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代交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13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古代交通
分类号: K875.3
页数: 3
页码: 274-27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古代的交通工具及道路情况。
关键词: 山丹县 古代 交通

内容

自西汉始,由长安经甘肃通往中亚,无论经今平凉、固原、海原、景泰沿腾格里沙漠至武威,或经陇县、渭源、临洮抵西宁后沿大通河入扁都口,或经兰州、越乌鞘岭进入走廊,山丹均为西行必经之地,堪称交通要冲。
  元初用兵西亚,供需繁剧,干线驿道,设施完备。在山丹城内设青寺站赤(驿站蒙译)一处,隶属兵部,由甘州管辖,备马80匹,牛驴各30头,供食用羊150只。置站户数百户,支应驿站费用及递运差役。
  明代山丹卫领驿站三、递运所三,即:山丹驿(卫城南关,置甲军56名,马骡驴54头匹),新河驿(城东40里,甲军48名,马骡驴23头匹),石硖口驿(城东80里,甲军40名,马骡驴21头匹)。山丹递运所(驿西,甲军49名,牛、车46头、辆),新河递运所(新河驿堡,甲军55名,牛、车55头、辆),石硖口递运所(硖口驿堡,甲军22名,牛、车23头、辆)。此外,在卫境内沿驿道每隔10里置一急递铺,共11铺,每铺置兵5名,共军士55名。卫城置遵道铺(卫城南关),东向依次为仙堤铺、永兴铺、居安铺、来远铺、阜昌铺、停云铺,西向依次为永清铺、静安铺、乐定铺、丰营铺。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裁驿丞,驿务统归州县。县境内置山丹、新河、硖口3驿,每驿置兵夫39名,养马60匹、牛5头。置山丹、新河、硖口、定羌庙、西二十里铺5塘,每塘置夫6名,马16匹。驿塘专供传递军政公文、支应来往官员之所需。
  民国元年(1912年),废止驿站,公文一概交邮局传寄。
  明清时除甘凉驿道干线外,县境内外大车道也四通八达,多依地形确定走向,主要有:
  山丹经东乐、六坝至民乐;
  山丹经碗窑沟、土官、屯粮寨至民乐;
  山丹经位奇、李桥、黑城(今霍城)、永固至民乐;经黑城、扁都口、俄博至青海;
  山丹经马营至永昌;
  黑城经乃家崖、六坝至张掖;
  还有山丹经武威,过干塘,沿腾格里沙漠至宁夏、包头的驼道。对经济文化交流起了积极作用。
  运输 古代长途运输,以骆驼、驴、马为主。骆驼多为富商所有,每只一般可驮150公斤。运输时多以“练”计,每练几峰到十几峰不等,由一人牵引,数练为一帮。每天可行30公里左右,边行边牧,为北路经内蒙到包(头)绥(远)的运输商队。自秦汉以来,随着大车道的开辟,畜力车成为重要运输工具。这种大车以结实的木质做成车轴、车排、车轮3个主要部分连接而成。车轮又有车头、辐条、车辋之分,轮高为4.8市尺,叫木轮大车。为使车轮结实耐磨,在车辋上包铁瓦、大铁钉铆合,称之为铁轮大车。以骡马挽拽,有单套、双套、三套、四套之分。用牛挽者也有单、双套之称,或以大牛掌辕、小牛和毛驴偏牵。铁轮大车根据套数载重量在400—900公斤之间,牛车约300—400公斤。短途转运普通使用单轮手推车。还有专供地主官僚乘坐的骡马小车,叫“轿车子”,制做精细,装饰华丽。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山丹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叙了甘肃省山丹县大事记、自然地理、建置、经济管理、农林牧水、工业交通邮电、商业、财政税务金融、城乡建设、政权、政法、党派群团、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艺文、民族宗教人口、民俗方言、人物、山丹军马场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