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烽燧遗迹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酒泉市志》
唯一号: 292235020220000054
作品名称: 明、清烽燧遗迹
文件路径: 2922/01/object/PDF/291010020220000001/001
起始页: 1064.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878
主题词: 文化遗址-考古-中国

作品简介

明、清烽燧遗迹 酒泉市境内原有明、清烽燧317座,分5路拱卫着昔日酒泉西塞重镇。这些烽燧因年久倾倒,或被人为拆除,较完整者仅存43座。主要有:北闸沟墩,位于城北果园乡北闸沟村,墩高14米,为酒泉5路烽火之首墩。墩南有堡,南北24丈,东西21丈,名为王参将堡,俗称镇远堡。北闸沟墩得到各路烽火信息之后,便向县城角墩发出信号,由肃州卫指挥使发布军事行动。该墩是收集肃州诸路烽火信息的总枢纽。墩、堡于1958年拆除,残迹尚存。鸳鸯烽燧,位于城东北37公里讨赖河下游鸳鸯池水库东岸高阜上,是明代由金塔、天仓至肃州长途烽火线路的中继烽火。嘉靖二十六年(1547)参将刘勋添筑,高11米,底径13米,有墩院,面积达700平方米,土墙已残破,墩体尚完整。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梧桐墩,位于城北怀茂乡西北部的沙山上,墩高7米,四面用土坯砌成,为明代肃州与金塔的分界墩,东南与沙岗墩等为一路烽火,墩体较完整。将台墩,位于清水镇北17公里的沙漠中,共有土墩9座,较大的3座,高6米,底径8米〜10米,西北有土堡残迹1座,为戍兵驻地。

知识出处

酒泉市志

《酒泉市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

全书采用了篇、章、节的体例,分为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和正文四十五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事业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录了酒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变迁和时代变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