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堡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唯一号: 292234020220000169
专题名称: 嘉峪关堡
文件路径: 2922/01/object/PDF/291010020220000002/001
起始页: 0194.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嘉峪关堡在县城西54里,关城是洪武五年(1372年),征虏将军宋国公冯胜所筑。初筑仅一土城,方形,周围222丈,高1丈8尺,阔厚丈余,开东西2门,城在高石岗上。弘治七年(1494年),因吐鲁番回鹘崛起,又重修嘉峪关,在城西增筑重关,并筑外圈罗城等,内城东西二门,各有瓮城,均转折向南开门,外包青砖。关城东西正门,各有3层城楼,巍峨高耸,关城内有嘉峪关公馆。明正德六年(1512年),副使李端澄又建嘉峪关分司,有仓场及嘉峪关游击署。外城长方,南北相距不足2丈,可通车马,唯东面较宽阔,周围400余丈,出关大道由外城东北门穿入广场,沿南城墙绕出重关西行。广场北侧有庙宇数座,道南有居民七八十家。内城东门外有关帝庙、文昌阁、戏台;西门外有砖砌重关,上有楼,门额为“嘉峪关”。外罗城墙有3门,一在城西,即砖砌重关,雄伟坚厚,工艺严格。一在东南,戏台东侧,外临草湖,有爵石坡道。一在东北,为木架方门,上有“帷屏西极”,门楼为庙,门外坡槽可下石岗,向东通往县城。明正德元年(1506年),甘肃兵备李端澄驻肃州,便督促校尉王镇,督工修建嘉峪关东西二楼各3层,高3丈9尺,又筑关城角墩共6座,敌台2座,以及悬阎等共1()数座。城内外又建官厅、夷厂、仓库及玄帝庙等建筑。民国十九年(1903年)起,又筑石关儿边墙15里,外壕南至卯来泉。城南边墙至文殊山下,北边墙起自外城东北隅大角墩,东北直通野麻湾,与新城边墙连接。又从关城北另一道边墙与石关峡连接。各边墙每四五里加筑烽台一座。嘉庆十九年(1814年),巡抚陈卿到嘉峪关,又设守备,驻官兵把守。关城东1里,原有木牌坊,上题“嘉峪东关”。民国时已毁(俗称牌坊梁)。关城西有石碑,上书“天下雄关”四个大字,落款为“嘉庆十四年肃州兵备李延臣立”。关城西北5里,有一巨大木牌坊,上题“肃州嘉峪西关”。清同治四年(1869年)四月,回军攻破嘉峪关,后被官军收复。同治十二年(1873年),左宗棠平定肃州后,亲临关城巡视,曾书“天下第一雄关”六个大字,悬于关上。民国初期,肃州镇标周炳南驻扎关上。民国十八年(1929年)后,关城无兵驻守,寺庙、市集日渐衰落,文物古迹多有损失。民国二十二年(1943年),蒋介石视察河西,登临观瞻后,曾亲笔题写“嘉峪关”三字。

知识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民国酒泉县志》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民国时期酒泉(肃州)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将帮助人们认识、了解这一时期酒泉的自然地理、民族宗教、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