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边墙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唯一号: 292235020220000547
作品名称: 明代边墙
文件路径: 2922/01/object/PDF/291010020220000022/001
起始页: 0064.ti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928.642.3
主题词: 历史地理;酒泉

作品简介

明代肃州卫境内的长城,旧曰“边墙”,总长331里(其中“土边”329里,“紮垡边”2里),另有“边壕”12道。肃镇所属的嘉峪关营、新城营、两山口营、下古城营共守边墙140里、边壕28里。其中嘉峪关营守车防守四长城四道,共长50里(长城第一墩至野麻湾墩35里;嘉峪关角墩至断山口墩15里),新城营守军防守北长城30里,两山口营守军防守北长城30里,下古城营守军防守北长城30里、北边壕28里(闇门至界牌墩)。剩余的边墙和边壕则由镇夷所所属的双井、盐池、镇夷、沙碗、胭脂五营守军防守。今肃州区境内的明长城遗址长26公里,但它不是同一时期夯筑的。从原怀茂乡与嘉峪关市交界处起,向东经边湾滩、茂西沟、两山口、明沙窝到夹边沟水库止,总长20.5公里,是明弘治年间(1488—1505)夯筑的。讨赖河东的闇门到界牌墩的28里边壕,是隆庆六年(1572)挖掘完工的。而夹边沟水库经下古城北到讨赖河西河沿墩的长城,总长5.5公里,是万历二年(1574)才夯筑完成的。今肃州境内的边墙与嘉峪关市境内的边墙相若,均为高13尺、宽6尺,大多属黏土夯筑,故曰“土边”,不宜用黏土夯筑的特殊地段,则用抗潮、耐风化的紮堡垒砌,故曰“紮垡边”。从讨赖河东岸的闇门东至今高台县罗城乡天城村的黑河边,长城防线几乎全经碱滩,碱土不宜筑墙,则以“壕”代“墙”,开挖面宽2丈、底宽1丈,深至见水的壕沟,取出的土则在边壕南北两侧作堰,既加深了边壕的深度,又能防止滚滩水冲毁边壕,体现了明代肃州军民修筑边墙、开挖边壕的集体智慧。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以挖掘地名文化渊源、记述地名演变脉络为重点,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兼顾,在纵向追述地名内涵的基础上,外延用“延伸阅读”横向陈述,再加上370余幅新老照片映衬,既反映出历史厚重感,又能凸显当今城乡居民享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生态环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