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交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133
颗粒名称: 第四章 交通
分类号: F512.742
页数: 9
页码: 274-282
摘要: 本章记述了山丹县的交通历史发展情况。
关键词: 山丹县 交通

内容

第一节 古代交通
  自西汉始,由长安经甘肃通往中亚,无论经今平凉、固原、海原、景泰沿腾格里沙漠至武威,或经陇县、渭源、临洮抵西宁后沿大通河入扁都口,或经兰州、越乌鞘岭进入走廊,山丹均为西行必经之地,堪称交通要冲。
  元初用兵西亚,供需繁剧,干线驿道,设施完备。在山丹城内设青寺站赤(驿站蒙译)一处,隶属兵部,由甘州管辖,备马80匹,牛驴各30头,供食用羊150只。置站户数百户,支应驿站费用及递运差役。
  明代山丹卫领驿站三、递运所三,即:山丹驿(卫城南关,置甲军56名,马骡驴54头匹),新河驿(城东40里,甲军48名,马骡驴23头匹),石硖口驿(城东80里,甲军40名,马骡驴21头匹)。山丹递运所(驿西,甲军49名,牛、车46头、辆),新河递运所(新河驿堡,甲军55名,牛、车55头、辆),石硖口递运所(硖口驿堡,甲军22名,牛、车23头、辆)。此外,在卫境内沿驿道每隔10里置一急递铺,共11铺,每铺置兵5名,共军士55名。卫城置遵道铺(卫城南关),东向依次为仙堤铺、永兴铺、居安铺、来远铺、阜昌铺、停云铺,西向依次为永清铺、静安铺、乐定铺、丰营铺。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裁驿丞,驿务统归州县。县境内置山丹、新河、硖口3驿,每驿置兵夫39名,养马60匹、牛5头。置山丹、新河、硖口、定羌庙、西二十里铺5塘,每塘置夫6名,马16匹。驿塘专供传递军政公文、支应来往官员之所需。
  民国元年(1912年),废止驿站,公文一概交邮局传寄。
  明清时除甘凉驿道干线外,县境内外大车道也四通八达,多依地形确定走向,主要有:
  山丹经东乐、六坝至民乐;
  山丹经碗窑沟、土官、屯粮寨至民乐;
  山丹经位奇、李桥、黑城(今霍城)、永固至民乐;经黑城、扁都口、俄博至青海;
  山丹经马营至永昌;
  黑城经乃家崖、六坝至张掖;
  还有山丹经武威,过干塘,沿腾格里沙漠至宁夏、包头的驼道。对经济文化交流起了积极作用。
  运输 古代长途运输,以骆驼、驴、马为主。骆驼多为富商所有,每只一般可驮150公斤。运输时多以“练”计,每练几峰到十几峰不等,由一人牵引,数练为一帮。每天可行30公里左右,边行边牧,为北路经内蒙到包(头)绥(远)的运输商队。自秦汉以来,随着大车道的开辟,畜力车成为重要运输工具。这种大车以结实的木质做成车轴、车排、车轮3个主要部分连接而成。车轮又有车头、辐条、车辋之分,轮高为4.8市尺,叫木轮大车。为使车轮结实耐磨,在车辋上包铁瓦、大铁钉铆合,称之为铁轮大车。以骡马挽拽,有单套、双套、三套、四套之分。用牛挽者也有单、双套之称,或以大牛掌辕、小牛和毛驴偏牵。铁轮大车根据套数载重量在400—900公斤之间,牛车约300—400公斤。短途转运普通使用单轮手推车。还有专供地主官僚乘坐的骡马小车,叫“轿车子”,制做精细,装饰华丽。
  第二节 公路
  一、甘新公路
  民国16年(公元1927年),征派民工整修原有大车道,勉强通行汽车,时称兰肃汽车路。之后,甘肃省建设厅督令沿途各县,随时派工修铺。
  民国26年(1937年)9月,成立甘新公路督办公署,国民党政府委任武威驻军军长马步青为督办,负责红城子以西甘肃境内路段的施工和管理。是年粗加整修,维持通车,1938年4月,始按照正式标准施工,至1940年12月结束。县境内近百公里路段,多为荒漠,征发民工均为贫苦农民,风餐露宿,忍受饥寒,时遭勒索拷打,情状凄惨。嗣后,县设公路段,下属定羌庙、丰城堡、新河、山丹4个道班,每处10余人,长期养护公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丹汽车站由甘肃省公路局接管,设国营山丹汽车站。甘新公路养护不断加强,经过多年整修、改造,县境内路段全长94.5公里。1980年后,逐步拓宽为12米,铺沥青路面,达到2级公路标准,属次高级路面。
  二、县乡公路
  1988年底,县城通往境内各乡、厂(场)矿间的公路共15条,全长251.2公里。农村9个乡全部通了公路,8个乡、3个矿区通了班车。
  山(山丹)马(大马营)公路 民国35年(公元1946年)由沿线居民协同山丹军马场拓宽取直原有大车道,铺设碎石路面,全长51.3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拓宽为8米。1980年整修县城至李桥29公里为沥青路面,属3级公路。
  山(山丹)平(山丹煤矿)公路 1958年整修原山丹通往民乐的大车道为碎石路面,全长17公里,路基宽8米,为4级公路。
  东水泉公路(甘新公路417公里至东水泉煤矿) 1958年兴建整修东水泉煤矿大车道为碎石路面。1970年东水泉煤矿复产后整修为沥青路面,路基宽9米,属3级公路,全长17公里。
  东(东乐)六(民乐县六坝乡)公路 原系西宁至张掖公路路段,始建于1938年,路基宽6—7.5米。后于1954年改建,砂石路面,境内长11公里,路基宽8米,至六坝接张青公路。
  王家湾公路(甘新公路426公里至王家湾) 1958年为适应新河煤矿原煤外运所筑之简易公路,土石建筑,全长5公里。
  山(县城)马(南湖)支线 全长2.3公里,为山丹驻军专用线路。地方养护道路9条。
  新(河)陈(户)公路 1964年在原大车道上拓宽整修,为砂石路面,1965年全线通车。1976年铺沥青路面,路基宽8米,全长12.2公里。
  铁(原铁厂、现山丹化工厂)新(河)公路 1977年通车,1984年修筑并改建为砂石路面,路基宽10米,全长21.5公里。
  陈(户)老(军)公路 1965年修筑并通车,砂石路面,路基宽8米,全长12公里。
  陈(户)马(大马营)公路 原为大车道,1969年拓宽取直整修为砂石路面,路基宽8米,次年修通,全长35公里。
  李(桥)总(民乐县总寨)公路 1958年山(丹)、民(乐)二县合并时在原大车道的基础上修筑,经永固到民乐总寨接张(掖)青(海)公路。本县境内管养20.5公里。1982年李桥至霍城以下13公里铺渣油沥青路面,路基宽8米,路面宽6米。
  李(桥)东(沟)公路 1976年修筑,次年通车,为砂石路面简易公路,全长8.4公里。
  位(奇)新(开)公路 1977年拓宽原大车道,为砂石路面,全长8.5公里,当年通车。1987年铺沥青路面,路基宽8米,路面宽6米。
  山(丹)火(车站)公路 全长3公里,1981年修筑并通车,煤灰渣路面。1987年改铺为渣油沥青路面,路面宽10米。
  山(丹)红(寺湖)公路 全长27公里,1976年在原驼道的基础上劈山整修,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相接,结束了红寺湖乡牲畜驮运的历史,大大方便了南北物资、经济的交流。
  三、公路运输
  民国末期,设山丹汽车站,经营客运业务,登记过往车辆。1949年,由甘肃省公路局接管,次年属张掖汽车公司。
  1953年,以互助组形式组织皮车16辆,大车20辆,骆驼620峰,往来于张掖、武威、民乐等地,年货运量为1270吨。1955年成立山丹县群众运输合作社,有畜力车16辆,年货运量为1.3824万吨,货运周转量为1.4976万吨公里。正式开办县属汽运业务,则始于1962年,当时,将县计划委员会汽车队改为山丹县运输队,有职工27人,汽车6辆(大道奇1辆,羊毛1辆,嘎斯3辆、吉尔1辆)。年货运量(包括群运)为14.526万吨,周转量为56.6066万吨公里。1967年货车增到10辆,新添轿车1辆。1988年底,全县有汽车507辆,其中属运输公司所有货车1辆,客车17辆,属机关企事业单位货车337辆(含省、地厂矿),私营货车143辆,客车9辆,年货运量66.1万吨,周转量4463.3万吨公里,客运量250.6万人,周转量2843.9万人公里。县境内除红寺湖乡和城区清泉乡外,从县城起到马营、霍城、老军、范营、新开、花寨、东沟以及山丹火车站、山丹煤矿、兰州相继开放客运班车共18个班次。
  张掖运输公司山丹汽车站除承担部分货运任务外,自1959年后也先后在张掖、兰州、军马总场、军马三场间通班车,并有途经山丹往兰州、金昌、武威、皇城、张掖、临泽、高台、酒泉、玉门、嘉峪关等地50次班车的客运业务,年客运量20.424万人。
  四、公路管理
  山丹公路段 成立于1958年,现有职工124人,下设丰城、新河、宋家墩、小寨子、平坡、梁家湾、碱巴、四坝8个道班,养护县境内甘新、山马、山平、东水泉、东六、王家湾、山马支线7条公路干支线,全长195.6公里。
  山丹县县乡公路管理站 1974年成立,原为山丹县工交局地方道路养护工程队。1976年改为县社道路管理站,1986年又改为县乡公路管理站,有职工15人。主要从事县乡公路的新建、改建、养护等工程任务,下设李桥、陈户两个道班,负责养护新(河)陈(户)、李(桥)霍(城)二条支线。
  五、交通管理
  1956年10月成立山丹县工交科,1958年8月改名工交局,同年12月工交、邮电合并成立工交邮电部。1959年6月工交、邮电分设,恢复工交局。1962年7月改名工交科,旋改工交局。“文化大革命”中撤销工交局。1981年设经委。1986年工交、财贸分设成立工交委,辖县公路运输管理所,管理交通工作。1988年底县境内交通运输管理单位有:
  山丹县运输公司 1962年山丹县计委汽车队改为山丹县运输队。1988年改名为山丹县汽车运输公司,现有职工274人,为本县汽车专营运输单位。
  张掖汽车运输公司驻山丹汽车站 成立于1950年,现有职工18人,为常驻山丹运输单位。
  山丹县公路运输管理所 1974年为机关车辆管理办公室,1984年改为山丹县公路运输管理站,1986年又改为山丹县公路运输管理所。现有职工7名,主要从事城乡公路客货运输、搬运装卸、汽车修理行业及为运输服务行业的管理工作。
  山丹县交警队、征稽站 1970年成立山丹交通管理站,1982年改管理站为监理站,隶属甘肃省交通厅,负责车辆安全管理、审验及养路费征收工作。1987年,撤销监理站,监理业务交山丹县公安局设置的交警队,养路费征收业务由新成立的征稽站办理。
  第三节 铁路
  兰新铁路横贯县境东西,境内全长89公里,1955年建成通车。同年开设尖山、白水泉、马莲井、红石泉、山丹、大桥寨、东乐、西屯8个车站。1959年后又陆续增开大青羊口、独峰顶、东明、北湾4站。山丹站区内还有养路工区、电务工区、桥梁工区、给水所等部门。车站属河西堡车务段,养路、桥梁工区属张掖工务段,电务工区属张掖电务段,给水所属武威水电段。境内车站定员576人,年货运量15.248万吨,客运量2.6748万人次。
  县内铁路专用线共4条,山丹站至山丹煤矿专用线全长19.7公里,山丹站至焦化厂专用线全长7.7公里,山丹站至军马场货场专用线全长492米,山丹电厂至石油库专用线全长925米,另有西屯车站到飞机场专用线一条。
  第四节 桥梁
  民国时期,县内多以石块、草皮垒基,上架木杆,铺茅柴砂土为桥。每至雨季,山洪暴发,则被冲垮。据《山丹县志》载,清代县境内较大的木结构桥有城西关外的观音堂桥,城西6公里的石嘴桥,城西10公里弱水流经处的永安桥(旧名北津桥),城南30公里的石嘴桥(现马营河李桥石门处)和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监生祁斌、祁彦等募修的城西祁家店大桥等,以上桥梁早已无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全县先后建起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34座,其中铁路桥6座,公路桥梁28座(境内甘新公路20座,县乡公路8座),全长680.6米,涵洞299道。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山丹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叙了甘肃省山丹县大事记、自然地理、建置、经济管理、农林牧水、工业交通邮电、商业、财政税务金融、城乡建设、政权、政法、党派群团、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艺文、民族宗教人口、民俗方言、人物、山丹军马场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