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广播电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31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广播电视
分类号: G229.274.2
页数: 3
页码: 570-572
摘要: 本章记述了山丹县广播电视机构、新闻通讯报导、广播电视设施等发展情况。
关键词: 文化 山丹县 广播电视

内容

第一节 机构
  一、县广播站、局1952年4月,中共山丹县委始设广播收音站,隶属宣传部。1956年5月,成立山丹县有线广播站。1968年,县广播站改称山丹县革命委员会毛泽东思想广播站,1973年,恢复原名,下设宣传、业务两组。1975年5月,成立山丹县广播管理局,设宣传、机线、财务3组,人员增至17人。1981年5月,县广播管理局改称山丹县广播事业局。1983年12月,改称广播电视局。
  二、基层放大站1958年,城北、位奇、花寨3个公社成立放大站。1967年,东乐、红寺湖、陈户、老军、李桥、霍城、马营等7个公社设放大站。各站均配备扩大机、电唱机、收音机、话筒等,部分站配备自制接收机。放大站行政上受公社领导,业务、经费等归属县局管理。
  第二节 新闻通讯报导
  1958年,县广播站设编辑3名。1960年,减为1名。1962年以转播为主,无专职采编。1965年设采编2人,1983年增加到4人。
  70年代,通讯员发展到230名。1987年3月,县站聘请特约通讯员28名。每年收稿1300件左右。1987年以来,县站部分稿件分别获张掖地区优秀稿件一、二、三等奖,2篇获全省优秀稿件二等奖。
  山丹报 1956年3月5日,《山丹报》(周报)创刊,石印8开2张。同年7月1日铅印,改为5日刊。1957年10月10日,改为4开4版。1958年发行1554份。1959年6月停刊。
  第三节 广播电视设施
  一、广播网
  1952年,以直流收音机抄收中央、省人民广播电台播送的纪录新闻,发行油印《广播快报》。1956年5月,县广播站配15瓦扩大机1部,交流收音机1台,手摇发电机1台,话筒1个,于11日开始播音。1957年,有1.2千瓦汽油发电机1台,县城安装6只高音喇叭。1963年,各公社、大队和部分生部队安装喇叭。逐步建成县站到公社和公社至大队的专杆专线传输信号的广播网路。1964年,广播、邮电两网合一,一线多用。1967年,全县10个公社都建起了放大站。县站分音频和载频向各放大站传送节目讯号,放大后送至用户。1971年,全县入户率31.8%,均为压电或舌簧喇叭,有木匣避雷器。1972年,张掖地区广播局组织载波会战组,给山丹制成37KC载波发送机1台,接收机10台。1977年,县内共架公社至大队线路278杆公里。通大队97个,占94%,通生产队500个,占60%,入户率达87%。1979年,架通县乡专线共113.8杆公里。1988年底,入户喇叭6500只,入户率25%。
  二、电视差转台
  1981年5月,在县城西南瞭高山顶,建起10瓦电视差转台,城区和农村少数公社,收看张掖电视台转播的电视节目。1982年3月,安装50瓦差转机。除红寺湖乡外,县城和9个乡的绝大部分地区看上了电视。省、地驻山丹厂(场)矿也先后建立差转台,至1984年底,共建7座,总功率为89瓦,覆盖面人口7.5万人。
  三、地面接收站
  1987年3月,筹建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集体、个人捐款14.6万元。建成734平方米电视综合楼,内装50瓦彩色电视差转机发射设备一套,6米卫星地面接收站设备一套。11月,地面接收站正式开通转播。
  至1988年底,全县有电视机9276台,其中彩电1721台。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山丹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叙了甘肃省山丹县大事记、自然地理、建置、经济管理、农林牧水、工业交通邮电、商业、财政税务金融、城乡建设、政权、政法、党派群团、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艺文、民族宗教人口、民俗方言、人物、山丹军马场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