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民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33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民族
分类号: K892
页数: 4
页码: 633-63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民族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古代境内民族、现代境内民族。
关键词: 山丹县 民族 境内民族

内容

第一节 古代境内民族
  古代在县境内活动过的民族有月氏、匈奴、汉、卢水胡、羌、吐蕃、回鹘和党项羌等。各民族人民先后在县境内迁徙聚居,经营生产。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与其他民族结成各种关系,共同创造了山丹的历史和文化。山丹地区的繁荣进步,就是民族共同体的共同贡献。
  月氏 始居于敦煌、祁连间。秦及汉初,日渐强大,“控弦者可一二十万”,占有河西,迫匈奴送子为质。秦末,匈奴质子冒顿自月氏逃回,杀父自立为单于。公元前177—前176年,冒顿大破月氏,迫使其西迁伊犁河流域,史称大月氏,其中一小部分不能去者,仍留甘肃西部,依托南山羌,号称小月氏。小月氏寄身的“南山羌”,是指甘、青祁连山一带的羌族。而留下的月氏人中仍有一部分在河西原地活动,混迹于羌、胡之间,故史书中也赋予他们带有胡羌各种不同的名称。
  匈奴 月氏迁徙后,县境为匈奴所占,祁连、焉支及大草滩为其牧畜基地。后势力强大,东抗汉朝,西控西域。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经两次战役,占有河西。后右地浑邪王杀休屠王率四万余众降汉,河西统一于汉,丝绸之路畅通,才得以经营西域。
  临松卢水胡 西汉以来就活动在河西一带。4世纪末,首领沮渠蒙逊拥立段业,建北凉政权。后杀业自立,称凉州牧,张掖公。以今张掖、山丹、民乐为根据地,与南凉、西凉、西秦争战达40年,后亡于北魏。
  羌初活动于陕甘毗邻地区,公元前4世纪末,首领卬(āng)避秦国威胁率部西迁。东汉初,其中武都参狼羌之一部转徙于武威以西山丹、永昌一带。烧何羌部居张掖郡南山(祁连山)与卢水胡为邻。安帝永初二年(108年),梁慬协同地方守军击败进入张掖、删丹的羌族。永宁元年(120年),护羌校尉马贤率万人镇压进占武威、删丹的沈氏种羌。桓帝延熹二年(159年),护羌校尉段颎主张对羌民“长矛挟胁,白刃加颈”,迫使羌民再次起义,凉州以西羌民纷纷响应,战事延及删丹,后遭段颎镇压而失败,大多迁徙至川陕地区。
  吐蕃是崛起于西藏地区的古代民族,唐时发兵侵入青海吐谷浑及羌人地区,势力伸张河西。开元十六年(728年)唐将杜宾客大破吐蕃军于祁连城(今民乐县马营墩,时属删丹),吐蕃败退入南山。“安史之乱”后,唐政府无力西顾,吐蕃进占河西达80余年。847年,沙州人张义潮率众起义,吐蕃放弃河西。
  回鹘 原为铁勒九姓之一,先世为丁零,隋代称韦纥。唐初为回纥,唐德宗贞元初,回纥可汗与唐文书,请改称回鹘,与唐和亲并进行绢马贸易。文宗开成五年(840年),为黠戛斯所破,部众分三支西迁,迁居河西者称“河西回鹘”。其中势力最强者在删丹东北从事游牧,不久,占据删丹、甘州等地,史称“甘州回鹘”,历时近200年。
  党项羌宋初,党项首领李继迁占据灵州。公元1028年,西夏赵元昊引兵袭破甘州回鹘夜洛隔可汗,夺甘州,占删丹。元昊以甘州为镇夷军,以删丹为甘肃军,置3万人防备吐蕃、回鹘,占有河西200年之久。西夏亡,党项族在元、明两代仍然起着自己的历史作用,逐步与汉族及其他民族融合。
  第二节 现代境内民族
  汉族为境内居民的主体。发展繁衍的过程,一是移民屯垦。西汉武帝因匈奴降汉,地空无人,为屯田实边,设置田官吏卒,或迁徙贫民、罪人及其家属到边地进行垦殖。初置张掖、酒泉郡。于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调发塞卒60万人戍边屯田。元狩五年(前118年),迁徙内郡吏民于边地屯垦。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冬,发习战射士至朔方郡戍守,调原朔方吏将屯田张掖郡。唐初,武德至开元间,岁发山东(指崤山以东地区)丁壮为戍卒,以缯帛为军资,到河西开屯田,供军粮,设监牧,畜马牛,军城边戍,万里相望。删丹属河西节度使辖区,扼丝绸之路要冲,垦殖畜牧,尤为兴旺。元朝延祐元年(1314年),招抚流民恢复甘州、山丹屯田,给牛种农具,以资垦殖。明代,太祖时徙民最多,其中因罪充军或召募者为民屯,归地方官吏领属,军屯则为卫所管辖。二是流民徙居。王莽新朝末期,中原战乱频仍。公元25年,窦融据河西,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政治宽和,上下相亲,晏然富殖。修兵马,习战射,明烽燧,内都流民避饥凶者,归之不绝。又西晋时张轨出镇凉州,降服鲜卑,联合河西大族,协同治理,安置秦、雍流民。提倡儒学,振兴教化,形成安定的社会环境,流民来者日月相继。此外,任官于山丹之客籍人,定寓县境者不少,如明武德将军湘人融魁,明昭信校尉顺天人马五,明游击无锡人王一心等,后裔均家于山丹。
  2000年来,县内汉族繁衍较快,遗迹众多,村寨山滩,冠以汉姓者居多。1988年,全县汉族17.8666万人,占总人口的99.55%。
  回族唐时,伊斯兰教传入中国,阿拉伯与波斯的回族商人、工匠经由丝绸之路,来河西各地。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阿巴斯王朝派兵援唐,平息“安史之乱”,不少士兵落籍于甘肃各地(见《甘肃历史乡土教材》)。成吉思汗西征中亚各地及波斯、阿拉伯一带,为了补充兵源,将那里的各族人民编入“探马赤军”、“西域亲军”,参与亡夏灭宋的战争。元朝建立后,分遣河西屯垦放牧。后落籍为民,其中回族为多。明政府对回族“善加抚恤,密切防闲”。有时采取同化政策,禁止“本类自相姻娶”,一度准回汉通婚。清末,残酷镇压西北起义回民,挑拨回汉关系,山丹境内兵连祸结达10年之久。民国时,县内回民多由河州、宁夏、青海迁入,从事工商和运输等业,主要定居于县城东关和霍城、花寨、老军等地。1988年,全县有回民116户,534人。藏族县境内早有藏民族活动。青海北部藏族牧民逐水草而移徙,有海北“环海八族”部落,世代常越祁连山来山丹大草滩放牧。由于民族矛盾与本族土司的残酷剥削,多数隐栖山区,以扁都口、白舌口、酥油口为通道,冬南夏北,轮作放牧。清初,总兵张勇开市洪水,促进汉藏贸易。境内沿山汉民,以面粉、首饰或其他手工业品交换藏族肉酪、皮毛。多数藏民能说汉语,有的汉族青年做藏民赘婿。1956年,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我县祁连山区放牧的藏民与山丹军马场公私合营。1988年,全县有藏民105人。
  蒙古族 以“蒙兀室韦”之名见于《旧唐书》。9世纪中叶,蒙古西迁。1226年,成吉思汗攻西夏,破肃州、占甘州、删丹等地,蒙古卫拉特各部散居河西。蒙古帝国实行依等级分配牧地与依附牧民的分封制,各民族间等级森严,矛盾潜伏。1368年,元朝灭亡,明政府绥服近边蒙古诸部,在漠南至嘉峪关等地设蒙古卫所,分化羁縻蒙古部族,虽时有掠扰边地的战争,但居留县境的蒙古族劳动者仍以游牧为生。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县内有蒙古族22户,135人。32年,有355人,男169人,女186人,游牧于青羊口、白水泉、祁连山麓等处。
  1950年,在新山区峡口乡,大、小青羊口、黑尖山、双井子等地建蒙民村,共有蒙民31户,129人,专营牧业生产,进步人士蔡勾、巴塔,先后被选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后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蒙古族相继迁离,现有5户,18人。
  满族 清朝统一中国,满族官吏将士及家眷,始来县居住,多数定居于城区或近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从事行政工作或工商诸业。1988年,全县满族共27户,86人。
  县内还有土、维吾尔、东乡、土家、苗、壮、侗、裕固、羌、布依、保安等少数民族成员,均系由外地迁入的职工,人数很少。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山丹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叙了甘肃省山丹县大事记、自然地理、建置、经济管理、农林牧水、工业交通邮电、商业、财政税务金融、城乡建设、政权、政法、党派群团、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艺文、民族宗教人口、民俗方言、人物、山丹军马场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