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自然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035
颗粒名称: 第七章 自然灾害
分类号: X43
页数: 12
页码: 99-1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自然灾害有旱灾、洪灾、风灾、雹灾、冻灾、病虫害和地震等,其中以旱灾为最多。
关键词: 山丹县 自然地理 自然灾害

内容

山丹县自然灾害有旱灾、洪灾、风灾、雹灾、冻灾、病虫害和地震等,其中以旱灾为最多。
  第一节 旱灾
  山丹气候干燥,旱灾类型有冬旱、春旱、春末夏初旱、伏秋旱等,尤其春末夏初旱对农业生产影响最为严重。自清初至建国前的300年间文献记载的旱灾达23年。其中民国时期38年中,发生旱灾就有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88年的39年中,干旱就达11年,其中大旱7年。明代以来史料记载的主要旱灾有:
  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大旱致灾,民饥。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大旱。
  五十二年(1713年)夏秋大旱,发仓粮贷贫民。本年赋税俱缓征。又出粟平仰市价,赈济贫民。
  雍正七年(1729年),大旱致灾。应征粮草豁免。
  十三年(1735年)入夏以来,旱灾,禾歉收,民饥。
  乾隆十七年(1752年),旱灾偏重,禾少收,减免赋额。
  三十年(1765年),旱灾,民饥。
  三十三年(1768年),旱灾,歉收。
  四十年(1775年),遭旱致灾,民大饥。
  嘉庆六年(1801年),夏秋均旱,成灾,禾麦歉收,民饥甚。
  道光十八年(1838年)旱,民大饥,道殣相望。
  同治七年(1868年)大旱,饿殍载道,人相食,状极惨悯。
  十三年(1874年),大旱,民饥。
  宣统元年(1909年)大旱,民大饥。
  民国5年(1916年)大旱,三至六月,滴雨未落,草木枯黄。
  13年(1924年),旱灾。
  14年(1925年),旱涝成灾,禾歉收。
  15年(1926年)大旱后复雹成灾,民大饥困。
  17年(1928年),空前大旱,春不能下种,夏复亢旱,寸草不生,秋又遭雹成灾,禾苗枯萎,全年无收。
  18年(1929年),旱灾严重,民饥,树皮草根吃尽,卖儿鬻女,四散逃荒,人死无数,尸横梗道,臭不可近,有掘尸碾骨者。
  21年(1932年)旱灾奇重。
  23年(1934年),天道亢旱,禾多枯死,收成大减,民大饥。
  24年(1935年)大旱,灾情严重,农业歉收,民不聊生,四散逃荒。山丹县第二区高寨、四坝、十里堡村有102户逃流外地;仙堤乡外逃200余户;全县有灾民3.5万余人,占全县人口2/3。
  25年(1936年),春夏大旱,民多失种,逃亡谋生者众。有施舍炒面者,每日每人4两,情极惨悯。
  26年(1937年),旱灾严重,田禾伤惨重。民大饥,国民党政府拨款救济,但经办官绅,互相勾结,逐层中饱,饥民所得无几。
  28年(1939年)旱灾,民多饥。
  30年(1941年),大旱。
  32年(1943年),入夏以来,雨泽悠期,旱情严重,去冬无雪,今春亢旱,夏田不能下种,民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改良土壤,耕制改革等措施,干旱的危害大为降低。
  1957年全县大旱,少种3.1474万亩,减产584万公斤。
  1962年全县大旱。从1961年秋至1962年8月未落过一场透雨,全县水流量由6.29秒立方下降为5.09秒立方。春播只完成22.0151万亩,占计划的60.7%。受旱灾面积16.1925万亩,山滩旱地基本无收,粮食总产量仅902.5万公斤,人民严重缺粮,采集刺蓬科、麦秸等,大搞代食品,维持生活,出现浮肿、干瘦病人2942人,人口外流1651人。
  1963年旱灾,受旱面积11.9193万亩,老军、双寨、花寨、静安4个公社23个生产队,因灾减产831.87万斤。
  1966年全县大旱,成灾面积24.9645万亩,减产1625万公斤,政府拨救灾款24.6202万元,回销粮食2690万公斤。
  1974年,夏旱,粮食比1973年减产821万公斤。
  1981年全县大旱,干旱持续10个月之久,白石岸、后稍沟、瓷窑口等河断流,减少水2016万立方米。2.5551万亩山滩旱地墒情很差,不能下种;只完成播种面积34.4126万亩。4.2225万亩水地,未浇安种水。老军公社只完成1.9186万亩,占计划59.4%,实收96万公斤,减产179万公斤。全县成灾面积18.0437万亩,粮食减产2194万公斤,油料减产204.5万公斤。
  1985年,大旱,山滩旱地面积较大的马营、老军、花寨子、霍城、李桥和缺水的东乐乡受灾严重,全县14.3667万亩受灾面积中,有2.9588万亩无收益,减产1434万公斤。大牲畜死亡660头,羊死亡8163只。马营乡、老军乡减产一半以上。
  第二节 洪灾(含雹灾)
  山丹县三面环山,中间低洼,每逢暴雨,则山洪倾泻,多泛滥成灾,洪灾以秋季最多,夏季次之。山丹大暴雨机率虽小,但降水多为阵性,间或有冰雹,强度大而集中。
  我县常受山洪侵袭的地区主要是沿龙首山南坡兰新铁路、甘新公路一带、瞭高山北坡、大黄山北坡和西坡等。自1953年—1983年,共出现大、暴雨50次,其中暴雨6次。又以7、8月占多数,达34次,占大暴雨总数的68%。强度最大的一次暴雨是1979年7月26日,日降水量49.9毫米。一次连续最大的是1974年7月28日—30日,达65.2毫米。均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史料记载的主要洪灾有:
  汉安帝延光元年(122年)四月,大雨雹如斗,毁损禾苗。
  元泰定帝泰定二年(1325年)二月,大雨,水漂没行帐孳畜。
  清乾隆四年(1739年)雨雹,杀禾,歉收,民饥。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大水冲毁南关城郭。
  乾隆四十年(1775年)蠲水冲地亩粮草,粮486.81石,草12515束。
  德宗光绪十年(1884年)七月初四日,雨雹,大如鸡卵,伤禾甚重,岁饥。
  光绪十六年(1890年)六月十三日,骤雨一小时许,洪水冲城郭、农田、民房。
  二十七年(1901年)秋七月初四日,大雨,平地水深尺许,粘滞如胶漆,味腥臭,伤禾重。
  三十年(1904年),大雨雹,伤禾。
  民国10年(1921年)河水大涨,冲没东乐各坝田苗。
  11年(1922年)水灾。
  13年(1924年)3月8日水灾。之前连降15天大雪,突然酷热,积雪融化,发洪水24小时。
  28年(1939年),冰雹、洪水、灾重、民多饥。
  30年(1941年)冰雹。
  34年(1945年)冰雹、水灾,损失颇重。
  1952年7月22日下午,一、二、四、五区均降暴雨,约2小时许,平地水深半尺以上,二区在1尺左右。山洪突发,大黄山寺沟河流泻洪水充溢于60余丈宽的河床中,深5尺左右,汇入县城附近沙河时,水头两丈多高,冲毁田禾9457亩,冲毁渠坝107处,树3000多棵。马营河流域22盘磨坝全部冲毁,冲断公路4处,冲毁路面20余公里,头坝泉地下水工程被淤报废,马营河五闸分水坝工程也被冲毁。淹死2人,窑塌压死3人,压伤1人。至东乐,汇入平坡、马头山洪水,势愈盛,冲毁二郎庙,淹死1人。
  县党政领导带领干部、居民冒雨抢救,挖沟引洪,23日动员400多人抢修公路,并发贷款200万元。
  1953年7月22日下午,夹河、花寨子、周家河湾、陈家河湾、下寨子一带,冰雹倾盆而下,大如杏核,约1小时,959.52亩庄稼受灾。
  1955年8月4日、5日,下大雨35.8毫米,山洪冲断道路,小麦有损失。
  1960年8月6日至7日,下大雨47.4毫米,山洪冲毁县城东门桥,南路交通中断3天,农田受损。
  1963年8月13日降大雨,北山洪水猛发,静安公社祁店和二十里堡两个大队的10户房屋财产被冲走。
  1964年8月8日,下暴雨30.5毫米,城北山洪冲断公路数百米,铁路桥一座,交通中断两天,淹没农田。
  1965年7月31日,李桥、霍城、老军等公社雹灾。受灾6407亩。8月3日,清泉公社的城北、十号、郇庄和县城南街受水淹,倒塌房屋26间,淹没农田80亩。
  1971年8月30日至9月3日连阴雨5天,雨量79.3毫米。庄稼发芽霉烂,损失严重。
  1974年7月28日至30日,下大雨和暴雨65.2毫米,瞭高山、北山山洪齐发,清泉乡南湾村85户受灾重,倒房63间,淹麦田205亩,冲走粮食1.3795公斤。
  1974年8月5日至6日,下大雨34.7毫米,水淹房168间,县城小东门桥冲断,南路交通中断数日。
  1977年7月21日,下暴雨32.3毫米,全县各地受灾,冲淤苗地1.2862万亩,毁房865间,淹死1人,猪57口,毁坏公路8公里,建筑物16座,损失粮食81万公斤,油料10.5万公斤。
  1978年6月25日至26日,下暴雨38.4毫米,局部受灾,冲倒房48间,围墙780米,毁田禾1222亩,渠道980米。
  1979年7月26日,暴雨,日降水量49.9毫米,小麦、油料严重出芽霉烂,减产两成。
  1984年6月13日,雹灾、洪水。老军乡峡口村秦会明养羊107只,死70只。
  1984年6月30日,暴雨,冰雹。霍城乡死羊108只;陈户、位奇乡的620亩西瓜和霍城乡的2100亩油菜受雹灾。全县受灾面积达3840亩。
  1984年7月3日霍城乡的东山、刘庄、西坡等地带,降暴雨1小时左右,起洪成灾,西关村农民吴某卷入洪流淹死。刘庄、甘泉村冲倒围墙40米,倒塌房屋两间,畜棚6间。
  第三节 风灾
  风灾,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季大风,吹走肥土,地跑墒,影响播种和出苗;夏季大风,常使农作物倒伏,籽粒脱落,造成减产。
  干热风常发生在6月下旬或7月下旬,俗称“火烧风”、“热东风”。此时,正是一、二类区小麦抽穗、灌浆期,所以影响最大。文字记载的风灾有:
  元始祖中统元年(1260年)山丹耀碑谷大风,昼晦。
  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七月十六日,风霾昼晦,色赤复黄。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七月,大风昼晦,逾三、四小时始止。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五月二日下午3时许,大风、暴雨、昼晦。
  民国17年(1928年)4月,东乐,暴风扬尘,飞沙压没农田2100余亩,大损禾苗、蔬果。民国23年(1934年),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成灾甚重。
  1952年4月9日下午4时,黑风由西北来,一霎时暗无天日,伸手不见五指,约50分钟左右。部分地区受灾,牧童堕岸落水的10人,损失耕牛33头,马19匹,驴3头,羊425只,刮倒房屋两间,风后下大雪。
  1954年2月10日,半夜刮黑风,次日上午8时半,发生7.3级地震。
  1977年4月22日傍晚,刮8级“黑风”。
  1981年,刮8级以上的大风17次,比历年同期多7次,严重影响了作物生长。
  第四节 冻灾
  山丹无霜期短,容易发生霜冻。早霜冻川区最早出现在9月3日,山区最早是8月11日,晚霜冻在4月下旬到5月底终止。最晚的山区在6月下旬,川区最迟在6月上旬。历史记载的冻灾有: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秋七月,大雨雪,南山禾稼受灾重,歉收,洪水冲毁田亩。
  光绪三十年(1904年)秋七月,大雨雹,禾冻秕。七月二十二日,东乐等地大风拔树,雪深数尺,禾苗尽偃。
  民国24年(1935年)5月,黑霜成灾,二区各村灾情尤重。
  1957年,川区5月26日晚霜冻,9月25日早霜冻,无霜期121天。山区晚霜冻6月22日,旱霜冻9月5日,无霜期为74天,农作物受损。
  1968年9月4日,霜冻。南部沿山区的马营、霍城等乡尤为严重,无霜期只有96天,小麦和豌豆减产。
  1972年9月1日中雨后猛转晴,次日凌晨,南部山区气温下降9.6℃,地面温度降至-5℃霜冻,粮、油受害面积达8万多亩。
  1976年9月7日霜冻。大马营乡马营村粮食作物6557亩受冻,比上年减产15万公斤。
  1979年9月1日和9月12日霜冻。全县受灾减产1079万公斤。大马营乡双泉村上泉生产队,粮食亩产由1978年的82公斤下降到65公斤,亩减17公斤。
  1981年5月1日,寒流侵入,气温急剧下降。2日至4日气温突降到零下11.3度至16.7度,全县有9580亩已出土的甘兰型大油菜,200亩蔬菜,6亩胡麻,因严重受冻而重种。5月15日,再次受强霜冻。两次冻害受灾面积达15.6391万亩,成灾面积4.9036万亩,减产五成以上,其中甘兰型大油菜1.5384万亩,冻死幼苗八成以上的7070亩,五成以上的8314亩,受冻成灾的小麦3.2758万亩,灾情六成以上的1.65万亩,四至六成的1.6258万亩,豌豆、蔬菜894亩,全部冻死。陈户公社10个大队,受冻成灾的9个大队,播种各类作物4.1362万亩,受冻成灾面积2.6792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4%。冻害发生之后,全县出动6987人,趁雨后抢种粮食作物1215亩,油料1.8430万亩,改种9550亩。
  第五节 病虫害
  山丹县现有作物病害89种,其中粮食作物病害47种,油料病害8种,果树、蔬菜病害34种,各种虫害55种;鼠害5种;农田杂草31种。病虫害一般发生在大旱之年或之后。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病虫害。如在公元1271年(宋末元初)以前,蝗虫较多,以后历史记载中,逐渐少见,证明山丹气候趋于干燥,植被减少,不适宜蝗虫生存。历史记载的病虫害有:
  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夏天,蝗虫从关东飞到删丹等地。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秋,全境蝗害,食禾稼、麦歉收。
  晋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夏五月,大蝗,草木、牛马毛鬣皆尽,民饥并疫。
  西晋愍帝建兴四年(公元316年)七月,螽蝗食禾。
  南朝宋顺帝升明二年(公元478年)蝗,食稼。
  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蝗害。
  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闰七月,蝗害。
  五代后晋高祖天福四年(公元939年)七月,蝗害稼。
  天福七年(公元942年)飞蝗害田,食草木皆尽,时蝗旱相继,人民流徙,饥者盈路。
  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西夏乾祐七年)蝗大起,食稼殆尽。
  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蝗,成灾重。
  清同治五年(1866年),鼠害严重,夏苗被啮。秋,麻雀啄食黍粒殆尽。
  清同治七年(1868年),田鼠食苗,雀食粟殆尽。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五月,峡口、老军寨诸处,蝗虫食禾稼殆尽,其蝻积地厚尺许。
  民国35年至38年,全县小麦发生腥黑穗病。芦家堡等村尤为严重,病禾占60%。 1954年,全县发生小麦腥黑穗病,散黑穗病,发病率15—20%,通过药剂拌种,推广抗病良种等有效措施,到70年代初,发病率降低到0.1—0.3%。1982年又有回升,全县平均发病率为0.48%。
  1954年至1955年,土蝗在霍城、李桥、马营等5个乡大发生,被害农田15万亩,草原20多万亩。霍城乡河西等村和李桥乡沿山小麦叶片被吃光,地边禾穗被咬掉。经省、地、县联合进行统一防治,基本消灭。
  1956年至1958年,全县发生鼠害,面积达59万亩,每年被害农田30万亩左右,每年因鼠害损失粮食在100万公斤以上。鼠害主要有长沙土鼠、草原黄鼠、鸣声鼠、中华鼢鼠4种。
  1960年,由于大旱,蚜虫大发生。据在清泉城北调查,每平方公尺有150—200头,最高的达1100头左右。全县发生蚜虫面积达5.8万亩。还发生红蜘蛛,危害面积达3.68万亩。
  1962年,全县洋芋发生了环腐病、黑茎病等多种病害;1974年,又发生了病毒病,发病率为1—3%,使洋芋产量逐年降低,品质变劣,面积减少。1982年,县良种场和大马营、花寨乡洋芋发生环腐病、黑茎病混合发病率23%。
  1964年,全县小麦锈病大流行,造成麦粒秕瘦,严重受灾社队,减产10%以上。马营、霍城、李桥、花寨乡较严重。其中条锈病发生早,危害重。
  1981年由于旱象持续发展,气温迅速上升,蚜虫、黄条跳䖬危害加剧;全县发生面积3万多亩。清泉公社十号四队麦四蚜株率达88.5%,百株有蚜1380头;蚕豆田蚜率达60%,百株有蚜705头。李桥、霍城、马营、清泉等公社,油菜地的黄条跳䖬为害也十分严重,30—50%叶片被蛀孔或蚀缺,个别严重地块叶片被吃光。农业部门防治面积2.324万亩,效果达87%。
  1987年至1988年,大黄山林区发生了云杉阿扁叶蜂,危害面积达9468亩,占乔木林面积5.9228万亩的15.9%,严重的5264亩,占虫害面积的59.4%。1988年成立了大黄山林区云杉阿扁叶蜂防治领导小组,省、地拨防虫经费5万元,进行防治。
  第六节 地震
  在河西走廊地震带上,山丹是地震易发地区,具有发生强震的地质构造背景。是全省破坏震主要县份之一。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自东汉顺帝汉安二年(143年)至1988年的1845年间,先后共发生大、小地震108次(内含仪器测量的轻微地震),其中破坏性大的大地震两次(1927年和1954年)。轻微破坏的9次,较重的5次。邻近地区大地震波及山丹也很严重。
  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地震,山谷折裂,破坏城寺,杀害民庶。
  晋安帝隆安元年至三年(公元397—399年),张掖地震50余次,余震波及山丹县。
  晋安帝义熙四年(公元408年)三月二十七日地震,山崩折水。
  后魏宣武帝景明四年(公元503年)凉州郡地震,波及山丹。
  北魏梁武帝大同十年(公元544年)冬十一月,地震陷,有火光出。
  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十一月,地震裂,有声,坏庐舍,至次年六月止。
  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十月地震,压死居民。
  元武宗至大三、四年(公元1310—1311年)地震,大风,有声如雷。
  明宪宗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四月,地震有声,地裂中有白毛冰厚五尺,其间有杂沙,呈青、红、黄、黑色。
  明孝宗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八月十三日,地震有声。
  明世宗嘉靖十九年(1540年)四月初九日,地震,有声。
  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四月初八月,地震。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十一月初二日,地三震,声如雷,城关多坏。
  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七月初六日,地震有声。
  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二月初八日,地震有声,坏城堡,庐舍。
  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十月二十日,地震。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月十四日,地震。
  明申宗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十月,地震,坏城垣。翌年修补,增筑南关城。
  明庄烈帝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十二月东乐地震。
  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五月十四日,东乐地震。
  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地震,魁星楼摇倒,损坏房屋,压伤人畜无算。
  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十二月初四日夜,地震有声,自西南而东北。
  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十月初九日戍时,地震,有声如雷。
  民国9年(公元1920年)十一月初七日,东乐地震。
  民国16年(公元1927年)四月二十三日(公历5月23日)上午5时20分,甘肃大地震,山丹、武威、古浪一带极为剧烈,震中烈度为11度,震级为8级。山丹波及村庄170余处,倒塌土窑50余处,民房5820间,压死居民880余人,牲畜1万余头。
  1954年2月11日上午8时半,山丹发生7.3级地震,龙首山北红寺湖为震中,震中烈度10度,震中北纬38°50′,东经101°30′。大湖、高泉山、马莲井、亚马头一带普遍出现地面裂缝,山崩滑,民房倒塌;双窝铺及大湖一带,河槽和两岸田地里有顺河方向的大裂缝,河岸黄土普遍崩滑,沿河村庄民房,几乎全部震倒,湖滩裂缝有小泉涌出。草沟、三十里堡、东乐旧城、大佛寺、小寨子一带,建筑屋墙壁裂缝,倾斜或倒塌。全县压死人50名,压伤329人,并伤亡牲畜282头,倒塌房屋7277间,人民财产损失极大。
  震前2月10日晚半夜刮黑风。震时有声如雷,门窗轧轧响,人摇晃不定,从2月11日至9月20日,余震达43次,其中4.5级至7.3级达7次。
  甘肃省政府拨款5亿元(合今人民币5万元),进行救灾和恢复工作。同时派出卫生人员携带药械,为受伤群众免费治疗。
  1955年3月3日,发生4.7级地震。5月4日发生5级地震。12月25日又发生4级地震。
  1956年2月3日,地震。震级为4.6级。3月30日发生4.7级地震。5月4日又发生4级地震。
  1960年4月27日5时27分,山丹县以东地震。震级为5级。震中位于北纬39°0′,东经104°4′。
  1969年10月17日,地震。震级4级。
  1974年9月22日,地震。震级4.3级。
  1975年7月31日,地震。震级4.6级。
  1978年8月16日,地震。震级5级,震中北纬38°17′,东经101°0′,震中裂度6度。震中区山丹县霍城公社的西坡、泉头及山丹军马三场一带。地震时响声很大,货架上商品倾倒,土坯墙普遍裂缝,不少房屋椽子震断,人惊醒,电灯及悬挂物摇动。
  是年11月17日,山丹又发生4.1级地震。
  1988年12月26日下午3时34分,山丹发生轻微地震,人有感觉,但无破坏。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山丹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叙了甘肃省山丹县大事记、自然地理、建置、经济管理、农林牧水、工业交通邮电、商业、财政税务金融、城乡建设、政权、政法、党派群团、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艺文、民族宗教人口、民俗方言、人物、山丹军马场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