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文物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325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文物古迹
分类号: K928.7
页数: 9
页码: 560-588
摘要: 本章记述了山丹县的文物古迹,其中包括了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石刻等。
关键词: 文化 山丹县 文物古迹

内容

县境内文物遗迹很多,因战乱,风雨侵蚀,自然灾害,人为拆除等原因,多遭毁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县文化馆对县境内不可移动的文物进行登记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文化大革命”期间,明代重修的大佛寺和建于焉支山的钟山寺等古建筑被拆毁。1978年,张掖地区、山丹县统一组织人力对县境内文物进行普查。1981年,县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10月,县文化馆再次进行文物普查。次年7月,县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建立省县两级文物“四有”保护措施(即有保护档案、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保护小组)。1987年县政府组织专业人员对县境内不可移动的文物进行全面普查。全县古遗址124处(不含长城上的烽燧),古墓葬14处、古建筑9处、石刻、石窟寺3处、近代名人遗迹4处,其它1处,共155处,经省、县公布列入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141处。
  第一节 古遗址
  境内有“四坝文化”类型的青铜器时代古文化遗址、有代表性的古城堡、古长城、列障遗址等。
  一、壕北滩遗址
  位于县城东5公里处的壕北滩,山丹河古河道南岸,南临边墙,北与位奇乡高寨村五社隔河相望。面积2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灰厚0.3—0.8米,最早年代距今约4000年左右。地面散落大量粗红陶片,遗址东端还发现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碎片和石臼等,有重要历史和学术价值,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四坝滩遗址
  位于县城南5公里的四坝滩,在山丹农场西南、川口沙河东岸的高台地上。
  1947年春,培黎工艺学校在此开荒,发现夹砂红陶罐,路易·艾黎曾请考古学家裴文中、何乐夫来此考察。1953年,安志敏来丹进行调查。文化堆积灰厚0.6—3米,出土文物有石斧、石刀和敲砸器等。陶器有单耳罐、双耳罐、杯、壶、器盖、小型器物,多素面,也有少量划纹、绳纹。因首次发现于四坝滩,故名“四坝文化”。初步定为青铜期文化类型,是马厂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文化。之后,在民乐东、西灰山,均发现相同器物与小麦种子,证明距今约4000年前的境内先民,从事农业生产已有相当水平,和后来活动在这里的大月氏、匈奴族都不相同。遗址保护范围2000平方米。1953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重新公布。
  三、汉、明长城、烽燧
  (一)汉长城(又称塞)
  境内汉长城,东南接永昌水泉子段,从十五里口开始,经老军、陈户、位奇、清泉、东乐5个乡18个自然村,逶迤北上龙首山脉东大山烟洞口,入张掖界,全长98.5公里。始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由壕沟、壕棱、自然河、烽燧、列障构成。全线以壕沟代替墙垣,唯老军乡硖口南口向东约3.5公里,由羊虎沟下游顺柳沟山南麓以陡坡代替壕沟。现存壕沟深0.8到3米,口宽5—8米不等;壕沟里沿有壕棱,呈土脊状;烽燧除H8号燧座落于壕沟外侧、海拔2172米的金山子制高点,其余均筑在里沿的壕棱上。底边5米左右、高6米以下。燧间距离多为1.25公里。除硖口一列障筑于壕沟对面、硖谷两侧的山上,其余列障与壕棱上的烽燧相连。列障面积一般为100平方米左右。现存壕沟全线共59.95公里,烽燧19座,列障3处。1981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壕沟两侧15米内。
  (二)明长城(俗称边墙)
  县境内明长城起止地点、走向、经过乡、村、地段、长度大致与汉长城同。汉长城在北侧,明长城在其里,相距10—80米之间,平行延伸。嘉靖后期始建,隆庆六年(1572年)竣工。由黄土夯筑的墙、墩(史称墩台或随墙墩)、列障构成。
  墙 《甘镇志·兵防》载:“大墙底宽一丈二尺,顶阔六尺,实台高一丈三尺五寸,裙墙三尺五寸,共高一丈七尺”。此数据与现状相符。
  墩台 覆斗形,夯层0.15—0.20米,底边一般8—12米,高10米左右,内有松柏栣木,墩台里侧与墙体里侧标齐,外侧突出。墩里10—30米处,有“—”字形排列的旗墩(或曰烟墩)3—9座。现存全、残墩台64座(其中6座是加筑汉燧沿用的),墩距一般为1.25公里。
  列障 均与墩台相连,面积最大4.5万平方米,最小131平方米,障墙多坍塌为土脊状,仅存痕迹;由东乐乡西屯村58号墩台至烟洞口一段9.5公里的明长城是在汉长城基础上加筑沿用的。除对汉燧用黄土包筑外,明代还加修了与燧相连的列障和障壕、旗墩。明长城今实存82公里。1981年列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长城两侧15米以内。
  (三)烽燧
  县境内现存烽燧有汉代(含明代加筑沿用的)和明代的,共73座。这些烽燧星罗棋布、纵横交错地分布在龙首山、祁连山北麓各山口、大黄山、大马营草滩、甘凉古道以及堡寨、村庄附近,并大致按东西、南北走向分布。类型分驿道烽燧、兵墩、瞭望墩、苑马燧、田墩等。
  东西向烽燧
  ①沿甘凉古道、明长城里侧东西向分布的烽燧14座,建于明代。覆斗形,黄土夯筑,夯层10—20厘米。部分烽燧有“井”字形、“×”字形或不规则形的栣木,夹有芨芨草绳或拴结绳头的木楔,四周有壕,有列障、房基、旗墩等。多为驿道燧、兵墩或瞭望墩。现存烽燧高4—12米不等,边长数米或十余米不等,部分已坍塌为圆丘状。东起甘新公路392.5公里处的392.5烽燧与障,西向依次为绣花庙滩、山堡墩、七里墩烽燧与障、林家山、大洼、阜昌堡、新河七里墩、新河五里墩、县城东五里墩、西十里堡、东乐五里墩、五里墩西南烽燧和山羊堡燧障。
  ②以大马营城堡为中心,向东沿大黄山南麓缓坡草滩分布,约2.5公里一墩;向西至民乐永固墩洼掌烽燧为一线,为驿道燧,苑马燧、田墩或候望墩。建于明代,结构形式与上述烽燧相似,共16座。自马营向东为五里墩、十里墩、十五里墩、二十里墩(两座)、二十五里墩、三十里墩、三十五里墩、八个墩等烽燧;马营以西为王家山、东沟墩洼山、西石湾湾、盛家沟墩洼山、刘家洼、刘庄大墩山、驼岭山和墩洼掌等烽燧。
  ③龙首山各山口分布的烽燧、壕沟和堑墙,既是由东向西的兵防设施,又是北南呼应的报警系统,建于汉代(明代维修)或明代,有独峰顶烽燧堑壕(独峰顶山口)、红寺湖山口长城烽燧、北路口烽燧(红寺湖西7.5公里处龙首山山梁)、龙首山长城烽燧(龙首山主峰东侧)等。体制较完备者为红寺湖山口长城烽燧,位于红寺湖西南3公里的山梁上。始建于汉代,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维修。烽燧与墩沟和石块垒砌、山柴铺垫起筑的墙体相连。墩沟由东始,经过山坳上山梁与墙接,中间跨越山口,迤逦西折南再向东。呈“C”形,全长3公里,中间是锅底形洼地。南侧墙体上由西向东筑燧3座。坐落于当地制高点。燧体为石块铺砌、灌木垫衬,山土填充,循序起建,其他体制略同。
  南北向烽燧
  ① 由祁连山北麓的乌龙口、平羌口向东北沿西大河流向分布有乌龙口、双墩子、墩子洼和塔墩子烽燧,共4座。
  ② 由祁连山北麓的白石崖向北穿越大马营草滩沿白石崖渠、马营河北下,建烽燧18座,为候望墩、苑马燧或田墩,自南而北有七墩、六墩、五墩(两座)、四墩(两座)、三墩、二墩、一墩(又名头墩)、东孤山、大墩洼、葛家山、关东山、吴家山、峨博顶、旗杆顶、四闸滩、红山等烽燧。
  据《甘镇志·兵防》载,红山燧西北的杨家坝及其以北各堡直至县城东五里堡,均有墩连成一线,今均已无存。
  ③ 由祁连山北麓的大香沟穿大马营滩至霍城为一线,计有香沟墩(无存)、半截墩、干涝池墩、穆家掌、朱山子烽燧共5处。
  ④ 由扁都口至民乐八卦营子到霍城又为一候望系统,在山丹境内有黄马甲(或称皇马圈)烽燧,向北与驼岭山烽燧相望。
  ⑤ 由龙首山口、北路口、红寺湖山口各燧向北,有一个墩、双岔子、趄坡山等烽燧。形成一条通向内蒙阿拉善右旗的候望系统。
  ⑥ 由东乐向南至民乐三堡设烽燧,县境内有朝山墩烽燧1处,与民乐六坝滩三墩相呼应。
  ⑦ 大黄山北麓各山口分布有寺沟口、黑山子顶、甘泉子墩洼山、羊虎沟、帽盔山5处烽燧。
  ⑧ 单个烽燧有芦堡墩洼山、新开东岭山、马寨白墩子、陈户乡陈家老圈的牦牛圈掌、花寨土坡头、老军黄草坝滩、军马四场西南立木头墩、位奇乡二十里铺东长城里侧和县城北闇门墩等。新河北的攒庄,系明代所建之小城堡,门南向,且有小瓮圈。
  上列烽燧共78处,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古城堡遗址
  山羊堡遗址在东乐乡城西村西南、古弱水南岸高台地上,属青铜器时代四坝文化类型。面积7.5平方公里,文化堆积灰厚0.5米。最早年代距今约4000年左右,出土文物有石斧、单孔石刀等石器。陶器有单耳罐、双耳罐、壶、杯、器盖。地表散落大量夹砂红陶片。纹饰多为略带稀疏的划纹和绳纹。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仙堤古城遗址 在位奇乡十里堡村西2公里古长城南侧。晋代置县,隋代并入删丹县。城垣坍塌为平地。遗址平面近似正方形,地表1米以下发现有灰层和大量陶片,地表散落陶片较多。收集东汉晚期陶罐2只和一石磨上片(残)。陶盆碎片上刻“寺”字。东北角残存黄土夯筑的城墙一段,残高1米、厚8米,夯层0.15米,已严重破坏,保护范围2.7万平方米。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硖口古城遗址 在老军乡硖口村,东北与明长城相接,距甘新公路2公里。现存遗址建于明代,面积19万平方米,长方形,开南、北门,且有瓮城,残存西南、东北角墩和北门西侧马面及部分残垣,残存北门为砖券式。城内有南北中心道,路中存过街楼1座。北门外连外城,四周有护城河。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丰城铺遗址在甘新公路丰城道班西南侧。建于明代,面积3.9万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南开一门,临古道。有瓮城,呈半圆形。城墙残垣底宽6米,高6米,现场散落大量黑釉瓷碎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花草滩营盘遗址 位于老军乡丰城堡村东北1.5公里的中花草滩,面积1.4万平方米。建于明代,为边防列障。平面呈正方形,南侧开一门。墙坍塌为土棱状,四周有壕沟,壕内散有黑釉粗瓷碎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乐城堡遗址现为东乐乡政府所在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于明弘治年间。平面呈长方形,中心道连东西门。现城垣残高6米,底宽5.5米,西南、东南、东北角墩尚存,周围有护城河。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营盘台子位于陈户乡阜昌堡滩、甘新公路417里程碑南1公里处,面积1.6万平方米,建于明代,为边防列障。平面呈正方形。墙体坍落为土脊状,残高1.5米,底宽4米,门面北。障西南角有一墩台,残高5米。四周有壕沟。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堡子城遗址 位于红寺湖乡大湖西北1公里处沙河西岸的沙滩上,面积1.6万平方米,现场散落黑釉粗瓷碎片,为明代戍边城堡。平面近似正方形,辟东门。墙体坍塌为土棱状,底宽6米,残高3米,四周似有护城河。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暖泉城堡遗址 在位奇乡暖泉村。面积11万平方米。元代始建,现存遗址为明万历元年(1573年)扩建。平面呈正方形,中心道连东西门,东北角城垣连筑有子城,内有枯井。城垣四角有角墩,外有护城河。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双湖古城遗址 位于霍城乡双湖村甘家庄,面积约为96万平方米。70年代平田整地中地表1米以下发现有边长约3100米的夯土城墙遗迹、出土陶器(破损)、石磨和五铢钱币等。甘家庄以北(遗址西北角)又有一城址,边长约600米,残存南城墙墙基和西瓮城残垣。有陶片,收集到“货泉”、“政和通宝”、“天启通宝”古钱各一枚和陶罐等。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马营城堡遗址 现为军马局职工医院,面积16万平方米。始建于明代洪武八年(1375年),弘治十五年(1502年)重建。明、清两代在此设营,置游击率兵驻守。现存残垣底6米,北垣正中有楼一座,名将军楼。四周有护城河。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黑城堡遗址 现为霍城乡政府所在地,面积12万平方米。明、清两代设游击、守备。平面呈正方形,东、西开门连接城内中心道。现存东南角墩。四周有护城河。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花寨城堡遗址 现为花寨子乡政府所在地。面积9万平方米。建于明成化年间,平面呈正方形,南开一门,北城垣正中的祖师楼墩台尚存,覆斗形。北、西西边城墙部分残存。四周有护城河,大部填平。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绣花庙滩营盘 位于甘新公路绣花庙道班东南1.5公里处。面积1.5万平方米。明代建筑,为屯军扼守列障,平面近似正方形,墙体坍塌为土棱状,底宽11.5米,高4米,门面北,有瓮城,呈半圆形。四周有壕沟,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河城堡遗址现为陈户乡东、西门村所在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于明代。平面呈正方形,开东、西门,残存墙体仅长50多米,底宽9米,残高3米,四周有护城河。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节 古墓葬
  经历年调查,县境内发现新石器时期、汉代古墓葬群11处。
  草场洼古墓葬群在清泉乡境内龙首山口子内约1公里许沙河西侧的山坳内,面积4000平方米。出土文物有斜形“回”纹彩陶罐,三重波折文、二、三重横、竖线纹彩陶杯,菱形横线纹彩陶盆及网纹彩陶纺轮和素陶罐。属马家窑文化类型,距今约4000年左右,系新石器时期土坑墓葬群。有重要历史和学术价值,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壕北滩古墓葬群在古弱水南岸、山丹培黎农林牧学校实验场。面积24万平方米。圆丘状,共百余座,排列无规则,部分为平田整地时夷平。1978年清理两座,1979年试掘3座。墓为子母砖所筑砖券结构,出土文物有陶器、壶、罐、斤、井、盘、杯、灶及铜器机弧机、连弧镜、五铢钱、半两钱和一匹残缺的木雕战马,系东汉至晋墓葬群,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家崖古墓葬群位于祁家店水库北岸。汉墓。面积1.6万平方米。地表封土堆呈圆丘状,排列无规则。共10余座。范围内有陶片、子母砖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孙庄古墓葬群在老军乡孙庄村。汉墓。中心墓葬群面积1.5万平方米。地面封土1.2两座为方土台状,余为圆丘状,共10余座,排列无规则。1975年水利建设中挖掘一座,出土文物有陶器罐、灶、鼎、盘等。地面散有子母砖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山羊堡古墓葬群在东乐乡西屯村东南山丹古河道南岸的沙滩上。汉墓。中心墓群面积7.5平方公里。封土堆多为圆丘状,部分被破坏,南缘有窑址两处。出土文物有陶罐。地面散落大量子母砖块、灰陶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圪垯古墓葬群在陈户乡王城村七社西南缘。汉墓。面积2826平方米,地面封土堆呈高大圆丘状,地面有子母砖残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汪庄古墓葬位于位奇乡汪庄村。汉墓。1987年调查,单墓,圆丘状封土堆,当地人称“馒头山”,现场有陶片、子母砖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营盘洼古墓葬群位于位奇乡马寨村南2公里处。汉墓。面积3.8万平方米。地面封土堆呈圆丘状,共10余座,分布于南、西、北三面。呈半环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墩子古墓葬群位于位奇乡马寨村东1.5公里处,汉墓。面积8.8205万平方米。地面封土堆呈圆丘状,分布无规则。已清理2座砖室墓。平面呈“工”字形。出土文物陶罐、五铢钱币。地面散落大量陶片,子母砖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驼岭古墓葬群位于霍城乡西坡村驼岭山东缘。汉墓。面积1800平方米,封土堆两座,呈圆丘状。两墓间距340米,墓堆高大。墓2北150米处发现无头骨架一具,现场尚留少许虎纹“凸”形甲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彭家山湾古墓葬群位于陈户乡山湾村。汉墓。面积1094平方米。封土堆3座,呈圆丘状。1969年当地群众挖防空洞时,在1号墓北50米处发现有砖券墓道。现场有子母砖碎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节 古建筑
  县境内古建筑,有木构楼阁及砖塔等。
  一、木构建筑
  马寨无量殿 位于位奇乡马寨小学院内,始建于明代,据传清代曾维修,坐落于城堡北垣正中墩台上,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一间。歇山四坡单檐,四周围廊,廊柱正、背面各8根。
  高寨圣经楼位于位奇乡高寨小学内。始建于明代,据传清道光时重建。坐落于城堡北垣正中黄土夯筑的墩台上,木结构,歇山重檐,内有通柱,呈空井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四周围廊,前后廊柱各6根。
  芦堡过街楼 位于位奇乡芦堡村芦堡学校东北角。始建于明代,据传清光绪年间曾维修。1985年村委会再次维修。歇山单檐,四周围廊,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坐落于黄土夯筑、外砌砖面,门洞间距4米的墩台上。
  无量阁 位于县城北垣正中的墩台上(今山丹一中内)。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1954年地震后倾斜,维修粉刷。歇山单檐,四周外廊。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廊柱正、背面各6根,两侧除角柱又3根。
  老爷庙山门 位于陈户乡东门村。建于明代,原新河老爷庙山门,庙被毁,仅存此门。硬山单檐,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后外廊。1987年重砌墙体。
  峡口过街楼 位于老军乡峡口村。始建于明代,坐落于城内南北中心道偏南。路两侧筑有条石和砖砌面的黄土夯筑墩台,间距4米,两台间架过梁,铺木板,上立木构小楼三层,一、二层四坡单檐,内立通柱,三层硬山两坡,呈空井状。
  大佛寺(又名土佛寺)位于山丹县城西5公里的瞭高山。始建无考。明正统六年(1441年)复建。万历九年(1581年)重建。清同治年间毁于兵燹,光绪十三年(1887年)至十四年重修。原建筑群占地7500平方米,堂殿近百间,大佛殿面阔五间七层均单檐,内置释迦牟尼泥塑坐像,高39米,1971年全被拆毁。今建佛堂一座,硬山两坡,外廊挑檐、斗拱、枋为镂空雕花。书法家赵正题有“大佛寺”匾额。
  上述楼阁殿门,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塔
  县城内原存发塔一座,70年代初被毁。现仅存新开赐儿山砖塔,建于清代,为赐儿山石窟寺(元代)附属建筑。坐落于一块平面4平方米的砂岩石上。塔座平面六角,须弥座二重,塔身平面圆形,瓶状,上肩略重。塔尖为小喇嘛塔。全高4.4米。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节 石窟、石刻
  清道光《山丹县志》载:“府城东九十里石山上有鹰犬等形。”今石崖被毁,猎形无存。唯大黄山刘庄石花屏有石一块上刻鹿形划纹,又峡口羊路沟也见类似划纹,独峰顶山口内2公里左侧榆树洞沟有石窟一处,毁坏严重,面目全非。
  赐儿山石窟位于位奇乡新开村西,开创于元代。明、清续建庙宇300余间。50年代人为拆毁。窟群分布于长约90米的砂岩崖壁,计7窟龛。唯C4窟壁画存8.03平方米,造像荡然无存。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饮马泉石刻 位于老军乡甘泉村东瓷窑沟。镌刻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天启元年(1621年)。石刻分别镌于2.08和1.2平方米的两块自然形成的青石块上。分别记钦差领班都司王先享开放涝池和钦差石峡都司庄浪卫指挥同知甘胤重开泉源事。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峡口石刻 位于峡口村石峡谷中段东侧。镌刻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鄢陵进士、刑部给事中陈棐书刻隶书大字“锁控金川”,镌于高3米、宽2米的垂直石崖上。镌字面积1.68平方米,4字各0.40平方米,落款“大明嘉靖三十二载吉。刑部郎中国口敕恤全陕前左给事中鄢陵陈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山丹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叙了甘肃省山丹县大事记、自然地理、建置、经济管理、农林牧水、工业交通邮电、商业、财政税务金融、城乡建设、政权、政法、党派群团、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艺文、民族宗教人口、民俗方言、人物、山丹军马场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