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传统文艺形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31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传统文艺形式
分类号: G127.42
页数: 6
页码: 555-560
摘要: 本节记述了山丹县传统文艺形式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了戏剧、社火秧歌、灯会、音乐、舞蹈、曲艺等。
关键词: 文艺形式 山丹县

内容

一、戏剧
  (一)秦腔风格高亢、激昂的秦腔为山丹人民所喜爱,或演出,或清唱。
  秦腔剧团 清代道、咸以前,东乐有秦腔班社——复兴班,有全套戏箱行头和完整的演出剧本(手抄本)。当地士绅王三槐曾任箱主。光绪年间,马禄林继任。新购戏箱一副,以义新班、义乐班分班应事,并赴张掖县等地售票演出。民国时期,当地名须生刘积苍技艺精湛,与子红生刘元泰、徒弟大史、小史、大胡、小胡(姓名俱不详)、青年旦角尹焕成、龚福才、名须生张文品、名丑杨三保等同台献艺。本地演员王学胜、王致和、刘永庆等登台演出。先后由李国正、王得贤、王学文相继主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会主席王得诗任剧团团长,演出现代秦腔《穷人恨》、《血泪仇》、《罗汉钱》;新编历史剧《北京四十天》和传统戏《徐州革命》等。县城一、二、三乡建有业余剧团,自成体系,各有所长。1954年,县文化馆挑选3个乡业余剧团的部分演员,组成山丹县业余剧团,先后排演传统秦剧《北京四十天》、《黄龙山起义》、《劈山救母》、《貂婵》等,下乡巡回演出。1956年3月,成立山丹县人民秦腔剧团。同年7月,招收11至15岁学员15名,演职人员共40余人。
  1957年,祁连堂剧院建成,于1972年装固定座椅。1959年10月,剧团移植新编历史剧《芳草碧血》,参加甘肃省文化厅举办的“甘肃省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戏剧会演”,获剧本、导演、演出、音乐、舞美等5项奖。由省政府派往引洮工程慰问民工和渭源、会川两县人民。1960年,剧团赴酒泉为庆祝酒钢一号高炉投产演出。1961年3月,剧团参加甘肃省调粮指挥部赴新疆慰问团去南疆演出。1962年撤销,人员遣散。旋又组织自负盈亏剧团,继续演出。1965年解散。
  1966年4月,成立山丹县农村文化工作队,多次下农村演出,并先后慰问青海浩门农场、山丹军马场。“文化大革命”期间,改称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971年6月解散。
  1976年底,成立县农村文艺工作队,吸收正式职工20余名。次年,排演现代秦剧(蝶恋花)、传统戏《十五贯》。后学演陇剧《枫洛池》、秦剧《三滴血》。.1979年5月,以自编历史剧《焉支山》参加张掖地区文艺会演。同年9月,改文工队为秦剧团,演职员40余人。1981年5月演出自编眉户现代戏《鸡祸》,参加张掖地区文化局儿童剧、现代戏观摩演出,获奖。9月,召收学员20名,成立学生队,设剧务、财务、政秘3股,成立艺委会。
  1985年11月,以自编历史剧《东望长安》参加甘肃省建国35周年戏剧调演,获剧本、演出三等奖。
  1.986年起,历史剧上座率下降,剧团组织铜管乐队,举办舞会,上演现代节(剧)目。
  除专业剧团外,新开、芦堡、陈户、高寨、永兴、霍城等村曾组织过业余剧团。
  1979—1981年,原山丹剧团退休老艺人刘桂玲、刘成德夫妇和其子在位奇乡二十里铺村组织儿童剧团,先后培养男女学员40余人。在本县和古浪、玉门镇的广大农村中演出。
  (二)眉户 在我县传播较广。初为走乡串户的艺人演唱。民国时期,先后有刘怀义、方正学、兰生英、赵兴福等艺人组织的眉户戏班,在山丹、民乐、张掖等地唱会戏,剧目有《大保媒》、《大钉缸》、《张连卖布》、《杀狗劝妻》、《花亭会》等。文武场面齐备,生、旦、净、丑俱全。演出场地不拘大小,深受群众喜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剧团演出大型眉户现代戏《梁秋燕》、《南海长城》、《两颗铃》等。
  (三)陇剧 1959年县秦剧团学演《枫洛池》,1968年文工队演出《哥俩争当兵》、《出发之前》、《万家春》等剧目。
  外地剧团来山丹演出,也较频繁,主要有: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山西艺人张心海率共和班(晋剧)路经山丹演出。
  民国元年(1912年)陕西秦腔班由年娃(本名刘年升)带领,在山丹商会会馆售票演出。
  民国18年(1929年),由魏广强、赵强水、赵同香带领的河南梆子剧团在山丹商会会馆售票演出。
  民国22年(1933年),兰州紫娃(朱怡堂)率秦剧团先后两次在县城南街财神楼戏台演出。
  民国27年(1938年),山西郑志明、宋成孝、宋福林等率晋剧戏班在山丹演出。
  1951年,武威专区文艺工作团来山丹各大乡演出《白毛女》、《大家喜欢》、《王秀鸾》等现代戏。
  1955年,武威专区人民秦剧团在山丹、东乐等地演出秦剧《周仁回府》、《玉堂春》等。
  1956年,张掖地区七一剧团、山丹人民秦腔剧团为祁家店水库竣工演出秦腔折子戏专场。
  1959年,张掖地区七一剧团在山丹祁连堂演出秦剧《秦香莲》、《守江阴》等剧目。
  1960年,陕西眉碗团在山丹祁连堂演出碗碗腔剧目《金碗簪》。武威地区歌舞团在祁连堂演出新编历史剧《河西壮歌》。
  1968年夏,张掖地区文工团豫剧队在山丹人民舞台演出《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等剧目。
  秋,张掖地区七一剧团在祁连堂演出秦腔现代戏《收租院》。
  1969年4月,甘肃省歌舞团来山丹祁连堂演出现代舞剧《白毛女》。
  同年,兰州军区战斗文工团在祁连堂演出现代歌舞《红色娘子军》选场。
  1973年,张掖七一剧团来山丹祁连堂演出秦剧《红灯记》、《杜鹃山》。
  同年,中国人民解放军221部队文工队在祁连堂演出京剧《红灯记》。
  1978年9月,甘肃省陇剧团在祁连堂演出传统秦剧《十五贯》等剧目。
  同年,军马场宣传队在祁连堂演出讽刺话剧《枫叶红了的时候》。
  二、社火秧歌
  常于春节元宵举办,形式多样,各具特色,主要有地歌(读如羔)子、高跷、旱船、龙灯、狮子、竹马、太平车、铁芯子等。近年,“哑吧赶驴”、“采茶扑蝶”、“大头娃娃”、“老头背婆”等逐渐传入,丰富了社火形式。
  县内秧歌,大同小异。民国时期沿袭的是“四个鼓子四朵花,四个棒槌热搭拉”。男青年扮“鼓子”,左手握鼓,右手持槌。“花”即女旦。手执棒槌的僧装“棒槌”,穿插其间。还扮有“膏药匠”(翻穿皮袄的男丑)、“蛮婆子”(女丑)“大头和尚戏柳翠”、“八仙”、“灯官老爷”及“三班衙役”等。每到一处,秧歌队跑大场,花样繁多,有“四门焚香”、“双十字”、“太子游四门”、“蛇抱九蛋”、“蒜辫子”等。跑完大场,表演旱船、竹马、太平车,接着演其他小戏,所演小戏,装扮、道具与剧目内容完全一致。旱船演的是水上发生的故事如《水漫金山》、《劫江》;竹马上演的是马上发生的故事如《三英战吕布》、《御果园救驾》、《火焰山》(唐僧骑白竹马)。东乐秧歌戏太平车《长亭送别》独具特色。挑书担的书童紧随着骑竹马的张生,坐车的莺莺与红娘形影不离,推车的老翁又与车中人配合默契。有诗,有道白,五人均有唱词,舞姿优美,为秧歌戏的精华。1956年、1983年,曾去兰州演出。1981年,张掖地区文联搜集整理,收入《中国民间文学舞蹈集成·张掖卷》内。
  三、灯会
  多在元宵节举办,主要有:
  (一)灯架 圆木轴上按八个方位安装12—13层木臂,将轴装在木制底座上,木臂放置清油灯365—366盏(分平、闰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点燃后,左右转动,灯光闪烁,颇为壮观。
  (二)鳌山灯,俗称灯山。在三面有墙、上覆瓦顶的高大建筑内设木架36层,四周用365—366盏清油灯摆成长方灯框,再用灯在木架上摆字,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分别摆出“上元一品”、“中元二品”、“下元三品”等字样,也摆“物阜民康”“天下太平”等。外罩以绘有三官神像的大纱幔。远望,似在虚无缥缈之间。县城、东乐堡、霍城堡都有摆鳌山灯之俗。1951年元宵节,城内西街灯山曾摆出“抗美援朝”四字。
  (三)纱灯,木制的方形、六边形或扁形灯框,中燃烛,四周插绘有《西游记》、《封神》等内容的工笔彩画纱框,可以调换。逢灯会时,挂于门口供游人欣赏。
  (四)黄河灯,是霍城乡元宵节观赏的灯阵。占地约七、八亩。正中树天杆,高3丈6尺,上挂大红灯一盏。四角树斗杆,高1丈2尺(闰年增高1尺),各挂红灯1盏。四周小杆360根,各高8尺1寸,挂小灯。再以绳索按一定花样拴在杆上联成甬道,游人循道观灯。正月十四日布“太子游四门”,十五日布“富贵卍字图”十六日布“葱沟”。阵外有两道门,游人进东侧门,出西侧门。阵中可容四拨社火队同时表演,颇具特色。60年代后,上述几种灯会已消失。
  (五)焰火,在正月十五前后施放。种类有二:一是由市面上买来的各类花色品种的筒状焰火,俗称为“花儿筒子”,多由社火队施放。如东乐社火中的龙灯出龙王庙门时,龙口、鼻子喷出黄烟,即事先点燃插于口、鼻间的“黄烟筒子”。竹马戏《火焰山》中红孩儿令四个童儿放火烧孙悟空,四童子即点燃火车子上插的花儿筒子,推车飞跑穿行,形成火焰花阵。另一种是自制的焰火,事先在大树下把金属(铁、铜等)熔化,舀到木板上,迅速猛击木板,把铁水抛至空中,撞击树枝后,溅出多色铁花,形成铁树银花的奇景。1962年,西街村在四坝沟桥头古树下放此焰火,铁水引燃空心古树,树杆粗枝喷烟冒火,蔚为奇观。
  四、音乐
  山丹县民间音乐弦乐器有板胡、二胡、三弦,吹奏乐器有唢呐、海笛、箫、笛,打击乐器有锣、板鼓、堂鼓、定子、梆子、牙子、铙钹、水水(磬碗子)、钟、磬、木鱼、羶鼓等。音乐种类有:
  (一)道场音乐,婚嫁、丧葬用。主奏乐器为唢呐,伴奏乐器为铙钹、木鱼、磬、鼓等。曲调有喜庆、悲哀两类。
  (二)社火音乐,以民乐器板胡、二胡、三弦、笛、唢呐及各类打击乐器演奏。曲调为各类牌子曲、小曲、民歌等。
  (三)戏曲音乐,以民乐器为主,文场面以板胡为首,武场面以板鼓为首。音乐分花音和苦音。
  (四)佛教音乐,是僧道诵经的曲调,伴唱乐器为木鱼、铙钹、磬等。
  五、舞蹈
  县内民间舞蹈由内地舞蹈、少数民族舞蹈、西域外来舞蹈融合衍变而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的表演粗犷,有的表演细腻,按形式可分为动物舞蹈、器械舞蹈、技巧舞蹈等。
  (一)狮舞。以特制狮皮、纸扎的狮头为饰。3人表演,一人逗引,一人举头,一人托狮臀,做跑跳跌扑、搔痒舔吮、翻滚、抖毛、直立腾转、吞吃、上、下桌椅(假山)等动作。位奇芦堡、东乐十里堡、兴盛寨狮舞都较有名。
  (二)龙灯。纸扎龙头,鳞纹布套做身,内中点燃蜡烛。1人持绣球引,由10余人或数十人举耍,盘旋曲屈,有“龙抱九蛋”、“俯首钻腹”等动作。东乐城西村、清泉西街村龙灯较有名。
  (三)滚灯。流行于碗窑沟一带,瓷窑工人表演。头顶油灯,二人对舞,做各种惊险动作,如对面斜卧地上,两腿交错,顺一个方向有节奏的滚动,头顶的油灯丝纹不动。此种舞蹈形式近年已不常见。
  (一)胡腾舞根据艾黎捐赠文物“胡腾舞俑”形象及唐代诗人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胡腾》、李瑞《胡腾儿》等诗中描写的情景,由王自刚写脚本,彭寿益作曲,赵玉明排导。1986年10月,参加甘肃省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调演,获演出、创作三等奖。
  六、曲艺
  (一)说书 民国时期,位奇新开村戏剧艺人钱元亨在县城说书。
  1955年,兰州移民大鼓演员赵得民(河南籍),设书场于人民舞台,常把时事政策编成书帽,在说正书前加演。
  1961—1966年,剧团职工刘成德夫妇在县城西关开设茶馆,由刘成德说书。
  (二)念宝卷也称“宣卷”,多在冬闲时进行。一人念卷文,一童子吟唱佛号接音。卷中有诗、散文、唱词,唱词曲7字、10字句构成,标有曲牌名。每一宝卷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城乡流传较广的宝卷有:《莺哥吊孝》、《侯梅英反朝》、《五鼠闹东京》、《狸猫换太子》、《黑骡子告状》、《康熙王私访山东》、《方四姐》、《二度梅》等。
  (三)唱曲儿是城乡流行的一种娱乐形式。由一老人(多为盲人)偕小丫头或老妻,带二胡、板胡、三弦、竹瓦、磬碗子(水水)等简易乐器走乡串户演唱,唱的曲调多为眉户或地方民歌,常拉弹的曲子有《满天星》、《白菜根》、《八谱》等,唱的曲儿有《割韭菜》、《钉缸》、《绣香袋》、《武松打店》等。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山丹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叙了甘肃省山丹县大事记、自然地理、建置、经济管理、农林牧水、工业交通邮电、商业、财政税务金融、城乡建设、政权、政法、党派群团、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艺文、民族宗教人口、民俗方言、人物、山丹军马场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