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唯一号: 292234020220000129
专题名称: 春节
文件路径: 2922/01/object/PDF/291010020220000002/001
起始页: 0171.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春节 酒泉在春节前半月(腊月下旬)就已开始春节的准备工作。首先是家家户户做一次大扫除,名曰“扫房”,然后是陆续购买肉食蔬菜等过年用品,农家多杀猪宰羊、烧馍馍、捞油食(包括敬神用的供品)忙个不停。腊月二十三祭灶,三十日贴对联,晚上,各家香火明烛,迎回灶神,敬奉家神,在此之前,首先要“清宅子”。 (甲)除夕“清宅子”。“清宅子”的做法是:由一男子事先从野外选择一个小碗大的圆石头,持回家来,名曰“请醋碳神”。然后将石头洗净,放在灶火中烧得通红,入夜,取出放置于一把马勺之中,上面浇上半碗上好的黑醋,勺里立刻咝咝作响,并放射出大量石炭酸的气体,家中须有二至三人同时行动,一人手持火把在前引路,开房门进各房,掌勺人紧跟在后,在每个房中搜罗四角转一圈,使满室散满碳酸烟气,出门时须在门槛上倒一点醋,第三人手提灯笼,紧跟掌勺人之后,出一个门,就关住一个门。三人一行,快步而走,如搜捕之势,其实是怕石头冷得快,不冒烟,最后送出大门,将石头送还原来的地方。这个做法,名曰“打醋炭”。它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驱除藏在家中的妖邪;二是劝走闲逛的外神,安顿家神,不出工伤事故,全年大吉大利。另外,年节有许多禁忌。诸如:不得修房盖屋,禁忌修造动土,男子不宣上地干活,女子禁忌穿针引线,勿做针工。女子五天内不得出院门,忌吵嘴骂架、痛哭流涕。除夕之夜,全家人灯烛辉煌,不得早眠,名曰“熬寿”。据说是为了长寿,全家须等初五日“出行”后始能探亲,市民开门营业,农民上地做活,行旅之人开始远征。春节不单是人要过年,老人们传说,家畜家禽也都规定有过年的礼俗和各种禁忌,俗有七“人”八“谷”,动植物各占一天的说法,可谓家喻户晓童叟皆知。这一古传民俗,最早见于《北史·魏收传》引晋议郎董勋所做的《答问礼俗说》文中有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日”,嗣后又有“七人八谷,九瓜果,十蔬菜”的民间流传。按此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俗称“人七日”,这个习俗,至今仍在流传。是故,初一日喂鸡,初二日要优待狗,用白面馍和粗面馍各一个给狗吃,看狗先吃哪一个?如果狗先吃白面馍,预示这一年粮食将会丰收,粮食要跌价;若先吃了粗面馍,则预示粮食歉收,斗价要上涨,显示谷物珍贵(民国以前,粮食交易用斗盘量,不称斤,故称斗价)。初三至初六,猪、羊、牛、马,依次类推,这天不能打骂家畜。初七日是“人日”,可以改善生活,妇女忌做针线活。初八是五谷的节日,也要忌做针工,如果违禁,五谷将受虫蛀,颗粒上开窟窿。初九是瓜果的节日,初十是蔬菜的节日,亦各有讲究。 正月初五出行后,各村即筹办文艺活动,为使春节热闹红火,人们照例举办社火会,组织扭秧歌、舞龙灯、踩高跷、耍狮子、跑旱船等各种文艺活动。旧时过春节,是从古代奉祀天地神灵之习俗演化而来,所以,扭秧歌、跳社火都是为了敬神。酒泉各地村社,都有该地社火会、灯光会等群众团体,办社火都集中在各沟神庙上。尤以“地蹦秧歌”最为普遍,是酒泉传统的地方文化。秧歌曲中有: “叠一来避瘟疫,二来活地脉”之句,又云“古代衣盔现时歌,化化装装扭秧歌,风雨雷电掌正气,四大金刚降妖魔”。其中就包含奉祀天神,保佑平安,希望免除灾疾,人人健康无恙的意思。这与后来的春节活动无论在形式上和内容意义上都有所区别。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歌咏盛世、祈求太平,活跃人民文化生活。村村社社锣鼓喧天,彩旗飘舞,社社队队相互拜年,互报吉庆,走村入户,庆丰收,报平安,的确欢乐。尤以正月十五,各村社朝会总庙,集中表演各种节目。白天唱戏,晚上还有九曲黄河灯会,摆成大面迷宫形式,供人观灯玩赏。过了正月十五日,才算真正过完年,农工商各执其事,开始生产各经营活动。

知识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民国酒泉县志》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民国时期酒泉(肃州)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将帮助人们认识、了解这一时期酒泉的自然地理、民族宗教、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