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暖今昔采访对象:田发明(见前)采访人:运焕亨采访时间:2019年10月22日采访地点:采访对象家中采访人:田老先生,今天我来和您聊一聊农村取暖的话题。
田发明:提起取暖的事,我是深有感触,新旧社会真是天堂和地狱,无法相比,短短几十年,整个社会换了人间。如今最贫困的人,也过上了比当年的地主老财还富裕温暖的日子。
下面把我亲身经历的事情简单说一下。
先说说取暖工具:旧社会和解放初期,常见的取暖器具是用木料做一个方框,在方框下面安三寸高的木腿,然后在底面和内侧面用红胶泥糊成窝状,抹平晒干,冬天拿到炕上生火取暖。条件好的人家有生铁火盆,也有的自己用泥做一个小炉,放在火盆里加上煤块烤火,或用砂罐烧开水、熬药等。还有些富户从城里买来木炭取暖。穷人家冬天取暖方法各有不同,通常是家里来了客人才生火取暖,最落后的烤火工具是在炕上放一块炕面子(农村盘炕用的大土坯),直接在上面生火取暖。好一点的人家都是自制火盆,其方法是在地上挖一个形似火盆的模子,将红胶泥加上头发、猪毛经过反复摔打均匀后,放在模子里压实抹光,待泥干了后翻起来就是一个泥火盆。往往一次多做几个,以备烂了更换。不管用哪种方法生火取暖,屋里烟熏火燎,经常呛得坐不住人,墙壁和屋顶都被烟熏得像刷了黑漆一样。公社化时期,大部分人家取暖是在冬天睡的房子炕沿中间用土坯盘一个土炉子,用它取暖和做饭。一家人睡在这个大炕上,炕一煨热就不觉得冷,只是晚上把炉子放灭或封住以后,睡觉时头露在被子外面还是很冷,脸和耳朵都是冰的。这种炉子一开始大多数没有烟洞,烟都排在屋里,好在家家户户都是牛肋巴窗子,很少有人中煤毒。后来有了洋炉筒子(铁皮卷的炉筒子),烟能排出去了,情况就好了一些。炉筒子对家家户户来说都是个值钱的宝贝,每年天气回暖拆除以后,要两头塞严高高挂起,有好多人家的炉筒子已经蚀烂了还在修修补补凑合着使用,经常是两三年买一两节炉筒子,把好的接到离炉子近的位置,坏的接到排烟口,就这样年年倒换着用。大包干前后,农村取暖逐渐用起了铁炉子。铁炉子有生铁的,也有铁皮的,炉口有五层左右的炉圈和炉盖,可以按锅的大小深浅增加或减少,既能取暖又能做饭,方便了不少。后来有不少人家又把铁炉子改成上下大头的样子,有利于烧火做饭和接炉灰,有的还把上大头改成热水箱,方便洗脸洗脚洗衣服。讲究一些的人家用炉筒子在套房子里串个烟箱,这样可以让两个房间都不冷,还能让一个房间不动烟火。
再说说取暖的材料:旧社会农村人家冬季取暖用的燃料因家庭情况各有差异,生活过得好的人家用劈柴,而大多数穷人冬天能有热炕睡就算不错了,北乡老百姓主要靠拾野粪、打柴解决烧锅、煨炕问题。因为长城南北和花城湖一带广阔的草滩上有很多放牧的,而且常年都有,这就为老百姓提供了拾粪的场所。城里有些卖炒货的作坊,也用牲畜粪便作为主要燃料,有的则用乡下人提供的劈柴为燃料。每当冬季来临,酒泉北门外每天都有大量的乡里大包干前后的取暖方式人用牛车卖麦草、谷草,用驴驮子驮着劈柴和骆驼粪出售,换些零花钱置办年货,这种生意成了年头节下北门外的一大景观。
除了野粪、柴火外,北乡人大多用黑堡子取暖。黑垡子是沼泽地上采挖回来晒干的燃料。有民谣说:“北乡三件宝,笈笈、堡子、大湖草,”垡子就是其中的一宝,它不但能煨炕,还能放在火盆取暖,不好的一点是冒出的烟又多又呛人。垡子特别耐烧,有的人家早上用三块上好的堡子放在火盆里生起垡火,直到天黑才能着完。由于南坝村附近的草湖大,堡子就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燃料。到了公社化以后,各生产队每年都要组织劳力挖大量的堡子,除了供全队各农户煨炕外,还要用堡子和土块码在粪堆上煨灰。因此,每年进入十一月的农闲时节,各队的木车、皮车全部往回拉运垡子,大约要拉一个月。直到大包干以后,政府要求保护生态植被,禁止采挖垡子,这时候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比较快,各种煤的使用越来越普遍,烧堡子的也逐渐绝迹了。地上处处绿树成荫,每年修树砍下来的树枝足以解决农户烧柴取暖问题。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烟箱、地炕基本在农村普及。烟箱、地炕都是用厚铁板焊成的,烟道留在外面,把柴草放在烟箱或地炕里燃烧,屋里像通上暖气一样,暖烘烘的,一点烟也没有。如今,农村除一部分老人睡土炕外,大部分年轻人睡地炕。最近十来年,在城里买房子的人家很普遍,有些人家直接到城里过冬。
采访人:你年轻的时候是不是经常到滩里打柴?田发明:过去烧锅、煨炕、取暖的柴火非常缺,除了挖堡子、拾粪外,男人们必须到滩里去打柴。最常见的柴是白刺,需要用生羊皮做的包腿皮包住小腿,再穿上旧大头皮鞋或是锥绢子烂鞋,才能保证用镢头打柴时不伤腿脚。打柴非常辛苦,早晨起五更,到几十公里以外的戈壁滩打柴,几个壮劳力一天打上几十捆柴,赶头拉回来就到半夜了,人困马乏。农业社时期,农户没有牲畜和皮车,也没有机械,好用一些的就只有架子车了,这种车完全靠人力来拉,用它拉柴就更费劲了。由于打柴的人多,走得越来越远,打柴也越来越艰难,有时当天回不来,就在滩上过夜,这是我亲身经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