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008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4.24
页数: 6
页码: 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的历史发展情况。
关键词: 山丹县 历史 概况

内容

山丹县位于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中段,东靠永昌县,西邻民乐县,南以祁连山与青海省为界,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接壤,东南过西大河水库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区毗邻,西北与张掖市碱滩乡相连。位于东经100°41′—101°42′,北纬37°50′—39°03′,东西宽89公里,南北长136公里,总面积5402.43平方公里。
  境内祁连山耸立于南,大黄山雄踞于东,龙首山屏障于北,丘峦起伏,沟壑纵横。除山区外,县境南部东部为冲洪积平原,中部为槽形地带的冲积平原,瞭高山区为褶皱低山丘陵,东北龙首山南麓为波状地丘陵,北部红寺湖地区为封闭型沟谷平原,全境自东南而西北缓斜坡降。
  全县土地总面积810.36万亩,山丹军马场使用250.06万亩,县辖560.3万亩。县辖地中可耕地85.7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5.3%,其中水地30.24万亩,旱地近56万亩;草地365.8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5.29%,有利于发展农牧业生产。
  气候干旱,主要产粮的平川区年降水量仅150—230毫米,年蒸发量为2246毫米。1953年至1982年的30年中,干旱成灾的就有10年,其余均为少雨年份。且季节分布不均,春夏多旱。气温时空变异较大。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干旱、早晚霜冻、干热风、暴雨和大风。地质构造处于走廊地震带,地震频繁,破坏较重。
  山丹县历史悠久,建县较早。近年考古发现的四坝滩与龙首山口草场洼遗址,出土彩陶及玉石器物,证实新石器时代县境内已有先民劳动生产,繁衍生息。秦时为月氏地,汉初属匈奴。武帝刘彻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击败匈奴,于元鼎六年(前111年)在今县境置删丹、日勒二县,为张掖郡所辖。东汉末分张掖郡地置西郡,治日勒,领删丹、日勒两县。十六国时期,先后为前凉、前秦、后凉、北凉割据。南北朝时,北魏、西魏、北周相继占有。隋初置删丹县,辖今县境及民乐大部地区。“安史之乱”后沦于吐蕃。五代及宋初为回鹘占据。北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入西夏版图,于县境置甘肃军。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蒙古灭西夏后,县境为蒙古亲王阿只吉封地,后置山丹州。明初改山丹卫,生产有较大发展,居民村屯,列障烽燧,遍布全县各地。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山丹县,属甘州府。清同治年间,清政府镇压回民反清斗争,县境内兵祸连结达10年之久,死伤无算,村落为墟。民国时期,骑五军一百师韩起功部割据10年,赋徭兵役,繁苛无常。至民国30年(1941年),始由国民政府部队接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属武威专区。1955年后属张掖专区。
  山丹县现辖1镇(城关镇)、10乡(清泉、东乐、红寺湖、位奇、陈户、老军、李桥、花寨子、霍城、大马营),共4.0887万户,17.949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992万人,包括汉、回、藏、满、蒙、苗、壮、土、土家、裕固等民族成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年来,山丹县经济发展较快,1988年工业总产值2697万元(不含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是1949年22.98万元的117.2倍;农业总产值5221万元,是1949年484.08万元的10.8倍。
  民国时期,因水利失修,农业技术落后,1949年粮食产量仅985.93万公斤。50年代初,土地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开始改良品种,使用农药,改进农具,至1956年粮食产量达3892.14万公斤。1958年,搞人民公社化、“大跃进”、大炼钢铁,“五风”(浮夸风、共产风、平调风、强迫命令风、瞎指挥风)泛滥,土地、房屋、牲畜、农具随意调拨,大批劳力外调,加之自然灾害,农业遭到严重破坏,饥馑持续3年之久。1962年,贯彻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农业逐步恢复。“文化大革命”后期,全县干部群众,坚持兴修水利,平整农田,农业仍有发展。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以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县人民政府调整大农业、粮油种植和农副业结构,开展大面积小麦丰产方试验,大马营、霍城、花寨子、李桥等乡沿山地区推广优良小麦品种“高原338”和甘兰型油菜,全县普遍使用化肥,促进农业丰收。自1980至1988年粮食产量超过5000万公斤的有7年,1988年为6624.9万公斤。油料从1978年的93万公斤增至1988年1430.7万公斤。除自足外,1988年调出粮食1013.5万公斤,油品182.6万公斤。
  山丹是缺水县,产流区主要为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和水源涵养林地大黄山区,主要河流有马营河、霍城河、寺沟河以及山丹河等,全县年平均自产自用水资源1.24亿立方米。欲求农业发展,必先着手于水利建设。民国时期,全县有渠13道,灌田11万亩。但渠道残损,渗漏严重。无蓄水设施,冬季河水漫流,夏秋雨洪泛滥,而青苗期严重缺水,往往有“守干沟”者。因此,全县各村每年歇茬地占水地面积的25—3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始终如一地坚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至1988年,国家共投资4793.9万元,群众自筹资金693.65万元,投工4176万个工日,兴建水库6座,塘坝10座,整治干、支渠100条,全长699.44公里,衬砌594.4公里,修建斗、农渠3752条,总长2244公里。1979年竣工的李桥水库,效益尤为显著。全县有效灌溉面积30.24万亩,占现有耕地的51%,保灌面积21.65万亩,较之民国时期扩大1倍。由于特定的水文地质条件,地面水和地下水互相转化,多次重复利用,地下水可开采量0.46亿立方米。目前人工开采量达0.39亿立方米,新河盆地已超采,地下水已见下降趋势。
  全县自然植被由于干旱、大量开荒和过度采樵,呈现退化趋势,日渐缩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视自然林区抚育更新,防虫治病,并营造农田林网。1982年后,稳定林权,推行承包责任制,人工林至1988年增至4.42万多亩,加上天然林75.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9.8%。
  山丹气候凉爽,草原广阔,宜畜牧。秦代之前,月氏、匈奴诸族赖以生息。西汉以后,则农事牧业并兴。但因民族纷争,战乱割据,牲畜多被驱掠,难以发展。1949年,全县养马2003匹,牛1.431万头,羊5.9909万只,猪3018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视发展牧业。1955年,全县有大家畜3.7826万头(匹),羊15.1308万只,猪7622口。1958年之后,限制私人养畜,加上自然灾害,畜牧业生产萎缩。1978年始,重视“农牧并举”,鼓励农牧民发展畜牧,并因地制宜,以红寺湖为牧业乡,老军为半农半牧乡,位奇乡新开等23个村为半农半牧村。开放牲畜和皮毛肉品交易市场,支持养殖专业户、重点户,促进畜牧业的发展。至1988年,全县牲畜总数为29.4709万头(匹、只),畜牧业产值950.47万元。羊发展较快,达22.765万只,为1949年的3.8倍。由于农业机械与交通工具的现代化,马匹发展有所控制,1988年为8358匹。黄牛、骆驼数量减少,1988年分别为8127头和487峰,为1949年的56.8%和55.5%。草原建设与牲畜繁殖不能同步发展,载畜量已呈饱和。为此,近期内考虑品种更新、养殖目标转向与长远综合规划,自是畜牧业改革的重要途径。
  以山丹县辖区为主的大马营草滩,历代均于此孳养官马,以供军需。养马数量之多寡,基本与国力之隆替相一致。汉唐而后,以明清两代规模较大,清代嘉庆六年(1801年),大草滩马场孳生马达1.8万匹。清末民初,因战乱而衰败,时兴时废。民国29年(1940年),国民政府于大马营重建马场,至1949年,有马9763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军马场由单一军马生产转向“以牧为主,农牧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1988年,存栏牲畜马7743匹,牛2.0682万头,羊3.9499万只,当年生产粮食、油料4112万公斤。工农业总产值5000余万元,已成为牧农工商合一的军事企业。40年来,向国家提供商品粮油3亿多公斤,军、民用骡马11万多匹,对邻近诸县的经济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山丹县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有发展工业的优势。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除培黎学校供学生实习的一些小型厂矿外,无现代工业可言。采煤、陶瓷虽略具规模,均系手工生产。
  1954年,西安煤矿基本建设局在平坡筹建山丹煤矿,1958年投产,年产量30万吨左右。1957年5月,山丹电厂竣工发电,最高年发电量2216.8万度(1960年),是为山丹现代工业之始。1958年“大跃进”期间,大办工业,一时采煤、冶炼、修理、加工诸业同时并举。因论证不足,设计不周,施工草率,不久大多关停并转,但为以后山丹工业的发展铺垫了基础。
  1970年起,山丹工业逐步恢复,水泥、炼铁、焦化、耐火等厂先后生产,又开办炭黑、磷肥、粉丝、榨油诸厂。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企业管理开始改革,实行经营承包和风险抵押承包,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职工有了责任感,为企业增添了活力。1988年末,全县国营工业省属的有山丹焦化厂、山丹煤矿,地区所属的有山丹化工厂、山丹水泥厂、东水泉煤矿,县属的主要有羊虎沟煤矿、石湾子煤矿、陶瓷厂、农修厂、龙首化工厂、玻璃厂、炭黑厂、印刷厂等。是年底县属12个工业企业产值达1741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7917.8万元的21.9%,实现利润247.6万元。
  工业产品中,县榨油厂精炼植物油,粉丝厂生产的“山丹粉丝”被评为省优产品,陶瓷厂镀铜奔马获省级“百花奖”,龙首化工厂磺化酚腐植酸铬(PSC)填补西北地区油田深井所需泥浆处理剂的空白。地区所属山丹化工厂生产的硫化碱,远销亚非14个国家和地区。
  山丹县矿产资源丰富,农副产品为工业提供丰富原料,且有30多年办小型工业的经验,但资金短缺,技术设备落后,深加工不足,产品单一,企业应变能力差,从生产、销售全过程看,经济效益低,潜力有待挖掘。
  1978年农村体制改革,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建材、建筑、运输、修理、食品、粮油加工诸业,竞相兴办。至1988年底,全县共有乡镇企业804家,从业1.23万人,产值4291万元。向青海、新疆等地劳务输出,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力就业问题,1978—1988年的10年间,芦堡、静安两村仅此项收入达1000多万元。
  山丹居民由单一的从事农业、小手工业向多种职业转化始于50年代。1949年,全县行政、金融、文教、卫生各系统职工仅332人,1952年为653人,1988年达5764人,其中大部分从事现代工业、交通、采矿、电力诸业。职工月工资由1952年人均28.46元增加到1988年129元。1978年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民重视商品经济,由世代务农转向多种经营。1988年,农村有2070户、4314人兼营工商运输、建筑采矿、饮食服务诸业。是年,农民人均收入为456元,为1978年的4倍。当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7044万元,家用电器及高档商品畅销不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市场繁荣、民康物阜的气象。
  山丹县教育文化、卫生科技基础差,起点低。民国时期仅有初中1所,学生不足百人,完小7所,每校一、二百人不等。1944年,中国“工合”在县城办培黎工艺学校,由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任校长,对县内教育、工业颇有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发展教育,经过恢复、发展、“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几番曲折,80年代稳步发展。1988年,县属完全中学3所,初级中学2所,八年制学校13所,职业中学2所,完全小学95所,村学30所,全县已普及小学教育。是年,全县在校学生2.36万人,其中高初中学生8757人。由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倡议,省人民政府创办甘肃省山丹培黎农林牧学校,于1987年招生。80年代后期,成人大中专教育形式多样,便于职工在职或离职进修。
  1980年后,山丹县医药卫生事业根本改观,县医院门诊楼、住院部楼、中医医院综合楼、防保综合楼相继建成。通过世界银行贷款,增加医疗设备如B超、脑电图、胃镜、膀胱镜及床边监护仪等,医疗质量明显提高。1988年,全县有卫生机构27所,病床381张,卫生技术人员481人。1983至1988年,用培训费26万元,使165名在职人员接受业务培训。1978年后,城乡私人经营药店诊所者颇多,1988年达72家。民国时期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天花、白喉,50年代基本消灭。地方病如布病、地甲病、氟病等,80年代已有效控制。
  1982年后,全县科学技术活动正常化。至1988年,先后成立专业学会16个,专业协会6个,乡科普协会10个,西瓜、农学、果树研究会3个,推动了科技活动的发展。13万亩小麦丰产示范、甘兰型油菜大面积丰产栽培、《山丹县农业区划》、陶瓷镀铜奔马等分别获国家、省和地区科技进步奖。
  县有文化馆、电影院、广播站、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工人俱乐部等。各乡设文化站,霍城、东乐、芦堡、花寨各建有固定座位的影剧院。1982年,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捐赠中国古代文物3800余件,建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1984年,为纪念原培黎学校英籍教导主任何克,新建山丹培黎图书馆。全县体育活动由体委组织,历年参加地区以上运动会,女排获两次冠军,男排获一次亚军,田径、柔道、摔跤等,破地区纪录11项。
  纵观山丹历史,两千多年来有近一半岁月为五凉、吐蕃、回鹘、西夏贵族或汉族地主武装割据,经济屡遭破坏。闭塞导致落后,人才多被埋没。见于史志者,明时有兴修水利、率部守边的威远将军武振,蹑足行伍而殚力就学,终于成一代儒宗的周蕙,谙熟韬略,御敌靖边的兵部尚书王允中,秉法凛然,不阿权贵的蓟北参政道王建侯。清代有屡涉行阵、保卫南疆的两粤总兵谢治,擅长书法丹青的周家志、周家惠兄弟,专务岐黄,精于妇科、伤寒的名医何俊章。民国初年有弃官归乡,致力家乡教育水利的驻京众议员张全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年来,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空前发展,造就了大批人才,迄今已有多人崭露头角,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做出卓有成效的贡献。
  民国时期,山丹是甘肃省的一个五等小县,生产萎缩,财用匮乏,文化落后,全县仅5万多人,难求温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勤劳俭朴、勇于创新的山丹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但这仅仅是开始。明天的山丹,将会更加富庶兴旺,文明发达,这是历史之必然。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山丹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叙了甘肃省山丹县大事记、自然地理、建置、经济管理、农林牧水、工业交通邮电、商业、财政税务金融、城乡建设、政权、政法、党派群团、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艺文、民族宗教人口、民俗方言、人物、山丹军马场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