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食堂采访对象:罗发兴,生于1952年10月。玉门油田食堂退休职工。
采访人:赵永国王亚宓采访时间:2021年5月14日采访地点:玉门油田生活基地鸿硕园采访人:过去的食堂是什么样子的?职工如何就餐?罗发兴:我是1972年12月招工到玉门油田职工食堂的,那时候的炊事员是很辛苦的,早上七点钟就上班了,没有什么机械化的设备,全是人工在干,十一点半开饭,也没什么肉菜,就是四个素菜。每月一个人只有半斤肉,吃肉要票,大米饭也要票。中午十二点半下班,下午三点半上班,要到七点才能下班。下班后还要参加政治学习,回到家就十点多了。在那样的情况下,食堂也是想尽办法为职工伙食改变花样,尽最大能力调剂好职工的口味,让职工吃好,达到职工满意。职工十一点半开始排队买饭,用的是饭票和餐证来买饭,那时候饭菜很便宜,最多只花三四毛钱就能吃饱。
采访人:食堂的环境怎么样?每天准备工人的餐食需要多长时间?罗发兴:那个环境不行么,那时候啥都是手工,可累人。光炊事员都要二三十个人呢,还要用家属。像蒸馍馍,一天要蒸二十多层,一层是一百个馍馍,用十七八袋子面,一袋子五十斤。那时候炼油厂有几千个职工,光是排队买饭,就要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三个窗子开开卖都要这么久。不过那时候饭菜便宜,一顿饭有个三、四毛钱就能吃饱,一个馍馍才四分钱,一碗面条才六分钱,一个菜就是个七分钱八分钱,肉菜才一毛钱,一碗红烧肉才卖一毛五。那时候的人挣得钱也少,我那时候刚上班,学徒工才三十二块钱,一级工是四十二块钱,二级工是四十九块一毛四,这还是粮油工的匚资,还算高的呢,炊事员的工资就低了,三十二块、四十块五毛、四十七块,要少两块钱。那时候食堂里还没暖气,还架的是煤炉子,铁皮盒盒的那种,条件差。发面盆放到案板上,煤炉子放到旁边,棉被子盖上往起来发的呢。赶头到了最后才有了和面机,食堂里把暖气装上了,有暖气可能到1974、1975年了。菜都是在菜窖里取,冬天菜窖里存的都是土豆、萝卜、白菜、包包菜、葱,每年十月份就开始存冬菜,要吃到第二年三月份左右呢。
采访人:你们的菜是从哪里买的?食堂是如何保证供应职工用餐的?有供应困难的时候吗?罗发兴:那时候的白菜萝卜从张掖、武威、酒泉、玉六十年代玉门油田职工食堂后厨门镇买的多,再一个有蔬菜公司供应的呢,他们把菜进来,我们人去用拉拉车买的拉回来,再就是积极和肉食门市部沟通买点猪下水来改善职工吃不上肉的问题。
一到天下了雪,火车好几天供不过来菜的时候,食堂里就没办法了,就泡些兰片、黄花之类的干菜,那时候弄上就炒,榨菜都炒肉吃的呢,加些粉条,还有腐竹,就吃的这些。总的来说,那时候真的不容易啊,为保证职工能吃好,安心上班,真是想尽了一切办法。
采访人:企业食堂是怎样运行的?讲一讲您在企业食堂里的难忘故事。
罗发兴:企业食堂有管理员、采购、会计、班长、炊事员、帮忙的家属工,还有专门烧火的师傅。职工食堂是不允许盈利的,保本就行了,有时候厂里还给补贴一些,所以那时候饭菜便宜实在,职工也比较满意。难忘的事就是太辛苦了,早上四五点就要去上班,每天都要给工地送饭,给工地上要送包子、卤肉、卤鸡、凉面、鸡蛋,还要保证其他职工就餐,每年全场职工还要会餐一次,真忙啊! 那时候确实太累人了。