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伴行中的服饰变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6565
颗粒名称: 岁月伴行中的服饰变化
分类号: C913.3
页数: 8
页码: 439-446
摘要: 被采访者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服饰的需要和变化。
关键词: 社会生活 肃州 织布机

内容

岁月伴行中的服饰变化采访对象:何玉萍,生于1950年8月。曾任原酒泉县广播站副站长、肃州区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国家一级播音员。
  采访人:李兴华采访时间:2020年9月24日采访地点:采访对象家中采访人:您是新中国刚成立后出生的人,一直对服装流行比较关注,请您谈谈新中国成立后本地人服饰的发展变化。
  何玉萍: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只能从自己多年来的观察,谈一些粗浅的看法。服装,从大处说,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的皮肤,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尤其是它的面料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和人的生活状况、精神面貌。对个人来说,它也是一个人的名片,从服装上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爱好、个性、特别是职业等等。
  我是1950年出生的,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解放前的那个时代,但是解放后,从我记事起,对各个时期人们穿五十年代的服饰戴不同样式的衣服还是记忆犹新的。尤其是我母亲比较注重服饰的变化,社会上流行什么衣服,她就用手工改制成流行的衣服给我穿,所以,我对这方面有点兴趣。新中国成立以来,服装变化大体经历了这么几个过程:五十年代在普通老百姓中间,我观察到的特别是农民、社会上的中层人士,主要是穿从汉服演变过来的对襟衫,老年人穿大襟衫,有职业的人穿中山装、青年装、工作装,女性穿大翻领的列宁装。六七十年代的服装带点政治色彩,男女服饰逐渐向中性化过渡。八十年代中后期,由于改革开放,市场放宽,服装流行的步伐加快。九十年代的服装突出个性风尚。二十一世纪到现在,服装作为一种时尚,已不是中国人自己的流行,而是趋于世界化了。尤其是网络发达,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等各种媒体,人们通过观察、想象,甚至加上自己的创新,服装就更加趋于多样化了。
  采访人:请您具体说说每个阶段的代表性服装。
  何玉萍:从一些资料和我所知道的穿戴看,在我们酒泉,五十年代男性代表性服装以中山装、青年装和工作装为主。我父亲是个工人,我记得工人的服装为了图结实,以帆布面料做工作装穿。妇女最时髦的打扮就是背带工装裤和白衬衫,后来因为和苏联关系好,又从苏联学来了别的款式,所以,职业女性的服装流行过列宁装和布拉吉服饰。列宁装我穿过,腰中系一个宽宽的袋子,前面是一个大方领,扣子有单排也有双排,双排各有三粒纽扣,尽管这种服饰呈现出中性化的特点,但是在当时可是最时髦的服饰。布拉吉是来自苏联的一种连衣裙,其款式非常简单,泡泡短袖,泡泡褶皱与圆领连身衣相连,后系腰带。那个时候的面料都以棉布为主,棉布容易皱,容易掉色,主要做裙子穿。因为买布料凭布票才能买到,女性就觉得穿个裙子非常自豪。当时,人们刚刚从旧社会过来,大多数家庭生活条件很差,寻常百姓还穿着打补丁的衣裤。一般的普通老百姓尤其是冬天,穿对襟扣的便装,衣服上的扣是人工制作的盘扣,稍微岁数大点的人穿大襟衣或者叫偏襟衣服。
  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服饰性别被淡化,样式很单调。特别是从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服饰充斥着明显的政治色彩,男女服装趋于统一,代表性服装是军装、干部装、青年装、中山装。男士不管岁数大小,头戴一顶帽,身穿中山装。女士的穿着就是翻领衣,那会儿叫平方领。这一时期,军装就是最时髦的了,年轻人穿上军装就感觉自己是“革命青年”,有了 “革命”的气质。那个时候,不管是年轻小伙还是大姑娘,戴一顶军帽就感到非常自豪。如果是女孩,你要是穿花衣裳、旗袍,就会成为“封资修”的象征。我记得我母亲用列宁装给我改了一件衣服,我穿到学校里,同学说我是资产阶级小姐的服饰,老师找我谈话。我妈妈的一双皮鞋让我穿上,老师说这是“封资修”的东西,你不要再穿了。从老师谈话后,我不敢再穿这种衣服,上学的时候把它装在书包里,下学快到家门口再把它取出来穿上,应付我妈妈。
  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初,喇叭裤和“的确良”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服饰。从1978年开始人们告别了单调的穿着打扮,开始懂得时尚和潮流。喇叭裤、直筒裤的出现,是对传统和刻板的一种颠覆,成为一面象征自由的 “旗帜”。在那个年代最好的面料是“的确良”,因为它是合成纤维,相比棉布它可以免烫,穿上展拓、薄,色彩也多样,深受老百姓的青睐。
  八十年代中期,文化市场比七十年代发展得好了,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各样印有电影明星的画报、杂志、挂历。
  年轻人争相效仿明星,追逐时尚,从印有电影明星的画报、杂志、挂历上面找服饰,看哪个样子好,适合自己。一场时装革命正在悄然而来。由于商店里的服装式样跟不上社会流行服饰的节奏,因此城乡裁剪缝纫的生意十分火爆。那时,中年男女时兴外穿呢子长、短大衣,内穿编织毛衣。随后,西服、“港裤”等各种新潮的服装相继涌现。城市里开始流行红裙子,女孩子脱去了暗淡的外衣,穿着色彩鲜艳的编织毛衣,留住美丽。追逐时髦的男女青年都穿着喇叭裤,戴着蛤蟆镜,跳着霹雳舞,这就是那个年代的“时尚”。
  九十年代的代表性服装则以皮夹克和牛仔裤为主。我还记得那时流传着一句俗语:“不管多大官,都穿夹克衫,不管多大肚,都穿牛仔裤。”夹克衫可以是牛仔、皮质、灯芯绒等各种面料。一段时间,皮夹克很流行,俗语说: “有钱的穿皮子,没钱的穿呢子。”这个时代,人们穿衣打扮开始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
  新世纪初的流行服装,受日韩服饰审美情趣的影响较大,无论从面料、样式、装饰更彰显个性化了,尤其是女装,什么绣花、蕾丝、镶钻贴、金属腰链、金属扣等等,还要讲究穿什么衣服提什么包包。此后的女性,不管胖瘦,都喜欢穿健美裤。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后,运动装成为这个时代最流行的服装,不论男女老少都在穿运动装。奥运礼仪小姐穿的青花瓷礼服,一时让青花瓷风靡世界,中国服饰再次引领了世界服装界的时尚潮流。
  二十一世纪的服装更趋于多样化、个性化,可以说没有代表性了,每个人都代表自己,每个人选择服装都追求个性、追求时尚。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开放的步子迈得越来越大。虽说我们酒泉是个小地方,但海淘、网购很普及,可以说全世界各个地方最时髦的服饰都能在我们酒泉的大街上看到。人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经济条件,大胆选择适合自己职业和个性的服饰穿戴。对于女性来说,什么短裙、超短裙、短裤在大街上都能看到,一段时间,在体型裤上面穿短裤很流行,即使是冬天也不例外,像这些时髦的穿戴在过去没人敢穿出来。也难怪好多人把我们酒泉戏称为“小北京”,这说明我们酒泉人穿戴时髦洋气。
  采访人:请您谈谈不同时期服饰变化都有哪些色泽特点?何玉萍:五十年代新中国刚成立,各行各业百废待兴,机械化程度不高,需要通过劳动加快经济建设,工人除在工厂劳动以外,有时还要去农村参加劳动,农民就更不用说了,在校的学生都要参加劳动。那个时候,服装崇尚简洁朴实,耐脏耐用,谈不上时尚,颜色也相对单调,以绿、蓝、黑、灰为主,工装与军装的灰蓝绿是当时的流行色。记得1962年出版的人民币的图案就是工装裤的图案,这主要是突出那个时候劳动者的特点。
  六十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那个时候买布料凭布票,发的布票每人定量二十尺,需要计划着使用,不能光穿衣服,还要填补家里的被褥床单。还有棉花,要凭棉票,这些都要精打细算。服装磨烂了打个补丁。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脏,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律,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当时要带革命色彩,显示色彩美的东西不能穿,一律当资产阶级的尾巴割掉,服饰的个性被政治的共性所取代,人们的服饰特征表现出了空前的统一,满大街都是灰、黑、蓝和军装绿,别的颜色都很少。那时当兵是最时尚的,也是最光荣的,所以,军装绿也成了当时服饰的主要颜色。直到1980年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着装的时尚还保留着多年形成的习惯,比如男青年都以戴军帽为荣,他们把帽子里面衬上报纸,衬托得棱角分明,普遍认为这就是时尚。
  改革开放后,人们长期被压抑的审美观一下子爆发出来了,都想把自己光鲜的一面展现出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服装品牌蓬勃发展。如男装的雅戈尔、杉杉、报喜鸟、梁牌,女装的白领、吉芬、雅莹、滕氏,休闲装的美特斯·邦威、七匹狼,纯运动装的李宁、安踏等等,这些品牌服装成为人们的首选。特别是2000年以后,人们的穿戴进入了一个多元的个性化时期,服饰品牌繁多,样式和色泽琳琅满目。中青年穿戴衣服讲究个性和舒适,不拘泥某一品牌的样式和色泽。相比之下,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感觉生活条件好了,追求年轻态,则更喜欢色泽亮丽的服饰。
  采访人:您对服装潮流一定会有自己的看法,想请您谈谈。
  何玉萍:回味过去那些令人难忘的时代印记,我感到服装变化主要还是根据人们的审美潮流在变化,如口袋、纽扣、装饰等都在随着人们的喜好在变化。一些服装样式隔了好多年又回归到过去了,比如说过去穿的宽腿裤,现在又有了甩裤,所谓的甩裤实际就是过去的宽腿裤。类似的变化,设计师也是根据人们的喜好,在过去的基础上进行千变万化的改变。据我所知,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服装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品牌数量超过一万多种,创造的国内市场业绩每年已达千亿元以上。在设计、生产、管理日益进步的前提下,开拓出了多样化的销售渠道。可以说,现在服装业取得的骄人业绩和长足进步,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得益于老百姓的兜里有了钱。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包含政事纵览、社会管窥、生活漫忆三个板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