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新公路北大河大桥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唯一号: 292235020220000602
作品名称: 甘新公路北大河大桥
文件路径: 2922/01/object/PDF/291010020220000022/001
起始页: 0142.tif
分类: 建筑
分类号: K928.642.3
主题词: 历史地理;酒泉

作品简介

甘新公路北大河大桥,位于酒泉公路段北侧,在原甘新公路737公里加326米处,全长207.1米, 提起甘新公路,有人或许把民国时期的“甘新公路”和晚清时期的“甘新驿道”相提并论。左宗棠收复肃州时,陕甘大道已经开通。从甘州到肃州的道路,在肃州境内仍行北路,这一信息,在清末《肃州新志》中有所反映。湘军光复肃州以后,甘州以西新辟的“甘新驿道”始通,这时候的城东驿道从高台经元山子西跨马营河到清水,再经三坝滩、上河清、营尔堡、总寨堡、茅菴庙、大营门进肃州南门。路宽约5米,无桥涵设施。出了北门折西则过讨赖河、经嘉峪关出关。 民国十六年(1927 ),甘肃省政府倡修汽车路,要求沿路各县发动民工整修过原有“驿道”。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7年下半年,国民政府在武威成立了 “甘新公路督办公署”,紧急动员两万军民对“甘肃汽车路”进行抢修护路。一期工程重点恢复玉门镇至安西的路段,二期(1938年4月至次年11月)桥涵工程中,重点修建北大河大桥。新修的北大河大桥,系单车道木架桥,共五十孔,每孔两端由六根直径接近60厘米的红松木桩作桥柱,上面各横置一根同样粗细的木梁,再在木梁上纵向铺设十数根檩条,檩条上横向铺设木板为桥面。孔与孔之间的联接,则由两侧铺设人行道及设置桥栏三根纵向檩条扭结。改革开放初,有人在北大河中挖桥桩,露出河床的桩头只有尺把高,挖出来却在2.8米左右,每根桥桩都是上好的红松。从底部看,制作了 0.4米长的锥形头,锥形头上又戴有四翅形锥形铁帽。如此看来,若和1956年拆桥时截去的桥桩长度加在一起,每根桥桩都在5米上下。这样高的木桩,当时的建桥工人又是怎样砸下去2米多的?尽管桩基下得如此深,河水却是无情的。延至1945年,公路管理部门又对有险情桩基进行加固,于是出现了 11尊耐火砖桥台, 那就是当时为保护出险桥桩而挖深围砌上来的。 解放后,随着过往车辆的增加,单行道大桥两头时常出现堵车的境况。1955年夏,省交通厅决定重修北大河桥。新桥址选在木桥上游100米处,由省交通厅工程总队设计施工,工期5个月。新桥全长207.1米,共17孔,第1孔和第17孔跨径为3.85米,其余各孔跨径均为13.3米。桥墩为钢筋混凝土双柱支撑式,桥面为钢筋混凝土悬臂梁式。桥面净宽6.95米,两侧人行道各宽0.95米,桥高4.3米。1955年9月30日竣工,实际完成投资62.72万元,节约预算资金7.82万元。这座桥已使用了六十年,至今仍坚固如常。前些年,甘新公路改道,通过此桥的车流量锐减,但它是通向果园、新城的必经孔道。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以挖掘地名文化渊源、记述地名演变脉络为重点,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兼顾,在纵向追述地名内涵的基础上,外延用“延伸阅读”横向陈述,再加上370余幅新老照片映衬,既反映出历史厚重感,又能凸显当今城乡居民享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生态环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