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粮食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08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粮食生产
分类号: F327.42
页数: 3
页码: 176-178
摘要: 本节记述了山丹县粮食生产发展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 农业 粮食生产 山丹县

内容

粮食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占主要地位,以小麦为最多,其次是青稞、大麦、豌豆、洋芋、糜子、谷子、蚕豆、玉米、扁豆等。1958年曾引种冬小麦,因产量不高而停种。1986年始种啤酒大麦。
  过去,一类地区糜、谷种植较广,有“若要富,种糜谷”之说,三类地区的马营、霍城等地以种植青稞为主。60年代后,因气候变异与春小麦品种优化增产,糜、谷、青稞逐渐减少。1980年后,除东乐种少量谷子,三类地区种少量青稞外,其他地区极少种植这两类作物。
  1949年,全县粮食总产985.9万公斤,平均单产48.5公斤。
  经三年恢复,1952年,粮食总产1903.47万公斤,比1949年增长93%,三年总产年平均为1385.06万公斤,递增12%。
  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粮食总产年平均为3289.9万公斤,比三年恢复时期年均净增1904.85万公斤,递增18.9%。
  1958—1962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由于“左”的错误,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挫折,粮食总产由1958年的3724万公斤下降为1962年的902万公斤。
  1963—1965年三年调整时期,粮食总产年平均上升为3050.87万公斤,比“二五”期间年净增1021.85万公斤,递增14.6%。
  1966—1970年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干扰,粮食总产年平均为3006.64万公斤,比三年调整时期下降44.23万公斤,递减0.3%。
  1971—1975年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粮食总产年平均为4128.05万公斤,比“三五”期间年净增1121.41万公斤,递增6.5%。
  1976—1980年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粮食总产年平均为5107.5万公斤,比“四五”期间年净增979.45万公斤,递增4.2%。
  1981—1985年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粮食总产年平均为5136.19万公斤,比“五五”期间年净增28.69万公斤,递增0.11%。
  1986—1990年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前4年,粮食总产年平均6038.95万公斤。1988年比1949年粮食单产增加182公斤,总产增加5544.85万公斤。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山丹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叙了甘肃省山丹县大事记、自然地理、建置、经济管理、农林牧水、工业交通邮电、商业、财政税务金融、城乡建设、政权、政法、党派群团、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艺文、民族宗教人口、民俗方言、人物、山丹军马场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