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31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文化
分类号: G127.42
页数: 21
页码: 547-569
摘要: 本章记述了山丹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地带,商旅往返,促进了中西文化互相交流、渗透、融合,使境内文化得以发展。北凉沮渠蒙逊时代,境内佛教极盛,印度文化、西域文化对县内的音乐、舞蹈、文学等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 文化 山丹县 地方文化

内容

山丹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地带,商旅往返,促进了中西文化互相交流、渗透、融合,使境内文化得以发展。北凉沮渠蒙逊时代,境内佛教极盛,印度文化、西域文化对县内的音乐、舞蹈、文学等产生了巨大影响。唐代,中原音乐与“胡乐”融合而成的“西凉乐”和熔佛教经义与民间故事于一炉的说唱文学——变文,即在县内流行。山丹秧歌中僧装“棒槌”、“大头和尚戏柳翠”与年节间念“宝卷”的传统,由来已久。明代,山丹营建佛寺,规模空前,前卷后脊,飞檐叠枋的建筑形式普及于民间。清末,东乐有私人组织的秦腔戏班,并有眉户艺人串村演唱。城乡多在元宵自办秧歌社火和灯会。庙会演戏酬神之俗,沿袭至民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至1988年,县城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新华书店、专业秦腔剧团、电影院等。农村设文化站(文化中心)11处,影剧院8个,电影队30个。厂(场)矿组织业余宣传队和电影队。图书年发行额70万元,馆藏图书借出6万多册次。年放映电影3500场以上。县体育运动委员会组织群众开展体育活动,在地区、省级运动会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第一节 文化事业及机构
  民国及其以前,无专门管理文化事业的机构。1956年设文化科,1958年撤销,业务由文教科(局)兼管。1986年8月,设文化局,主管全县文化艺术工作,主办县内外文化交流,管理文化市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一、文化、文物
  文化馆 民国31年(1942年),利用文庙(在今胜利街北)设民众教育馆,仅有百余本图书和几份报刊。
  1951年,成立县文化馆,馆址在大十字西北角,十字北口过街楼设阅览室。
  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纪录新闻,印刷广播快报。1955年在今胜利街南陈家花园新建文化馆,内设阅览室,人员增至5人。馆内兼设职工教育办公室,馆员任教员,为职工讲课。1956年春节,文化馆举办山丹县首次文艺会演大会,有12个队、1000余人参加演出。1958年,于胜利街北新建展览馆。次年10月,举办建国10周年成就展览。1963年,文化馆迁入展览馆。1965年“社教”期间,举办“阶级斗争展览”,其中《新旧社会对比泥塑群像》颇为成功。“文化大革命”中,机构并入县革命委员会文化工作站。1976年,文化馆恢复,分设群众文化、美术宣传、文物、图书阅览4组,有工作人员24人。曾组织烙画展览(1979年),元宵灯展(1983—1986年),民间艺术展览(1986年),十年改革成就展览(1986年)。1986年文化馆与县博物馆、培黎图书馆分设。编制12人,设文艺辅导、美术宣传、群众业余创作3股。
  1987年,由省、地、县拨款26万元,建文化活动中心楼,面积1300平方米,内设游艺室、图书阅览室、录像放映室及舞厅等。同年,开始民间文学搜集工作,组织11人下乡记录整理,历时3月,铅印《山丹民间故事》(22万字)、油印《山丹民间歌谣谚语》(3万字)2书。
  培黎书画社成立于1986年,下属文化馆、博物馆、秦剧团、电影公司办的4个分社和两个个体烙画社(华夏工艺美术社、清泉乡残疾人中心)。共有技术人员30多人,年可生产1万余幅。1988年11月,书画社与甘肃省新华书店签订经销协议书。
  文化站1981年,各乡建文化站(文化中心),设文化专职干部1—2人。各乡文化站由县文化局领导,经费由各乡自筹,国家补贴。活动内容为图书借阅,报刊阅览,电影、电视放映,球、棋类比赛,书画、刺绣展览,科技咨询,自办广播,节假日辅导农村社火及各类文艺演出等。
  俱乐部1958年后,工矿农场先后建起俱乐部8处,组织职工文化娱乐活动。1988年,保留的有山丹煤矿一号矿俱乐部,安座椅1000余把,建有游艺室、图书室、阅览室等。焦化厂职工俱乐部,1977年安装固定座椅,附设游艺室、阅览室。化工厂职工俱乐部,设有图书室。水泥厂职工俱乐部,设有图书室、阅览室、游艺室。驻军军人俱乐部,有电影放映设备和游艺室、图书室等。东水泉煤矿俱乐部,安装固定座椅1300把,有电影放映设备、图书、阅览室、游艺室等。
  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及博物馆1982年前,县境内文物搜集、保管、研究、展览工作由文化馆兼管。1980年3月,原培黎学校校长、新西兰友人路易·艾新开村,露天黎将他在华工作50多年所收藏的中国古代文物3800多件捐赠山丹人民。由甘肃省人民政府拨款,建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1982年6月9日,举行开馆典礼。艾黎捐赠文物有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铲,战国、汉代的铜、铁器小件,殷墟甲骨残片,汉至清代印章、封泥、肖形印,明器(冥器)中的陶猪、陶羊、陶鸡、陶俑、陶灶、陶井、陶仓,兵器镞、矛、刀、戈、钺、剑、戟、虎(鱼)符、弩机,历代铜镜、餐具、酒具,牙、玉、骨、竹、木等质地的艺术品和饰物,木雕、泥雕、石雕、铜铸、玉雕、陶塑、彩塑、贝币、刀币、环钱、蚁鼻钱、五铢钱、新莽货币、唐至清及太平天国的铜铸年号币,大明宝钞和钱范,清代度量衡器,战国至清的青铜、铁、黄铜、错金银、鎏金、玉、骨、玻璃等质地的带钩,玉器有圭、琮、璧、璜,周代铜笛,汉、魏晋、唐、宋铜铃、铎、小编钟及民间小哨,北方少数民族饰物,唐至清代各种釉色的罐、瓶、杯、碗、碟、盘、瓦当、瓦、空心画像砖,明、清檀木匣、盒、梳饰柜、桌、凳,文房四宝、著作真本、唐写经、明写经、封诰,古字画拓片、连续画、肖像画、山水画、宫廷画、宗教画、长卷等。
  1986年3月,设博物馆,进行山丹县出土文物和境内不可移动文物的调查研究及文物保护与征集工作。经省、县人民政府审查公布,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41处,征集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1936年经过县境时流散于民间的革命文物19件,有草鞋、炒面袋、雨伞、钱币、铁皮水壶等。
  二、馆藏图书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知县黄璟购书19套102册,藏于仙堤书院,后遭兵燹,片纸无存。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知县巢凤冈捐俸购新书304部799册,包括部分数学理化书籍,后全部散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文化馆设阅览室,有图书200多本,报纸5份,杂志10多份供借阅。1954年,文化馆新建近150平方米的阅览室,藏有图书4000多册,报纸7种,杂志10余种。1963年,文化馆迁入新建的展览馆,馆藏图书增加到1.1万多册,订杂志30多种,报纸20余份。“文化大革命”中,图书丢失严重,停止借阅。1978年后,陆续购置新书,增订报纸、杂志,恢复借阅。
  山丹培黎图书馆 兴建于1983年5月,由甘肃省人民政府拨款。次年9月建成,建筑面积1008平方米。内设期刊、报纸、儿童读物3个阅览室和借书处、资料室、采编室、书库和阅览大厅。书库可藏书20万册,各阅览室可容纳200多人。路易·艾黎先后捐赠图书2388册,国际友人爱泼斯坦、斯潘塞及何克亲属与原培校校友、工合会员319人,为图书馆捐款1.3万元。阅览室大厅置原培黎学校教务主任乔治·何克玻璃钢半身雕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王震题词:“学习何克先生的国际主义献身精神,发扬培黎学校的优良传统”。现藏书4.5万册,每年添购新书1000多册,订阅杂志200多种,报纸100多种。持借书证读者900多人。每年借书达4万多人次,6万多册次。
  三、档案
  档案馆、局 1958年10月,成立县档案馆,编制4人。负责中共山丹县委、县人民政府各类档案收藏、整理、借阅等项业务。“文化大革命”期间,陷于瘫痪。1974年3月,档案馆恢复。1980年6月,成立县档案局,局、馆合署办公。1983年12月,档案局撤销。1985年恢复。1988年底,局、馆共有工作人员8人。
  建馆初期,接收民国时期档案,后交地区档案馆。之后,接收中共山丹县委、县人民政府档案.3485卷,收集大炼钢铁时工农业资料、报纸剪贴、诗歌农谚等24万件。1965年至1988年,接收社教工作团24个全宗档案777卷,统计局、第三次人口普查、人民公社档案共2894卷(盘、张),1986年,接收“文化大革命”期间档案和大、小字报124卷,征集有关艾黎的照片543张,路线教育运动中形成的照片111张,县秦腔剧团档案254卷(盘、张)及资料871册。
  1974年,清理鉴定档案3332卷。1977年,在全县11个人民公社及所属99个生产大队进行清档建档工作,共整理档案7618卷。1981年,在16个企业单位建立科技档案745卷,整理科技资料645册。1985年,组织406人对180个单位的会计档案进行整理、建档,共整理3.3629万卷,销毁超期档案7795卷。1986年,配合武装部收集整理文书档案360卷,建起武装部档案室。同年,协助业务主管部门建科技档案室8个,整理科技档案115卷(盒),资料116册。整理县秦剧团艺术档案共356卷(袋、盘、张),艺术资料1048册。
  1980年以来,将馆藏永久档案6467卷装塑料卷盒,长期、短期档案5481卷装纸壳卷盒。将馆藏1949—1966年的937卷因纸张霉烂、字迹褪色的档案复制抄写,保存了部分史料。至1988年底,馆藏60个全宗档案1.1948万卷(册、盒),其中文书档案1.1717万卷,科技档案24盒,专门档案187卷,声像档案20册(盒),资料5923册。
  1986年后,编制《案卷目录》、《档案存放地索引》及《参考资料》等,编印《山丹县档案馆介绍》、《中共山丹县历次代表大会简介》、《山丹县历届人代会简介》、《山丹县十年大事记(1949—1959)》、《<甘肃日报>有关山丹县文章索引》等。
  建馆以来,接待查阅资料者6067人次,提供档案1.9627万卷(册),为利用者印制1.9273万张。
  四、书店
  民国时,县城仅有几家出售文具的小店兼售少量书籍。1952年,小商张连科在县城设文具店,代张掖新华书店经营课本发行。
  新华书店 1956年6月,成立新华书店山丹支店,工作人员4人,年发行量15万册,销售总额3.19万元。1958年,山、民两县合并,农村成立分店23处。次年,书店进行整顿,设县书店1处,门市部3处,公社书店8处,牧场书店1处。1979年,发行工作步入正轨,科技读物、文学名著,各类课本和儿童读物大量发行。
  1988年元月,书店承包。除县店外,军马总场设门市部1处,8个乡供销社、5个个体户代销图书。是年营业额近70万元,比1985年的48万元,增长68.6%。
  五、电影
  民国29年(1940年)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电影放映第三队路过山丹,在县城马号放映无声新闻纪录片。城乡人民第一次看电影。
  培黎学校迁来山丹,多次放映美国卡通片、外国风情及园艺生活等无声电影。
  1949年冬,首次在培校放映故事片《钢铁战士》。1953年,甘肃省电影教育工作队二队在山丹城乡巡回放映。全年放映电影60—70场。
  电影院、电影发行公司1958年12月,在胜利街东口建土木结构的红星电影院,置木质连椅,使用长江35型提包机放映。1964年,县电影院改建为砖木结构,设800个固定座位,新增松花江5501型固定座机,年均放映电影800多场。1965年,成立两个农村电影队,分片在全县10个农村人民公社巡回放映,实行“定点、定线、定场次、定收入”,单独核算。行政属县文教局主管,业务归地区电影公司领导。“文化大革命”期间,院、队撤销,归属县文化工作站。1972年3月,成立山丹县电影发行放映管理站,下辖14个电影队,40余名放映人员。同年,宽银幕彩片在县城首映。1978年后,全县10个人民公社相继成立电影队,农村放映点扩大到164个,年均放映4100多场。1979年城乡21个放映单位完成2070场,观众达466万余人次,放映收入76.4万元,管理站发行收入12万元,仅县城影院年放映1517场,观众达102.7万人次,收入17.7万元。1987年,霍城乡建成影剧院一座,新购35毫米103提包机,年放映300多场,收入1.5万元。东乐乡、位奇乡芦堡村于1982、1985年各建固定座椅影剧院1座,芦堡村购置16毫米氙灯放映机,免费为群众放映电影。
  1983年,管理站改称山丹县发行放映公司,同年下半年,新成立了6个村办电影队和16个个体联办电影队。农村放映单位达32个,放映人员增至60多人。年放映电影3000多场。嗣后,电视录像逐渐增多,放映场次逐年下降。1986年,影院更新放映设备,安装5505型自动化3000瓦氙灯座机、金属银幕,可映单机立体电影。1987年,增添了暖气设备,上座率逐步回升。1988年,公司下属31个放映单位,共有工作人员60多人。其中城市电影院1座,乡办电影队10个,村办队4个,个体队8个,驻丹场(厂)、矿电影队7个。全县年放映3400场以上,总收入17万多元,其中县电影院1025场,收入12.5万元。
  第二节 传统文艺形式
  一、戏剧
  (一)秦腔风格高亢、激昂的秦腔为山丹人民所喜爱,或演出,或清唱。
  秦腔剧团 清代道、咸以前,东乐有秦腔班社——复兴班,有全套戏箱行头和完整的演出剧本(手抄本)。当地士绅王三槐曾任箱主。光绪年间,马禄林继任。新购戏箱一副,以义新班、义乐班分班应事,并赴张掖县等地售票演出。民国时期,当地名须生刘积苍技艺精湛,与子红生刘元泰、徒弟大史、小史、大胡、小胡(姓名俱不详)、青年旦角尹焕成、龚福才、名须生张文品、名丑杨三保等同台献艺。本地演员王学胜、王致和、刘永庆等登台演出。先后由李国正、王得贤、王学文相继主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会主席王得诗任剧团团长,演出现代秦腔《穷人恨》、《血泪仇》、《罗汉钱》;新编历史剧《北京四十天》和传统戏《徐州革命》等。县城一、二、三乡建有业余剧团,自成体系,各有所长。1954年,县文化馆挑选3个乡业余剧团的部分演员,组成山丹县业余剧团,先后排演传统秦剧《北京四十天》、《黄龙山起义》、《劈山救母》、《貂婵》等,下乡巡回演出。1956年3月,成立山丹县人民秦腔剧团。同年7月,招收11至15岁学员15名,演职人员共40余人。
  1957年,祁连堂剧院建成,于1972年装固定座椅。1959年10月,剧团移植新编历史剧《芳草碧血》,参加甘肃省文化厅举办的“甘肃省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戏剧会演”,获剧本、导演、演出、音乐、舞美等5项奖。由省政府派往引洮工程慰问民工和渭源、会川两县人民。1960年,剧团赴酒泉为庆祝酒钢一号高炉投产演出。1961年3月,剧团参加甘肃省调粮指挥部赴新疆慰问团去南疆演出。1962年撤销,人员遣散。旋又组织自负盈亏剧团,继续演出。1965年解散。
  1966年4月,成立山丹县农村文化工作队,多次下农村演出,并先后慰问青海浩门农场、山丹军马场。“文化大革命”期间,改称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971年6月解散。
  1976年底,成立县农村文艺工作队,吸收正式职工20余名。次年,排演现代秦剧(蝶恋花)、传统戏《十五贯》。后学演陇剧《枫洛池》、秦剧《三滴血》。.1979年5月,以自编历史剧《焉支山》参加张掖地区文艺会演。同年9月,改文工队为秦剧团,演职员40余人。1981年5月演出自编眉户现代戏《鸡祸》,参加张掖地区文化局儿童剧、现代戏观摩演出,获奖。9月,召收学员20名,成立学生队,设剧务、财务、政秘3股,成立艺委会。
  1985年11月,以自编历史剧《东望长安》参加甘肃省建国35周年戏剧调演,获剧本、演出三等奖。
  1.986年起,历史剧上座率下降,剧团组织铜管乐队,举办舞会,上演现代节(剧)目。
  除专业剧团外,新开、芦堡、陈户、高寨、永兴、霍城等村曾组织过业余剧团。
  1979—1981年,原山丹剧团退休老艺人刘桂玲、刘成德夫妇和其子在位奇乡二十里铺村组织儿童剧团,先后培养男女学员40余人。在本县和古浪、玉门镇的广大农村中演出。
  (二)眉户 在我县传播较广。初为走乡串户的艺人演唱。民国时期,先后有刘怀义、方正学、兰生英、赵兴福等艺人组织的眉户戏班,在山丹、民乐、张掖等地唱会戏,剧目有《大保媒》、《大钉缸》、《张连卖布》、《杀狗劝妻》、《花亭会》等。文武场面齐备,生、旦、净、丑俱全。演出场地不拘大小,深受群众喜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剧团演出大型眉户现代戏《梁秋燕》、《南海长城》、《两颗铃》等。
  (三)陇剧 1959年县秦剧团学演《枫洛池》,1968年文工队演出《哥俩争当兵》、《出发之前》、《万家春》等剧目。
  外地剧团来山丹演出,也较频繁,主要有: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山西艺人张心海率共和班(晋剧)路经山丹演出。
  民国元年(1912年)陕西秦腔班由年娃(本名刘年升)带领,在山丹商会会馆售票演出。
  民国18年(1929年),由魏广强、赵强水、赵同香带领的河南梆子剧团在山丹商会会馆售票演出。
  民国22年(1933年),兰州紫娃(朱怡堂)率秦剧团先后两次在县城南街财神楼戏台演出。
  民国27年(1938年),山西郑志明、宋成孝、宋福林等率晋剧戏班在山丹演出。
  1951年,武威专区文艺工作团来山丹各大乡演出《白毛女》、《大家喜欢》、《王秀鸾》等现代戏。
  1955年,武威专区人民秦剧团在山丹、东乐等地演出秦剧《周仁回府》、《玉堂春》等。
  1956年,张掖地区七一剧团、山丹人民秦腔剧团为祁家店水库竣工演出秦腔折子戏专场。
  1959年,张掖地区七一剧团在山丹祁连堂演出秦剧《秦香莲》、《守江阴》等剧目。
  1960年,陕西眉碗团在山丹祁连堂演出碗碗腔剧目《金碗簪》。武威地区歌舞团在祁连堂演出新编历史剧《河西壮歌》。
  1968年夏,张掖地区文工团豫剧队在山丹人民舞台演出《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等剧目。
  秋,张掖地区七一剧团在祁连堂演出秦腔现代戏《收租院》。
  1969年4月,甘肃省歌舞团来山丹祁连堂演出现代舞剧《白毛女》。
  同年,兰州军区战斗文工团在祁连堂演出现代歌舞《红色娘子军》选场。
  1973年,张掖七一剧团来山丹祁连堂演出秦剧《红灯记》、《杜鹃山》。
  同年,中国人民解放军221部队文工队在祁连堂演出京剧《红灯记》。
  1978年9月,甘肃省陇剧团在祁连堂演出传统秦剧《十五贯》等剧目。
  同年,军马场宣传队在祁连堂演出讽刺话剧《枫叶红了的时候》。
  二、社火秧歌
  常于春节元宵举办,形式多样,各具特色,主要有地歌(读如羔)子、高跷、旱船、龙灯、狮子、竹马、太平车、铁芯子等。近年,“哑吧赶驴”、“采茶扑蝶”、“大头娃娃”、“老头背婆”等逐渐传入,丰富了社火形式。
  县内秧歌,大同小异。民国时期沿袭的是“四个鼓子四朵花,四个棒槌热搭拉”。男青年扮“鼓子”,左手握鼓,右手持槌。“花”即女旦。手执棒槌的僧装“棒槌”,穿插其间。还扮有“膏药匠”(翻穿皮袄的男丑)、“蛮婆子”(女丑)“大头和尚戏柳翠”、“八仙”、“灯官老爷”及“三班衙役”等。每到一处,秧歌队跑大场,花样繁多,有“四门焚香”、“双十字”、“太子游四门”、“蛇抱九蛋”、“蒜辫子”等。跑完大场,表演旱船、竹马、太平车,接着演其他小戏,所演小戏,装扮、道具与剧目内容完全一致。旱船演的是水上发生的故事如《水漫金山》、《劫江》;竹马上演的是马上发生的故事如《三英战吕布》、《御果园救驾》、《火焰山》(唐僧骑白竹马)。东乐秧歌戏太平车《长亭送别》独具特色。挑书担的书童紧随着骑竹马的张生,坐车的莺莺与红娘形影不离,推车的老翁又与车中人配合默契。有诗,有道白,五人均有唱词,舞姿优美,为秧歌戏的精华。1956年、1983年,曾去兰州演出。1981年,张掖地区文联搜集整理,收入《中国民间文学舞蹈集成·张掖卷》内。
  三、灯会
  多在元宵节举办,主要有:
  (一)灯架 圆木轴上按八个方位安装12—13层木臂,将轴装在木制底座上,木臂放置清油灯365—366盏(分平、闰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点燃后,左右转动,灯光闪烁,颇为壮观。
  (二)鳌山灯,俗称灯山。在三面有墙、上覆瓦顶的高大建筑内设木架36层,四周用365—366盏清油灯摆成长方灯框,再用灯在木架上摆字,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分别摆出“上元一品”、“中元二品”、“下元三品”等字样,也摆“物阜民康”“天下太平”等。外罩以绘有三官神像的大纱幔。远望,似在虚无缥缈之间。县城、东乐堡、霍城堡都有摆鳌山灯之俗。1951年元宵节,城内西街灯山曾摆出“抗美援朝”四字。
  (三)纱灯,木制的方形、六边形或扁形灯框,中燃烛,四周插绘有《西游记》、《封神》等内容的工笔彩画纱框,可以调换。逢灯会时,挂于门口供游人欣赏。
  (四)黄河灯,是霍城乡元宵节观赏的灯阵。占地约七、八亩。正中树天杆,高3丈6尺,上挂大红灯一盏。四角树斗杆,高1丈2尺(闰年增高1尺),各挂红灯1盏。四周小杆360根,各高8尺1寸,挂小灯。再以绳索按一定花样拴在杆上联成甬道,游人循道观灯。正月十四日布“太子游四门”,十五日布“富贵卍字图”十六日布“葱沟”。阵外有两道门,游人进东侧门,出西侧门。阵中可容四拨社火队同时表演,颇具特色。60年代后,上述几种灯会已消失。
  (五)焰火,在正月十五前后施放。种类有二:一是由市面上买来的各类花色品种的筒状焰火,俗称为“花儿筒子”,多由社火队施放。如东乐社火中的龙灯出龙王庙门时,龙口、鼻子喷出黄烟,即事先点燃插于口、鼻间的“黄烟筒子”。竹马戏《火焰山》中红孩儿令四个童儿放火烧孙悟空,四童子即点燃火车子上插的花儿筒子,推车飞跑穿行,形成火焰花阵。另一种是自制的焰火,事先在大树下把金属(铁、铜等)熔化,舀到木板上,迅速猛击木板,把铁水抛至空中,撞击树枝后,溅出多色铁花,形成铁树银花的奇景。1962年,西街村在四坝沟桥头古树下放此焰火,铁水引燃空心古树,树杆粗枝喷烟冒火,蔚为奇观。
  四、音乐
  山丹县民间音乐弦乐器有板胡、二胡、三弦,吹奏乐器有唢呐、海笛、箫、笛,打击乐器有锣、板鼓、堂鼓、定子、梆子、牙子、铙钹、水水(磬碗子)、钟、磬、木鱼、羶鼓等。音乐种类有:
  (一)道场音乐,婚嫁、丧葬用。主奏乐器为唢呐,伴奏乐器为铙钹、木鱼、磬、鼓等。曲调有喜庆、悲哀两类。
  (二)社火音乐,以民乐器板胡、二胡、三弦、笛、唢呐及各类打击乐器演奏。曲调为各类牌子曲、小曲、民歌等。
  (三)戏曲音乐,以民乐器为主,文场面以板胡为首,武场面以板鼓为首。音乐分花音和苦音。
  (四)佛教音乐,是僧道诵经的曲调,伴唱乐器为木鱼、铙钹、磬等。
  五、舞蹈
  县内民间舞蹈由内地舞蹈、少数民族舞蹈、西域外来舞蹈融合衍变而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的表演粗犷,有的表演细腻,按形式可分为动物舞蹈、器械舞蹈、技巧舞蹈等。
  (一)狮舞。以特制狮皮、纸扎的狮头为饰。3人表演,一人逗引,一人举头,一人托狮臀,做跑跳跌扑、搔痒舔吮、翻滚、抖毛、直立腾转、吞吃、上、下桌椅(假山)等动作。位奇芦堡、东乐十里堡、兴盛寨狮舞都较有名。
  (二)龙灯。纸扎龙头,鳞纹布套做身,内中点燃蜡烛。1人持绣球引,由10余人或数十人举耍,盘旋曲屈,有“龙抱九蛋”、“俯首钻腹”等动作。东乐城西村、清泉西街村龙灯较有名。
  (三)滚灯。流行于碗窑沟一带,瓷窑工人表演。头顶油灯,二人对舞,做各种惊险动作,如对面斜卧地上,两腿交错,顺一个方向有节奏的滚动,头顶的油灯丝纹不动。此种舞蹈形式近年已不常见。
  (一)胡腾舞根据艾黎捐赠文物“胡腾舞俑”形象及唐代诗人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胡腾》、李瑞《胡腾儿》等诗中描写的情景,由王自刚写脚本,彭寿益作曲,赵玉明排导。1986年10月,参加甘肃省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调演,获演出、创作三等奖。
  六、曲艺
  (一)说书 民国时期,位奇新开村戏剧艺人钱元亨在县城说书。
  1955年,兰州移民大鼓演员赵得民(河南籍),设书场于人民舞台,常把时事政策编成书帽,在说正书前加演。
  1961—1966年,剧团职工刘成德夫妇在县城西关开设茶馆,由刘成德说书。
  (二)念宝卷也称“宣卷”,多在冬闲时进行。一人念卷文,一童子吟唱佛号接音。卷中有诗、散文、唱词,唱词曲7字、10字句构成,标有曲牌名。每一宝卷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城乡流传较广的宝卷有:《莺哥吊孝》、《侯梅英反朝》、《五鼠闹东京》、《狸猫换太子》、《黑骡子告状》、《康熙王私访山东》、《方四姐》、《二度梅》等。
  (三)唱曲儿是城乡流行的一种娱乐形式。由一老人(多为盲人)偕小丫头或老妻,带二胡、板胡、三弦、竹瓦、磬碗子(水水)等简易乐器走乡串户演唱,唱的曲调多为眉户或地方民歌,常拉弹的曲子有《满天星》、《白菜根》、《八谱》等,唱的曲儿有《割韭菜》、《钉缸》、《绣香袋》、《武松打店》等。
  第三节 文学、美术、书法
  一、文学
  古时,山丹地处边境,多战事,民习尚武,文艺之风稍逊。唐以后,有关山丹的诗文,见于史志文集者多外籍作家,以题咏山川、思古怀人之作为主。如唐王维、陈子昂。明陈棐、张楷、杨一清。清赵赓云、许士梁、许乃谷、蔡镇西及民国时慕寿祺等,多名篇,已选入本志《艺文编》中。清乾隆时本籍武举人曾仁,志载娴于诗文。惜作品无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普及,文化日兴,艺术创作,受到重视。1978年12月3日,县文化馆第一次主办文艺座谈会。之后,于1982年、1985年召开第二次、第三次文艺座谈会。1986年11月15日—16日,在培黎图书馆召开第四次座谈会,从事文学、戏剧、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摄影的业余作者54人参与座谈,总结1979年以来全县文艺创作的成绩,残疾人农民作者梁琛士交流创作体会,奖励业余作者40人,其中优秀奖4人,丰收奖10人。
  80年代,全县文艺创作进入兴旺期,体裁广泛,作者辈出,具有鲜明的现实性、人民性、浓郁的地方特色。据不完全统计,散文见于报刊者44篇,县长范新民访问新西兰写的《访新归来话友谊》,赞美了山丹人民与新西兰人民的深厚友谊。中短篇小说(故事)43篇,陈户乡新河西门村农民梁琛士,下肢残废,长期坚持写作,较真切地反映了山丹农村风情。诗歌10余首。著名诗人闻捷与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写的有关山丹的诗作,收入本志《艺文编》中。特写、杂文、小品见诸报刊者15篇。剧本涉及话剧、歌舞剧、电视剧、秦腔、儿童戏等剧种。
  二、美术书法
  县内书画名家,代不乏人。明张铭、徐昊,工楷书。清代周家惠、周家志、秦家颖,书法为当世所重,周氏兄弟尤擅兰竹。发塔寺主持释炳霞,晓音律、善书画。民国时王孝研习油画及水粉画,所作人物肖像及田园风光,堪称名作。王修身多画骏马禽鸟。彭树勋善行书,潇洒秀逸。各家作品,惜多散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视艺术创作,成效显著,中青年作者,颇有创新。不仅继承传统的绘画书法,而且吸收木刻、烙画、摄影、油画、雕刻等艺术形式,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部分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出。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山丹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叙了甘肃省山丹县大事记、自然地理、建置、经济管理、农林牧水、工业交通邮电、商业、财政税务金融、城乡建设、政权、政法、党派群团、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艺文、民族宗教人口、民俗方言、人物、山丹军马场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