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石磨采访对象:辛玉璋(见前)采访人:李兴华采访时间:2020年8月24日采访地点:酒泉民俗博物馆采访人:石磨历史悠久,您老家在沿山,对石磨的发展比较清楚,请您谈谈。
辛玉璋:好的。说起石磨,它的历史确实太悠久了,它的身上承载着过多的艰辛与悲切。石磨最早产生于战国时期,就河西走廊而言,它的产生和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战国到西汉时期是石磨的早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石磨磨齿以洼坑为主流,坑的形状有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枣核形等,且形状多样,极不规则。东汉到三国为石磨的发展中期,这一时期的石磨磨齿是多样化发展时期,磨齿的形状为辐射斜线型,有四区、六区、八区型。西晋、隋唐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石磨发展的晚期阶段,这一时期也是石磨发展的成熟阶段,磨齿主流为八区斜线型和十区斜线型。石磨发展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已经慢慢退出了人们生活的舞台。农村通电以后,生产大队逐渐有了小钢磨,社员开始把麦子拉去,自己上料,自己操作着磨面,两三个小时磨下的面粉比石磨五六天磨得都多,磨完了付点加工费。后来钢磨配了上料机,省去人工上料,轻松多了。再后来发展成全自动化的磨面机,磨面不仅速度快,而且方便。现在,人们直接拉麦子到各面粉厂换面粉,发展的速度真是一跃千年啊!用石磨磨面既费时又费力,一天下来最多只能磨白十来斤小麦。旧社会,老百姓推拉磨一般是用人力进行的。新中国成立后,条件有所改善,集体也有了牲畜,拉磨就由牲畜代力。一般情况下,主要是由毛驴来拉的,个别时候也有用骡子去拉。大集体的时候,一个生产队最多也就有七八头毛驴,四五十户社员要磨面、碾米,它们非常辛苦。每天天不亮就有人拉去磨面、碾米,一直到天黑才能卸套。白天吃不上草,喝不上水,只能靠晚上吃点草料,一个个毛驴都是干骨头架子,使唤得有皮没毛,遍体鳞伤。社员们磨一天的面粉,省着吃也就是一个礼拜的时间就吃完了,驴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提起石磨磨面,当时的那种难肠劲,十天也说不完。
采访人:请您介绍一下石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辛玉璋:石磨顾名思义就是用石头做的磨,不同于现在的钢磨。它的工作原理是用上下磨盘的摩擦把粮食粉碎磨细。在过去,生活稍微好一点的人家都有石磨。
石磨的制造原理是:先选用两块优质的花岗岩,就是我们老家平常说的麻子石。在锻造石磨时,先请石匠把选好的花岗岩打磨成直径约1米、厚度15公分左右的平面状磨扇。磨齿的形状为辐射型,分区斜线型从中心向外,打磨成八区或十区的放射性的槽纹,这也叫磨齿。为了增加磨擦力,上下两扇磨齿的方向是相反的。另外,上磨扇的磨心(内面)要凹,下磨扇的磨心要凸,上下磨扇合起来,缝隙要严密紧实。下磨扇的正中要安一个轴,它的制作工艺是在下磨扇凿一个小洞,栽上小木桩,也称磨橛子,再套上小铁圈。上磨扇正中同样凿一个洞,里面套一个小铁圈。两扇磨一合,把下扇磨的磨橛子塞到上扇磨中间的小洞里,上磨扇旋转时就不会偏离位置。下磨扇要固定在磨盘中央位置,在磨盘底座没有水泥固定的年代,一般用木料制作成圆形的案子去代替。上磨扇除了中间凿洞安装磨轴以外,还要开凿两个洞,一个洞叫磨眼,专门用来下粮食的,另一个洞稍微大一点,叫兢眼,是用来下麸皮的。磨扇边还有两个斜孔,是用来穿绳子、固定拉磨扇的杠子的。
加工粮食的时间一久,上下磨齿就会磨秃,这个时候要请石匠打锻,我们俗称锻磨。锻磨实际上是石匠用錾子把磨扇里的沟槽往深里凿一下而已。安装石磨的房子,乡下人俗称“磨道”,不叫磨坊。把石磨安装到房子里或者棚里,刮风下雨都可以磨面。否则的话,雨淋或者刮风,磨面工作就难以进行下去了。
采访人:请您再讲一下磨面的配套器具和基本程序。
辛玉璋:配套的器具有套簧、挺棍、蒙面、兜嘴、箩柜、箩儿、洒子、笤把等。
套簧的作用是驴拉磨的时候,分别用两根绳子一头系在驴的夹板上,一头系到驴屁股后的套簧上,再用一根短绳将套簧连接在磨杠子上,用以拉磨。挺棍的作用是一头固定在磨扇上,一头固定在牲畜嘴边的笼套上,既能防止牲畜掉头吃磨盘上的粮食,又能引导牲畜不停地旋转。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日行千里还在家,夜行百里不出门,” 这句话是对驴拉磨的生动描写。蒙面的作用是用一块布蒙住牲畜的双眼,一来防止牲畜看到粮食有“非分之想”;二来防止牲畜偷懒停顿歇脚;三是以防牲畜拉磨转得时间长了头晕。兜嘴的作用一是防止牲畜抢吃磨盘上的粮食;二是防止牲畜打喷嚏,污染磨盘上的粮食。上面这些器具都是为牲畜准备的。下面的箩柜、箩儿、洒子、笤帚等,是磨面的人使用的。箩柜的作用是在里面安装两根直径约1.5公分且又圆又光滑的木杆,俗称“箩杆”,用来支撑萝儿前后摆动筛面的。筛面也称“箩面”。箩儿通过萝杆支撑,人用臂力前后摆动萝儿,就把石磨磨下的面麸进行筛箩,使面麸分离。萝儿分细中粗三种,在筛面时各有所用。洒子的作用是用来收揽磨盘上磨下的面麸,收揽后,再用箩儿在萝柜里筛,把麸皮里的面粉筛下来。笤帚的作用很广泛,不仅用来扫磨盘上的粮食,而且磨面时所有的地方都用它去扫。
推磨时首先将麦子摘净,然后用水淘或用湿布搓净,除去尘土和杂质后再用石磨磨。磨下的麸面用洒子收揽到箩柜内的箩儿里筛。头参面又叫“籽儿面”,用细箩筛,中间的用中算筛,所筛下的面粉称“二参面”,最后的获面用粗箩筛,筛下的面粉自然称三参面,也称“二面”或 “黑面”。面粉若全部用中箩儿筛到底,称“一箩面”。
若全部不用箩儿筛,重复用石磨磨,直到把麸皮都磨成面粉,叫连麸面,也称“全粉”。这种全粉一是粮食不够吃时才这样做,二是人们做粉皮面筋须用此面。磨面磨到麸皮时,磨眼里要插一根芨芨棍,以防磨眼被麸皮蓬住,磨空转损坏磨齿。
石磨除了磨小麦,也可以磨其它粮食。青裸刚熟的时候,把它摘下来,用火烧熟后,把壳壳去掉,用石磨推下来,叫麦梭子,也称“珍子”。珍子饭不能吃得多,吃多了会胀人。现在的人把这叫尝鲜,一般都配有几种上好的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