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暠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四辑》
唯一号: 292230020220000922
人物姓名: 李暠
人物异名: 玄盛(李暠字)
文件路径: 2922/01/object/PDF/291010020220000007/001
起始页: 0057.pdf
性别:
时代: 西凉
国别: 中国
亲属: 李歆
非亲属: 宋徭

传略

李暠的家族,赫赫扬扬,历史悠久。从战国至秦汉到唐王朝,出过许多惊天动地的英雄。战国时期活捉过燕太子丹的李信,是他的第一位名声显赫的远祖,汉前将军李广是他的16世祖。大名鼎鼎、悲壮千古、历代史家纷争不休的李陵,是他的14世祖。李暠和李陵有一个共同的遭遇:未见过自己的父亲,是遗腹子。唐朝李渊、李世民,又是他的后代。唐王朝在修撰史书时,把他追谥为武昭王。李氏家族确是我国少有的几个历史悠久的显赫家族之一。这似为李暠增添了高贵的光辉。但是李暠在他苦斗的一生中,却没有沾过他的家族的光辉。他的发迹,除自己努力,也是东晋偏安、胡人作乱于河西地区的特殊历史条件所造成的。李暠从少年时代就十分刻苦好学,史书说他“通涉经史,尤善文仪”,且性格沉毅宽和,天资聪颖过人,相貌英挺俊美。他长大成人以后,勤奋习练武艺,诵读孙吴兵法。由于他超人的天资和性格,兼之通谙文韬武略,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生死与共的忠实朋友,就为他后来建立西凉政权、实现远大的政治抱负准备了条件。李暠在敦煌城南门外临河的地方建造了一座象征权力的华丽大堂,起名“靖恭堂”,“以议朝政,阅武事”。靖恭堂的墙壁上画着自古以来的圣明帝王、忠臣、孝子、烈士、贞女的形象,为他自己和全国士庶臣民树立起了仿效的榜样。李暠亲自为靖恭堂的壁画题写序文,号召臣民以古代圣贤为明鉴,学习他们的洁行德美。在李暠的号召下,一时间,文武众臣都纷纷在自家的墙壁上绘画,掀起了宣传和学习忠孝贞烈的热潮,这对凝聚人心、巩固政权,无疑起了很大作用。李暠认识到,诸强纷争、天下混战的局面下,实力的较量最终是人才的较量。他除在自己的政权机构中广揽有用人才,还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在偏远的未化之域,又加之兵荒马乱,要举办能收到长远效果的教育事业,来自思想认识方面的阻力肯定很大,而认识问题,又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为了减少开办学校的阻力,李暠巧妙地利用有一只白色的鸟,在靖恭堂上空盘旋飞翔,官民都以为是天降吉兆这样一种迷信心理,推行兴办教育的主张。兴建“浅堂”,起名“嘉纳堂”,招收上层人家的五百名卓越子弟进行培训,为西凉政权积蓄后备人才。从这一主张中,可以看到李暠知识的渊博及其深谋远虑的治国方略。重视安定民心的工作。十六国时期,东晋国力衰弱,朝廷偏安于东南一隅,五胡入主中原,诸强纷争,战端频起,造成了江南和中州人口的大规模迁徙流动,集中到河西来。因此安定民心是李暠面临的主要政治问题之一。只有安定了民心,他才能扩充军备,发展生产,巩固政权,不断进取。李暠请来当时有名的文人学士,和他精心起草了呈递给偏安一隅的东晋皇帝的奏章。奏章的目的不在于乞求皇帝对西凉政权的承认,而是引经涉典,大造舆论,为西凉政权的生存制造根据,借以稳定人心,鼓舞士气,统一思想,教化臣民。更重要是他自我陈述了忠于晋室,打算席卷西北各个割据政权,以恢复晋朝的统一局面的伟大抱负。李暠采取灵活有效的外交政策,集中力量对付主要敌人西凉政权处于几个胡人政权的夹缝地带,采取灵活有效的外交政策,成为重要的生存前提。李暠答应南凉秃发傉〓(左“亻”右“亶”)“通和好”的请求,将女儿敬爱婚许于秃发傉〓(左“亻”右“亶”),“遣使报聘,赠以方物”。在与秃发和亲的同时,玄盛亲自率骑兵二万向东掠地至于建康(高台骆驼城以西)。这时,送来当地的特产,建立了臣属关系,从而解除了后顾之忧。李暠还利用矛盾,与敌人之敌建立临时联盟,借以争取时间,稳固自己。据《南凉录》载:“建初六年,魏安人焦朗据姑藏,自号龙骧大将军,遣使称臣。李暠因其所称而授之”。李暠选用官吏,内不避亲,外不避仇,唯贤德有才者是举,他的肱股之臣宋徭,是他的同母异父兄弟。宋徭父母早亡,遭遇坎坷,自幼刻苦勤奋,先后在段业和李暠、沮渠蒙逊手下做官,一生廉洁严谨,光明正大。李暠为政的原则。公元405年李暠迁都酒泉时,在大会群臣的宴会上,写下了“诸葛亮训诫”,用以告诫他的儿子们。这份告诫手谕,集中地体现了李暠的从政特点和原则。“手令”全文通俗易读,为节省篇幅,仅标点节录其中一部于下: ——后事付汝等,粗举旦夕近事数条,遭意便言,不能次比。至于杜渐防萌,深识情变,当任汝所见深浅,非吾敕戒所益也。汝等虽年未至大,若能克已纂修,比之古人亦可以当事业矣。尚其不然,虽至白首,亦复何成,汝等戒之慎之。 ——节酒慎言,喜怒必思,爱而知恶,憎而知善,动念宽恕,审而后举。 ——众之所恶,勿轻承信。详审人,核真伪;远佞谀,近忠正;蠲刑狱,忍烦扰;存高年,恤衰病;勤省按,听讼诉。 ——刑法所应,和颜任理;慎勿以情,轻加声色。赏勿漏疏,罚勿容亲。 ——耳目人间,知外患苦;禁御左右,无作威福,勿伐善施劳,逆诈億必,以示已明。 ——广加咨询,无自专用;从善如顺流,去恶如探汤。 ——富贵而不骄者,至难也!念此贯心,勿忘须臾。僚佐邑宿,尽礼承敬,宴飨馔食,事事留怀。 ——古今成败,不可不知。退朝之暇,念观典籍;西壁而立,不成人也。 ——此郡世笃忠厚,人物敦雅,天下全盛时,海内犹称之,况复今日,实是名邦!正为五百年乡党,婚亲相连;至于公理,时有小小颇回,为当随宜酌斟。 ——吾临莅五年,兵难骚动,未得休众息役,惠康士庶。 ——至于掩瑕藏疾,涤除疵垢,朝为寇仇,夕委心膂,虽未足希准古人,粗亦无负于新旧。事任公平、坦然无类。初不容怀,有所损益。计近便为少,经远如有余,亦无愧于前志也。 从这段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李暠为政,有公正、清廉、去恶从善、宽厚为怀、礼贤下士、体恤民间疾苦等特别和原则。 李暠的人口和农耕政策。五凉时期,人口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各政权之间掠夺人口的战争时常发生。李暠与沮渠蒙逊曾发生过大规模的人口争夺战。有趣的是,史书关于这场人口争夺战的记载,为我们了解现在酒泉、敦煌等人口的祖籍和来源,提供了依据。从这一层意义上说,也应把这段史料照录下来:沮渠蒙逊来侵,至于建康,掠三千余户而归。玄盛(李暠字)大怒,率骑追之,及于安弥,大败之,尽收所掠之户。 初,符坚建立之末,徙江汉之人万余户于敦煌。中州之人有田畴不辟者,亦徙七千余户。郭黁之寇武威、张掖已东人西奔敦煌、晋昌者数千户。及玄盛东迁,皆徒之于酒泉,暠乃分南人五千户置会稽郡;中州人五千户置广夏郡;余万三千户分置武威、武兴、张掖三郡(俱在敦煌以南境内)。 李暠把集中于敦煌的一部分人口迁徙于酒泉,将江汉人和中州人分别设郡安置,对东拒沮渠蒙逊、巩固西凉政权的疆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李暠重视农耕,以农耕为本的战略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给远居金陵的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奏表中:臣以其岁进师酒泉,戒戎广平,庶攘茨秽。而黠虏恣睢,未率威教,凭守巢穴,阻臣前路。窃以诸事草创,仓帑未盈,故息兵按甲,务农养士。时移节迈,荏苒三年,抚剑叹愤,以日成岁。今资储已足,器械已克,西招城郭之兵,北引丁零之众,冀凭国威,席卷河陇,扬旌秦川……西凉政权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当然远没有李暠自己所预想的那样强大。但他采取”息兵按甲,务农养士”的政策却是真实的。在酒泉这样地荒人稀之地,独立支撑一个受强敌威胁的政权,舍此绝无他法。正是正确的农耕政策,使李暠的西凉政权得以生存和发展。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四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四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委员会

本书为甘肃省酒泉市的史料,内容分为史地述实、政治军事、人物轶事、金融财贸、工农业、文教卫生、民族宗教、民俗辑粹、以史会友九个栏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