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防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30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防疫
分类号: R197.1
页数: 4
页码: 540-543
摘要: 本节记述了自古代至1988年甘肃省山丹县医药卫生防疫工作发展情况。
关键词: 卫生防疫 妇幼保健 山丹县

内容

传染病防治 山丹地处西陲,过去交通不便,缺乏医药,天灾兵燹,频仍相寻,疫疾蔓延,无可救治。根据《甘肃省流行病学重点调查》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和三十二年全省大疫流行,蔓及各县。一人患之,全家不免,一家患之,全村不免,覆族灭户者更多。民国初期,天花、白喉流行,传播全县,死人不少。白喉之症,来势凶猛,有“早染晚死”之说。天花对小儿危胁更大,如治疗不及,立即死亡。当时预防天花的医生叫“花客子”,他们把患痘疹的干疮痂取下,研成细粉。种痘时将儿童的臂肌皮肤用钢针划破,撒一点疮痂粉,以毒攻毒,增强免疫力,抑制天花传染。其实不经接种疫苗的土法,更给患者带来危险的病苦,死亡率更高。民国8年(1919年)伤寒在全县蔓延,死亡200多人。27、28年,又一次流行,全县有十分之一二的人感染,死亡者不少。1958年《甘肃省流行病学重点调查总结》记载,民国时期,在我县的东乐、霍城、陈户、城关4个乡(镇)的1.387万人中进行调查,害天花病的629例,死亡62例,死亡率9.85%;白喉发病数708例,死亡449例,死亡率63.4%,伤寒发病数1665例,死亡78例,死亡率为4.6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县、区、乡3级卫生机构,大力开展预防接种,建立疫情报告制度。1957年7月成立县防疫站,配备防疫人员6人,配合各级医务人员,开展传染病的防治。
  天花 到1958年,受接种牛痘达33.95万人份,死亡率由1949年前的7.12%,下降为零,从此天花在全县根绝。以后每年对初生婴儿持续接种牛痘,接种率达84.9%。
  白喉 1952—1965年持续进行白喉类毒素注射1.6266万人份,白喉基本消灭。
  麻疹 1950—1979年还间有发生。1965年传染人数达1516人,死亡20人。全县组织医务人员,分片包干巡回医疗,连续4年用中药紫草粉预防达7.3851万人,胎盘球蛋白注射5157人份。1967年又使用麻疹疫苗,每年接种率达90%以上,从而使发病率大幅度下降。由于接种质量高,接种范围扩大,免疫程度正规化,发病率从1959年到1960年平均控制到2578.5/10万,1961年到1970年平均控制到359.7/10万。1971年到1980年平均控制到114.8/10万。1981年以后平均为8.5/10万。
  伤寒和副伤寒 50年代初期时有发生,采用五联菌苗注射。开展除七害讲卫生和改水改厕的爱国卫生群众运动。控制传染源,发病率也由开始的4.5/10万,降到1988年的0.6/10万。
  痢疾 是传染病中发病率最高,传染最快的疾病。1959年发病1492人,发病率达133.23/10万,死亡34人,死亡率22.7‰。1975年发病率266.64/10万,死亡9人,死亡率2.1‰。
  脊髓灰质炎 1950年国家列为法定传染病,1960年试制成功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1963年开始使用,每年全程服药率90%以上,之后,发病率逐步得到控制。
  百日咳 1954年,全县流行最广,患者达1551人。在8岁以下儿童中进行百日咳或百白破菌苗预防注射,全程率逐年提高,由59%达99.1%,控制流行。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在全县时有发生。1965年发病43例,死亡9例,1988年发病14例,死亡2例。对所有患者进行个案调查,疫点消毒,并根据发病情况预防投药3.5161万人次。又进行流脑菌苗预防注射和应急接种,接种率90%以上。1985年在全县健康人群502人中,进行流脑带菌检查,其中带菌者36人,检出率7.2%。
  病毒性肝炎 1960年起逐年均有所发生。1984年对城区中学生、机关干部、饮食行业人员及部分农民、工人进行调查,作肝功化验1441人,表面抗原阳性93人。阳性率6.45%,其中干部为9.26%,工人10.33%,学生7.28%,农民3.3%,饮食业人员2.31%。
  肺结核 1977年在全县普查结核病,查出患者2367人,患病率为0.89%,其中I组病人118人,占5%;Ⅱ组病人937人,占40%;Ⅲ组病人1312人占55%。花寨子乡患病率最高,为2.64%。目前采取减免药费,定期送药,定期复查或收院治疗的措施,效果良好,1988年在李桥、花寨患者中复查,治愈率达89.92%。
  梅毒 1959年7月,全县查出梅毒患者1200人,其中显发性梅毒319人,潜伏性梅毒556人,淋病325人,对查出的患者,采取中药“三仙丹”、“清血搜毒丸”、“轻粉合剂”等药免费治疗,治愈率达97.07%。1965年社教医疗队进行复查,证实该病已基本消灭。
  地方病防治 我县地方病主要有布病、地甲病、氟病等,1980年以来共拨专项经费11.4万元,开展治理工作。
  布病 于1970年12月1日组织由医务人员、畜牧兽医工作者、赤脚医生三结合的布病防治队,采取询问、座谈、血清和细菌检查等方法对全县的13.4214万人进行了全面普查,阳性人数1938人,侵犯率1.43%,病人数1108人,患病率0.98%。以气雾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用104m冻干布代活菌苗进行人畜间气雾免疫。自1971年起,连续7年人间共免疫39.4452万人次,免疫率80%;畜间共免疫81.981万头次,免疫率平均90%。经过几年综合性免费防治,如预防接种布氏菌苗,1976年应种8.8413万人,实种6.2363万人,接种率75.1%,口服四环素、维生素C等,中药布病丸、山布Ⅰ、Ⅱ、Ⅲ号方剂治疗布病患者,由1970年的1108例,至1979年下降为70例,发病率由0.98%,下降到0.042%。至1988年还有8例慢性布病患者。
  地甲病 地甲病也是主要地方病之一,多年来未曾查清。1983年3月份全县进行普查,查出地甲病患者4006例,占总人口的3%,其中青少年患病2542例,占病人总数的63%,从分度上看,I度3101例,占77.4%,Ⅱ度655例,占16.3%,Ⅲ度196例,占4.5%,N度54例,占1.4%。从分型上看,弥漫型3424例,占85%,结节型402例,占10%,混合型179例,占5%。
  1982年,对全县194例水质化验,41份无碘水源、121份低于国家饮水标准碘含量。由于饮水中缺碘,影响空气、土壤和食物,导致人体内碘代谢障碍。
  从1983年下半年开始用碘油注射6824人次,口服碘油胶丸6610人次,坚持逐年治疗。几年来加工碘盐4726万公斤,供应市场。1988年底,还剩841人,治愈率占79%。
  氟病 我县重点氟病区为红寺湖乡,水氟1.6—2.6mg/升,从1978年以来共计查出氟骨症患者172例,患病率19.79%,氟斑牙608例,患病率69.96%。1982年,拨改水经费1.1万元,逐户安装了活性氧化铝化学除氟器180套,经过“活化”和“再生”后两个100天连续观察,效果满意。经测定原水含氟1.8—2.2mg/升降至0.4—0.93mg/升。896人吃上了低氟水。1981年对红寺湖乡41例氟骨症患者用“氟宁片”治疗,3个疗程的效果考核,有效者34人,有效率达82.9%。
  1985年给老军乡的峡口、郭泉拨改水经费1.5万元,在峡口建除氟站一座,用驱氟灵降氟;郭泉安装化学除氟器60套,用活性氧化铝降氟,效果良好,水氟1.7mg/升降到0.4mg/升。使1768人受益。
  鼠疫防治 1963年8月份省201所在军马三场狼洞沟查源时,从自毙背纹仓鼠体检出鼠疫杆菌2株,证实为鼠疫自然疫区。1964年,省201所对鼠獭种类分布进行调查,其中最主要的有大沙土鼠、灰仓鼠,密度约为30—60个洞/公顷,面积约1500公顷。1973年以来,开展灭鼠防疫的宣传教育工作,连续进行灭鼠,共参加14.2万人次,灭鼠面积达39.7万亩。1981年以来连续观察,耕地平均为2只/公顷,草滩3.3只/公顷左右。从1962年至1988年,对疫区及毗邻地区重点居民进行预防接种共计12万人次。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山丹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叙了甘肃省山丹县大事记、自然地理、建置、经济管理、农林牧水、工业交通邮电、商业、财政税务金融、城乡建设、政权、政法、党派群团、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艺文、民族宗教人口、民俗方言、人物、山丹军马场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