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病虫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040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病虫害
分类号: S43
页数: 3
页码: 106-10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现有作物病害89种,其中粮食作物病害47种,油料病害8种,果树、蔬菜病害34种,各种虫害55种;鼠害5种;农田杂草31种。病虫害一般发生在大旱之年或之后。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病虫害。
关键词: 山丹县 自然灾害 病虫害

内容

山丹县现有作物病害89种,其中粮食作物病害47种,油料病害8种,果树、蔬菜病害34种,各种虫害55种;鼠害5种;农田杂草31种。病虫害一般发生在大旱之年或之后。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病虫害。如在公元1271年(宋末元初)以前,蝗虫较多,以后历史记载中,逐渐少见,证明山丹气候趋于干燥,植被减少,不适宜蝗虫生存。历史记载的病虫害有:
  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夏天,蝗虫从关东飞到删丹等地。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秋,全境蝗害,食禾稼、麦歉收。
  晋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夏五月,大蝗,草木、牛马毛鬣皆尽,民饥并疫。
  西晋愍帝建兴四年(公元316年)七月,螽蝗食禾。
  南朝宋顺帝升明二年(公元478年)蝗,食稼。
  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蝗害。
  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闰七月,蝗害。
  五代后晋高祖天福四年(公元939年)七月,蝗害稼。
  天福七年(公元942年)飞蝗害田,食草木皆尽,时蝗旱相继,人民流徙,饥者盈路。
  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西夏乾祐七年)蝗大起,食稼殆尽。
  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蝗,成灾重。
  清同治五年(1866年),鼠害严重,夏苗被啮。秋,麻雀啄食黍粒殆尽。
  清同治七年(1868年),田鼠食苗,雀食粟殆尽。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五月,峡口、老军寨诸处,蝗虫食禾稼殆尽,其蝻积地厚尺许。
  民国35年至38年,全县小麦发生腥黑穗病。芦家堡等村尤为严重,病禾占60%。 1954年,全县发生小麦腥黑穗病,散黑穗病,发病率15—20%,通过药剂拌种,推广抗病良种等有效措施,到70年代初,发病率降低到0.1—0.3%。1982年又有回升,全县平均发病率为0.48%。
  1954年至1955年,土蝗在霍城、李桥、马营等5个乡大发生,被害农田15万亩,草原20多万亩。霍城乡河西等村和李桥乡沿山小麦叶片被吃光,地边禾穗被咬掉。经省、地、县联合进行统一防治,基本消灭。
  1956年至1958年,全县发生鼠害,面积达59万亩,每年被害农田30万亩左右,每年因鼠害损失粮食在100万公斤以上。鼠害主要有长沙土鼠、草原黄鼠、鸣声鼠、中华鼢鼠4种。
  1960年,由于大旱,蚜虫大发生。据在清泉城北调查,每平方公尺有150—200头,最高的达1100头左右。全县发生蚜虫面积达5.8万亩。还发生红蜘蛛,危害面积达3.68万亩。
  1962年,全县洋芋发生了环腐病、黑茎病等多种病害;1974年,又发生了病毒病,发病率为1—3%,使洋芋产量逐年降低,品质变劣,面积减少。1982年,县良种场和大马营、花寨乡洋芋发生环腐病、黑茎病混合发病率23%。
  1964年,全县小麦锈病大流行,造成麦粒秕瘦,严重受灾社队,减产10%以上。马营、霍城、李桥、花寨乡较严重。其中条锈病发生早,危害重。
  1981年由于旱象持续发展,气温迅速上升,蚜虫、黄条跳䖬危害加剧;全县发生面积3万多亩。清泉公社十号四队麦四蚜株率达88.5%,百株有蚜1380头;蚕豆田蚜率达60%,百株有蚜705头。李桥、霍城、马营、清泉等公社,油菜地的黄条跳䖬为害也十分严重,30—50%叶片被蛀孔或蚀缺,个别严重地块叶片被吃光。农业部门防治面积2.324万亩,效果达87%。
  1987年至1988年,大黄山林区发生了云杉阿扁叶蜂,危害面积达9468亩,占乔木林面积5.9228万亩的15.9%,严重的5264亩,占虫害面积的59.4%。1988年成立了大黄山林区云杉阿扁叶蜂防治领导小组,省、地拨防虫经费5万元,进行防治。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山丹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叙了甘肃省山丹县大事记、自然地理、建置、经济管理、农林牧水、工业交通邮电、商业、财政税务金融、城乡建设、政权、政法、党派群团、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艺文、民族宗教人口、民俗方言、人物、山丹军马场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