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与上山下乡

知识类型: 事件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酒泉市志》
唯一号: 292232020220000024
事件名称: 文化大革命与上山下乡
文件路径: 2922/01/object/PDF/291010020220000001/001
起始页: 0730.pdf
事件类型: 政治事件

事件描述

1966年8月,各学校组织红卫兵,停止上课,走出学校进行社会大串联;许多文物古迹当成“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被砸;许多商店、学校、公社被改换为带有政治色彩的名称。1967年1月,各种群众组织纷纷成立,红卫兵和群众组织冲击党政机关,正常的工作秩序被打乱;进而纷起“夺权”,党政组织处于瘫痪状态;两派“造反”组织发生纷争,武斗不断升级,混乱局面日益加重;驻酒部队奉命介入地方参加文化大革命。1967年3月,以军方为主、由领导干部、群众代表参加的“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成立,负责组织全县生产和日常工作。1967年7月,两派群众组织建立武斗班子,流血事件不断发生;9月,省军区发布《关于禁止挑动农民进城武斗的命令》,酒泉军分区、酒泉县人民武装部与当地驻军紧密配合,采取有效措施,酒泉县农民基本没有进城参加武斗。1967年10月至1968年1月,全县共发生武斗事件15次。1967年12月,公检法机关实行军事管制,1973年解除。1968年3月23日,酒泉专区革命委员会、酒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4月8日召开成立大会,群众组织大联合。停止武斗,逐步恢复了正常的工作、生产、生活秩序。1968年5月,开展“清理阶级队伍”,全县322名干部受到批判斗争;各学校复课,军宣队进驻学校;8月,向城市14所中小学派出工宣队,农村中小学派出贫下中农代表管理学校。1969年1月,军宣队进驻农村社队,开展“斗、批、改”工作;3月,全县整党开始,10月结束,重建党委22个、基层支部225个。1970年3月,全县开展打击现行反革命分子、反对贪污盗窃、反对铺张浪费、反对投机倒把的“一打三反”运动;4月,省革委会抽调干部和大学生组成农宣队到酒泉县农村开展工作。1971年7月,中共酒泉县委恢复。1974年1月,县委组织部、宣传部等工作机构陆续恢复;1974年9月,县委领导成员中的军队代表全部撤出,换为地方干部。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县委及时组织集会庆祝,并开展“揭、批、查”运动,查清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有牵连的人和事。1968年11月,在丁家坝园艺场建立“五•七”干校,县级机关干部500多人到干校参加劳动,接受锻炼,1969年春季迁营尔农场,1972年3月停办。1968年11月至1969年7月,安置上海、兰州等地上山下乡知识青年2300多人、本县城镇知识青年1055人到农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安置酒泉县城镇居民2282户、9127人到农村安家落户。

知识出处

酒泉市志

《酒泉市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

全书采用了篇、章、节的体例,分为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和正文四十五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事业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录了酒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变迁和时代变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