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 村堡演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062
颗粒名称: 第十二节 村堡演变
分类号: K294.2
页数: 3
页码: 140-142
摘要: 本节记述了山丹县境内村堡分布情况,包含了北滩村,白疙瘩洼村,于定滩村。
关键词: 村堡 演变概况 山丹县

内容

本县建置历史悠久,境内古城洼、峡口、红寺湖、双湖、山羊堡滩、古弱水河道、长城沿线等处,至今尚有不少古村堡、古墓葬群遗址,足证明境内古代就有不少村堡存在。
  境内村堡的记载,始于明代。《甘镇志》和清道光《山丹县志》中都具体记载了本县明、清时期村堡分布情况。明代洪武、弘治、万历年间,都曾在境内大规模构筑堡寨,先后筑堡寨24处,军铺11处,尤以弘治年间为盛。清代,境内村堡有较大发展,有大小村庄堡寨140多处(含今民乐县童子、慕化地区)。民国时期,境内村堡有所增加,但多是原有村堡的扩展,或以原有村堡为中心在其周围形成的新庄新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原有村堡均有较大发展,随着境内开矿设场(厂),筑路修渠,开荒移民,又有不少新的村庄、居民点形成,尤以县城周围,城南四坝滩,城东列巴滩(亦称北滩),南部山丹军马场农牧区,西部前窑、平坡矿区,北部铁路沿线为盛。至目前,县境内有大小村庄450多处(含街道),较大的居民点70多处。
  明、清时期,境内村堡多以堡、寨形式兴建。较大者构筑有土夯城堡、护门墩台、瓮城悬楼。建于明代的有石峡口堡、停云铺、老幼寨堡、阜昌铺、新河堡、居安铺、永兴铺、仙堤铺、永兴堡、魏机寨堡、芦真寨堡、芦家堡、新开坝堡、暖泉堡、范家营堡、杨家坝堡、右卫寨堡、花寨堡、大黄山堡、上土军沟堡、大马营堡、武宁寨堡、西山堡、黑城堡、永清堡、祁家寨堡、静安铺、大桥寨堡、焦家堡、乐定铺、丰营铺、东乐堡、西屯堡。建于清代的有定羌庙堡、高寨、四坝寨、王城堡、刘福寨、马寨、蒲家寨、侯家山堡、山湾堡、巴寨、上寨、下寨、大寨、新盛寨等。至民国时期,上述堡寨之城垣大都完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多坍塌、拆毁。
  境内村堡名称由种种原因形成,有的以居民姓氏命名,如尤家庄、龚家庄、汪庄、杜庄、郑庄、尹家庄、潘庄、祝庄等等;有的以居住主要姓氏加居住地地理环境,地貌特征而名,如杲家窝铺、葛家山、郭家洼、徐家盘山、朱湾、周家坑、牛家湖、彭家台子、李家河湾等等;有的纯以居住地地理环境,地形地貌特征而名,如山湾、眉毛湾、暖泉、圈沟、夹河、窑坡、河西、沙河湾、沙河垴、石沟河等等;有的以居住主要姓氏加独有设施而名,如李家桥、杨家磨等;有的以最早居住者姓名得名,如陈虎寨、刘福寨、刘英寨、武宁寨等;有的以居住地险峻形势而名,如峡口、天生圈、直沟门等;有的以古军营而名,如大马营、老军寨、孙家营、范家营等;有的以居住地旧有渠坝渠号而名,如九号、十号、五坝、四坝等;有的村堡已无原命名姓氏而仍保留原称,如芦家堡,最早以当地主要姓氏芦姓而名,后来无一芦姓。诸如此类的村堡还有焦家湾、祁家店、蒲家寨等。上述村堡名称大多沿用至今。也有部分村堡因谐音讹传或改名,称谓有所变化,明代老幼寨堡,清代改称老军寨,后因之;明代石峡口堡,清代改称峡口堡;明代魏机寨堡,民国时期谐音为位奇寨;明代仙堤铺、永兴铺、居安铺,民国时期分别以距县城里数改为十里铺、二十里铺、三十里铺;明代武宁寨堡,民国时期谐音为吴宁寨;明代黑城堡,民国后期一度改称复兴村,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改为霍城;明代乐定铺,民国时期以距离东乐县城东乐堡里数改为十里铺;明代卢家堡,民国时期谐音为芦家堡;明代上土军沟堡,民国时期改称东沟;明代永清铺,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改称清泉村;清代陈虎寨,民国时期谐音为陈户寨;清代刘福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谐音为刘富寨,又称刘伏寨;清代刘英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以谐音改称柳荫寨;民国时期的余丁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谐音为于定村。
  境内历史上的某些村堡,或因河流改道,或因沙碛侵袭,或因兵燹灾荒而湮没:明代右卫寨堡,卢真寨堡、焦家堡,至清代已湮没无存;明代大黄山堡,至民国初已湮没;定羌庙堡,清代为大堡,至民国时期日渐衰落,只剩寥寥数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此堡已无居民。阜昌铺在明、清时期也较繁荣,清同治年间因遭兵燹,居民四逃,夷为废墟。民国中期,又发展为有居民18户143人的小铺,至民国后期,终成废墟。清代西灰窑,宣统元年尚有居民248户,1423人;南灰窑,宣统元年尚有居民189户,958人,至民国前期,两地皆废;清代仙堤铺南五里之猩猩寨,宣统元年有居民近100户,536人,至民国初已无居民。他如敦恕村、强家村,民国时俱湮没。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境内新出现的居民点有:南部山丹军马总场,各分场及所属各队居民点近40处;城南四坝滩国营山丹农场场部、一站、二站及大小青羊口一站、二站、三站居民点;北部兰新铁路西屯、东乐、大桥、北湾、山丹、东明、红石泉、独峰顶、马莲井、白水泉、青羊口各车站居民点;西部前窑、平坡矿区居民点;城东甘肃山丹焦化厂,张掖地区山丹化工厂、水泥厂居民点;东水泉煤矿居民点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境内形成的新村庄有:
  北滩村 在县城东5公里至7公里间兰新公路北侧。此处原为荒漠。1958年,迁城关、城北、东乐等处少数农户到此定居,由二十里铺开渠引李桥水库蓄水,陆续开凿机井数眼,开荒造田。后又陆续迁入不少农户,逐渐形成3个自然村(林场、一站、二站)。至1988年,3个自然村有居民108户,554人。
  二十里铺北滩村、高寨北滩村 地在县城东5至8公里间甘新公路南侧,原为列巴滩一部分。在1976年平整土地的基础上,迁高寨、二十里铺等处部分农户至此定居,形成两个自然村。至1988年,两村共有居民67户,336人。1971年11月省邮电局在甘新公路南侧(距县城6公里处)开办农场。1987年农场停办,下河村牛家湖等处农户迁此定居,形成自然村。至1988年,全村有居民72户,270人。
  东湾村 地在县城南山马公路3至7公里间北侧。此处原为四坝滩一部分,自1976年起,四坝寨、马莲沟、土坡头、寺沟河等处农户先后迁入定居,逐渐形成4个自然村。至1988年,四个自然村有居民154户,734人。
  白疙瘩洼村(亦称山子台村) 地在新河至下王城间。此处原为荒漠,有大古墓堆一座,名白疙瘩。1958年李桥水库开工后,原李家桥村部分农户因耕地为水库库址所占,1971年2月政府拨迁部分农户至此定居,逐渐形成自然村。至1988年,全村有居民30户,155人。
  县城东列巴滩(亦称北滩)和城南四坝滩,在20世纪40年代前为荒漠,如今村落相望,田畴成片。
  于定滩村 地在马寨子东,原为荒原。1958年开办于定农场。后农场撤销,移交县农业局。因上山湾村部分农户耕地被李桥水库所占,迁此定居,形成自然村。至1988年,全村有居民32户,160人。
  东乐城西林场村 地在东乐火车站南侧,原为荒原。60年代,东乐公社在此开办林场,迁入部分农户,形成自然村。至1988年,全村共有居民24户,117人。
  另外,1958年以来,因兴建李桥水库,原李家桥村农田被占,农户迁至白疙瘩洼和附近村庄,原李家桥村不复存在。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山丹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叙了甘肃省山丹县大事记、自然地理、建置、经济管理、农林牧水、工业交通邮电、商业、财政税务金融、城乡建设、政权、政法、党派群团、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艺文、民族宗教人口、民俗方言、人物、山丹军马场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村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