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乡镇村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050
颗粒名称: 第四章 乡镇村概况
分类号: K294.2
页数: 14
页码: 129-142
摘要: 本章记述了山丹县乡镇村概况的内容,包含了城关镇,东乐乡,红寺湖乡,清泉乡等。
关键词: 乡镇村 概况 山丹县

内容

第一节 城关镇
  城关镇以管辖城镇非农业人口为主,其辖区插花于县城各街巷、城郊各村和省、地驻县各厂(场)矿区。镇人民政府驻县城胜利街。辖东街、西街、南街、南关、城北、前窑、平坡7个居民委员会,19个居民小组。全镇总面积约82平方公里。1988年有居民4815户,1.9858万人。
  自隋、唐以来,城关镇驻地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1959年8月以前,县城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由城区乡镇统一管理。1959年8月,以县城非农业人口为主另置城东人民公社。1965年3月,城东人民公社更名为城关镇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改称城关镇。
  省、地、县厂(场)矿和县属各机关、学校、文化、医疗、商业设施多设于城关各街巷及城郊。
  城关镇经济为工商结合形式,居民多在企事业机关单位和厂矿工作,或从事饮食、服务、摊贩、运输、建筑、采矿等集体或个体工商活动。近年来,该镇集体、个体工商业发展较快,成为全镇经济的主干。
  第二节 东乐乡
  东乐乡,位于县境西部,山丹河下游。辖区东至静安堡与清泉乡祁店村为邻,西至西屯火车站与张掖市硷滩乡接壤,南临民乐县六坝乡和北部滩乡,北越龙首山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相望,东北以龙首山为界与红寺湖乡毗邻,总面积85.55万亩。全境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坡降平缓。境内南为沙滩,北为荒漠,村庄、田畴多沿山丹河下游河道分布。
  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冯胜定河西后,明军驻守境内铁门关(今龙首山大口子)以御瓦刺,屯田西屯以济军饷。弘治年间,在境内筑东乐、西屯、大桥、静安、乐定等城邑堡寨,并置东乐驿。清乾隆八年(1743年),徙张掖县丞驻东乐堡。民国2年(1913年),置东乐县,以东乐堡为其县治。境内乐定铺(今东乐乡十里铺村)以西,明代属甘州右卫,清代属张掖县丞,民国属东乐县(民国21年后改名民乐县)。1952年10月,乐定铺以西划归山丹县。乡人民政府驻东乐堡,距县城22.5公里。现辖9个行政村,42个自然村.67个社,1988年,有居民2611户,1.3111万人。
  现有耕地3.35万亩,宜种植小麦、糜谷、瓜果、蔬菜等。过去,境内耕地靠山丹河水灌溉。近30年来,靠祁家店水库和数十眼电机井水灌溉。居民以农业生产为主。1988年,全乡粮食总产量4251吨,产值276.97万元。近年来,乡办村办企业和劳务输出发展较快,静安村劳务输出和副业生产为全乡之首。1988年,全乡经济总收入783.82万元,纯收入547.82万元,人均纯收入409.84元。
  乡驻地设有医院、学校、粮管所、邮电所、供销社、财税所、营业所、公安派出所等机关单位。
  兰新铁路、甘新公路、东(东乐)民(民乐)公路横越境内,交通便利。
  境内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山羊堡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节 红寺湖乡
  红寺湖乡,位于县境北部,龙首山区,是山丹县位置最北,人口密度最小的乡。辖境东、北两面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接壤,南以龙首山为界与清泉乡相邻,西以龙首峰为屏与东乐乡相望。
  红寺湖乡古代为游牧民族游牧之地。清代道光初,县城南草湖头坝泉水干涸,知县黄璟徙民于此垦荒。自此,境内始有农户定居。境内龙首山有龙首洞,内有石龛石佛,又名红寺洞,地以此得名。民国初,地属草湖区(后改称一区)。民国30年元月后,地属富源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属龙山区(后改称一区)。1955年后,属城北人民公社。1962年8月,正式建置红寺湖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改称红寺湖乡。总面积33.78万亩。乡政府驻红寺湖北窑子台,距县城15公里。现辖6个行政村。1988年,有居民207户,935人。
  境内多荒漠。地处凉冷干旱区,冬天寒冷,夏天炎热,常年多风沙,年降水量仅179毫米,气候干燥。全乡现有耕地1900亩,靠神仙窑、黑山截引、马莲湖、红柳湾泉水及塘坝蓄水灌溉。农作物以小麦、大麦为主,还可种植洋芋、胡麻等作物。
  该乡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边缘,草原面积广,适于发展畜牧业生产,为山丹县畜牧乡。1988年,全乡有羊7663只,骆驼376峰,牛、马、驴、骡508头(匹),牧业产值14.94万元。全乡经济总收入92.72万元,纯收入53.54万元,人均纯收入541.56元。
  乡驻地设有医院、学校、供销社、营业所、兽医站等机关单位。有滑石矿、农具修配等乡办企业。
  过去,境内交通闭塞,文化落后。20世纪60年代,开辟县城到乡驻地公路一条,便利了该乡和县境各地的联系。
  境内有汉、明长城、障燧、堡子城古城堡、红寺山关遗址。
  第四节 清泉乡
  清泉乡,位于县城四周。辖区东邻位奇乡,南靠山丹农场,西至祁家店与东乐乡为邻,北以龙首山为界与红寺湖乡接壤,东北部越独峰顶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相望。总面积63.41万亩。乡政府驻县城西街。现辖14个行政村,72个自然村,101个社。1988年,有居民5441户,2.6142万人。
  地处龙首山南麓,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全乡有耕地3.71万亩,宜于种植小麦、胡麻、瓜果、蔬菜等,产量稳定。1988年,粮食总产量为1.0506万吨,产值686.43万元。
  居民多从事农业生产,兼营副业与商业。乡办企业有砖瓦厂、水泥厂、农修厂、采矿场、轧钢厂等。近城各村大都办有砖瓦、石灰、粮油加工、水刷石等小型企业。南湖、西街工副业生产为全乡之首。1988年,全乡经济总收入3924.29万元,仅工业收入就达2399.53万元,纯收入1141.77万元,人均纯收入516.11元。
  兰新铁路、甘新公路横穿北境,山(山丹)马(大马营)公路纵贯其南,山(山丹)平(平坡)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
  乡驻地设有学校、供销社、营业所、财税所、公安派出所、法庭等机关单位。
  境内有明代总兵王允中墓、大佛寺、明长城遗址等古迹。
  第五节 位奇乡
  位奇乡,位于县境中部。辖区东接陈户乡,南邻李桥乡,西至红羊圈河与民乐县民联乡毗邻,北靠山丹农场,东北过龙首山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相望。总面积83.39万亩。地势东部平坦,西部有丘陵地。乡政府驻位奇寨,距县城17公里。现辖17个行政村,61个自然村,114个社。1988年,有居民4466户,2.0965万人。
  地处温凉干旱区,农业基础较好,现有耕地10.57万亩,主要靠李桥水库蓄水和新开、红崖两渠灌溉。宜于种植小麦、胡麻等作物。北部十里铺、二十里铺、高寨、四坝、东湾等地适种瓜类、蔬菜等。1988年,全乡粮食总产量为1.1868万吨,产值809.95万元。产瓜1797吨。
  经济以农业为主,兼以工副业生产。乡办企业有农机修配、水泥、采煤、粮油加工、建筑等。部分村、社办有小型企业。近年来,劳务输出发展较快,芦堡村工副业生产和劳务输出为全乡之首,村庄面貌焕然一新。1988年,全乡经济总收入为1997.67万元,纯收入1112.44万元,人均纯收入496.58元。
  乡驻地设有中小学、医院、供销社、营业所、邮电所、粮管所、财税所、公安派出所等机关单位。
  山(山丹)大(大马营)公路纵贯南北,位(位奇).新(新开)公路连接西部,交通便利。
  境内白墩子、壕北滩有两汉墓群。
  第六节 陈户乡
  陈户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辖区东连老军乡,南依大黄山和花寨子乡相望,西邻李桥乡和位奇乡,北以龙首山北麓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接壤。境内地势南高北低,中部为平原地带。总面积52.87万亩。乡政府驻陈家崖头,距县城25公里,乡以原驻地陈户寨得名。现辖14个行政村,58个自然村,89个社。1988年,有居民4223户,2.0961万人。
  南部大黄山区属高寒区,种植小麦、油菜籽、青稞、大麦;中部地势平坦,属干旱区,农作物以小麦、胡麻为主;西部新河、刘富、三十里铺,除种植小麦、胡麻外,沿长城内外地带宜种瓜类,为山丹县主要产瓜地区之一。龙首山南北为荒漠,宜放牧。全乡耕地面积8.56万亩,主要靠李桥水库、三十六道沟、寺沟3水库蓄水灌溉。1988年,粮食总产量为8343吨,产值599.21万元。
  北部沿山地带煤藏量丰富,当地农民采煤历史悠久。乡办企业有农具修配、采煤、粮油加工、建筑等。1988年,全乡经济总收入1301.34万元,纯收入855.17万元,人均纯收入364.65元。
  乡驻地设有中小学、医院、供销社、营业所、邮电所、变电站、财税所、法庭、公安派出所等机关单位。陈户、崖头、新河等村集市贸易活跃。
  甘新公路横穿北境,新(新河)陈(陈户)公路纵贯南北,李(李桥)老(老军)公路横越南境,交通便利。
  境内新河堡,为明、清两代重要驿、塘和集镇。北部有明长城遗址,保存尚好。
  第七节 老军乡
  老军乡,位于县境东部。辖区东至十五里口与永昌县红山窑乡毗邻,南依大黄山,与花寨乡、大马营乡相望,西、北与陈户乡搭界。总面积67.64万亩。乡政府驻老军寨,距县城40公里。现辖10个行政村,22个自然村,37个社。1988年,有居民1403户,7144人。
  两汉、三国、两晋时期,地属日勒县。境内峡口堡、丰城铺、定羌庙(绣花庙)为明清两代驿、塘和军事守望重地。
  地处大黄山北麓,地势平坦,水资源缺乏,历史上多旱灾。耕地靠流水沟、瓷窑口两座小型水库蓄水和井沟、羊户沟、火烧沟、南山口、大口子、柳沟、长沟等山谷洪水灌溉。现有耕地5.06万亩,宜于种植小麦、胡麻、洋芋、青稞等作物。1988年,全乡粮食总产量3004吨,产值242.61万元。
  境内草原面积大,宜于发展牧业生产,为山丹县半农半牧乡。1988年,全乡有羊3.2106万只,牛、马、驴、骡3845头(匹)。
  乡办企业有农修、采煤、粮油加工等。1988年,全乡经济总收入544.03万元,纯收入319.73万元,人均纯收入420.33元。
  乡驻地设有学校、医院、营业所、财税所、供销社、邮电所、粮管所等机关单位。
  甘新公路横穿北境,陈(陈户)老(老军)公路纵贯东西,交通便利。境内有日勒古城、峡口古城堡、明长城遗址。
  第八节 李桥乡
  李桥乡,位于县境南部。辖区东与花寨子、陈户两乡为邻,南与大马营乡和军马场搭界,西南与霍城乡相连,西北与位奇乡毗邻。地形狭长,南高北低,东西为丘陵,总面积16.93万亩。乡政府驻周家河湾,距县城35公里。因境内原有李家桥(今李桥水库址)而得名。现辖10个行政村,37个自然村,60个社。1988年,有居民2128户,9972人。
  地处霍城河两岸,灌溉便利。南部属高寒半湿润区,以种植小麦、油菜籽、豌豆为主。北部属半干旱区,以种植小麦、胡麻、洋芋为主。现有耕地6.17万亩。1988年粮食总产量5651吨,油料总产量1250吨,农业总产值419.88万元。
  乡办企业有农修、采煤、粮油加工、建筑业等。1988年,全乡经济总收入761.51万元,纯收入471.26万元,人均纯收入441.26元。
  乡驻地设有中小学、医院、财税所、供销社、营业所、变电站、粮管所、邮电所等机关单位。有个体摊贩、店铺十数家。
  山(山丹)大(大马营)公路和李(李桥)霍(霍城)公路纵贯南北,河(河湾)东(东沟)公路连接东、西沟,交通便利。
  第九节 花寨子乡
  花寨子乡,位于县境南部。辖区东北越大黄山与老军乡相望,西与李桥乡相邻,南接大马营乡,北与陈户乡接壤。境内地势东为高山和丘陵,西部马营河两岸为狭长河川,总面积12.59万亩。乡政府驻地花寨子,距县城36.5公里。现辖9个行政村,40个自然村,71个社。1988年,有居民1939户,9324人。
  该乡地处大黄山西侧丘陵地带,村庄、田畴大多沿马营河、寺沟河道分布。东部属高寒区,宜于种植小麦、油菜籽、青稞等作物;西部属半干旱区,宜于种植小麦、油菜籽、胡麻、洋芋、蔬菜等。全乡耕地面积4.74万亩,其中水浇地占27.6%,多分布在马营河两岸,灌溉便利。1988年,全乡粮食总产量4267吨,油料852吨,农业总产值399.41万元。
  乡办企业有农修、采煤、粮油加工、建筑等。1988年,全乡经济总收入719.68万元,纯收入399.96万元,人均纯收入379.19元。
  乡驻地设有中小学、医院、供销社、营业所、粮管所、邮电所、财税所、公安派出所等机关单位。
  山(山丹)大(大马营)公路纵贯南北,交通便利。
  境内有明代钟山寺、广化寺遗址。钟山寺建于大黄山腹地,松林葱郁,景色宜人,为境内避暑之地。夏历六月六日,有盛大庙会,游人车马,络绎不绝。
  第十节 大马营乡
  大马营乡,位于县境南部。辖区东依大黄山,南邻军马场,西与李桥乡为邻,北与花寨子乡相接,东南与永昌县为界。境内地势南部平坦,北部东、西为丘陵,中为河川,总面积22.24万亩。乡政府驻大马营堡,距县城51公里。现辖8个行政村,54个自然村,53个社。1988年,有居民2204户,1.0041万人。
  大马营为历代牧养军马之地,明、清时期又为设防要冲,清代设大马营游击和守备于此。
  大马营乡地处高寒半湿润区,村庄、田畴多沿大黄山南坡,马营河两岸分布。现有耕地7.13万亩,旱地占耕地面积的88.8%。历史上只宜种植青稞、大麦,近20年来,以种植小麦、油菜籽、青稞为主,为本县主要油料产区之一。1988年,全乡粮食总产量5428吨,油料1500吨,农业总产值476.83万元。
  乡办企业有农修、采煤、粮油加工等。1988年,全乡经济总收入873.34万元,纯收入589.62万元,人均纯收入445.21元。
  乡驻地设有中小学、医院、供销社、财税所、邮电所、粮管所、公安派出所等机关单位。
  山(山丹)大(大马营)公路纵贯其境,交通便利。
  境内有大马营城堡及将军楼遗址。
  第十一节 霍城乡
  霍城乡,位于县境南部。辖区东接李桥乡西沟村,南连山丹军马场,西南与民乐县永固乡接壤,西与民乐县民联乡相连,北与李桥乡、位奇乡毗邻。全 境地势南高北低,东、西为丘陵,中间为平川,总面积26.86万亩。乡政府驻 霍城(原名黑城),距县城43公里。现辖14个行政村,54个自然村,96个社。 1988年有居民3961户,1. 9488万人。
  地处高寒半湿润区,土质肥沃,水资源较丰富。现有耕地8. 99万亩,靠东 山、白家、皇马、达达、王林、西达达、西山、盛沟独泉等泉水渠坝灌溉。1973 年后稍沟干渠修通后,灌溉面积增加。南部滩旱地和丘陵地以种植油菜籽、大 麦、青裸为主,北部丘陵地和水浇地以种植小麦、油菜籽、豌豆、洋芋为主。1972 年引进甘兰型油菜籽后,境内各村推广种植,产量高而稳定。该乡为本县主要 粮油产区。1988年,全乡粮食总产量11972吨,油料总产量5851吨,农业总产 值1219. 31万元。
  乡办企业有农修、采煤、粮油加工、建筑等。1988年,全乡经济总收入 1883. 45万元,纯收入1176. 91万元,人均纯收入571. 52元。
  乡驻地霍城,古为设防要地和贸易集镇,今设有中小学、医院、供销社、营 业所、财税所、粮管所、邮电所、工商所、公安派出所等机关单位。有集体和 个体店铺数十家,集市贸易活跃。
  李(李桥)霍(霍城)公路纵贯南北并连接山大公路,交通便利。
   上山湾 上山湾、尹庄
  第十二节 村堡演变
  本县建置历史悠久,境内古城洼、峡口、红寺湖、双湖、山羊堡滩、古弱水河道、长城沿线等处,至今尚有不少古村堡、古墓葬群遗址,足证明境内古代就有不少村堡存在。
  境内村堡的记载,始于明代。《甘镇志》和清道光《山丹县志》中都具体记载了本县明、清时期村堡分布情况。明代洪武、弘治、万历年间,都曾在境内大规模构筑堡寨,先后筑堡寨24处,军铺11处,尤以弘治年间为盛。清代,境内村堡有较大发展,有大小村庄堡寨140多处(含今民乐县童子、慕化地区)。民国时期,境内村堡有所增加,但多是原有村堡的扩展,或以原有村堡为中心在其周围形成的新庄新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原有村堡均有较大发展,随着境内开矿设场(厂),筑路修渠,开荒移民,又有不少新的村庄、居民点形成,尤以县城周围,城南四坝滩,城东列巴滩(亦称北滩),南部山丹军马场农牧区,西部前窑、平坡矿区,北部铁路沿线为盛。至目前,县境内有大小村庄450多处(含街道),较大的居民点70多处。
  明、清时期,境内村堡多以堡、寨形式兴建。较大者构筑有土夯城堡、护门墩台、瓮城悬楼。建于明代的有石峡口堡、停云铺、老幼寨堡、阜昌铺、新河堡、居安铺、永兴铺、仙堤铺、永兴堡、魏机寨堡、芦真寨堡、芦家堡、新开坝堡、暖泉堡、范家营堡、杨家坝堡、右卫寨堡、花寨堡、大黄山堡、上土军沟堡、大马营堡、武宁寨堡、西山堡、黑城堡、永清堡、祁家寨堡、静安铺、大桥寨堡、焦家堡、乐定铺、丰营铺、东乐堡、西屯堡。建于清代的有定羌庙堡、高寨、四坝寨、王城堡、刘福寨、马寨、蒲家寨、侯家山堡、山湾堡、巴寨、上寨、下寨、大寨、新盛寨等。至民国时期,上述堡寨之城垣大都完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多坍塌、拆毁。
  境内村堡名称由种种原因形成,有的以居民姓氏命名,如尤家庄、龚家庄、汪庄、杜庄、郑庄、尹家庄、潘庄、祝庄等等;有的以居住主要姓氏加居住地地理环境,地貌特征而名,如杲家窝铺、葛家山、郭家洼、徐家盘山、朱湾、周家坑、牛家湖、彭家台子、李家河湾等等;有的纯以居住地地理环境,地形地貌特征而名,如山湾、眉毛湾、暖泉、圈沟、夹河、窑坡、河西、沙河湾、沙河垴、石沟河等等;有的以居住主要姓氏加独有设施而名,如李家桥、杨家磨等;有的以最早居住者姓名得名,如陈虎寨、刘福寨、刘英寨、武宁寨等;有的以居住地险峻形势而名,如峡口、天生圈、直沟门等;有的以古军营而名,如大马营、老军寨、孙家营、范家营等;有的以居住地旧有渠坝渠号而名,如九号、十号、五坝、四坝等;有的村堡已无原命名姓氏而仍保留原称,如芦家堡,最早以当地主要姓氏芦姓而名,后来无一芦姓。诸如此类的村堡还有焦家湾、祁家店、蒲家寨等。上述村堡名称大多沿用至今。也有部分村堡因谐音讹传或改名,称谓有所变化,明代老幼寨堡,清代改称老军寨,后因之;明代石峡口堡,清代改称峡口堡;明代魏机寨堡,民国时期谐音为位奇寨;明代仙堤铺、永兴铺、居安铺,民国时期分别以距县城里数改为十里铺、二十里铺、三十里铺;明代武宁寨堡,民国时期谐音为吴宁寨;明代黑城堡,民国后期一度改称复兴村,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改为霍城;明代乐定铺,民国时期以距离东乐县城东乐堡里数改为十里铺;明代卢家堡,民国时期谐音为芦家堡;明代上土军沟堡,民国时期改称东沟;明代永清铺,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改称清泉村;清代陈虎寨,民国时期谐音为陈户寨;清代刘福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谐音为刘富寨,又称刘伏寨;清代刘英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以谐音改称柳荫寨;民国时期的余丁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谐音为于定村。
  境内历史上的某些村堡,或因河流改道,或因沙碛侵袭,或因兵燹灾荒而湮没:明代右卫寨堡,卢真寨堡、焦家堡,至清代已湮没无存;明代大黄山堡,至民国初已湮没;定羌庙堡,清代为大堡,至民国时期日渐衰落,只剩寥寥数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此堡已无居民。阜昌铺在明、清时期也较繁荣,清同治年间因遭兵燹,居民四逃,夷为废墟。民国中期,又发展为有居民18户143人的小铺,至民国后期,终成废墟。清代西灰窑,宣统元年尚有居民248户,1423人;南灰窑,宣统元年尚有居民189户,958人,至民国前期,两地皆废;清代仙堤铺南五里之猩猩寨,宣统元年有居民近100户,536人,至民国初已无居民。他如敦恕村、强家村,民国时俱湮没。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境内新出现的居民点有:南部山丹军马总场,各分场及所属各队居民点近40处;城南四坝滩国营山丹农场场部、一站、二站及大小青羊口一站、二站、三站居民点;北部兰新铁路西屯、东乐、大桥、北湾、山丹、东明、红石泉、独峰顶、马莲井、白水泉、青羊口各车站居民点;西部前窑、平坡矿区居民点;城东甘肃山丹焦化厂,张掖地区山丹化工厂、水泥厂居民点;东水泉煤矿居民点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境内形成的新村庄有:
  北滩村 在县城东5公里至7公里间兰新公路北侧。此处原为荒漠。1958年,迁城关、城北、东乐等处少数农户到此定居,由二十里铺开渠引李桥水库蓄水,陆续开凿机井数眼,开荒造田。后又陆续迁入不少农户,逐渐形成3个自然村(林场、一站、二站)。至1988年,3个自然村有居民108户,554人。
  二十里铺北滩村、高寨北滩村 地在县城东5至8公里间甘新公路南侧,原为列巴滩一部分。在1976年平整土地的基础上,迁高寨、二十里铺等处部分农户至此定居,形成两个自然村。至1988年,两村共有居民67户,336人。1971年11月省邮电局在甘新公路南侧(距县城6公里处)开办农场。1987年农场停办,下河村牛家湖等处农户迁此定居,形成自然村。至1988年,全村有居民72户,270人。
  东湾村 地在县城南山马公路3至7公里间北侧。此处原为四坝滩一部分,自1976年起,四坝寨、马莲沟、土坡头、寺沟河等处农户先后迁入定居,逐渐形成4个自然村。至1988年,四个自然村有居民154户,734人。
  白疙瘩洼村(亦称山子台村) 地在新河至下王城间。此处原为荒漠,有大古墓堆一座,名白疙瘩。1958年李桥水库开工后,原李家桥村部分农户因耕地为水库库址所占,1971年2月政府拨迁部分农户至此定居,逐渐形成自然村。至1988年,全村有居民30户,155人。
  县城东列巴滩(亦称北滩)和城南四坝滩,在20世纪40年代前为荒漠,如今村落相望,田畴成片。
  于定滩村 地在马寨子东,原为荒原。1958年开办于定农场。后农场撤销,移交县农业局。因上山湾村部分农户耕地被李桥水库所占,迁此定居,形成自然村。至1988年,全村有居民32户,160人。
  东乐城西林场村 地在东乐火车站南侧,原为荒原。60年代,东乐公社在此开办林场,迁入部分农户,形成自然村。至1988年,全村共有居民24户,117人。
  另外,1958年以来,因兴建李桥水库,原李家桥村农田被占,农户迁至白疙瘩洼和附近村庄,原李家桥村不复存在。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山丹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叙了甘肃省山丹县大事记、自然地理、建置、经济管理、农林牧水、工业交通邮电、商业、财政税务金融、城乡建设、政权、政法、党派群团、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艺文、民族宗教人口、民俗方言、人物、山丹军马场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