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义堂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三辑》
唯一号: 292231020220000606
机构名称: 三义堂
文件路径: 2922/01/object/PDF/291010020220000016/001
起始页: 0159.pdf
行业类型: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后置机构: “兴盛西”货栈
起始时间: 清朝
结束时间: 1958

机构描述

“三义堂”是山西人的买卖,前清时期就已设立。民国时期的三位大掌柜一位姓王(名字尚未查到),是山西忻州城关人;一位姓关,叫关荣年,是忻州紫岩村人;还有一位姓张,叫张鼎成,是忻州曹家庄人。他们效法古人,义结金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三义堂”生意很大,主要经营百货和皮毛生意,分号一直延伸到甘肃的酒泉和敦煌,货物最远能销售到迪化(乌鲁木齐)。那时交通极为不便,整条线全靠骆驼队运输。“三义堂”从天津及东南各地采购来的货物,用驼队载往酒泉和敦煌分号,然后批发给地方商贩;返回时再将分号收来的山货皮毛运回包头,之后再转卖往天津及东南地区。 酒泉“三义堂”分号的掌柜名叫王星记,是包头“三义堂”王大掌柜的儿子,戴着一副玳瑁边的眼镜,穿着一身笔挺的中山服,兜里插着支关勒铭大金笔,完全一副海派打扮,与其他山西掌柜们截然不同。酒泉分号柜上还有十几位二掌柜、三掌柜和十多个学生,他们大多数都是山西人。其中也有几位本地人,如王明德、巨庆云、杨荣,他们几位都是本地有财势的人。王明德是酒泉商会的会长,还参加过国民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巨庆云家是当地有名的大财主,他妻子陆仲英是大字号“万盛永”陆大掌柜的女儿。陆大掌柜陆恒是山西孝义人,他的买卖与“三义堂”也不相上下。陆仲英很有人缘,山西人结婚都请她做伴娘。她有文化,是职业妇女,解放后一直在工商联当干部,还是酒泉市第二、第三届政协委员。还有杨荣,他家财势也很大,是酒泉最大的骆驼户。“三义堂”拉他们入伙,自有一番用意。 酒泉“三义堂”坐落在城北门外边,当地人习惯叫北台。五十年代初,城墙和城门都完好无损,城壕里水还有丈把深。出城后两边店铺林立,皮车户和钉马掌打铁的较多,也有一些骆驼户。“三义堂”便在城郊边上,离仙姑庙不远,中间隔着一条大路,通汽车后改为汽路,经嘉峪关、玉门,直达新疆。 包头“三义堂”负责西路生意的大掌柜是关荣年,每隔一两年他都要到西路分号来巡视一遍。酒泉是个大分号,因此关掌柜来甘肃时多在酒泉“三义堂”住。后来就在酒泉娶了一房小老婆,在城内买了一套房子,一住就是几个月。那时候交通极为不便,从包头到酒泉骑骆驼要走一个多月,“三义堂”的大掌柜隔一两年能来巡视一趟,就很难得了。 “三义堂”制定和执行的许多规章制度现在看起来都是十分科学的。就拿工资一项来说吧,它规定总号和各分号人员都不开月资,只以个人职务定等级,年终分红。平常用钱都是在柜上支,年终分红时扣除。这个等级是按照个人资历、工作能力和贡献大小逐年增加的。高级职员和低级职员的工资悬殊很大,有一套严格的考核办法。郭元卿在40年代中期,已经顶到2分红利了,除了全家人一年的用度外,也能分到几百大洋。学生们只管吃用,不开工资,然而一旦熬出头,马上就可以定等级,按等级分红,与财东共享股份。厨师及杂务人员也是随用随支,年终算帐,干得好的,收入往往都很可观。“三义堂”的总体经济效益直接影响到个人收入。这就使得整个“三义堂”上上下下在利益上休戚与共,同舟共济,增加了责任感和凝聚力,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了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另外分号人员的工资都由总号下拨,分号的日常收入开支只向总号报帐,不管分配。分号人员的职务升迁、等级评定、工资发放、省亲例假等等都牢牢地掌握在总号手中,所以尽管远隔千里万里,也不存在失控问题。大家都在一盘棋上,都在按照规则走一盘棋,从而极大的保证了整个“三义堂”商务活动的正常运作。 “三义堂"在敦煌的分号也是大字号,当时在地方上也很吃得开,掌柜们自然都在绅士之列。 民国三十二年,包头“三义堂”大掌柜关荣年到酒泉“三义堂”分号坐庄理事,原酒泉分号大掌柜王星记调回包头任职。两年后,关荣年忽患重病,渐渐病骨支离,沉疴难起,溢然长逝。“三义堂”的大掌柜死了,无异倒了台柱子。那时因内地打仗,客货不畅,外蒙独立,失去了大片市场,包头“三义堂”和酒泉“三义堂"分号的生意都已不景气。1947年春,包头“三义堂”鉴于现状,认为远在酒泉和敦煌的分号已没必要从属“三义堂”。事实上因为战乱,包头的货长期发不过来,酒泉和敦煌的皮毛山货也运不过去,即使运过去也销不出去,早已没了生意来往。而酒泉和敦煌分号的开销及人员工资,还要包头“三义堂"来承担,"三义堂"还要这两个分号有什么用呢?另外,通货膨胀,国币严重贬值,全国经济大萧条,包头“三义堂”连年亏损,自顾不暇,所以就由王大掌柜的儿子王星记到酒泉来处理这件事。结果敦煌的分号关闭了,酒泉的分号改为“兴盛西”货栈,经营方式也由长途贩运批发改变为货物转运,经济上自负盈亏,不再依附“三义堂”。新成立的“兴盛西”在这段时间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兴盛时期。它使同行们刮目相看,占尽了风光。 “兴盛西” 一开始便积极地派人到新疆、宁夏、内蒙、陕西、兰州等各大商埠去联系业务,他们利用“三义堂"以往的信誉和影响,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商业网络,把重点放在新疆和兰州。他们实行的是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汽车、骆驼都用。转运兰州、陕西和新疆的货物靠汽车,走宁夏后套和内蒙的货物仍然靠骆驼。然而“兴盛西”这短暂的兴盛时期很快就结束了。首先是酒泉解放后建立了国营汽车运输公司,它四通八达,货物运输更为快捷方便,无论公私货主,都愿意把货物交由他们运输;另外“兴盛西”以往的客商,特别是官商和半官商资本家,差不多都有些历史问题,挨整的挨整,逃跑的逃跑,歇业的歇业,倒闭的倒闭,货源锐减,“兴盛西”货栈自然就走下波道了。他们没法与国营运输公司竞争,于是在声望上一落千丈,再不复有往日的影响和地位。而他们的大本营包头“三义堂”,比他们垮的还快,几个大掌柜都已相继故去,由于政治和历史条件等原因,后继无人,再加资金短缺、经营不善,早已是一派门庭冷落车马稀的光景了。“三义堂”只剩下名誉上的东家,暂由王大掌柜的儿子王星记掌管,王星记在包头应付不下去了,就到酒泉“兴盛西"来讨些光阴。终于风雨飘摇的“兴盛西”货栈在1954年夏天倒闭了。然而郭元卿还是念念不忘他的“兴盛西”,他还想东山再起。散了伙的一帮山西同仁们在此间年深日久,儿女成群,混到如此光景,也不愿回老家去,于是没过多时便又聚到了一起。另外几位本地掌柜子们,除了已故去的王明德外,巨庆云和杨荣都一力鼓动他再起旧业。那时工商联也做工作叫他们再干,工商联的原则是不让字号们散。经过一段时间酝酿考察,他们便决计在西关外国营运输公司汽车站旁边开处旅社,还以“兴盛西”命名,叫“兴盛西旅社”。“兴盛西旅社”是1955年夏天建成的,不久便开始营业,有三十多座客房,后边还有一大块空地,准备以后建停车场。果然他们的预见得到了印证,甫一开张,生意就很好,客房经常住得满满的,后院还停着不少驴马车辆。盼了整整一年的同仁们终于看到希望,他们的脸上出现了笑容,虽然营业收入多数用来还债,但每月每人可以支取一些生活费了。在包头的“三义堂"听到消息后,马上派王星记来收份子。说起包头“三义堂”来收份子,也在情理之中,1947年酒泉“三义堂”分号改为“兴盛西”时,所有不动产还是包头“三义堂”的,那时候就讲好转产后“兴盛西”按每年盈利比例要给包头“三义堂”交份子。虽然“兴盛西”货栈后来把房产抵了税,但这房产权还是“三义堂”的,当时“三义堂”鉴于那种形势,没来追究,现在人还在,号没改,“三义堂"来收份子钱,谁还能说不应该?王星记来住在“兴盛西旅社”,大家仍尊称他为王东家。这样过了几个月,中国商业史上的一次大革命就骤然来临,“公私合营”运动在1956年元月份席卷了整个中国。紧接着1958年又都改造为国营,成了大一统,私营商业在中国大陆上完全消失了。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三辑

《肃州文史第十三辑》

《肃州文史》,突出了亲历、亲见、亲闻的特征,或以史料性见长,或以趣味性取胜;或状写历史陈迹,发思古之幽情;或描摹风情民俗,究文化之渊源;或见景生情,赞山川之壮美;或睹物思人,话世事之沧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