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厕的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6579
颗粒名称: 城市公厕的变迁
分类号: C913.3
页数: 3
页码: 457-459
摘要: 介绍酒泉市公厕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 社会生活 肃州 公厕

内容

城市公厕的变迁采访对象:刘正光(见前)采访人:周聪德采访日期:2021年5月4日采访地点:酒泉鑫隆夕阳红康养中心采访人:您从小就生活在城里,麻烦您给我讲一下以前的公厕是啥样子以及它的发展变化。
  刘正光:我家就住在北关小学旁边呢,上中学的时候途经北大街向南到鼓楼,再转弯向西一直到西大街。那时,北大街县政府斜对面过了马路有个公厕,就一个半通透棚棚子,下面一个大坑,担的几个棍棍子,人踩在棍棍子上解手的呢。一到下雨天,人就不敢进去了,去了害怕滑到坑里头。六七十年代,酒泉城里人少,公厕也少,一条大街上也就一个公厕,还简陋得很,男女中间搁着一道墙,说话都能听见。八十年代公厕得到改造,但动作也不大,还是旱厕。到了九十年代,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公厕也增加了,更完善了,修得讲究了,有了门面,墙上写上了 “公共厕所”几个字,有的公厕蹲位有分隔断,也有的没有分隔断,最好的公厕是水冲式的。2000年以后,公厕就更高级了,基本上是水冲式的,解完手了还可以洗个手。
  采访人:那个时候居民上厕所去哪里,附近有没有公厕?刘正光:人家屋里没有厕所,一个大院子里头住很多户人,只有一个公共厕所,就是四面土皮墙,没有封顶的那种,敞开的墙圈子,那时候叫茅房。人解手是蹲在平地上,附近农民有垫圈的人,过几天来垫一次土,过一段时间就拉架子车拉粪,把茅房清理干净。垫圈的土就是从大街上清扫的尘土垃圾,堆在茅房旁边备用。大院里的公厕在五六十年是露天的茅房,八九十年代改造得好些了,弄上水泥墩墩子或砖墩墩子,人墩在上面解手的呢,叫蹲厕。
  采访人:大院里的公厕,晚上上厕所有没有照明?刘正光:六七十年代,晚上上厕所提盏灯,八十年代以后有了手电筒。那时,家家户户放着个尿盆,老人小孩晚上一般不出去,解手在盆子里,早上起来端上倒到茅房里。哪里像现在,家里都有卫生间,卧床不起行动不便的也有夜壶,到底方便得多了。
  采访人:谢谢,您讲得非常好,不愧是亲自目睹和体验了公共厕所的发展历程,您再概况总结一下公共厕所的发展变化。
  刘正光:公厕基本上每一二十年一个档次不断发展,逐步升级,原来就是茅房,平地上挖个槽槽子解手。改革开放以后,旱厕能遮风挡雨了。进入新世纪,有了水冲式卫生间。公厕经历了土厕、蹲厕、水厕,名称叫法也发生了变化,一开始叫茅房,后来叫公共厕所,现在叫卫生间,也叫洗手间。公厕的建设标准与时俱进,设施也逐步完善。过去茅房只能遮丑,功能很单一,还特别少,现在大街小巷都有公共卫生间,卫生间建设得跟住房一样漂亮,没有一点异味,里面有洗手池,冬天有暖气,每个蹲位有门,还有第三卫生间,专门给残疾人安装了坐便器,带扶手。可以说,酒泉城里的公厕经历了由少到多,由简陋到配套、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政府新建的免费公厕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包含政事纵览、社会管窥、生活漫忆三个板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