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医疗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30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医疗机构
分类号: R197.1
页数: 6
页码: 529-534
摘要: 本节记述了自1949年至1988年甘肃省山丹县医药卫生机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医药 医疗机构 山丹县

内容

一、县级医疗机构
  县人民医院 1949年10月,由5名转业军医组建山丹县人民卫生院,设于县城南街火神庙内。1950年开设门诊部,分内、外科两个诊断室,附设病床5张。1952年又吸收4名民间中医师,开设中医门诊部。
  1954年2月地震后,原址房屋倒塌,由政府拨款在南街新建门诊部、住院部和生活用房共85间,设病床15张。1956年床位发展到40张,开展剖腹产及阑尾切除手术。门诊分内、外、儿、妇、中医诸科,设检验、药剂等室,并建立全院会计核算制度,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和各科室工作制度。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医院经过整顿、提高医疗和管理素质,全院事业逐年发展。1980年门诊增设心电图室、生化室,病床90张,职工达103人。1982年由省、地、县投资32万元,建成1615平方米的门诊楼,又增设眼科、口腔科、胃镜室、超声心动图室。1985年省卫生厅拨款30万元,县拨款28万元。1986年世界银行贷款12万元,建3995平方米的住院部楼,设病床150张。1986年世界银行专项基建贷款32万元,建370平方米传染病房,设床位22张,1038平方米的综合楼一幢。1988年全院房屋总面积1.0567万平方米。设医技科室16个,临床科室6个,行政科室5个,病床165张,在编人员180人,卫生技术人员155人,其中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管)医药护技师30人,医药护技师36人。先后增加B超、脑电图、胃镜、床边监护仪等,开展各种新项目,医疗质量明显提高,腹部手术可全面开展,为山丹县唯一的综合性医院和医疗急救技术中心。
  为了振兴中医,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1981年11月成立山丹县中医院。省、县先后拨款共23万元,于县城南街原妇幼保健站旧址建成834.8平方米的两层双面综合楼。门诊部设内儿科、针灸、妇科、五官、骨伤、理疗、按摩、透视、化验等9个科室,住院部设病床30张。全院职工3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6人,有主治中医师6人,医药护师6人。1986年,经卫生部评为全国卫生文明先进集体。
  县卫生防疫站 民国时期,县内无卫生防疫机构,防疫工作由张掖县卫生院兼办。由于机构兼设,人员不专,再加地域辽阔,对民间疫情,不能兼顾。1955年,县人民卫生院设医疗防疫股,配备专职医生2人,开展卫生防疫工作。1957年6月正式成立县卫生防疫站,与妇幼保健站同址办公,配备医生4人,防疫员2人,文书1人。1959年与县医院合并,1961年复建。1968年又一次与县医院合并,1971年再次复建。在东门外新建办公室、化验室和职工宿舍共38间902平方米,编制人员12人,设卫生、防疫、地方病防治3股,开展卫生防疫工作。1987年于西街建成防保综合楼,专业人员29人,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充实计划免疫冷链设备和化验室设备,开展急性传染病防治,预防接种与计划免疫、地方病、寄生虫病、慢性病的调查与防治,环境、食品、学校、工业劳动卫生监督监测等项业务,还开展细菌培养和水质检验工作与实验技术。
  1988年底,全站有职工3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3人,有主治(管)医师4人,医师7人,医士8人,防疫员4人。
  县妇幼保健站 过去旧法助产,接生用沙、土渗血,火铲铡切脐带,土布包裹婴儿。新生儿因破伤风和产妇由于产后大出血、产褥热、难产而致死者屡见不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非常关心妇女和儿童的健康。1952年配备了专职妇幼卫生人员和助产士,有计划的培训妇幼保健员和新法接生员。建立接生站,推广新法接生;实行妇女“四期”劳动保护,普查普治妇女病。1955年县人民卫生院设医疗保健股,管理全县妇幼保健工作。1957年6月,成立县妇幼保健站,上级拨款3.57万元,自筹资金1万元,于南街建房18间,设有妇产科门诊。1958年与县医院合并,1961年复建。1965年上级拨款8000元,扩建房舍8间,添病床8张,增设产房、药房、诊断、手术等科室。1968年又并于县医院,1974年重新恢复,1987年迁入防保综合楼。1988年有职工18人。其中医务人员10人。有主治(管)医师2人,医师4人,医士2人,设病床12张,为完成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工作,起了重要作用。
  二、乡(镇)卫生院
  1951年9月建花寨区卫生所,1952年10月建东乐区卫生所,1954年2月建新河区卫生所,1955年建霍城、位奇卫生所。1956年3月建陈户卫生所,1958年8月建马营卫生所。
  1958年12月,民乐与山丹县合并,全县建置7个人民公社,公社所在地均设卫生院,计有城北、位奇、花寨、南古、丰乐、洪水和三堡公社卫生院。并在东乐、芦堡、柳荫、陈户、李桥、新河、霍城、老军、马营、永固、六坝、顺化、羊坊设卫生所13处。在翟寨子水库、寺沟水库各设卫生所1处。
  1962年,山丹、民乐分县,山丹县改设花寨、位奇、东乐3个地区卫生院和霍城、陈户、城关、马营、老军、红寺湖、祁连、李桥、夹河、双湖、双寨、芦堡、新河、城北、静安、西屯等16个村卫生所。
  1965年人民公社体制调整,保留原花寨、位奇、东乐3个地区卫生院和霍城、陈户、城关、马营、老军、红寺湖卫生所,新成立周家河湾卫生所。将祁连、李桥、夹河、双湖、双寨、芦堡、新河、城北、静安、西屯卫生所改为保健站,仍是国家卫生事业单位,负责当地的医疗工作。1966年6月,县政府决定,李桥公社周家河湾卫生所扩建为李桥地区医院(副科级),负责沿山地区的医疗工作。1970年,全县地区医院和卫生院(所)共有医务人员144人,其中中医师19人,西医师28人,西医士38人,护士25人,助产士9人,其他34人。4个卫生院设有手术室,能开展阑尾、疝气等手术。1975年,李桥地区医院改为中心医院。有心电图、B超、200毫安X透视机及整套化验设备。有人员26人,病床21张。
  1988年,全县有李桥、陈户、东乐3个中心卫生院。马营、花寨、位奇、霍城、老军、清泉、红寺湖7个乡卫生院和城关镇卫生所。以上院所共设病床101张,工作人员140人。其中,主治中医师7人,中医师6人,中医士6人,中医人员12人;主治西医师6人,西医师23人,护理师4人,西医士21人,护士15人,检验士3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19人,行政人员6人,工勤人员12人。
  三、村级医疗机构
  1955年,全县建立村保健站(室)10个,配备保健箱及接生包169个,组织联合诊所3个。1958年,除保健站(室)外,还在条件好的高级社建立了农村医院12所,农村产院37所。
  同年7月在县医院开办卫校,次年7月扩建为山丹县卫校,先后培训为期3个月至1年的“三员合一”(防疫员、助产员、保健员)的初级卫生人员86名,护士19名,医疗单位在职人员医士班38名。3年制医士班、护士班各1期,为农村培训了一批医疗骨干。
  1970年至1971年学习推广上海川沙县经验,兴办合作医疗,大队组织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医疗站配备“赤脚医生”(经过培训不脱产农村医生)2—3人,其中女性1名。1971年全县有生产大队99个,先后办起合作医疗站33个,但比较巩固的只有18所,其余的只医疗不合作。
  1972年经过整顿,全县有合作医疗站99个,共有赤脚医生202名,有60%的赤脚医生能用中西医药两法治病。
  1975年到1978年,全县104个生产大队,共建起合作医疗站104个。共配备赤脚医生282名,在535个生产队中,配备卫生员254人,内有女性109人,接生员163人。
  合作医疗站按不同情况筹集合作医疗基金,一部分由社员按人口每年交1—2元(或采集中草药折价),一部分由大队公益金提留。医疗站自采、自制、自种中草药,解决一部分资金问题。国家每年给以经费和器械补助。1975年—1980年共拨发24.749万元补助费,配发“红医包”104套。根据合作医疗基金多少,确定享受医疗照顾的办法,由管理委员会决定收、免费比例,条件好的免费率达70—100%,差的30—50%。
  1975至1978年,104个生产大队中全部免费医疗的24个大队,免费50%以上的52个,免费50%以下的28个。方便了社员就医。
  赤脚医生大部分经过县、社各级卫生部门短期多次培训。1974年以来,培训赤脚医生344人次,一般都能掌握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担负农村的卫生防疫、妇幼卫生、计划生育等项工作。1983年和1987年县卫生局对全县赤脚医生进行考试和考核,取得乡村医生证的有88人,卫生员证的66人。
  合作医疗是农民依靠集体组织起来的互助互利的医疗体制,是农村三级卫生网的基础。1980年以来,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一部分合作医疗站由赤脚医生个人承包经营。1988年,全县110个行政村中有89个村设128个医疗点,其中集体办的29个,乡卫生院设点的7个,联营的20个,个体办的72个。共有乡村医生65人,卫生员106人。
  四、厂矿(场)医疗卫生机构
  民国时期,山丹县小煤窑和手工业作坊,均无安全卫生设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个厂矿逐步建立和扩大医疗预防机构。1956年,山丹矿务局成立医务所。1958年,扩大为100张病床的职工医院,设7个工地保健站,医务人员30余名,担负着2万余名职工的医疗工作。1961年矿务局机构调整,职工医院改为山丹煤矿医务所。1988年设病床45张,工作人员38名,其中有中医其师1人,中医士1人,西医师5人,护士3人,西药师1人,检验师1人,他技师2人,西医士4人。
  1958年,全县大办地方工业,先后成立了王家湾煤矿、西窑煤矿、草沟煤矿、耐火材料厂和钢铁厂5个卫生所。1962年因工业机构调整,县属厂矿中只有耐火厂、农具厂、石湾子煤矿、羊虎沟煤矿4个卫生所。
  1972年全县省地厂矿中有山丹煤矿、焦化厂、铁厂、水泥厂、东水泉煤矿、145地质队、农十二团等7个单位设卫生所。1976年东水泉煤矿扩建为职工医院,设病床30张,工作人员25人,主要医疗器械有X光机2台、显微镜1台。1988年,山丹化工厂、山丹油库设卫生所。以上卫生所共设病床73张,工作人员80人,其中,中医师2人,西医师14人,护士4人,药师1人,检验师1人,其他技师2人。县属厂矿中有石湾子煤矿、羊虎沟煤矿、耐火材料厂、良种场、农修厂、磷肥厂6个单位设卫生所。1988年,县属单位只有羊虎沟煤矿、陶瓷厂、农修厂设卫生所,有工作人员3人。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山丹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叙了甘肃省山丹县大事记、自然地理、建置、经济管理、农林牧水、工业交通邮电、商业、财政税务金融、城乡建设、政权、政法、党派群团、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艺文、民族宗教人口、民俗方言、人物、山丹军马场等。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