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二轻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12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二轻工业
分类号: F426.8
页数: 2
页码: 263-264
摘要: 本章记述了山丹县二轻工业的发展历史情况。
关键词: 山丹县 轻工业 手工业

内容

第一节 机构
  1953年,根据第三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确定的方针、步骤和方法,组织采煤、铁木器加工、陶瓷、皮革、制毡、石料、水磨、油房等工匠1254人成立行会,或建立互助组,由县供销社管理。1955年12月,贯彻第五次全国手工业合作会议精神,制定全县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规划,成立山丹县手工业联合社筹备委员会。1957年,召开第一次社员代表大会,选举手工业联合会,管理手工业生产。1958年并入工交科。1962年恢复手联社,1968年移交城关镇。1971年联社恢复,1974年撤销联社成立手工业管理局。1981年撤局并入县工交委员会,1983年恢复手工业联合社。
  第二节 生产
  1957年,县手工业联社接管了原属县供销合作社管理的部分手工业小组,改组为缝纫、制鞋、自行车修理、工艺生产、群众运输5个合作社,从业人员28人,年总产值42.54万元。1961年撤销群众运输合作社,1962年成立了白铁箩笼社、木器生产合作社。二轻企业从业人员69人,产量1.61万件,产值21.74万元。1969—1978年,手工业管理机构更迭频繁,企业多次调整,将缝纫、木器、白铁、箩笼、自行车修理合并为被服、木器、五金、机械修理4个厂,以修理为主,加工辅之。
  1978年五金厂新建年产50万只煤油灯头的生产线,1979年因大电网送电停产。
  1978年至1988年,改革开放,搞活经济,各厂、社引入竞争机制,全面实行以厂长为中心的经营承包,扩大服务网点,增加服务项目,以商补工,引进项目,增强了企业活力。1984年成立车辆修配厂,1985年技措贷款29万元,引进江苏沙州年产500吨的汽水生产线。同年贷款8万元新建山丹县针织厂,1987年扩建山羊绒生产线。新增产品有针织品、男女毛衣毛裤、背心、童装、山羊绒加工、现代家具、串片式暖气片、女士香槟、蜜桔汽水、钢屋架、门窗加工以及农用电器、汽车、拖拉机、农机具修理。至1988年,绝大部分生产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改变了多年来手工业者劳动强度大、生产环境差、条件落后的局面。产量完成镔铁制品37.13吨,串片式暖气片45.64吨,服装加工2.5万件,木制家具2886件,羊毛衫6420件,饮料276吨,无毛线230公斤。
  1988年底二轻系统所含6厂(车辆修配厂、五金厂、饮料厂、针织厂、被服厂、木器厂)2社(刻字社、制鞋社)一部(经理部)有职工178人(男68人,女110人),完成工业总产值171.6万元。销售收入212.4万元,上交税金10.21万元,实现利润6.98万元,固定资产总值89.8万元。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山丹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叙了甘肃省山丹县大事记、自然地理、建置、经济管理、农林牧水、工业交通邮电、商业、财政税务金融、城乡建设、政权、政法、党派群团、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艺文、民族宗教人口、民俗方言、人物、山丹军马场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