、千”的前面出现数字时读轻声,如“三十、五百、三千五百八十四”中的“十、百、千”都读作轻声。
  六、县内4个小方言区
  山丹话除与普通话存在上述差异外,由于历史原因或受邻近语音的影响,境内包含四个小方言区,即县城、东乐、霍城和老军乡的甘泉子,相互间尚有细小差别。
  1、县城 在合口呼(u和以u开头的韵母)前的zh读成国际音标的[pf],ch和k读成[pf‘]。[pf]、[pf‘]是塞擦音,双唇成阻,除阻时上齿与下唇仍轻轻接触,形成一道狭缝,让气流摩擦通过而发音。[pf]不送气,[pf‘]送气。如“初、吹、串、春”和“苦、库”等字的声母,普通话分别为ch和k,县城方音读为[pf‘],“株、抓、装”的声母普通话为zh,县城方音读为[pf]。目前,除部分老人外,上述方音逐渐消失。此外,李桥以北读“库、苦”等字为chu,
  2、东 乐 在合口呼(u和以u开头的韵母)以及ong韵母前的zh读为g,ch读为k。如“朱、抓、桌”和“中、种”等字的声母,东乐方音读为g。“处、窗、川、吹、创”和“充、冲、重”等字的声母,东乐方音读为k。
  此外,还有“来”,东乐方音读为liei(仅此一字,普通话无此音节)。
  3、霍城 因受民乐语音影响,霍城西坡读u和以u开头的韵母前的zh为g,ch为k,同东乐方音。霍城方音有一显著特点,韵母ai读为eī,如:“快来”读为kùilei,“在外”读为zèiwèi,“海带”读为hěidèi。裁、栽、逮、该、奶、埋、孩、开、胎等字的韵母均为ei。其次,李桥以南的地区,说助词“了”(le)为liao,今尚普遍。
  4、甘泉子 这一带因接近永昌,受武(威)永(昌)方音影响,读合口呼前的sh与r接近普通话。
  第二节 方言词
  山丹方言词较多,现分类收集。有音无字者只注音,加虚缺号。所有注音,概用山丹方音,以1、2、3、4标调。
  一、时间、季节用语
  二、称谓、指代、应对用语三、写人及一般修饰用语四、动作、情态用语五、自然、人体、事物名称六、农事及衣食住行用语第三节 谚语 歇后语
  一、谚语
  1、气象类
  打春十日背阴消,风不刮,地不化。
  春冷四十五,秋后多下雨。
   惊蛰寒,寒半年。
  春雪化了拉开沟,十种要九丢(东乐)。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三月有雨四月旱,五月有雨吃饱饭。
  东虹日头西虹雨,显了南虹下白雨。
  龙首山,戴帽帽,雨水下的起泡泡。
  雾云接日月,风雨不过夜(峡口)。
  祁连山拉雾,必有连阴雨(霍城、马营)。
  云向东,一溜风,云向南,泡塌崖,云朝西,泡死鸡。
  石峡封云,十日不晴(峡口)
  黑团云,白雨淋,走马云,天气晴。
  有雨下到四月八,猪狗不吃麦麸拉。
  处暑下了雨,不是芽就是秕。
  西风不过午,过午连夜吼。
  九九一场雪,来年好打麦。
  冬雪厚,来年要种够。
  夏旱不算旱,秋旱连根烂。
  白露不出头,刮的喂老牛。
  九月重阳看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东乐)。
  头九二九,关门闭守;三九四九,冻破缸口;五九六九,
  阳河看柳;七九八九,精屁股娃娃拍手;九九加一九;
  黄牛遍地走。
  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
  冬至当日回,夏至十八天。
  冬走十里不亮,夏走十里不黑。
  2、农事类
  生粪上地,不如老臊胡(公山羊)放屁。
  扫帚响,粪堆长。
  立夏前后,点瓜种豆。
  硬叫丢了种,不叫误了时。
  闰月年,早种田,早种一日,早收十日。
  一个驴粪蛋,一碗小米饭。
  安种水不透,长苗不厚。
  庄稼如何种,先看草垛后看粪。
  早上惊了蛰,下午拿犁别(东乐)。
  加九麦,请下的客。
  滋泥胡麻黄墒豆,碴拉子青稞长的厚(指墒情)。
  针扎的胡麻,卧牛的谷(指种子密度)。
  立夏种胡麻,九股八桠权。芒种种胡麻,头顶一枝花。
  四月八,麦苗盖住黑老鸹。
  四月八种糜子,毛杏蛋子塞鼻子。
  羊过谷雨,马立夏,老牛盼过四月八。
  八月房中无绣女,龙口夺食齐出力。
  不怕千驾使,就怕一驾乏。
  秋天攒不下膘,春上没毛皮熬胶(指羊)。
  一年无冬水,三年无饭吃。
  稠田好看,稀田耐旱。
  收不收,全看五月二十头。
  3、思想修养类:
  赚一个不如省一个。
  路不舍伴,防备遇难。
   事不明,问四邻。
  酒过量伤身,话大了胀人。
  心里没冷病,不怕吃西瓜。
  勤学心似镜,苦练手巧灵。
   不会当家跑烂鞋,不会烧火妄费柴。
  满瓶不响,半瓶子光当。
  跟好人学好人,跟上巫神乱跳神。
  起早睡晚勤俭计,日子才能过的富。
  懒汉睡到大天明,不穷谁给送上门。
  浪子回头饿死狗。
  刀不磨生锈,人不学落后。
  刀钝了石上磨,人拙了世上闯。
  铁梁磨绣针,功到自然成。
  家有千斤粮,邻居是戥秤。
  儿多的母苦。
  养儿才知父母恩,天下父母爱儿孙。
  父母活着给一口,何必死了献一斗。
  狗不嫌家穷,子不嫌娘丑。
  要敲当面锣,没打背后鼓。
  树长多高,落叶归根。
  吃了人的嘴软,拿了人的手短。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老手旧胳膊,一个顶十个。
  4、勤俭
  指亲靠邻,不如自己多勤。
  越吃越馋,越睡越懒。
  雪怕太阳草怕霜,过日子就怕瞎铺张。
  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一世穷。
  丰收要当歉年过,遇到歉收不挨饿。
  5、健身类
  洗头洗脚,强如吃药。
  不抽烟,不喝酒,无病能活九十九。
  春吃辣子秋吃蒜,夏天芥麦清肺散。
  有病早来医。
  笑一笑,少一少;恼一恼,老一老。
  一顿吃伤,十顿不香。
  树大招风,气大伤身。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饭后走百步,强如进药铺。
  热不晾腹,冷不蒙头。
  练出一身汗,小病不用看。
  坐时迎着风,走路要挺胸。
  二、歇后语
  1、谐音类
  吃挂面不调盐——有盐(言)在先。
  墙上挂口袋——不像画(话)。
  马屁骨上钉掌——离蹄(题)太远。
  牛角上抹酥油——又尖(奸)又滑。
  三尺高的梯子——搭不上檐(言)。
  火烧眉毛——只秃(图)眼前。
  天上跌锥子,地上拿针接——尖(奸)对尖(奸)。
  纳底不用锥子——针(真)好。
  抬上空棺材出丧——木(目)中无人。
  狗头上安角——装羊(洋)相。
  2、喻事物类
   做梦吃西瓜——想得甜。
  背上儿媳妇朝华山——吃力不讨好。
  精尻子打狼——胆大不害羞。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麦杆子吹火——太小气。
  巷道里掮椽子——直出直进。
  丫环拿钥匙——当不了家。
  老鼠拉黄瓜——苦头在后。
  屎尕牛爬在炭堆上——黑对黑。
  猪鼻子插葱——装洋象。
  药铺开倒灶——没方子。
  大梁做门槛——大材小用。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来。
  筛筐子端水——一场空。
  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
  马尾子穿豆腐——提不成。
  瞎猫抓了个死老鼠——碰上了。
  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墙里的柱子——暗出力。
  门前的照壁——两面光。
  水冲龙王庙——自家人认不得自家人。
  端上饭碗望盘子——吃一盼二。
  货郎担下乡——东游西串。
  老鼠钻进书柜里——咬文嚼字。
  骑上驴看书——走着瞧。
  老鼠钻风匣——两头受气
  鸡蛋里挑骨头——白找事。
  麻杆子打狼——一家怕一家。
  背上牛头不认赃——硬抵赖。
  木匠吊线——睁一眼闭一眼。
  烟囱背后绕绕手——黑路上指。
  墙头上的草——随风倒。
  抱上人家的孩子赌咒——不害心疼。
  杨家将上阵——全家出动。
  张飞的计谋——粗中有细。
  孙悟空的金箍棒——随心如意。
  张果老骑驴——倒着走。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山丹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叙了甘肃省山丹县大事记、自然地理、建置、经济管理、农林牧水、工业交通邮电、商业、财政税务金融、城乡建设、政权、政法、党派群团、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艺文、民族宗教人口、民俗方言、人物、山丹军马场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