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文化馆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酒泉市志》
唯一号: 292231020220000155
机构名称: 酒泉市文化馆
文件路径: 2922/01/object/PDF/291010020220000001/001
起始页: 0974.pdf
地址: 酒泉市
起始时间: 1926

机构描述

酒泉市文化馆 民国15年(1926),安肃道尹魏鸿发(字绍武,甘肃甘谷县人),在酒泉首创社会教育,以鼓楼为馆址,设立酒泉县通俗教育馆,下设图书部、历史文献部,置办图书、报刊供民众阅览,并创办了秦腔“正俗社”,在北水池沿子(今酒泉市二中)修建戏院演出。民国21年(1932),酒泉县通俗教育馆更名为酒泉县民众教育馆。馆址由鼓楼迁至共和街第一小学(今共和街小学)。民国25年(1936),民众教育馆正式迁入文庙(今和平电影院处),先后由吴振河、华恒玉、韩闻善、崔风姿、张裕民任馆长,工作人员3至7名。下设教导组、生计组、国术组;有阅览室、文物陈列室、民众乐园、民众学校、问字代笔处、茶园、讲演台等。同时还负责审查民间戏曲、杂技班社的演出节目。 1949年10月,酒泉县人民政府接管了民众教育馆,改称酒泉县人民教育馆,馆址重迁至鼓楼,下设文艺宣传、书报阅览两个组。1951年7月更名为酒泉县人民文化教育馆。1953年改称酒泉县文化馆,馆址先后由鼓楼迁至西大街(今鑫利商城处)、东大街(今五金公司东街门市部)。 “文化大革命”中文化馆并入阶级教育展览馆,称“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9年元月恢复了文化馆建制,配备干部10名,下设美术摄影、文艺辅导、总务3个组。 1985年,干部增加到15名,下设办公室、业务股、经营管理股。1987年12月在鼓楼西南角修建新馆,1989年12月开展活动。

知识出处

酒泉市志

《酒泉市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

全书采用了篇、章、节的体例,分为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和正文四十五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事业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录了酒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变迁和时代变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