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营寨门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唯一号: 292235020220000559
作品名称: 晚清营寨门
文件路径: 2922/01/object/PDF/291010020220000022/001
起始页: 0083.ti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928.642.3
主题词: 历史地理;酒泉

作品简介

晚清营寨门名 营门,旧称“大营门”,因湘军在“甘新大道”北侧崖头上面南开的“大营门”而得名。这座营门两侧有比门洞高数米的土阙,阙上似乎建过哨所,而土坯砌就的门洞形制与鼓楼基座中的门洞相若,俗称“圆大门”。湘军大营地处肃州城东南高阜上,西、北两处低洼地带分别为“南清水河”河谷和“放驿湖”。左宗棠于同治十一年八月奉命亲临肃州督战时,为了靠前指挥,将湘军大营西移到濒临河、湖又地势高燥的黄草沟。此时马文录占据肃州城已达七年半时间,清军四路大军强攻也已一年,湘军又历时十一个月才收复肃州。双方攻、守之艰苦,伤亡之惨重,在清末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建于今酒泉电机厂办公区东侧的土围子——江南义园,就是左宗棠为寄放湘军阵亡、病故将士灵柩而修筑的。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以挖掘地名文化渊源、记述地名演变脉络为重点,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兼顾,在纵向追述地名内涵的基础上,外延用“延伸阅读”横向陈述,再加上370余幅新老照片映衬,既反映出历史厚重感,又能凸显当今城乡居民享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生态环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