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农业技术推广应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089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农业技术推广应用
分类号: F324.3
页数: 4
页码: 182-185
摘要: 本节记述了山丹县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情况,包含了施肥与改土,良种推广,病虫害防治,绿肥栽培等。
关键词: 农业 技术推广 山丹县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即土、肥、水、种、密、保、工、管),实行科学种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施肥与改土境内施肥以农家肥为主,数量很少,二阴山滩旱地以挖草皮、烧红灰为肥料。1952年土地改革后,大搞城粪下乡,羊粪下山,用苦豆、杂草沤肥、堆肥,推广土制颗粒肥料,逐步改变“白水下种”的旧习。70年代,开始大量施用化肥,农家肥施用改地表撒施为浅犁深施,以碳铵、磷肥作基肥,磷二铵、尿素作种肥,硝铵作追肥。二阴旱地以施磷肥代替长期沿袭的烧红灰。1987年,小麦叶面喷磷6.42万亩,油菜喷硼5000亩,亩增产7—11%。1988年施用化肥1.3161万吨,其中配方施肥面积达16.196万亩。80年代,套种、复种绿肥作物面积逐年增加,1988年达2.4616万亩。
  铁锨深翻,改良土壤,由来已久,不但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且能深埋燕麦,抑制草害。自互助组至人民公社,全县每年锨翻地3.5—5万亩,深度35—40厘米,增产显著。
  拖拉机深翻,适应大面积耕作需要,1958年机耕地4.6901万亩,1978年达32.3974万亩,至1988年为26.5401万亩,机耕已取代锨翻。
  1965年,县设条田建设办公室,成立规划队,制定《“四好”农田建设规划》(好渠道、好林带、好道路、好条田),开始农田建设,1970年,贯彻全国北方农业会议精神,部分社队开始整条田。1973年,在“农业学大寨”中,大整条田,次年形成高潮。全县10个农村人民公社抽调2.59万多个劳力(占总劳力60%),划分29个战区,开展条田建设。截止1988年,全县共建成条田16.2万亩,渠路林田,桥涵水闸一次建成。地块大小各地不同,小者3—4亩,大者10—20亩。
  二、良种推广 1982年农业区划调查,全县栽培的粮食作物共11个类、110个品种;油料作物4个类、18个品种;瓜菜作物18种,50个品种;绿肥5种。粮食作物品种经历了5个更新换代阶段。
  1953—1957年,引进春小麦武功774、甘肃96号、加拿大、玉皮、深眼窝洋芋,逐步淘汰老品种红毛麦、红火穗、金包银、瞎十分及武威白洋芋等。
  1963年—1965年,引进春小麦阿夫、阿勃、1084、1955、南大2419,引进豌豆多纳夫、察力察及藏青稞等良种,淘汰了春小麦凉州扎芒子、凉州紫杆子、陇东麦、大靖麦,缩小了当地杂种豌豆种植。
  1976—1980年,先后引进春小麦甘麦8号、12号、26号,张春9号,墨卡等。甘麦8号、张春9号成为全县小麦主体品种,逐步更换了阿夫、阿勃、南大2419等退化品种。 1 981年—1985年,引进陇春8号、陇春9号、前进1号、晋2148、R3—3—3等春小麦良种以及张家川豌豆,更换了甘麦8号、甘麦12号、张春9号及墨西哥小麦品系和多纳夫豌豆等退化品种。
  1986年以后,全县引进春小麦良种矮丰3号、武春121、1166、高原338、46378—36、r793—1—60、青农469及啤酒大麦良种莫特44等。
  油料种子经过更新换代,胡麻品种有:雁杂10号、天亚1号、宁亚6号、张亚1号等,以张亚1号为主,占胡麻面积60%。甘兰型大油菜品种有:托尔、奥罗、川油10号、青油4号、米达斯等。白菜型小油菜品种以门油3号为主。
  三、病虫害防治 据1984年农业区划调查,境内有各种农作物病害89种,其中粮食病害47种,油料病害8种,果树蔬菜病害34种;各种虫害55种;鼠害5种;农田杂草31种。危害严重的有:
  小麦腥黑穗病 民国时期,小麦腥黑穗病发病严重,轻者15—30%,重者40—60%。1953年开始用0.2%赛力散和0.3%六六六混合拌种,每年250—350万公斤,防治面积达10—15万亩,防治效果达90—95%。至50年代末,腥黑穗发病率已降到1%左右。70年代至80年代,拌种药剂为六氯苯、福美双、托布津、粉锈宁等,每年350—400万公斤,防治面积16—18万亩,防治小麦黑穗病、锈病兼治地下害虫。
  蝗虫 蝗虫危害已久。1953年,霍城河西村等地发生蝗虫。1957年,李桥、花寨、双寨、霍城、马营5乡发生蝗虫危害。县人民委员会抽调干部11人,民工80多人,成立防蝗大队,喷药2万公斤,防治面积4.09万亩,效果达96%以上。1962年省、地农业部门在我县上寨、下寨、东沟、西沟、马营滩等地,组织飞机灭蝗,以后20多年未发生蝗害。
  田鼠 为县内农业生产的历史性敌害,危害面积约60万亩,每年损失粮食约200—350万公斤。近年,沙土鼠由二、三类地区迁入一类地区进行危害。
  1958年,全县发动4.9万人次,历时51天,用磷化锌药剂灭鼠15.2万亩,效果达97.8%。之后坚持每年春季开展一次药剂灭鼠活动,面积在20万亩以上。1982年推广烟雾炮灭鼠4.1万亩,据调查对比,烟雾炮灭鼠平均效果82.6%,磷化锌平均效果74.8%。
  麦岈与黄矮病 小麦黄矮病是由麦蚜带病传播的一种病毒,发病与麦蚜成正比。1981年、1983年,山丹蚜虫大发生,东乐、清泉、位奇公社最为严重,百株有蚜达500—1000头。1981年东乐公社夏禾1.5041万亩全部受灾,减产85.7325万公斤。1983年,全县动员劳力1.7万人,耗农药1.06万公斤,防治面积6.0417万亩。
  锈病 涝年多有发生,轻重不一。1964年6至7月,全县普遍发生小麦条锈病,用石灰硫磺合剂防治11万亩。1987年8月初,李桥、花寨子、霍城、大马营4个乡,小麦发生条锈病,防治9104亩。
  草害 山丹农田燕麦草危害严重,影响产量,更有甚者,造成草荒,需翻犁改种。以往,农民沿用小苗锄、出穗捋的办法消灭。70年代,推广燕麦灵灭草,效果显著,推广24滴酊酯消灭阔叶类杂草。1988年药剂灭草8.7642万亩(其中24滴酊酯灭草7.7511万亩,燕麦畏灭草1.0131万亩),新农药——百草灵灭草示范3800亩。
  四、地膜覆盖 1982年,重点试验地膜覆盖茄子1.2亩,亩产1509公斤,增产1000公斤。次年推广到4个公社,面积60.36亩。1988年达3176亩,其中玉米带田2376亩,西瓜675亩,洋芋125亩。清泉乡地膜覆盖玉米小麦带田1750亩,平均亩产600公斤,比全乡平均亩产高226公斤。
  五、绿肥栽培 1949年后,县内零星种植绿肥,一般在150—1200亩。1983年,县人民政府拨出专款5000元解决种子,农业局派干部到西屯、郇庄、双桥三个村试验推广,东乐乡西屯村种植草木樨、毛苕子、苜蓿等豆科绿肥1003亩,收获牧草50多万公斤。1988年,全县栽培绿肥突破2万亩。
  六、试验示范 50年代开始,农技、种子部门在境内不同地区,通过小区试验,高产栽培试验,增产措施对比试验,对土壤、肥料、种子及播种期、下种量等栽培技术,试验示范。进入80年代,农技推广部门先后承担了省列13万亩春小麦丰产方示范,15万亩粮食作物、3万亩胡麻、1万亩低芥酸油菜丰产栽培,10万亩中低产田培肥改造及地区安排的3.3万亩春小麦丰产方栽培项目。至1988年8月,除10万亩中低产田培肥改造一项未到期外,其他均验收合格。13万亩小麦丰产方示范课题,单产净增113.9公斤,累计增加总产2581.2万公斤,纯技术效益338.6万元,获国家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甘肃省农业厅技术改进一等奖。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山丹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叙了甘肃省山丹县大事记、自然地理、建置、经济管理、农林牧水、工业交通邮电、商业、财政税务金融、城乡建设、政权、政法、党派群团、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艺文、民族宗教人口、民俗方言、人物、山丹军马场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