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宗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33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宗教
分类号: B920
页数: 3
页码: 637-6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宗教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
关键词: 山丹县 民族 宗教

内容

自汉、五凉至清末,境内流传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历代政府均以“神道设教”,麻醉人民,维护封建统治。大部居民则佛道一体信仰,佛祖、老君,同寺供奉。宗法伦理,轮回报应,祈福禳厌,杂糅一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主教推行“三自革新”(自治、自养、自传),教育教徒信教爱国。“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堂寺观,因破除迷信多废弃拆毁,职业僧侣道士,改事农业生产,宗教活动,大多停止。1979年后,落实宗教政策,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得到保障,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相继恢复活动。
  第一节 道教
  道教渊源于中国古代的巫术,自东汉张道陵倡“五斗米教”,日趋定型。奉老子为道祖,称“太上老君”。信奉“全真派”的道士必须出家,信奉“正一派”的不出家,称“俗家道士”,可娶妻生子。山丹县两派都有,一些寺庙中菩萨、老君、关圣、财神诸殿俱全,住持则僧道皆宜。如钟山寺的杨童子,马喝喇寺的郭介厝,土佛寺的薛和尚等,大多佛道兼理。民国31年(1942年)统计,全县有道教徒34人,其中包括行道场、荐亡魂、祭神祷祝的道士,真正信奉道教经典与斋戒仪范的不过数人而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无职业道教徒。1981年后,农村中超度亡灵或为人卜宅占婚的道士,多有活动。
  第二节 佛教
  佛教传入山丹地区有两条路线,一是汉以后经丝绸之路由西域传入,一是唐时吐蕃族兴起由藏语区传入。公元301年,张轨任凉州刺史,驻姑臧(今武威),世信佛教。辖地村镇,多有塔寺。后秦苻坚派大将吕光用兵西域,385年东归时带来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居留姑臧10余年,他精通汉语,翻译佛经,群僧有首,佛教日盛。5世纪初,北凉沮渠蒙逊占有河西,西域僧人昙无谶,自称晓术数禁咒,能预言他国安危,蒙逊常以国事咨询。县境内战乱饥凶,接踵相继,各族贫苦人民,渴求解脱和安慰,于是佛教大兴。
  县内寺庙分布甚广,明代重修或新建者有县城南街发塔寺、城西土佛寺(大佛寺)、花寨广化寺、范营寺沟马喝喇寺、暖泉云台寺、霍城禅林寺、芦堡广佛寺和大黄山钟山寺等。建于清代的有城南转轮寺、新开赐儿山佛窟及上西山金牛寺等。主持佛事活动之僧侣,见于清《山丹县志》者有明代土佛寺住持智莹,兴建云台寺的僧人兴正宗、马喝喇寺创建者沙迦会与住持惠诚,筹建广化寺的道昺,清代有发塔寺住持释炳霞等。民国后期,转轮寺、大佛寺佛事活动盛行,薛和尚(新民)主其事。
  1951年,土地改革时全县庙产归地方财政所有,多被改建为机关学校。“文化大革命”中,又将钟山寺与大佛寺被毁。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落实宗教政策,1981年7月20日(夏历六月十九日),在土佛寺遗址举行“观音节”礼佛活动,后由政府拨款与教徒布施,1987年在该寺原址建正殿3间,佛堂5间,斋房等12间,由老尼释本智住持(释曾任县政协委员)。1988年7月18日成立山丹县佛教协会,有教徒150余人。
  第三节 伊斯兰教
  清以前,山丹境内穆斯林徙居无定,无固定流传之教派。雍正末,陕西回民马来迟朝觐麦加回国,在河州和青海传播虎夫耶学理,创花寺门派。山丹穆斯林大部来自河州、青海,故山丹伊斯兰教以花寺派为宗。境内清真寺最初建于乾隆年间,并有同期回民古冢。同治间左宗棠镇压回民起义,山丹清真寺被拆毁。民国初年,甘州镇守使马麟支持当地穆斯林重建。民国18年(1929年)因当地回民响应马仲英起事,清真寺部分房舍被甘凉卫戍司令部勒令拆毁。次年,马仲英进驻甘州,给银200元修复。22年,集资扩建,25年方楚清阿訇(安徽人)来山丹开学。方精通古汉语和阿拉伯语,研习伊斯兰教义,为山丹地区伊斯兰教的传播做出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马营阿訇(青海民和县人)开学,1952年,临夏马仁寿阿訇来山丹开学,“满拉”增到8人,小学生20余人。马阿訇为民主人士,任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56年马顺清阿訇(临夏人)继任。“文化大革命”中,阿訇与穆斯林群众受到冲击,清真寺活动停止,百余间房屋被拆毁。1981年3月,经中共张掖地区委员会批准,恢复伊斯兰教活动,开放清真寺,由张集武阿訇(河南人)开学。县人民政府拨款7000元,维修清真寺大殿,拨2万元对原拆损房产作一次性补偿。
  第四节 天主教
  清初,以耶苏会传教士进入山丹地区传教,我县徐家盘山先建教堂,下属甘泉子、上寨子、山丹城3所小堂。1840年鸦片战争后,传教士来往频繁,有张神甫(陕西人,佚名)每年来山丹传教一次。甘泉子入教信徒有杨、刘两姓计30多人,信奉“圣母圣心会”。光绪四年(1878年),神甫王保录建甘泉子天主堂,有德、奥、比、荷等国籍教士来山丹寄住传教。之后,县内天主教发展较快,教徒达1000多人。1922年德籍教士传入“圣言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主教进行了“三自(自治、自传、自养)革新反帝爱国运动。”1958年,改教堂为食堂。1962年恢复活动。“文化大革命”中又被冲击,教会活动由明转暗。1979年,落实宗教政策,宗教信仰受到保障。至1988年,共有教徒2156人,分布于老军乡甘泉子、陈户乡徐家盘山和霍城等处。
  此外,县内尚有基督教徒5人。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山丹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叙了甘肃省山丹县大事记、自然地理、建置、经济管理、农林牧水、工业交通邮电、商业、财政税务金融、城乡建设、政权、政法、党派群团、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艺文、民族宗教人口、民俗方言、人物、山丹军马场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