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林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095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林业
分类号: F307.2
页数: 17
页码: 190-206
摘要: 本章记述了山丹县林业的发展情况,包含了森林资源分布、林木树种、国营林场、苗圃、造林、林木管护等。
关键词: 林业 发展经济 山丹县

内容

秦汉之前,境内水草丰美,森林茂密,是月氏、匈奴的游牧地区。汉武帝定河西之后,始披草莱、伐森林而辟田畴。嗣后诸代,因居民少,经营范围小,祁连、龙首、焉支诸山尚被原始森林覆盖。据寺庙碑记载,明代境内丘陵地区,尚有成片松林,居民采伐建房,称之为“本山木”。清时,因气候变化,人口剧增,过度砍伐、放牧、采樵,林区日渐缩小。
  民国时期,祁连山、大黄山天然森林资源由祁连林务处管理。但因政局动荡,社会腐败,沿山地区豪绅各据一方,指山卖木,贫民盗伐,换粮度荒,或毁林烧灰,破坏植被,森林面积锐减。据《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经营管理所资料汇编》记载:1930年马步芳为建公路,修营房,肆意滥伐大黄山甘沟至流水沟40多平方公里的山林,使茂密的森林变成了林相残败的次生林。平川地区的人工造林,只在学校、寺院、渠沿、宅旁、池塘畔零星种植,成片甚微。据甘肃省档案馆资料记载:民国27至30年(1938—1941年)在县城南门外植杨树11.8万株,成活6.3万株。34年(1945年)县长薛兴唐动员民众,于拐坝湾植树1.4万株。1949年,全县天然林(不含灌木林)5万亩,人造林100亩,经济林1208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县人民政府针对全县林业资源少,风沙干旱危害严重的情况,重视植树造林,改造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先后设置建设科、林业科、农业科、农林牧局、水林部、水林局、农业局加强林业建设的领导。1980年11月14日设林业局负责贯彻林业政策,制定林业发展规划,组织林业科技研究和推广,并成立山丹县林业技术工作站、林木种子管理站、林木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林业勘察设计队。至1988年林业系统有国家正式职工143人,其中干部44人(林业科技干部13人),林业工人99人,固定临时工6人,招聘合同工5人。人工林保存面积4.4202万亩,四旁植树379万株,建成农田林网5万亩,总林带长度1617公里,绿化铁路20公里,公路137公里,乡村主干道、田间道828公里,斗农渠400公里,干渠32公里,支农渠200公里,绿化村庄54处。
  1962年至1968年国家对林业投资(不含大黄山林场)24.285万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82万元,支援不发达地区林业投资9853元,行政事业费20.48万元。1971年至1988年林业投资779.14万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9.5万元,支援不发达地区林业投资11.11万元,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投资46万元,“两西”(以定西为主的甘肃中部干旱地区、河西商品粮地区)基本建设投资24万元,中幼林抚育投资24.06万元,行政事业费614.23万元。
  第一节 森林资源分布
  天然林分布在境内海拔约2400—3100米之间的龙首山、大黄山、祁连山,与亚高山灌丛草甸草原、低山草原相衔接。针叶树种青海云杉分布在阴坡,呈块状或带状,半阴半阳坡生长有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混交林,森林带的上线和下线多生长灌木树种。
  人工林分布在海拔1600—2900米之间的河川平地,镶嵌在绿洲农田外围,以阔叶树种杨树占绝对优势。
  全县林业用地93.83万亩(含军马场53.91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11.53%,其中:乔木林地11万亩,疏林地1.48万亩,灌木林地67.36万亩,苗圃地0.096万亩,宜林荒山、荒滩、荒坡地13.82万亩,在上述有林地中天然林75.5万亩,人工林4.42万亩;属于国有林76.685万亩,乡村造林3.24万亩。分布于祁连山区53.912万亩,大黄山区20.9万亩,龙首山区0.688万亩,平川缓坡区4.42万亩,森林覆盖率为9.8%。全县保存四旁树379万株,成片经济林0.32万亩,四旁零星经济林2.796万株,活立木总蓄积量46.89万立方米,其中天然林蓄积量41.217万立米米,人工林蓄积量5.67万立方米。
  第二节 林木树种
  据1984年林业区划调查,全县树种资源18科,31属,59种,果木树种2科,4属,11种。
  祁连山、大黄山、龙首山天然林区以青海云杉为建群树种,干高耸而端正,叶浓密而青翠,成材木需百年时间。次之有祁连圆柏、山杨。花木树种有杯腺柳、山丹柳、中国黄花柳、毛枝山居柳、红花忍冬、鬼箭锦鸡儿、小叶锦鸡儿、绣线菊、小蘗、水栒子、灰栒子、窄叶鲜卑木、茶藨子、串地柏、金露梅、银露梅等。凡未经践踏破坏的灌木林,枝叶稠密,景色宜人。
  平川地区,主要有耐旱、耐碱、耐风沙的小叶杨、钻天杨、二白杨、北京杨、新疆杨、群众杨、中林十号杨、沙枣、白榆、旱榆,分布全县。少量的国槐、紫穗槐、侧柏、大叶白蜡、龙爪柳等树种只在城区机关栽植。
  第三节 国营林场、苗圃
  大黄山林场 1958年在森林经营所的基础上建立。1963年9月根据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和张掖专员公署的通知移交祁连山林业局,1965年11月改由张掖专员公署森林经营管理局辖管。1980年10月改由张掖地区林业局辖管。1984年元月改由地区森林总场辖管。1986年移交山丹县。全场现有职工40人,其中干部10人,固定资产13.42万元,经营总面积43.191万亩,其中林业用地28.191万亩,非林业用地15万亩。有林地中乔木林云杉5.3322万亩,疏林地1.464万亩,灌木林地13.491万亩,未成林造林地2595亩。森林年生长量为3.7%,枯损率为0.5%,净生长率为3.2%。1988年森林资源建档,用标准调查法测算,活立木总蓄积量38.7251万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积35.3886万立方米,疏林蓄积2.7422万立方米,散生木蓄积5943立方米。
  大黄山林区森林资源丰富,1958年至1970年次生林抚育3.4341万亩,出材1942立方米。1979年至1980年抚育6666亩,出材2748立方米。1981年后为加强森林管理,扩大有林面积,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水源涵养效益,全面进行封山育林。至1988年人工更新造林3.0438万亩,保存1.256万亩。封山育林9.7952万亩。
  十里堡林场 建于1958年,现经营面积4935亩,其中林业用地4920亩。营造防护林2580亩,经济林195亩,未成林造林地390亩,苗圃地315亩,宜林地1440亩,活立木蓄积量2583立方米。有职工32人,固定资产14.38万元。建场至今生产各类苗木150万株,间伐木材450立方米。1988年,经营方向由营林生产转向林果并重,同步发展。
  机械林场 位于北山滩。建于1973年,营建“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防护林工程体系的主林带,现有职工34人,其中干部7人,固定资产19.76万元,经营面积1.24万亩。在建场时因缺乏科学论证,造林地段属北部荒漠区,立地条件差,土壤碱质大,打井造林成本高。建场至1988年花费国家投资70.88万元,事业费55万元,累计造林面积6750亩,实际保存面积349亩,活立木蓄积250立方米。
  城北苗圃 建于1952年。创建初期,以种植农作物为主,扦插培育少量的小叶杨苗,后交山丹县农校作实验园基地。1962年8月,确定为永久性苗圃。现有职工11人,固定资产2.7万元,经营面积104.4亩,建圃至今生产各类苗木350万株。
  第四节 造林
  一、育苗
  1952年县人民政府建城北苗圃,育苗57亩。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期,全县育苗94亩。1956年,育苗1692亩,提供种苗61.7万株。1958年以后,除国营育苗外,农村育苗中断。1966年中共山丹县委、县人民委员会要求每个生产队育苗两亩,力争3亩,或者由大队建立10—20亩的固定苗圃地,先后建立固定苗圃地1361亩。但因经营管理、技术指导落后,水利条件较差,绿化苗木依然紧缺。每年从张掖、临泽等地调运苗木,费用高,成活率低。从70年代开始,以国营林场、苗圃和乡村集体苗圃为骨干,国家、集体、个人一齐办苗圃。县绿化委员会为鼓励发展苗木生产,每育一亩苗,国家补助50元。从此全县每年可出圃苗木100—150万株,除经济林苗木从外地引进外,杨树苗木已自给有余。
  二、封山育林
  20世纪80年代初,张掖地区林业局在大黄山林区实测,西北侧刘家墩至椽子沟,底沟至黄草湖,五坝沟至高坡,高窑子至高坡护林站,西侧天生圈至直沟门,土坡头钟山寺前山大梁,西南侧后圈沟至窑坡一带,毁林开荒3.4521万亩,森林资源减少2.4888万亩。1983年6月24日县林业局《森林资源保护的汇报》中记载,大黄山林区,20多年共发生盗伐林木案9153起,毁林3.1638万株。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森林资源的破坏也十分严重,1982年12月28日县人民检察院、林业局、水电局联合调查组《关于祁连山在山丹境内水源林破坏情况的调查报告》中称:祁连山白石崖流水线一带,过去灌木丛五墩以下都有分布,长达15公里,面积3375亩,基本都被砍光;后稍沟前山一带长10公里,宽4公里的灌木林采伐殆尽;红泉沟,大、小香沟,大、小天井沟,桃花湾一带,过去祁连山柳生长茂密,高达4米左右,根径4公分以上,密集成片,人畜不能通行。现南北长约4000米,东西宽3000米,面积1.8万亩的灌木林地70%被破坏。经用网格法计算,山丹境内的祁连山灌木林被破坏的面积约10万亩,雪线上升,水资源减少,原来在4400米的高峰上是终年积雪,现在夏季冰消雪融,已看不到雪景。桃花湾的雪融水,1962年前可形成一股地表水,径流到小香沟甘河坝沿,80年代这股泉水流不出山口。1981年,为制止对森林资源的破坏,中共山丹县委、县人民政府对大黄山林区开始全面封山育林。按照《山丹县大黄山边界清理与确定林权、地权协议书》,清理退耕还林地2000亩,从林区搬迁农户40户、198人。1983年起,地、县财政每年增拨护林经费2.88万元,解决护林和部分住山户燃料不足之困难。至1987年国家给大黄山林区投资封山育林经费17.9871万元,重点更新造林,在黄花台、黑沟梁新开挖宽2米,深1.5米的防护沟19公里,维修防护沟12公里。界内乔、灌相间的疏生林郁闭成林,每平方米有云杉幼苗5.6株,植被覆盖率已由30%左右恢复到40%—60%。林区内设置更新造林管护站2处,并同沿山地区4个乡划定了护林责任区,成立护林防火领导小组,设置9个护林站,护林员由12人增加到22人,还聘任兼职护林员45名,制止了各种毁林行为。1988年,有林地比1976年二类资源清查时增加8010亩。
  三、植树造林
  民国时期,本县植树方法落后,树种也较单一,用材林主要为柳、榆、白杨,经济林只有杏、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在保护好现有森林的同时,发动群众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绿化河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人民政府从我县灌溉林业的特点出发,提出了林跟水走,发展“省水型”林业,林业生产出现较好的势头。
  国营造林,城镇绿化 经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先后设起国营十里堡林场、机械林场、园艺场,国营造林保存面积1.0247万亩。城镇绿化,在总体规划指导下,重点绿化街道11条。1983年城区绿化领导小组成立后,机关、厂矿、学校驻地绿化,美化环境,绿化覆盖率达到13%,并建成15个高标准的绿化单位。昔日荒无人迹的四坝滩、列巴滩、山羊堡滩进行开发性生产经营,营造防护林7471.65亩。
  集体造林 1952年,土地改革以后,政府和农会发动农民在庄前屋后空隙地造林。1952年,实行公私合作造林,农民投劳力、畜力,树苗入股。至1954年合作造林416亩,群众育苗和委托育苗226亩。1955年,初级合作社集体造林。1956年营造青年林15处,青年杏树林3处,少年林4处,堤岸防护林3处。60年代,社队以林业队(组)为基础,兴办社队林场117处,至1988年经营面积1.2925万亩,其中有林地8757.9亩,造林保存株数162.2917万株。
  社员个人造林 1952年,农民零星植树12.28万株。1981年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原集体四旁植树,采取折价保本,找平分树到户的办法,对承包地、渠、路旁的林木,实行树跟地走,林权归己,允许继承,长期不变的政策。至1985年,全县涌现出造林专业户、重点户101户,其中人均造林千株以上的11户,500株以上的15户,有林面积达1709亩,总株数26.58万株。花寨子乡高家湖村社员刘希荣,从1984年开始,5年间在马营河滩造林3.65万株,保存3.1万株,绿化河滩100亩,栽植农田林网3000株,定植杏树200株,建起生物围栏200米,被甘肃省政府授于全省植树造林先进个人。
  绿化村建设 1987年花寨子乡城南村开始绿化村建设,重点造林466亩,植树14万株。1988年马营乡夹河村,花寨子乡高家湖村,位奇乡芦堡村,陈户乡孙营、山湾村,清泉乡郇庄、祁店村,东乐乡大寨村,霍城乡双湖村,李桥乡杨坝村三社进行绿化村建设,造林1373.2亩,其中农田林网939.7亩,小片造林211.1亩,经济林122.4亩,四旁植树2.3万株,庭院定植经济林2578株,绿化农田渠道334条,长44.8公里;绿化田间道路21条,长7.7公里。全县至1988年底森林覆盖率达到10%以上的村有城南村、高家湖村、祁店村、芦堡村、双桥村、清泉村、寺沟村、范营村、郑庄村、山湾村、郇庄村、花寨村。
  农田林网 70年代开始,在绿化荒山荒坡的同时,对风沙危害严重的67个村(受害面积43.97万亩),以山丹河、马营河、霍城河流域为重点,实行统一规划,水利条件较好的地带营造小网格、窄林带;没有形成条田的地带,随其地形地势,沿渠、路、地边营造防护林带。“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开始建设以来至1987年,全县营造防护林2.15万亩,实保存1.44万亩,封山育林育草41.3万亩。已有24个村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防护水地面积10万亩。农田林网建设改善了绿洲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使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明显增长。
  四、沙生植被封护
  县城以北,东至永昌水泉子,西至张掖老寺庙农场为荒漠区,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平衡失调。为保护沙生植被,1984年成立沙生植被管护站,设沙生植被封护区,在龙首山南麓、兰新铁路以北,东起东明火车站,西至野猫山,封护面积4.1万亩。三年时间完成投资8.2万元,封护区域内竖界碑95块,设标准样方6处,打柴、挖土基本禁止,植被得到恢复。
  第五节 果树栽培
  我县历史上只栽培杏、楸、海棠、葡萄,面积小,种类少,且分布零散,1949年全县经济林保存株数只有1208株。建国后,50年代引进苹果为主的果树,1979年在山羊堡滩建国营园艺场一处,至1988年已栽培苹果108亩,2441株;苹果梨1592亩,4.7841万株;杏2.8亩,120株;红枣1.2亩,32株,果品产量达到2.2万公斤。据1988年果树资源普查:全县成片果园340处,果树面积3227.2亩,总株数9.8479万株,其中苹果467.4亩,8393株,梨2090.7亩,7.2827万株,桃4亩,92株,杏659.7亩,1.6565万株,红枣1.2亩,55株,其它4.2亩,547株。庭院栽培果树2.796万株。品类有苹果、苹果梨、桃、杏、红枣、葡萄、楸、山楂、海棠等。全县果品产量达到21.131万斤。
  苹果 1954年开始从兰州、新疆、民乐、张掖引进国光、红星、红元帅、黄魁、赤阳、红玉、冬里蒙、秋里蒙、夏里蒙、黄元帅等10多个品种,主要分布在东乐、位奇、清泉、陈户乡,经栽培试种,黄魁、秋里蒙、红星、国光耐寒丰产,适宜栽植。
  梨 1970年从张掖引进麻梨、香水梨、楸子梨、杂梨,在东乐、清泉栽培3.9亩。1981年从民乐、张掖、泾川等地引进苹果梨、日面红、车头梨等品种,分布在山羊堡滩园艺场、十里堡林场、东乐、清泉、位奇、红寺湖、陈户乡。苹果梨适应性强,耐寒、耐旱、耐盐碱,均生长良好,且果心小,质地脆,汁多味甜,石细胞极少,已成为全县的优质经济林树种。
  杏:主要是地方品种,有六月黄、大黄杏、青皮杏、胭脂红、大扁头等。大黄杏、青皮杏果实味美,品质较好,主要分布在东乐、清泉、位奇、陈户、李桥、霍城乡。
  桃 1958年从临泽引进甘肃“胭脂桃”、“毛桃”两种,数量少,流胶严重,挂果稀少。
  李 有红李子,在位奇乡的暖泉,陈户乡的陈户、范营,清泉乡的城北村零星种植,果实风味甘美,有香气。
  葡萄 地方品种有紫葡萄。60年代从新疆引进红葡萄、玫瑰香,在东乐、城关镇、清泉乡皆宜种植。
  枣 1965年从新疆、临泽引进红枣5千株,定植后,管理粗放,存活甚少,后又从临泽引进小红枣,保存103株,大部分已开始挂果。
  海棠 在东乐、清泉、红寺湖、位奇、陈户乡零星种植。
  花椒 1981年位奇乡柳荫村农民王安泰试种植两株。1987年从泾川引进花椒苗在清泉、陈户乡试种,保存近百株,并已挂果。
  山楂 十里堡林场、城关镇、位奇等地种植。
  第六节 林木管护
  一、林木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逐步完善了林木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1950年6月14日,山丹县人民政府发出《严令禁止砍伐森林》的通知,7月26日山丹县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制定了《山丹县各界人民护林公约》,10月份为解决大黄山纠纷,召开了焉山区、新山区17人参加的代表会,选举成立大黄山林区护林委员会。除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由军马局设立护林队营护外,1951年建立大黄山林区寺沟护林站,1957年成立大黄山经营所。1957年县人民政府发出通知,群众私有林木,由社适当作价,林权、收益归合作社,合作社栽植的归合作社所有,各乡代管财政所有成林,林权国家所有,委托当地合作社管护。机关、部队、团体造林,林权属国家所有。
  1962年县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划分林权的意见》,县上成立划分林权领导小组,抽调干部,深入社队,对全县国营、集体、个人林木登记造册,划清权属。同年11月9日,经甘肃省林业局批准,将大黄山林场所属长沟山灌木林3500亩,包给老军公社峡口大队经营。同年10月县人民政府将龙首山2000亩林木,承包给红寺湖公社经营管理。1964年9月24日成立龙首山天然林管护站。各乡成立护林委员会,村社、场成立了护林小组,全县有护林组织306个,设护林人员612人。
  198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发布后,对全县山林全面踏山定界,清理登记,张榜公布,定权发证。共发放林权证2.1137万份,其中集体、机关4489份,社员个人1.6648万份。全县10个人民公社,103个大队,845个生产队,3个国营林场,130个社队林场,14个省地驻丹厂矿,80个县属单位,入林权证的成片林29.5587万亩,四旁植树182.8153万株,各类经济林1.09万株。自此,林业政策落实,山林权属稳定。
  1982年在全县开展林业“三定”工作的同时,推行承包责任制,给1.6969万户农户,划定“三荒地”,面积2.641万亩。县人民政府颁布《关于森林管护办法》,乡、村制定管理条约与护林公约,管理走向正规。1983年又给1.3万户农户增划“三荒地”1.2709万亩。1984年全县农民在“三荒地”上种树2870亩,占全县当年造林3671亩的78.2%。全县117个乡、村、社林场,折价转让的28个,以地养林的26个,以林养林的19个,付给报酬,专人管护的40个。自此,乱砍滥伐明显减少。
  二、病虫防治
  1984—1988年全县累计发生内蒙粉毛蚜、杨柳潜叶蛾、杨柳小卷蛾、天幕毛虫、云杉阿扁叶蜂等虫害面积14.2万亩,其中:成灾面积达4.5万亩,感虫株率85%。发生杨树腐烂病,梨黑胫病面积0.68万亩,感病株率76—81%,成灾面积0.26万亩。县乡采取专防与群防相结合的办法,5年内投入资金1.2万元,防治面积达到6.3万亩(次)。大黄山水源涵养林区云杉阿扁叶蜂,1983年危害面积350亩,1987年扩大到7000亩,1988年实地核查,达9468亩,同时松梢螟危害面积1290亩。省、地、县三级已拨出专项资金,制定方案,着手防治。
  三、林木采伐
  60年代初,县人民委员会对森林采伐作出规定:国营造林及原水源森林,采伐由专区批准,县属任何机关无权采伐。凡机关、厂矿、学校、部队造林及其他公共林木,一律由采伐单位作出计划,报县批准。生产大队采伐林木,报公社批准。社员采伐林木,报生产队批准。栽植在公路、铁路两侧的树木和水利部门栽植的干、支渠两侧的树木以15年至20年为一个轮伐期,进行适当间伐,斗农渠、田间道路的树木,待成椽材、檩材后,方可间伐或轮伐。集体年采伐量15立方米以下,由公社审批,15—30立方米由县林业局审批,30立方米以上者报县政府审批,防风固沙林严禁采伐。1985年又规定,凡采伐全民所有制单位的森林和林木及个人自有山上的林木,都应申请采伐许可证,由县林业局核发。下达全县年采伐数额指标754立方米,对批准采伐的林木,按材积价值上交10—15%的育林基金。
  四、森林防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保护森林资源列为全县林业建设之重点,先后建立、健全了护林防火组织,1956年8月成立大黄山林区护林防火委员会,由主管林业的副县长担任主任委员,全林区成立了10个护林防火小组。1965年3月20日县人民政府抽调干部,深入林区社队,开展爱林、护林教育,普及防火、灭火知识,沿山地区的社队建立了分片包干护林防火责任制,林区群众订立了护林公约。1984年建立了大黄山林区公安派出所,配备干警3人,巡护瞭望,维护林区治安,保护林区安全。1986年5月2日山丹县护林防火指挥部成立,1987年11月,指挥部制定《山丹县森林扑火应急方案》,成立火灾扑救前线指挥部,下设8个扑救分队,21个小队,由722人组成森林火灾扑救队伍,筹集资金,改善林区防火条件,增强控制火灾能力。至1988年,全县设立联防委员会1个,在大黄山、龙首山设护林站11个,专职护林员30人,兼职护林员42人。沿山地区的陈户、大马营、花寨子、老军乡设护林防火联防领导小组4个、所属18个村,设护林防火联防小组18个。在林区建立瞭望台1座,设置电台1台,配备灭火机具139台(件),其中风力灭火机5台,巡护、运输和灭火机动车1辆,摩托车1辆。
  五、野生动物保护
  境内属于国家重点一级保护的野生动物。
  兽类:雪豹(艾叶豹)、普氏原羚(滩黄羊)。
  鸟类:黑鹳、玉带海雕(黑鹰)、白尾海雕(黄嘴雕)、斑尾榛鸡(柳鸡)。
  二级保护的野生动物。
  兽类:豺(豺狼)、马熊(瞎熊)、马鹿(獐子、香子)、白臀鹿(青鹿)、黄羊、藏原羚(山黄羊)、岩羊(石羊、青羊)。
  鸟类:鸢(老鹰)、苍鹰(黄鹰)、雀鹰(鹞子)、草原雕(大花儿雕)、藏雪鸡(淡腹雪鸡)、暗腹雪鸡(高山雪鸡)、蓝马鸡(松鸡)、雕鸮(大猫头鹰)。
  为了加强野生动物的保护,在大黄山、龙首山分别成立了自然保护管理站。
  第七节调查规划
  一、 森林资源调查 根据全国林业调查会议在“四五”期内完成一次全国 森林资源及宜林荒山荒地清查的要求,1974年9月至1975年7月,县成立调查 领导小组,组织15人的专业调查队伍,采用数理统计为基础的抽样调查和实测 勾绘的办法,针对全县森林分布特卒、林业生产情况,提供了《山丹县森林资 源清查报告》。
  二、 林业区划1983年在清查全县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资源和 森林生态系统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林业区划,提出了《山丹县林业资源调查和 区划报告》。按各地区林业生产条件和区域特点划分为北部荒漠封滩育林育草 区,平川农田防护林网用材林区、沿山地区水土保持薪炭林区、大黄山水源涵 养林区、马营滩草原护牧林区、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
  三、 “三北”防护林体系规划1984年成立规划办公室,组成林业规划队, 对全县“三北”二期工程建设进行全面调查规划,提出山丹县《“三北”防护 林体系建设第二期工程规划设计报告》。从我县干旱缺水、立地条件差的特点出 发,提出了 “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充分发挥优势,认 真推行草、灌、乔,带、片、网,多林种”建设林业的指导思想。
  四、 森林病虫害普查1981年8月全区森林病虫害普查队在我县10个社 办林场、两个国营林场、一个苗圃、一个天然林护林站,设路线调查点55个, 地下害虫调查坑7个,调查面积20175亩。其中病虫为害面积1. 7327万亩,占 调查面积的85.88%,为害轻微的1-0085万亩,占被害面积的58.2%,为害中 等的4499亩,占被害面积的25.97%,为害严重的2743亩,占被害面积的 15. 83%。
  第八节技术推广
  一、引进林木品种 50年代引进蔷薇科,苹果属:红玉、红星、青香蕉、黄 香蕉、黄魁、红元帅、黄元帅、赤阳、秋里蒙。桃属:甘肃胭脂桃、毛桃。
  60年代引进杨柳科,杨属:二白杨、新疆杨、北京杨、中林十号、群众杨。 柳属:新疆大叶柳、龙爪柳。葡萄科,葡萄属:红葡萄、马奶子、玫瑰香。鼠 李科,枣属:红枣。
  70年代引进蔷薇科,梨属:麻梨、香水梨、苹果梨、车头梨、日面红。80年代引进松科:油松、华北落叶松。豆科:洋槐、国槐。柏科:侧柏、圆柏。槭树科:复叶槭。榆树科:白榆。木犀科:大叶白蜡、小叶白蜡。
  这些林木品种丰富了全县树种资源,调整了林种结构。
  二、杨树地膜育苗 1985年国营十里堡林场采用地膜覆盖扦插中林十号、新疆杨育苗2亩,比普通育苗节约费用15.75元/亩,提前一年出圃,可节约经费50.32元。1986年后在国营林场、苗圃全面推广地膜育苗。1988年国营城北苗圃、机械林场杨树地膜育苗调查:当年生长高1.75米,根茎粗1.3厘米,亩保苗7500株以上。
  三、化学药剂除草 1986年在国营林场、苗圃推广草甘磷防除杂草,对灭除一两年生和多年生的乔本科、莎草科、阔叶杂草、蕨类和灌木表现出良好的防除效果,对以阔叶杂草为优势的果园、苗圃,每亩用10%草甘磷水剂750克至1000克加水30至50公斤;以多年生深根杂草为主的果园,每亩施用10%草甘磷水剂2000至2500克,加水30至50公斤,效果较好。喷药时要定向喷洒,将药液喷洒在杂草茎叶上,药液不能洒在树冠和树木萌芽分枝条上,否则会传递到母株,引起药害。
  四、普及林业科技知识 为适应全县林地类别,各种林地的立地条件,造林季节,幼林抚育,播种,育苗,林业局编写了《造林、育苗实施技术作业规程》、《果树栽培与管理》,从1981年后,对林业工人进行业务培训、考核,农村举办林业科技培训班,普及林业科技知识。
  五、新法栽培 50年代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变栽培技术,重视开沟整地。成片造林的沟、坡先挖水平沟和鱼鳞坑;荒地造林大穴栽植;道路造林,先开沟,再挖穴,后栽植。并普遍推广了防护林、经济林、用材林与四旁植树相结合,有主次多林种配置;林带、林网成片林相结合,有机联系,合理布局;乔木、灌木树种相结合,做到适地适树。经济林栽培采取树苗根部蘸泥浆栽植法,成活率较高。嫁接过去称“拧咀子”,只在杏、桃果树间互相换种,1969—1973年先后从武威引进苹果砧木“倒挂珍珠”,从新疆引进“野苹果”,后又从张掖引进梨砧木“杜梨”。这些品种,抗旱耐碱,适应性强,是理想的乔化砧木。为了提高果树品种的抗寒力,减少果树树干的病害,促使幼苗提前结果和早期丰产,加速优良品种的改良,延长结果年龄,全县部分地区推广砧木建园或高接栽培,用优良母株上的当年生长条作接穗。春季砧木萌芽时(一般4月中旬为宜),将新采的接穗进行切接、皮下插接。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进行芽接。
  六、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育苗 青海云杉(1968年)、华北落叶松(1979年)育苗在大黄山林场已试验成功。青海云杉在播种前一星期亩用1.5—2公斤赛力散混合六六六粉进行土壤消毒,播种前云杉种子用40℃温水浸种24小时,落叶松用40℃—45℃温水100斤加拌硫酸亚铁溶水浸种20—30分钟时间。浸种后,待种子稍阴干,用细沙拌种催芽,催芽期每天搅拌一次,并洒水,待种子50%裂咀后,立即播种。播种以开沟条播为主,播幅5—6公分,覆土厚度0.2公分左右。为保持土壤温度,每天坚持洒水,待幼苗出土,及时遮荫。幼苗在越冬前灌好冬水,再用胡麻草等覆盖物进行覆盖,以防幼苗受冻。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山丹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叙了甘肃省山丹县大事记、自然地理、建置、经济管理、农林牧水、工业交通邮电、商业、财政税务金融、城乡建设、政权、政法、党派群团、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艺文、民族宗教人口、民俗方言、人物、山丹军马场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