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土壤植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027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土壤植被
分类号: S15;Q948.15+6
页数: 7
页码: 84-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土壤的类型,植被的分布情况。
关键词: 山丹县 土壤 植被

内容

第一节 土壤
  山丹县土壤,类型较多。经1983年5月至1984年11月的土壤普查,按照《全国土壤普查规程》要求,归纳为12个土类,24个亚类,31个土属,52个土种。分为灌耕土、栗钙土、灰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盐土、草甸土、沼泽土和山区土壤。
  一、灌耕土是山丹县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也是耕种历史悠久的主要农田土壤。分布在马营河、山丹河沿岸的河流冲积物及洪积——冲积物母质上,属冲积阶地。面积3821万亩,占总土地面积4.72%,占耕地面积的29.7%。在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经人们长期耕种熟化,增施农家肥,使土壤性质不断改良,肥力逐年提高,在土壤上形成了一层30—120厘米厚的灌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在0.8—2.5%之间,结构疏松,多为壤质,适耕期长,水、气、热协调,保蓄性能良好,供水性稳而长。土色深暗,呈灰褐色或黄灰色,多为立槎和平槎,疏松多孔,酥绵,保肥保水能力强。加之所处地形平坦,灌溉方便,适种作物广泛,产量较高,一般亩产小麦在400公斤左右。灌耕土又分为绿洲灌耕土和盐化灌耕土两个亚类。
  1、绿洲灌耕土亚类是灌耕土中较好的土壤,具有灌耕土的一切特性,全县共37.5989万亩,占灌耕土面积的98.4%,分布在村庄、道路旁边,有利于耕种、管理和施肥。耕种年代长,土壤肥沃,适宜各类作物生长。绿洲灌耕土又分为厚灌耕土和薄灌耕土两个土属。
  2、盐化灌耕土亚类面积6111亩,占灌耕土面积的1.6%,零星分布在东乐乡的大寨、大桥、静安村和清泉乡的十号、祁家店等村。土壤母质含盐,质地僵硬。
  二、栗钙土 主要分布在大马营盆地及大黄山北麓,是半干旱草原向干旱草原过渡的地带性土壤。面积184.4285万亩,占总面积的22.76%。海拔2600—2800米,成土母质是黄土状冲积——洪积物,或第四纪砾石层土覆盖的黄土状冰水沉积物。植物以丛生禾草,针茅为主。腐植层30—45厘米,粒状结构。
  三、灰钙土(农民叫做黄土、黄绵土) 广泛分布在马营、霍城、老军乡的丘陵地带及丰城堡、花草滩、青羊口、马莲井等处,是荒漠草原植被下的地带性土壤,面积为258.8154万亩,占总面积的31.94%。成土母质主要是第四纪砾石层上覆盖的黄土状物质,也有风积黄土,地下水不参与成土过程。分灰钙土、淡灰钙土两个亚类。
  四、灰漠土 也称荒漠灰钙土,它是在荒漠植被下,黄土母质上形成的土壤。面积82.0169万亩,占总面积的10.1%。零散分布在龙首山南麓灰钙土与灰棕漠土的过渡地带。成土母质是黄土状冲积——洪积物。植被属荒漠类型,主要有珍珠、红沙柴、猪毛菜等旱生小灌木,覆盖度15—25%。有机质含量0.57—1%。土壤有效土层薄,结构不良,土质差,侵蚀严重,低山丘陵呈沟壑地貌,部分石质山,岩石裸露,土层极薄,只能作为放牧区。分灰漠土和薄层灰漠土两个亚类。
  五、灰棕漠土 是境内主要荒漠土壤类型,面积111.1814万亩,占总面积的13.72%。主要分布在东乐乡的南北滩、石岗墩滩、锯条山梁,清泉乡的野猫山及红寺湖和位奇乡的新开等地的荒漠草原地带。成土母质为粗骨性砂砾洪积物和洪积——冲积物,在低山和剥蚀残丘上为花岗岩、片麻岩等分化的粗骨性的残积物或坡积——残积物,黄土母质甚缺。分为4个亚类:灰棕漠土、石膏灰棕漠土、耕灌灰棕漠土、粗骨灰棕漠土。
  六、草甸土 面积3.8693万亩,占总面积0.48%。有两种类型:一是平川草甸化类型,分布在平川河流旁泉水溢出地带及水库周围,面积2.565万亩,是优良的放牧之地。二是亚高山草甸化类型,分布在草甸区中地形较高之处,面积1.3043万亩。植被以稀疏的灌丛为主。春天泛浆时,地表面出现积水,有盐霜或薄的盐结皮。共同性状是:土壤发育层构型是草皮层——腐殖层——过渡层——母质层,总厚度约80—100厘米。
  七、沼泽土 面积2907亩,占总面积0.04%。主要分布在霍城乡的泉头、东湖湾,马营乡的蔡家湖等泉水溢出地带。植被以马蔺、萎陵菜、赖草、荆三棱为主。水草茂盛,土壤有机质较多,含量高达50%。其剖面形态是:草皮层厚10—15厘米,泥炭层厚薄不等,一般30—70厘米。松软,层状结构,有霉菌物。
  八、盐土 面积2.7034万亩,占总面积0.33%。有两个类型:一是草甸盐土,面积2.2655万亩,占总面积的0.28%。零星分布于白水泉积水洼地,马营、霍城、清泉泉水溢出地区和新开、川口河渠两侧有渗露淹漫的地带。其中有氯化物——硫酸盐土,盐分表积现象特别明显,地面有雪状盐霜或盐结皮。白水泉一带有1厘米结皮层,含盐28.2%,天然植被覆盖30%,生长盐蒿、沙柴、刺蓬。二是旱盐土,主要分布于红寺湖、新开、石井口、平坡等地,面积4379亩,占总面积0.05%。土层中含有大量的盐分,是母质形成时就含有的,地表不明显。土粒分散,物理性差,易板结,通透性不良,有碍作物正常生长。有的经深耕、施农家肥、种绿肥得以改良,大多被弃为荒地。
  九、高山寒漠土 面积31.7922万亩,占总面积的3.92%。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祁连山区,发育在板岩、千枚岩风化残积物上。植被不连片,覆盖度约10—15%,有稀疏的垫状植物蚤缀等。土壤发育不明显,棕褐色,屑粒状结构,微碱性反应。
  十、山地草甸土 面积68.4722万亩,占总面积8.4%。分山地草甸土和山地灌丛草甸土两个土属。山地草甸土,24.4022万亩,分布在祁连山和大黄山区平缓的分水岭、梁峁顶部或森林植被带中的无林草地,植被以蒿草、金露梅、山居柳、鬼箭锦鸡儿为主,草皮层厚15—20厘米,细根盘结,不连片,腐植层厚15—26厘米,暗褐色。山地灌丛草甸土,44.07万亩,分布在祁连山、大黄山等植被带上,是灌丛草原,植物有金露梅、山居柳、杜鹃、锦鸡儿等灌木。土质粗骨性强,草皮层薄厚不等,一般厚15—30厘米,腐植层厚20—40厘米,褐色或黄褐色,粒状结构,有假菌丝体,有机质含量6—8%。
  十一、山地黑土 面积22.2335万亩,占总面积的2.75%。分山地黑土和山地淋溶黑土两个土属。山地黑土,分布在军马场区内的森林带灌丛草原植被下,缓坡丘陵,黄土母质。面积为14.238万亩,植被以山居柳为主,覆盖度60%。丛间草本植物茂密,有蒿草,珠芽蓼等,草皮层厚20厘米,腐植层30厘米,有机质9.06%,过渡层厚30厘米,轻壤质,有粘粒结核。山地淋溶黑土,分布在军马场区内山地黑土中灌丛密度较大的地方,面积7.9955万亩。剖面形态与山地黑土无显著差别。
  十二、森林灰褐色土 面积6.3508万亩,占总面积0.78%。分碳酸盐灰褐色土和淋溶灰褐色土两个土属。碳酸盐灰褐色土,分布在祁连山、大黄山及龙首山云杉林下,发育在岩石风化残积物或坡积物上,土层薄厚不一,土壤构型是:苔藓层,厚14厘米,黄绿色,覆盖度80%。腐殖层,厚16厘米,有机质6.42%,枯枝落叶层,厚20厘米,半腐烂状,有机质高达80%。过渡层,厚35厘米,淋溶灰褐色土,分布在军马场区内针叶云杉林下,面积1.311万亩,苔藓层,厚13厘米。枯枝落叶层,厚26厘米。腐殖层,厚32厘米,有机质6—12%。过渡层,厚32厘米,褐灰色,轻砾质。
  第二节 植被
  山丹地处蒙古高原南部,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在水平分布上,由南至北植被逐步荒漠化;在山区垂直分布上,由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灌丛草原带、森林草原带、灌丛草甸带、高山草甸带。两者结合在一起组成了山丹自然植被。走廊平原多为灌木丛和稀疏乔木,或人工栽培的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森林覆盖率为9.8%。此外,均属于人工栽培的农作物,自然生态系统已为农业生态系统所代替。绿洲外围,由于水分不足,多系荒漠化草原、山地草原、灌丛草甸草原等,植被稀疏,结构简单,覆盖率低,呈现出典型的荒漠植被特征。
  一、天然森林区 主要分布在中部的大黄山、南部的祁连山和北部的龙首山,海拔2400—3100米之间,与亚高山灌丛草甸草原、低山草原相衔接,同时又与牧场、农田交错相间。大黄山是山丹最大的天然林区,是天然水源涵养林区之一,设大黄山林场,经营面积43.19万亩。其中森林面积20.9万亩(乔木林5.5万亩,灌木林15.31万亩)。乔木林树种以云杉为主,其次为圆柏、山白杨。灌木林以柳科为主。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灌木林面积53.06万亩,乔木只有0.85万亩,树种有青海云杉、祁连圆柏和柳科等。龙首山残存的天然林面积少,乔木2300亩,灌木4580亩。长沟山一坡松有小片天然林地约75亩左右。
  二、天然草原区 县内草原分布较广。南部的马营滩,草原面积大,牧草质量好,地势平缓,水草丰茂;大黄山植被较好;北山地区草原面积较大。根据草原自然植被、生境条件、植物群落以及利用方式的异同,归并成6个植被类型。
  荒漠植被类 主要分布在石岗墩滩、山羊堡滩、东乐北部的冲积——洪积扇平原,红寺湖北部的平川地,山丹火车站至红石泉火车站铁路以北冲积平原,以及龙首山、瞭高山、野猫山一带,面积136.2316万亩,气候干燥,局部地区细粒砂土被风吹走,形成戈壁。自然条件严酷,植物种类极端贫乏、稀疏,由超生小灌木和半灌木构成。覆盖率15—20%。呈荒漠景观。
  半荒漠植被类 面积105.7859万亩。主要分布在红石泉以东、青羊口以西兰新铁路两侧和白水泉滩、马莲井滩、柴胡子滩、丰城堡滩、黄草滩、王家滩的缓平原与低丘陵上。滩地植被多由短花针茅、小半灌木构成,以小半灌木为主,覆盖度49—52%。在雨季和润湿年份,一年生草较茂盛,有时甚至改变了群落的面貌。
  草原植被类 面积75.3829万亩。主要分布在龙首山、独峰顶北侧,大黄山北麓、李桥、花寨、霍城、马营等乡的丘陵地上。植物以旱生小半灌木的蒿属和丛生禾草的针茅属为主,在阳坡伴生有豆科锦鸡儿属的灌木。覆盖度44—55%。分布在大青羊滩的1.8544万亩,植被较密而分布均匀,主要生长禾本科的针茅及菊科的驴驴蒿。
  草甸草原植被类 面积13.412万亩。主要分布在大黄山林线以下和龙首山山腰中部的地带上,是草甸和草原的过渡带,以草原成份占主导地位,在龙首山、大黄山腰间,以莎草科的蒿草和丛生禾草为主,还有菊科和其它科的杂草,覆盖度86%。大黄山东北部山前倾斜平原上,植物以丛生禾草为主,伴有菊科小半灌木,覆盖度63%。白水泉东西,是残积盐土,芨芨草占优势,其次是赖草、蒿草和盐爪爪,覆盖度85%。
  高山灌丛草甸植被类 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大黄山、龙首山,面积3.0188万亩。地形大部都属山间缓坡与陡坡,上层多高山柳和木本萎陵菜等植物,下层多莎草科、蓼科植物。覆盖度67%。
  高山草甸植被类 主要分布在大黄山、龙首山山顶,面积31.9988万亩。植物品类繁多,受高山气候影响,全部呈垫状生活型,耐牧性强,利用价值大。植物以莎草科为主,蓼科次之,覆盖度95%。
  三、人工栽培植被区 广泛分布于全县十个乡的丘陵、河谷、平原地带。这些地方由于农耕历史久远,被覆地表主要是农作物与人造林。
  人造林,分布在海拔1600米至2900米的河川平地,包括路旁、渠边、房屋前后林带及田间防护林网,镶嵌在绿洲农田外围,以阔叶杨占绝对优势。至1988年,全县人造林保存面积4.4202万亩,在抵御自然灾害,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改善田间小气候方面起了一定作用。
  四、植被退化 由于利用不当或人为破坏,全县植被退化严重。东乐乡北部倾斜平原和马头山一带,因滥打烧柴,挖黄茅头,103万亩地区出现沙化趋势。南起甘新公路,北至龙首山麓,东自马莲井,西至野猫山,面积45.7941万亩,植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严重沙化。龙首山前冲积平原、山羊堡滩、石岗墩滩已为沙化草场。大小柳沟、绣花庙、长沟、龙首山北侧,放牧过重,植被稀疏,植物高度下降15厘米左右,牧草产量减少1/2,处于草场退化的初级阶段。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山丹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叙了甘肃省山丹县大事记、自然地理、建置、经济管理、农林牧水、工业交通邮电、商业、财政税务金融、城乡建设、政权、政法、党派群团、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艺文、民族宗教人口、民俗方言、人物、山丹军马场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