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农业区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090
颗粒名称: 第七节 农业区划
分类号: F304.5
页数: 2
页码: 185-186
摘要: 本节记述了山丹县农业区划的情况,包含了西部平川灌溉粮林瓜果蔬菜区,中部缓坡粮油牧林区,南部沿山冷凉粮油牧林区。
关键词: 农业 区划 山丹县

内容

1982年4月,成立山丹县农业区划委员会,下设区划办公室和9个专业组,抽调工作人员210名,历时2年又7个月,完成了综合、土地、气象、水利、种植、林业、畜牧、农机、农经等9个方面的资源调查和区划报告,并完成了农业经济调查分析、社队企业、农业信贷、农作物品种、病虫鼠草害、耕制改革、蔬菜、果木、畜禽疫病、草场资源与饲草资源等11个专题报告,绘制了五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和二十万分之一各种图件45种,各种表格347份。基本查清了山丹县资源,总结了30多年来农业生产的经验教训,分析了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明确了今后农业生产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1986年12月,出版《山丹县农业区划汇编》,其中《综合农业区划》获省级成果二等奖,《畜牧资源调查和区划报告》获省级区划四等奖,并编印了《山丹县农业区划图集》、《山丹县农业区划数据集》。全县划为4个区和1个亚区
  一、西部平川灌溉粮林瓜果蔬菜区
  本区位于县境西部,辖东乐、清泉两个乡和位奇乡的东湾、四坝、高寨、东十里堡、二十里堡5个村。共6291户,4.1578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32.6%。土地总面积62.51万亩。耕地12.92万亩,人均耕地3.11亩,劳均耕地7.97亩,是全县人均耕地最少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
  该区光能资源丰富,热量充足,灌溉条件好,水资源利用率高,人多地少,集约经营较好,工副业基础好,收入比重高。
  二、中部缓坡粮油牧林区
  本区位于县境中部,包括陈户、老军乡全部和位奇乡除去划到西部平川灌溉粮林瓜果蔬菜区5个村外的其它地区。共34个村,7773户,4.0184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31.51%。土地总面积226.12万亩,耕地28.82万亩。其中水地面积11.04万亩,占全县有效灌溉面积的32.38%。有林地8.72万亩,草原173.57万亩。人均耕地7.17亩,劳均耕地17.95亩。
  该区日照充足,热量条件与春小麦生长需要相协调,草原面积大,有发展畜牧业的优越条件。但经济结构单一,工副业与多种经营基础差。
  亚区为老军、新开半农半牧区,土地面积114.12万亩,其中草原面积92.79万亩,占县辖草原面积的27.71%。
  该亚区气候温凉,降雨较多,有利于牧草生长,草原面积大,畜牧业基础好。
  三、南部沿山冷凉粮油牧林区
  本区位于县境南部。包括李桥、花寨子、霍城、大马营4个乡41个村,共8717户,4.4888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35.2%。土地总面积78.62万亩,耕地40.73万亩,人均耕地9.07亩,劳均耕地20.63亩。
  该区气候冷凉,热量不足。有发展油料生产的优越条件,土资源丰富,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但水资源少,灌溉条件差。
  四、北部山地荒漠牧业区
  本区位于县城北部,包括红寺湖乡全部和东乐、清泉乡的部分地带,共6个农业社,175户,872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0.7%,土地总面积129.05万亩,多为荒山、荒滩和荒漠草原,仅有饲料地2884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0.34%。
  该区光热资源充足,草原面积大,畜牧业有一定的基础。但干旱缺水,植被稀疏,利用率低。
  依据农业区划,县人民政府调整粮食作物与油料作物比例,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农村大批劳动力从种植业转向多种生产与劳务输出,农、林、牧、副各业得到全面发展,1988年全县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1.227153亿元(现行价)。比1982年增长2.57倍。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山丹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叙了甘肃省山丹县大事记、自然地理、建置、经济管理、农林牧水、工业交通邮电、商业、财政税务金融、城乡建设、政权、政法、党派群团、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艺文、民族宗教人口、民俗方言、人物、山丹军马场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