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邮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138
颗粒名称: 第五章 邮电
分类号: F632.742
页数: 4
页码: 283-286
摘要: 本章记述了山丹县的邮电历史发展情况。
关键词: 山丹县 邮电

内容

第一节 机构
  元、明、清各代,山丹设驿站、递运所、塘,传递公文邮件。
  民国2年(1913年),山丹邮政局成立后,下设峡口、新河、东乐3处邮政代办所。民国25年(1936年),设山丹电信代办处,始开办长途电话业务。民国33年(1944年)将山丹邮政局、电信代办处合并成立山丹县三等乙级邮局。
  1949年后,邮政建制仍为三等乙级邮局,隶属甘宁青邮局管理。共有房屋14间,职工12人,置邮务长1人。下辖大马营、东乐堡、东门、永固镇(今民乐县永固乡)代办所4处和民乐(今民乐县城所在地)邮亭1个,碗窑沟信柜1处,大什字、西关代售处2个。主要开办业务有普通邮件、包裹、快递、国内航空邮件、挂号、机要、储汇、长话及邮件投递工作。1950年下辖邮政基层调整为民乐邮亭1个,新河、马营、花寨、霍城、碗窑沟、永固镇、东乐堡7个邮政代办所。1952年4月,民乐县邮电局成立,民乐邮亭随之撤销,永固镇代办所即归民乐县邮电局辖属。1968年撤销马营邮政代办所,于7月20日设立王家庄(军马总场驻地)邮电支局,随即设立了军马一、二、三、四分场4个邮电所,办理机要收投业务。
  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邮电分设,成立山丹县电信局和山丹县邮政局,电信局属县人民武装部管理,邮政局属县管理。1971年12月电信、邮政重新合并为山丹县邮电局。1962年增开山丹火车站邮电所,1970年又增开平坡、东水泉2个邮电所,1974年增开大青羊口邮政代办所1处。到1988年底,全县邮电系统有职工128人,局设有行政、机线、分拣、营业、投递、话务、机务7个班(组),辖王家庄支局和新河、陈户、老军、位奇、李桥、霍城、花寨、东乐、平坡、火车站、马场一、二、三、四场共14个邮电所。
  第二节 邮政
  古时,驿铺只传递军书、公牍,不传递私人信件。驿站之间,互相接替,限行送达。民国2年(1913年),山丹邮局成立,始办信函、汇兑、包裹3项业务。峡口、新河、东乐堡3个代办所则通过商号、大车店代转,均为驮邮、步邮。汽车接邮于1937年甘新公路通车后开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自1951年始,先后增办报刊发行、保价函件、机要文件收投、特种挂号、国际挂号信函、包裹、国内保价包裹收寄、高额汇票、代收货价邮件、国内邮件回执、出售明信片、集邮、邮政储蓄、邮政快件等多项业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年出口函件2.6万件,包件0.09万件,汇票0.24万张,报刊发行数0.12万份。1988年增加到函件63.6万件。包件0.52万件,汇票3.16万张,报刊发行317万份。
  1950年,邮路仅有山丹至民乐驴驮班邮1条,全长45公里。1955年开设县城至东乐、老军、平坡、李桥和李桥至马营、双寨、花寨、霍城的邮路5条,全长292.5公里,其中自行车班邮3条92公里,其余均为步班投递。1985年底,共开设邮路18条,总长1505公里。其中,市内邮路4条,总长146公里,为自行车逐日班。乡村邮路14条;委办汽车邮路3条,总长376公里;自行车邮路1条19公里;摩托车邮路9条,总长964公里。县境内10个乡已乡乡通邮。103个村通邮96个,843个社通邮608个已基本形成纵横交错、内外方便的通讯网路。
  第三节 电信
  一、电话
  民国25年(1936年)设山丹电信代办处,始开办电话业务。1938年长话只通张掖。1943年架设山丹至民乐报话线路45公里。1944年,山丹邮政、电信合并成立山丹县三等乙级邮局,长话可通兰州、酒泉。1956年县境内市农话始通。
  1、长途电话
  1962年长话开通6路,有载波终端机1部,会议电话终端机2部,会议电话汇接机1台,长话交换机1台20门。1972年长话线路增加为7路,载波终端机增加到5部,会议终端机5部,长话交换机50门。1982年长话线路8路。1988年增为9路,长话交换机增为2部50门,并负有一级干线增音任务,有增音机15部,长话业务量由1965年的9391张增大到3.3672万张。
  2、市内电话
  1962年市话杆路总长度仅为25.7杆公里。59.65线对公里,有100门磁石交换机1部,实占94门,市话用户小交换机160门,实占86门。1972年磁石交换机增到200门,实占120门,杆路总长度19.95杆公里,架空明线长度25.65公里,电缆2.5皮长公里,电缆芯线长125.2对公里。1982年磁石交换机实占为170门,市话杆路总长为21杆公里,电缆3.6皮长公里,芯线长216.8对公里。1988年底磁石交换机增加为300门,实占220门,市话杆路长度21.4杆公里,电缆5.2皮长公里,市话业务量由1965年87户增到186户。
  3、农村电话
  农村电话指县局到各邮电所间的电话,始于1956年。话类分5类,每部电话机月租费5.5元,通话按电路长度计次收费(每3分钟为1次),25公里内为1级,25—50公里为2级,50—100公里为3级,100公里以上为4级。
  1980年县内固定通话费按用户性质分甲、乙两种收费,甲种用户电话机每部月租费5元,乙种用户每部电话机月租费8元,计次通话费调整为3级。
  1962年全县设置交换点8处,装机8部,总容量270门,实占98门,农话线路总长度234.8杆公里、246.2线对公里。1968年增架红寺湖线路14.6杆公里,并将原有线路统改为双线线路。1971年增架东乐线路242公里,次年新架霍城到永固战备迂回线路17杆公里。同年7月,将县城到位奇17.2杆公里木杆农话线路改道更新为水泥杆线。交换点增到10处,装机10部,总容量240门,载波电话终端机1部,会议电话终端机1部,农话杆路总长为256.52杆公里,线条长3904.33对公里。1976年开通县城到李桥单路载波电路2路。1978年将新河到陈户10.5杆公里木杆农话线路改为水泥杆路。1979年开通县城到马营单路载波电路一路。1982年农话交换点10处,容量300门,实占141门,农话载波机8部,会议电话终端机15部,会议电话汇接机1台,农话杆路总长度186.5杆公里,线条长338.61线对公里。1986年开通县城到东乐特高频无线电话。1988年全县农话交换点10处,容量增为320门,实占141门,杆路总长度144杆公里,线条长307对公里,1985年中继线路全部实现水泥杆。1988年底农话户数已由1965年71户,增至91户,业务量由5.4055万张增到6.9678万张。
  二、电报
  民国25年(1936年),山丹设电信代办处,利用铁线线路实行话传电报、报话双用,以轮滚定时开放使用。由于音量小和传输耗衰等原因,只能用于短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电报设备逐步更新。1957年开通山丹到张掖人工幻线电路1路。次年又开通山丹到张掖人工发报机1部。1972年开通有线电报电路,有人工发报机2部。1982年使用有线电报电路2路,有电传机2部,55型无线电台2部。1988年底已发展为电报电路4路,其中,电传电路2路,无线电路1路,气象专线1路。有电报插报机1部,55型电传打字机5部,15W无线电台2部。电报业务有天气、水情、公益、政务、新闻、普通、汇款、公电等八种。业务量1965年为1.8192万份,到1988年底增加到4.615万份。电报投递由原分送改为摩托车邮送,形成联系全国各地的通讯网络。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山丹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叙了甘肃省山丹县大事记、自然地理、建置、经济管理、农林牧水、工业交通邮电、商业、财政税务金融、城乡建设、政权、政法、党派群团、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艺文、民族宗教人口、民俗方言、人物、山丹军马场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