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劳务输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132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劳务输出
分类号: F746.18
页数: 6
页码: 268-27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乡镇劳务输出的历史发展情况。
关键词: 山丹县 乡镇企业 劳务输出

内容

1978年,东乐公社静安大队、位奇公社芦堡大队在青海茫崖从事维修工程等辅助性劳动。1980年,分别于花土沟建砖厂,经营规模,日渐扩大。1985年,全县各乡在青海、新疆、敦煌等地经营制砖、修建、石棉生产各业,人员达数千人。1988年底,乡镇企业管理局设劳务办公室,并在青海西部设办事处。全县输出劳力已达5800多人,收入780万元,劳务输出队伍已扩展到兰州、金昌、张掖、玉门、酒泉、阿克塞、柳园、新疆、内蒙古、青海等地。输出类型已由单纯的劳务型向综合技术发展,在外地办起建筑、石灰、石料、水泥预制、运输、榨油等30多个企业。位奇乡芦堡村、东乐乡静安村在青海建立劳务基地,群众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人均纯收入在600元以上,集体积累扩大,促进了农业、福利事业的发展。
  乡镇企业由于资金少,基础差,底子薄,在很大程度上仍以手工操作为主,机械设备也较简单。1987年工业普查时全县乡镇企业主要机械设备为268台(件)。其中,工业锅炉4台,蒸汽及内燃机2台,金属切削机21台(件),木工机械2台,起重设备8台,输送给料设备10台,工矿车辆53辆,水泵21台,风机13台,焊接及割切设备5台,工业电热设备4台,磨粉碎设备8台,主要衡器1台,包装机1台,汽车11辆,发电设备1台,水泥及水泥制件专用设备10台,服装、鞋帽、皮毛加工设备40台(件),粮油加工专用设备27台。全县已形成了7个有特色的专业村:芦堡、静安的劳务输出业;羊虎沟村的采煤业五墩村的建筑业;城北村的石灰生产业;祁店村的采矿业;南湖村的陶瓷运销业。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场所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也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山丹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叙了甘肃省山丹县大事记、自然地理、建置、经济管理、农林牧水、工业交通邮电、商业、财政税务金融、城乡建设、政权、政法、党派群团、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艺文、民族宗教人口、民俗方言、人物、山丹军马场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