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温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019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温度
分类号: P468.021
页数: 4
页码: 71-7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气候温度的情况。其中包括气温、地温等。
关键词: 山丹县 气候 温度

内容

一、气温
  山丹县平均气温5.9℃。最热为7月,平均20.3℃,极端最高为37.8℃(1973年8月9日);最冷为1月,零下11.1℃,极端最低为零下33.3℃(1955年1月8日)。平川区平均气温为5—6.7℃,7月最高为20.7℃,1月最低为零下11.1℃。沿山区平均气温0.2—1.2℃,7月最高为13.8℃,1月最低为零下14.7℃。
  季节分布春季7.7℃,夏季19.3℃,秋季5.7℃,冬季零下9.2℃。
  地域分布 由于受海拔高度和地形的影响,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自北向南递减,南北差异较大,东乐6.7℃,县城(清泉)5.9℃,花寨2.8℃,霍城1.2℃,马营为0.2℃。
  气温变化 一类区1950年至1959年平均气温为5.6℃,最高值6.9℃(1953年),最低值4.8℃(1956年);1960—1969年平均气温为5.7℃,最高值6.5℃(1965年),最低值4.8℃(1967年);1970年—1979年平均气温为6℃,最高值6.7℃(1978年),最低值为5.4℃(1976年)。年平均气温的总趋势是波动式上升,有所变化。如南部沿山地区马营、霍城一带地势高寒,以往只能种青稞、豌豆,种小麦则穗而不实。在军马场气象站查阅资料,1957年,平均气温-0.1℃,1985年上升到0.3℃。现在大面积改种小麦,籽粒饱满,有亩产千斤者。
  气温日较差年平均日较差平川区为15.7C,最大为52C,平均最高气温14.4C,平均最低气温-1.3C。沿山区年平均日较差为14.2C,最大为44.4C,年平均最高气温7.8C,最低-6.3C。冬季偏大,秋季偏小。
  由于平均日较差大,有利农作物光合、同化作用和养分积累,故作物品质好,特别是瓜果和块茎作物的糖分积累多,含糖量高。
  各种界限温度 农业上常把气温0C、5C、10C、15C、20C的初终期,持续天数和相应时段的活动积温、有效积温作为重要的热量指标,称之为农业界限温度。
  山丹川区、山区农业界限温度的初终期,持续天数和活动积温见附表。
  川区日平均气温变化状况 从0C开始升至15C,共计69天时间(3月19日至5月26日),每天升0.22C。从15C升至20C,平均45天(5月27日至7月10日)每天上升0.11C。从≥20C,每年平均有31天(7月11日至8月11日)。
  从≥20C降至15C平均31天(8月12日至9月11日),每天下降0.16C。从15C降至10C平均19天(9月12日至9月30日),每天下降0.26C。从10C降至0C平均38天(10月1日至11月7日),每天下降0.25—0.3C。
  从以上情况看出,一是川区各界限温度初日比山区出现早,终日结束迟,持续天数长,积温也多。≥0C积温川区比山区多1371C。二是山丹春季升温慢,有利于春小麦的春化。夏末至秋季降温快,早霜来得早,对春小麦的成熟有影响。
  山丹地区的各界限温度的初、终期,初终间日数和积温,各有不同,差异显著,年际变化亦大。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必须严格按照气候特点和规律,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事活动。
  二、地温
  1、地面温度全年平均为8.9℃,比空气温度5.9℃高3℃。在农作物生长期的3—9月份,历年平均值为17.9℃,最高达7月,平均值为25.4℃,极端最高达68.8℃(1974年);最冷为1月,平均值为-10.5℃,极端最低值-37℃(1955年)。
  各种不同深度的地温为:平均5厘米8.9℃,10厘米8.8℃,15厘米8.5℃,20厘米8.9℃,40厘米8.7℃,80厘米9.1℃,160厘米9.5℃,320厘米9.5℃,各土壤层差值较小。各层地温与气温界的温度差值分别为3℃、2.9℃、2.6℃、3℃,2.8℃、3.2℃、3.6℃、3.6℃。
  2、冻土深度 川区历年最大深度143厘米(1977年)。一般每年冻土期为148天,封冻期107天,10厘米深冻结期11月20日,解冻期3月7日。山区封冻期在9月下旬,时段达240天左右。最大冻土深度204厘米(1970年)。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山丹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叙了甘肃省山丹县大事记、自然地理、建置、经济管理、农林牧水、工业交通邮电、商业、财政税务金融、城乡建设、政权、政法、党派群团、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艺文、民族宗教人口、民俗方言、人物、山丹军马场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